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海拔:2200
命名來源:[Fl.Reip.Pop.Sin.74:361.pl.86:7-11.1985]
中國植物志:74:345
族中文名:紫菀族
族拉丁名:Trib,Aster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木質,上部分枝,斜升,具多數纖維狀根,頸部被褐色殘存的葉基,莖單生或2—3個叢生,高5—13厘米,纖細,直立,不分枝,被灰白色短硬毛和貼微毛;基部葉在花期生存,如同不育莖的葉密集成蓮座狀,倒披針形或匙形,長2—5厘米,寬o.3—0.5厘米,頂端鈍或稍尖,基部楔狀漸狹成具翅的細柄,上部邊緣常有具小尖的疏細齒,稀近全緣,莖葉多數,疏生,下部葉線形或線狀倒披針形,長2—3.5厘米,寬o.1一o.3厘米,頂端尖或稍尖,基部狹,無柄或近無柄,不抱莖,邊緣具疏細齒,上部葉漸小,線形,全緣或僅上部邊緣具l一2個不明顯的細齒,全部葉邊緣被糙短毛,兩面近無毛;頭狀花序少數,通常3—4個在莖端排列成傘房狀花序,稀單生,徑6—7毫米;花序梗細,長3—8毫米,被貼短毛,上部具1線形苞片;總苞半球形,長約4毫米,寬6—7毫米;總苞片約3層,綠色,線狀披針形或披針形,頂端漸尖或稍鈍而多少撕裂,中央草質,頂端及邊緣具寬乾膜質,背面被疏短毛,外層約短於內層之半;花托半球形,中央稍凸起,徑約2毫米,具邊緣多少齒狀的窩孔,花全部結實,外圍的雌花極多數,花冠絲狀,長約2毫米,頂端被疏微毛,短於花柱的二分之一;中央的兩性花少數(約13—23個),花冠管狀,淡黃色,長3—3.5毫米,管部長約1.5毫米,檐部狹鍾狀,裂片卵形,頂端被疏微毛;瘦果長圓形,長1—1.2毫米,扁壓,兩端縮小,邊緣脈狀,被疏貼短毛和腺點;冠毛污白色,1層,糙毛狀,長3——3.5毫米。花期6月。
產地分布
產於四川西南部(木里、里塘河岸邊)。海拔2200米。
本種提示
本種外形極似白酒草C.Japonica(Thunb.)Less,,但植株矮小;具木質的根狀莖;莖葉線狀披針形或線形,基部狹不抱莖,上部邊緣具疏細齒或全緣;總苞較小,長約4毫米,瘦果具腺,與後者不難區別;與多年生白酒草C·perennisHand.·Mazz.則以具較大的頭狀花序(徑6—7毫米);總苞片具寬膜質邊緣;葉線形或線狀披針形,為區別。
菊科·管狀花亞科·紫菀族
紫菀族為菊科中較大的族,它分布於全世界,尤以美洲溫帶地區種類最多。本族分六個亞族,在我國有五個亞族,29個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