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海遺址

查海遺址

查海遺址位於中國東北部遼寧省的阜新蒙古族自治縣,距阜新市區約25公里,是目前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距今7000~8000年。查海遺址的面積約10000平方米,自1982年發現以來,至今已進行了7次考古發掘,發掘面積達7600平方米。遺址內發現有半地穴式房址30餘座、墓葬5座。房址呈南北或東西向成行排列,以風化岩開鑿為房基,面積最大者可達90平方米。遺址中還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等遺物,其中以浮雕龍紋、蟾蜍紋陶片最為珍貴。

簡介

查海遺址查海遺址

查海遺址位於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沙拉鄉查海村西五里當地稱為"泉水溝"北坡的向陽扇面台地上,距阜新市區25公里。查海遺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1982年發現,到目前已進行過7次發掘,發掘7600平方米。揭露出遺蹟、遺物有房址陶器石器玉器等。經測定,查海遺址年代為距今7600±95年,加樹輪較正,已超過8000年,是目前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

查海遺址出土20餘件玉器。分裝飾品和實用工具的兩類,全部是透閃石陽起石的軟玉,即真玉。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真玉器。

1996年查海遺址被批准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考古發現

查海遺址發現有半地穴式房址、墓葬等遺蹟。房址呈南北或東西向成行排列,以風化岩開鑿為房基,面積最大者可達90平方米。每座房址內生活用具、生產工具配套,排列有序,並表現出每個生活、生產單元的相對獨立性,特別是在第5次發掘中揭露出的連體房址,表明當時已出現了原始的祭祀的活動。遺物有陶器、玉器,還有石器、豬骨,鹿骨及農作的碳化物等,其中以浮雕龍紋、蟾蜍紋陶片最為珍貴。經測定,這個遺址年代為距今7600±95年,加樹輪較正已超過8000年,是目前東北地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之一。

查海遺址出土的陶器紋飾複雜多變,壓印之字紋、櫛目紋細密整齊,布局分段有規律。紋飾中還出現了壓印的溝連四字形紋飾。出土的龍紋陶片,已具備中國古代龍形象的基本特徵。大型石塑龍堪稱迄今為止在中國發現最早、形體最大的龍形象。出土的玉、玉匕等玉器經科學鑑定,均為透閃石軟玉

查海遺址出土20餘件玉器。分裝飾品和實用工具的兩類。裝飾品有長條匕形器,玉塊,管狀珠等,工具類有玉斧,玉錛等。經專家鑑定,全部是透閃石,陽起石的軟玉,即真玉。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真玉器。它把中國的文明提前了三千年。

查海遺址出土後修復完整的陶器有200餘件。形狀有筒形罐,斜腹罐,碗,缽,杯,樽等,陶色分為紅褐色,灰褐色,黑色三種,陶質以夾砂組陶為主。陶器外壁飾有壓印之字紋,幾何紋,斜線紋和壓點紋等物點紋飾。

查海人

查海遺址博物館內繪製的遼河史前人類生活的全景圖查海遺址博物館內繪製的遼河史前人類生活的全景圖
“查海人”處在新石器早期,石器採用打制,磨製,琢制,以打制為主。主要器形有打制束腰石鏟,石刀,敲砸器,通體磨光石斧,磨製而成的石磨盤,石磨棒及細石器等。這些石器可分“春耕,夏鋤,秋收,冬加工”。查海的穿孔石器複合工具的使用,使原始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查海人”當時是定居生活的,已發掘排成密集的23個房址。房址群的布局:以東西成行排列,每行兩三座,最近距離0.8米。分為大,中,小三種類型,大房6.8米,小房3.5米。其中,還有連體房址,這與原始祭物活動有關。根據房址的柱洞分析,房子的形制通為方形圓角,無門道,皆半地穴直接辟於花崗岩內崗岩內。房址內有幾處發現了穴址,穴址位居正中。一些大型房內,有附設的貯藏窯穴和安放器物的深坑。在房址內,發現5座墓葬。從查海遺址的房址制式布局和類型來看,它是一處大規模的氏族群落,當時的“查海人”定居生活,這是氏族鄉國家演變過程的“中華第一村”。

擺塑龍

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龍
考古工作者在對遺址進行發掘中,發現這處遺址中部的石脈上,有一條西南至東北走向的龍形堆石,用與石脈質料相同、大小均勻的紅褐色花崗岩塊擺塑而成,長約20米。可分辨出頭、尾,還隱約可見腿和足部。龍頭朝西南,龍尾朝東北,龍頭、龍身處石塊的堆擺尤為厚密,而尾部石塊則較鬆散。龍昂首張口,彎身弓背,尾部若隱若現,給人巨龍騰飛之感。

最早的蛇文物

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罐上的蛇銜蟾蜍雕塑阜新查海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陶罐上的蛇銜蟾蜍雕塑

20世紀80年代,阜新查海遺址發現的距今8000年前的蛇銜蟾蜍紋筒形陶罐,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蛇的圖像。這件夾砂黃褐陶敞口筒形罐,其一面浮雕單只蟾蜍,另一面浮雕蛇銜蟾蜍,蟾蜍作四肢張開驚恐逃跑狀,蛇張口銜住蟾蜍右下肢,作用力擺動尾部狀,形象生動逼真、惟妙惟肖。這既是一件原始藝術作品,也是一件圖騰崇拜作品。這件陶罐似乎表明,查海聚落是由蟾蜍和蛇兩個氏族組成的部落,查海先民既期冀能像蟾蜍這樣具有很強的繁衍能力,又期冀像蛇這樣具有強大威力的動物來保護本氏族。

查海遺址發現的石堆龍和龍紋陶片,可知在距今8000年前,和蛇都是查海先民的圖騰,又似乎在暗示作為中華民族象徵的“龍”的形象,是以蛇身為主體的,龍是由蛇演變而來的。

玉·龍文化

查海遺址出土龍紋陶片 查海遺址出土龍紋陶片

與查海遺址同時代、面貌相近的文化遺存分布於鄰近的內蒙東南部、河北承德北京北部。其中著名的主要是敖漢旗興隆窪遺址,這些文化類型通稱為興隆窪文化。專家們認為,查海遺址與興隆窪遺址雖同屬一個時代、一個文化區中,但卻是有差異的文化類型。前者的房址柱洞分布有序,內外一般兩層;後者則柱洞無序且柱洞很少。在陶器紋飾上,前者以壓印之字文為主;後者則以劃花、交叉線紋和席紋為主。前者陶器多為敞口罐;後者為斂口筒形罐。專家們認定,兩遺址是同時代、同一文化區中兩個並存、相互依存的文化類型。所以,把以查海遺址為代表的遺存稱做"查海文化"。查海文化的典型代表是玉文化和龍文化,又稱"玉·龍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