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分枝短縮,有數個至十餘個簇生的花莖和少數與花莖同形的不育莖,無蓮座狀葉叢。莖直立或有膝曲的基部,高10-80厘米,稍細弱,常稍彎曲,草質,或有時下部木質且有分枝,全部被蛛絲狀密毛或灰白色棉毛,下部有密集的、上部有疏散的葉,頂部有時無葉而節間長達18厘米;腋芽常在花後生長成葉密集的分枝。葉寬或狹線形,長10-40毫米或更長,寬1.3-6.5毫米,基部葉常較寬大,下部葉直立,上部葉多少開展或平展,基部較寬,心形或箭形,抱莖,邊緣波狀,平或反卷,頂端圓形或稍尖,有顯明的尖頭;上面被灰色棉狀或絹狀毛,下面被白色茸毛,小枝的葉較短,被密茸毛。苞葉多數,與莖上部葉多少等長,常較寬,較花序長2-4倍,披針形或線形,頂端圓或稍尖,基部漸狹,兩面被白色或灰白色密茸毛,開展成密集的或稍疏散的、徑約2-7厘米的星狀苞葉群,或有長花序梗而成數個分苞葉群。頭狀花序徑約4-5毫米,5-30個密集,少有單生。總苞長3-4毫米,被白色長柔毛狀密茸毛;總苞片約3層,頂端無毛,乾膜質,漸尖或近圓形,遠超出毛茸乏上。小花異形,有少數雌花,或雌雄異株。花冠長約3毫米,雄花花冠漏斗狀;雌花花冠絲狀。冠毛白色,基部稍黃色;雄花冠毛上部多少粗厚,有短毛狀密齒或細鋸齒;雌花冠毛絲狀,有細齒或密鋸齒。不育的子房和瘦果有乳頭狀突起或短粗毛。花期6-7月。
分布及生境
廣泛產於陝西南部、甘肅(南部、西部)、四川(北部、西部及西南部)、西藏東部、雲南(北部、西北部、西部和南部)、貴州、湖南西部。生於高山和亞高山的針葉林、乾燥灌叢、乾燥草地和草地,常大片生長。海拔1400-3500米。分布於緬甸北部。
本種提示
戟葉火絨草的莖高、葉的大小和基部形狀、苞葉長短和形狀有一系列的變異。這些變異曾經前人視為不同的種。如L.foliosum(Franch.)Beauv.是一個幼小而未完全發育的植株,L.hastatumBeauv.有細直而全部具葉的莖和戟形耳狀的葉基,L.futtereriDiels是一個強壯具葉枝的植株,都以併入本種為適宜。此種在湖南還是首次發現,除葉和苞葉較長外,無其它區別。戟葉火絨草與堅桿火絨草L.franchetiiBeauv.、匍枝火絨草L.stoloniferumHand.-Mazz.、木莖火絨草L.stoechasHand.-Mazz.和華火絨草L.sinenseHemsl.之間都有天然雜種存在。
功能用途
醫藥:全草:辛、苦,涼。清熱涼血,利尿,疏風解表。
採收與儲藏
6~7月採集全草,洗淨泥土,曬乾。
藥用部位
以乾燥全草入藥。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鬚根眾多,表皮黑褐色,內為黃白色。根狀莖分枝短縮。莖圓柱形,基部稍木質,質脆,密被灰白色綿毛;腋芽生長成葉密集的小分枝。葉多反卷皺縮,完整者展開後呈寬或狹線形,頂端有明顯的尖頭,上面被灰色綿毛,下面被白色茸毛。苞葉狹披針形,與莖上部葉近等長,兩面密被灰白色茸毛。頭狀花序多密集,冠毛白色。氣微,味微苦。
顯微鑑別:
1.莖(1.5mm)橫切面:表皮細胞一列,類方形、徑向長方形,外被角質層和眾多的非腺毛,表皮下方為1~2層厚角組織。皮層狹窄,由4~7列薄壁細胞構成,細胞呈切向延長,胞壁呈皺縮狀。內皮層凱氏點明顯,細胞較大,扁方形。外韌型維管束連續排列成環;韌皮纖維環列,僅篩管非木化;木質部密集纖維群。髓占莖的1/2強,薄壁細胞多角形,中央為空腔;有時可見草酸鈣晶體。
2.葉橫切面:表皮被角質層及密集的多細胞非腺毛和少數腺毛;上表皮細胞扁方形或類方形,下表皮細胞扁圓形或類方形,較小。柵欄細胞1列,長柱狀;海綿細胞4~6層,多角形,細胞間隙大,薄壁細胞中分布有黃綠色草酸鈣晶體。葉脈表皮下有少量厚角細胞,下表皮內稍多;皮層細胞較大,4~6層;外韌型維管束類圓形;韌皮部呈新月形,本質部導管徑向排列。
粉末鑑別:
灰綠色。多細胞非腺毛極少,均碎斷;完整者由1~5細胞構成,頂端1~2細胞甚細長,直徑6~10μm,細胞壁厚,胞腔呈長縫狀;基部細胞長方形或長條形,直徑13~18μm,細胞壁厚2.5~6μm。腺毛少見,棒槌狀,柄部3~5個細胞構成,扁方形,直徑10~15μm;頭部細胞類圓形或半圓形,直徑15~19μm,完整者長43~54μm。葉碎片表皮細胞表面觀多角形、長多角形,內含細小的草酸鈣晶體和密被非腺毛和少數腺毛;下表皮垂周壁略厚,淺波狀彎曲,不定式氣孔長圓形,長17~23μm,直徑12~15μm,副衛細胞5~6個;上表皮細胞垂周壁平直。莖表皮細胞細長條形、類長方形,壁平直,稍厚,細胞內充有細小的草酸鈣晶體;具氣孔和非腺毛,有時可見類圓形毛茸環痕。草酸鈣晶體無色或淡黃綠色,類方形、不規則形、三角形,直徑2.5~18μm。冠毛為多列性單細胞分枝毛,細胞細長,先端斜向銳尖,壁薄,微木化,直徑7~11μm。木栓細胞淡黃色,細胞表面觀多角形,垂周壁微波狀彎曲,厚3~7μm,直徑17~28μm。果皮石細胞黃色,細胞柵狀,成片或散在,長62~110μm,直徑15~26μm,壁厚8~13μm,木化,孔溝明顯,胞腔較大。纖維成束,多碎斷,細胞細長,直徑6~13μm,壁厚,木化,胞腔線形。導管為螺紋、孔紋導管,直徑7~18μm。
藥物配伍
淋巴消炎散:山礬葉,兔耳草,小檗皮,火絨草,鐮形棘豆。
藥性
味澀,性平。《藏藥配方新編》:味澀,性平。《青藏高原藥物圖鑑》:味淡,性微寒。
主治
治疫癘、礦石配合毒、肉瘤。
用法用量常配方用,6~9g。
用藥忌宜
不良反應及治療
選方
淋巴消炎散:山礬葉150g,兔耳草175g,小檗皮150g,火絨草150g,鐮形棘豆150g。粉碎成細粉,混勻,即得。用於淋巴病。口服,每服3g,每日2~3次。
考證
《晶珠本草》記載:扎托治疫癘,解礦石合毒。本品分為正品、次品、矮小品三種,正品冠厚,花壯,絨短,治肉瘤;次品生長在草甸和沼澤邊上,葉重疊,花淡黃色,治疫癘,解礦石合毒。讓鈞多吉說:大、小扎托治療吉祥天母瘟,有止血之效,扎果可治肉瘤。扎托分為扎永、扎瓊、扎果三種,根據藏本草描述特徵,將分別收入,扎果即本品,生於高山和亞高山林地,花序密集,外被具密茸毛的苞葉群所包圍等特徵與《晶珠本草》描述相符。今各地藏醫與資料記載,對扎托未進一步區分,均分別用菊科火絨草屬LeontopodiumR.Br.exCass.的幾種原植物,如雲南迪慶用本品和毛香火絨草Leontopodiumstracheyi(Hook.f.)C.B.ClarkeexHemsl.;青海、甘孜以及《藏漢大辭典》用火絨草Leontopodiumleontopodium(Willd.)Beauv.。
菊科·火絨草屬植物
火絨草屬(LeontopodiumR.Br.exCass.),菊科,約50種以上,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我國有41種,產西南、西北至東北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