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海拔:2000-3300
命名來源:[Schr6t?,Pflzleb.D.Alp?2Aufl:505.1924]
中國植物志:75:092
系中文名:薄雪系
系拉丁名:Ser.JaponicaLing
亞組中文名:薄雪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Japonica
組中文名:華火絨草組
組拉丁名:Sect.Nobilia(Beauv.)
亞屬中文名:火絨草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Leontopodium
亞族中文名:鼠麴草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GnaphalinaeKeichenb.
族中文名:旋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形態特徵
木莖火絨草(原變種)var.Stoechas亞灌木。莖基粗厚,有數個至二十餘個簇生的莖。莖直立,高達70厘米,細直或扭曲,多分枝;不育枝和多數花枝有腋芽,當年枯萎葉的腋芽發育成蓮座狀葉叢和不育的短枝;枝直,長4—40厘米,被白色蛛絲狀毛,下部木質且脫毛,全部有密生的葉,節間長5—20毫米,或頂部有時無葉,節間長達7厘米。葉開展或平展,長圓形,線狀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0.7—4.5厘米,寬0.2—0.7厘米,頂端鈍,有小尖頭,基部急狹,無柄,邊緣常波狀,稍反卷,質較厚,上面被蛛絲狀毛,下面被白色或灰色密茸毛;中脈在下面凸起。苞葉少數,與莖上部葉同形,但較短,較寬,頂端較鈍,基部較狹,長圓形或橢圓形,兩面被同樣的密茸毛,較花序長1—3倍,開展成疏散的徑約1—4厘米的苞葉群,或有與苞葉合著的長花序梗而成幾個分苞葉群。頭狀花序少數,3—12個密集或疏散,徑約3.5—4.5毫米。總苞長3.5—4毫米,被白色長茸毛;總苞片3層,頂端無毛,尖或鈍,稍露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形,有較少的雄花或雌花,或雌雄異株。花冠長2—3.5毫米;雄花花冠狹漏斗狀,裂片尖卵圓形;雌花花冠細管狀。冠毛白色,稍粗,下部有細齒,雌花冠毛上部稍粗厚,有細鋸齒,雌花冠毛上部幾無齒。不育的子房無毛;瘦果有乳頭狀微毛。花期7—9月。
產地分布
產四川西部及西北部(道孚、大金、泰寧等)大雪山一帶。生於亞高山向陽乾燥坡地。海拔2000—3300米。
本種提示
本屬中僅有的亞灌木,有適應於乾燥環境的習性,與其鄰種華火絨草1.SinenseHemsl.極易區別。在此種與戟葉火絨草L.DedekensiiBeauv·、艾葉火絨草L.artemisiifoliaBeauv.和長葉火絨草L.10ngifoliumLing之間都有天然雜種。
菊科·火絨草屬植物
火絨草屬(LeontopodiumR.Br.exCass.),菊科,約50種以上,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我國有41種,產西南、西北至東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