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球火絨草

團球火絨草

團球火絨草,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菊科,主要分布於俄羅斯、蒙古以及中國大陸的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生長於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地區,多生在沙地、乾燥草原、稀灌叢、向陽坡地、石礫地及林中草地。

基本信息

多年生草本。

團球火絨草團球火絨草

苞葉多數,與莖上部葉同長或較短,但下部較寬大,無柄,寬達1.2厘米,卵圓形或卵圓披針形,頂端尖或稍尖,基部急狹,兩面被白色厚茸毛,或下面被較薄的蛛絲狀茸毛,較花序長2-3倍,開展成美觀的密集的徑約4-7厘米的苞葉群,或有較長的花序梗而成復總葉群。頭狀花序徑6-8毫米,5-30個密集成團球狀傘房花序。總苞長約5毫米,被白色綿毛;總苞片約3層,稍寬,頂端尖,撕裂,無毛,淺或深褐色,露出毛茸之外。小花異型,或中央的頭狀花序雄性,外圍的雌性。花冠長約4毫米;雄花花冠上部漏斗形,有尖卵圓形裂片;雌花花冠絲狀。冠毛白色,基部稍黃色;雄花冠毛上部棒狀粗厚,有細鋸齒;雌花冠毛有細鋸齒。不育的子房無毛或稍有乳頭狀毛;瘦果有乳頭狀粗毛。花期6-8月。

植物解釋

團球火絨草

學名:Leontopodium dedekensii (Bur.et Franch.) Beauv.

科名:菊科 Asteraceae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分枝短,有簇生的花莖和不育莖,無蓮座狀葉叢。莖高 10-80 厘米,被蛛絲狀密毛或灰白色綿毛;腋芽常在花後生長成長達 10 厘米而葉密集的分枝。葉寬或狹條形,長 10-40 毫米或過之,寬 1.3-6.5 毫米,基部心形或箭形,抱莖,上面被灰色綿狀或絹狀毛,下面被白色茸毛。苞葉多數,披針形或條形,兩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開展成直徑約 2-7厘米的星狀苞葉群或有總花梗而成數個分苞葉群。頭狀花序直徑約 4-5 毫米;總苞被白色長柔毛狀密茸毛;冠毛基部稍黃色。瘦果有乳頭狀突起或短粗毛。

生活環境

海拔2400-3500m 的針葉林灌叢草地

菊科·火絨草屬植物

火絨草屬(LeontopodiumR.Br.exCass.),菊科,約50種以上,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我國有41種,產西南、西北至東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