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林東鎮](/img/b/55d/nBnauM3X3IDO0gzNzAzN1UzNyITM0ITO5MjMwADMwAzMxAzLwczL4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氣候年度溫差較大,年平均溫度為4.5—6℃,年平均氣溫22.4℃,年平均風力2.7m/s,年日照時數3000小時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66.4—366.4毫米,海拔485—614米,無霜期為120—130天
全鎮轄20個農業村,8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81859人,其中農業人口42211人,城鎮居民人口39648人,屬多民族聚集區,少數民族人口32962人,占總人口的40.3%。
歷史沿革
![林東鎮](/img/9/b88/nBnauM3X2gjM5czMyAzN1UzNyITM0ITO5MjMwADMwAzMxAzLwczL1M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清順治五年(1648年)建旗,隸屬昭烏達盟。民國時期屬熱河特別區,林東鎮得天獨厚的地域組合,構成了一個立體的資源寶庫。旗內礦產資源具有種類多,分布廣,品位高,易開採的特點。已發現的礦和礦化點有120多處,共26種。其中金屬礦有鉛、鋅、鐵、錳、錫、鉬、金、銀、銅,非金屬礦有煤、水晶石、寶石、石灰石、花崗岩等,尤以鉛鋅儲量最為豐富。境內的白音諾爾特大鉛鋅礦床,已探明的金屬儲量達250多萬噸,是長江以北最大的鉛鋅金屬礦床,占東北地區已探明總儲量的25%。豐富的地下礦藏,為發展採礦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全旗現有宜農土地208萬畝,主要作物有穀子、玉米、小麥、大豆、蕎麥等,同時還盛產雜豆、馬鈴薯、蔬菜、笤帚苗等特色農作物,特色種植業已初具規模。草原面積473萬畝,森林面積23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4.36%。
文物古蹟繁多,古文化遺址273處,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1997年發現的奇異冰川遺蹟--冰臼群,屬國內外罕見,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同時也是旅遊佳地。
![林東鎮](/img/6/a9e/nBnauM3XxYDO4MzMyIzN1UzNyITM0ITO5MjMwADMwAzMxAzLyczLzQ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漢代為匈奴左地,唐代隸屬松漠都督府。契丹建立政權後,選定當時"負山背海,天險足以為固"的現林東鎮南郊建都,稱上京臨潢府,從公元918年到1125年遼亡的200多年歷史上,這裡是遼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金滅遼後,先為臨潢總管府,後併入北京路。元代先屬應昌路,後歸全寧路,隸屬於中書省,是特薛禪後裔魯王世襲領地。明初屬全寧衛,後為兀良哈境,屬朵顏衛。明代嘉靖年間元太祖十八世孫蘇巴海始創巴林部。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分封諸之蕃牧地時定旗地域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順治五年(1648年)設治所,定名為巴林左翼旗。
民國時期,屬熱河特別行政區,1924年建林東設治局,1932年建林東縣,轄巴林左右二旗農區。1933年本旗淪陷,建偽巴林左翼旗公署。1945年8月,本旗解放。1948年6月建立人民政權——林東行政委員會,同巴林左旗政府並存,實行蒙漢分治。1947年,蒙漢政權合併,建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新中國建立後更名為巴林左旗,此名沿用至今。
經濟發展
![林東鎮](/img/2/cc2/nBnauM3XwcDMxQzN0IjMzYzNyITM4gjM0IjMwADMwAzMxAzLyIzL4U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林東鎮所轄的20個行政村有10個分布在鎮郊,10個分布在山區,土地以濕地為主,土層深厚,土質肥沃,共有耕地106142畝,其中水澆地59728畝,菜地12000畝,是本旗的蔬菜生產基地,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高梁、大豆、油葵、蔬菜和各種雜糧雜豆、經濟作物等。2002年末,全鎮糧豆總產量2397.8萬公斤,農業總產值5509.6萬元,農業人口人均收入1896元。林東鎮鄉鎮企業已初具規模。現有鄉鎮企業總數2022家,其中集體企業5個,個體私營企業2017家,實現總收入34072萬元,總產值23279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481萬元,上繳稅金583.24萬元,實現利潤2675萬元。主要工業產品有:、天花板、服裝、水泥、塗料、食品、飲料、空腹鋼窗、農機具等。基本形成了以個體私營經濟為重點、農工商建運服全方位發展的良好格局。
經濟發展林東鎮的交通、能源、通訊設施完善配套,是左旗的交通樞紐,投資環境良好,集通鐵路橫貫東西,東至通遼與東北路網相連、西至集寧與京包線接軌。以國道303、305線為骨幹道的四級公路和網路四通八達,每日均有去北京、天津、錦州、石家莊、赤峰等地的豪華客車。左旗屬東北電網供應區,220千伏輸電線路直通林東鎮,電力充足,設施完備。林東鎮自來水日供水能力8000噸,鎮內100%的用戶用上了自來水。隨著郵政、電訊事業的發展,網路覆蓋城鄉,市話用戶達到了11200戶,個人擁有移動通訊工具4000餘部,國際國內電話通訊實現了程控化、自動化,居全區旗(縣)級前列。金融、保險、信息、諮詢機構齊全,科技、教育、文化、衛生、廣播電視事業發展迅速。工業概況
![林東鎮](/img/4/5df/nBnauM3X0EjN2gDOyQjMzYzNyITM4gjM0IjMwADMwAzMxAzL0IzLw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林東鎮地處北五旗縣中部,歷史悠久,地理位置優越,遼代曾在此建都“臨潢府”,有著得天獨厚的發展工商業的條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農工商建運服多業並舉的經濟區。2002年實現財政收入605.6萬元。鎮內現有專業批發市場3處,分別是:工業品、糧食、皮毛、蔬菜等批發市場,市場繁榮,商貿活躍,商業網點齊全多樣化遍布城鄉,市場上的物資花色品種多而全,價格合理,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個體私營經濟的蓬勃興起,各種皮張、絨毛、雜糧、雜豆蔬菜等供求兩旺,交易火爆,吸引了全國各地客商。為加快林東鎮的城鎮基礎建設發展步伐,按照《林東鎮總體規劃》和《巴林左旗文明城鎮建設綱要》進行城市改造,從1998年到2003年的5年時間裡,累計投資11160多萬元,大刀闊斧地進行了舊城改造和西出口開發建設,使林東鎮的城鎮基礎建設發生了日新月異的變化,特別是2001年8月,按旗委旗政府撤鄉並鎮的要求,林東鎮以城鎮開發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強鎮富民戰略;以蔬菜種植為突破口的“菜藍子”工程建設的富鎮富民戰略,以養羊為突破口加快肉蛋奶基地建設的興鎮富民戰略。林東鎮將以良好的環境,優惠的政策,積極吸引人才、資金、技術、大力發展各項事業,促進林東鎮全方位發展。
林東鎮逐步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機械、食品、建材、皮革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屬半農半牧區,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正向舍飼,半舍飼的商品型牧業經濟發展,其中馴鹿飼養業在全國縣級單位中名列前茅,鹿茸主要銷往日本和東南亞。
集錫國道、集通鐵路以及縱橫交錯的旗鄉級公路四通八達,林東鎮也成為赤峰與錫林郭勒盟、通遼市及霍林河礦區的交通樞紐。
礦產資源
林東鎮
![林東鎮](/img/1/397/nBnauM3X4EzMzQTNwAzN1UzNyITM0ITO5MjMwADMwAzMxAzLwczL4g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礦業經濟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在冊登記發證礦山71個,其中有色金屬礦山28個,黑色金屬礦山1個,非金屬礦山42個(磚瓦粘土、採石採砂場、葉臘石、螢石、石灰石),已開發利用礦種:鉛、鋅、銅、銀、沸石、石灰岩、葉臘石、花崗岩、大理岩等。全旗選礦設計能力4150噸/日,2006年度實現利稅2.03億元,占全旗財政收入的80%以上。從業人員8400多人,採礦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
白音諾爾鉛鋅礦礦床應為Ⅳ勘探類型(原地質定為Ⅲ勘探類型),生產勘探求得的礦石量(B C級)與地質勘探求得的礦石量(C D級)差別較大,礦量明顯減少,個別中段礦量減少50%,原地質勘探提交報告,已探明儲量3272.87萬噸,現保有儲量1358.01萬噸,按年採礦石量63.38萬噸/日計算,白礦尚可服務年限21.42年;紅嶺鉛鋅礦地質詳查已探明礦石量1292.073萬噸,現保有儲量1215.9萬噸,按採選規模500噸/日計算,紅嶺鉛鋅礦尚可服務年限77.2年。這兩大礦山正在進行規模化、科學化開採,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農副產品
![林東鎮](/img/0/b76/nBnauM3XzAzM2cjM1kjN1UzNyITM0ITO5MjMwADMwAzMxAzL5YzL2Q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有森林面積303.6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8%,主要有油松、落葉松、小葉楊、蘋果、山杏、山楂等40餘種。
山杏資源十分豐富,是全國27個山杏重點基地縣之一,2005年山杏圍封種植達到150萬畝。人工栽培的2萬畝落葉松是自治區最大的人工落葉松林。蒙古野果(123蘋果)逐步形成規模,現有3萬畝。北部地區林草茂盛,植被良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有草原總面積580萬畝,其中可利用草原總面積450萬畝。是內蒙東部地區最大的絨毛集散地,年可加工皮張50多萬張,商品肉7256噸。
林東鎮是亞洲規模最大的馬鹿養殖地區,擁有國內領先、亞洲最大、世界一流的開放式天然放牧型馬鹿繁育基地,馬鹿養殖及加工管理居國際領先水平。全旗人工馴化飼養的東北馬鹿4000多隻。
林東鎮是內蒙古自治區也是東北、華北最大的笤帚苗產區,有悠久的種植、加工歷史。主要品種有敖包黃苗、美國長纖維苗、吉林紅高粱、瀋陽粘高粱、台灣貴黍草等優質品種和其它農家品種。2005年,笤帚苗種植面積達到32萬畝,以敖包黃苗為主,以長纖維苗等品種為輔,產量達到3000萬公斤,笤帚加工能力由800萬把增加到3000萬把。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地區,並出口到韓國、美國。
旅遊文化
![]() | |
遼中京遺址 |
林東鎮是富河文化和遼文化的發祥地,在境內有遼代古城遺址13處,寺廟遺址10處,聚落址188處,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個,自治區級保護單位6個,有9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堪稱“文物大縣”。現在的現存較為完好的古蹟遺址有遼代皇都遼上京遺址、遼代石窟——真寂之寺、遼代南北二塔、遼祖州祖陵、遼代雲門寺、富河文化遺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