遺址簡介
![查文考古遺址](/img/6/6cd/nBnauM3XzYDOygDN3kTN2ATOyITM1czN5EzMwADMwAzMxAzL5UzLxI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查文考古遺址所在的峽谷位於安第斯山脈中科迪勒拉·布蘭卡山的東側。瓦奇埃克撒河和莫什納河是兩條匯流的冰河,二者交匯後,一直向東北流入亞馬遜河的主要支流中,而查文考古遺址恰好坐落於這兩條冰河的交匯處。該峽谷很窄,一般寬度不超過5公里。該遺址的海拔大約3200米,並且此處的高大山脈直升至遺址上大約4400米。遺址包括一個居民點和與之相連的一個紀念性藝術建築。居民點建於公元的第一個千年。在這一千年的歷史過程中,該居民點的居民數從只有一千左右一舉發展成為原居民人數的兩到三倍;紀念性的藝術建築物建造後,在這一千年的大部分時間中,它不斷地得以改造,並且還進行了一系列的擴建。大約於公元後的第三個世紀的某個時間起,人們就不再使用它了。
研究中的紀念性藝術建築物包括一系列由石頭和灰泥建成的梯形地、平台和大廈。這些建築結構代表了一對廟宇綜合體,可以將它們稱為老廟和新廟。每一個綜合建築物都是一個“U”形土墩圍在露天場地外。老廟宇廣場的中心是一個圓,而新廟宇廣場的中心則是正方形,這些遺址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廟宇綜合體建立之時,建在其內部的很多畫廊。在公元後的第一個千年中,查文考古遺址主要用做宗教中心。在該遺址中發掘出的物品表明,此處的宗教儀式主要是如同薩滿教巫師那樣,將人化為圖騰動物,尤其是美洲虎和凱門鱷。
在查文考古遺址中,老廟宇建築是一個附加建築和改建後建築的綜合體。原始建築的建立時間大約要追溯到公元前900年。這個建築被稱為老廟宇,它包括三個相互連結的土墩,形成“U”字形結構,這個“U”字形結構正好圍繞著一塊凹陷的圓形廣場。北部的土墩橫截面為45×75米,高14米;中部的土墩橫截面為29×44米,高11米;南部的土墩橫截面為35×71米,高16米。每一個土墩內都建有畫廊。而在中部土墩的中心處,也建有一個畫廊,放置著查文考古遺址中主要的宗教人物。該畫廊高4.5米,雕刻著花崗岩神人同形同性論的人物,這些人物明顯地帶有貓的特徵,例如,尖銳的牙齒和鋒利的爪子。此物體的尖狀底座位於畫廊的地板,頂端正好嵌入天花板上。此畫廊的上面原本也是一個畫廊。後來,上部畫廊地板上被移去一塊石頭,可能已經默認將這個畫廊當作神喻之地了。在1945年的山崩中,上層的畫廊被毀壞。
歷史推測
![查文考古遺址](/img/c/130/nBnauM3X2UTO4IDO1MjN2ATOyITM1czN5EzMwADMwAzMxAzLzYzL2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考古發現,當時查文人的居住地,不論其地上、地下物產都比較豐富,這裡產的許多穀物、礦石和原材料都是獨一無二的。村落周圍的土地不僅適宜耕種,而且適宜放牧。所以,查文人不僅是種植農作物的農民,而且還是在周圍的高原上放牧的牧人。著名的美洲駝和羊駝,不僅為查文人提供了肉食,美洲駝還是重要的役畜,查文人用它來馱運東西。最早的有組織的大型美洲駝隊可能為查文人帶來了許多當地沒有的水果、辣椒、可可、魚等他們喜歡的東西。隨著貿易的往來,查文人不僅得到了許多異國他鄉的產品,也使查文-德萬塔爾日漸強大起來。
公元前900年左右,查文人開始在查文-德萬塔爾修建石廟,這就是後來安第斯山區最重要的一座金字塔形廟宇。後來從濱海村落到安第斯山間小城方圓數百英里的人們,都開始信奉這些面目猙獰的查文神。這些神以及查文文化的其他許多方面都對周圍地區的藝術和宗教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查文-德萬塔爾村落遺址被發掘以後,人們發現,查文考古遺址中的建築物,包括一系列石頭建造的宗教建築,是一些附加建築和改建後建築的綜合體,也被人們稱為老廟和新廟。老廟廣場的中心是一個圓,而新廟廣場的中心則是正方形。
查文-德萬塔爾廟宇上面的方磚檐口上有浮雕,建築的門楣一般採用兩根柱子來支撐,楣上刻著一排站著的鳥兒,柱子上刻著浮雕人像、鳥頭、鳥翅、尖牙和利爪。在一塊著名的方尖碑上,刻有鱷魚形象,還裝飾著眼睛和尖牙。有人認為,當時的查文文化深受周圍環境,尤其是山脈東部的茂密的叢林的影響,叢林中的動物在查文文化中十分普遍,美洲豹、蛇、凱門鱷(一種短吻鱷)等都頻繁出現。所以,在查文的浮雕中,動物常和人類形象結合在一起形成半人半獸的怪物。值得一提的是,人們在挖掘中發現,戰爭,至少是戰爭儀式,對查文人來說極為重要。廟宇中發現的一些彩塑雕像中有矛、盾、刀、棒等多種武器形象,甚至有幾個雕像手持砍掉的人頭。由此可見當時一部分人的悲慘命運,這其中多半是些打了敗仗的人。
立碑之謎
![查文考古遺址](/img/0/ba5/ml2ZuM3X1QzM0QTO2cjN2ATOyITM1czN5EzMwADMwAzMxAzL3Y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同時,人們猜測,這座神廟實際上是圍繞這座雕像建的,因此它在這個遺址上或許是矗立在原來地點的惟一的一座石雕。而查文遺址最重要的石刻可能是一個戴著精美頭巾的人像。這幅石刻作於公元前400年左右,人像的雙臂垂在身旁,雙手各握著一根節杖。這種人稱“節杖神”的雕刻還以略微不同的形狀出現在蒂瓦納科和瓦里。考古學家在查文北部沿海的遺蹟中,發現了大量的黑、土褐、紅色陶器。它們由查文人製造,陶器造型最有特色的是優雅的鐙形嘴罐和粗頸瓶。鐙形嘴罐需要很高的技術水平才能製成。陶器以低浮雕裝飾,用抽象的圓環和螺鏇形組成,也有抽象化的動物形象。用錘、鍛、焊加工的金製品也出現在查文藝術中,如來自蘭巴耶克谷地的長方形凸紋飾板和圓柱形王冠上的金飾。
考古學家認為,在大約公元前400年,這座神廟經過了一次修繕和一系列的修建,修繕後的規模比原來的更大,但仍呈“U”字形,正是這種結構形成了新“U”字形的平台和遺蹟,它們聚集於正方形的廣場上,形成了新廟宇。但是,大約公元前200年,查文文明開始衰落,村落建設停頓下來。這座著名的神廟,當地的人們也不再用它了。學者們普遍認為,查文文化在公元前曾廣泛傳播,不僅是當時的文明中心,而且有著較高水平的金銀冶煉技術和紡織品工藝,其文化影響十分深遠。稍後興起的文明,諸如納斯卡文明和莫契文明,其設計的裝飾圖案以及生產的陶器、紡織品和金屬製品都與查文文化有明顯的相似之處。查文的興盛時期大約在公元前900年~前200年,有人推測其社會性質屬原始社會後期的酋長國階段。但查文為何衰落與被人放棄,以及在此後的歲月中,人們不再把它作為祭拜場所的原因,至今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