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葉火絨草

小葉火絨草

小葉火絨草,菊目菊科植物,產中國台灣中部(新高山、阿里山等)。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海拔:3300-3900
命名來源:[Journ.Coll.Sc.Univ.Tokyo,25,art.19:127?p1.17..1908]
中國植物志:75:105
系中文名:雅谷系
系拉丁名:Ser.JacotianaLing
亞組中文名:密墊亞組
亞組拉丁名:Subsect.Haastioidea
組中文名:火絨草組
組拉丁名:Sect.Leontopodium
亞屬中文名:火絨草亞屬
亞屬拉丁名:Subgen.Leontopodium
亞族中文名:鼠麴草亞族
亞族拉丁名:Subtrib.GnaphalinaeKeichenb.
族中文名:鏇覆花族
族拉丁名:Trib.InuleaeCass
亞科中文名:管狀花亞科
亞科拉丁名:CARDUOIDEAEKITAM.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狀莖細,多分枝。根出條斜升或仰臥,稍粗壯,挺直,多少木質,常有分枝,長達15厘米,被灰白色棉毛,全部有密集枯萎宿存的葉和頂生的葉叢,形成疏鬆的墊狀體,在葉叢上生長花莖或1-3個不育莖。花莖長約3—6厘米,有時達10厘米,細弱,草質,被白色棉毛,有較疏生的葉,節間長,3—8毫米。根出條葉兩面被灰白色茸毛,枯葉下面有較密的緊壓的茸毛;花莖摹部葉較密,花後枯萎或生存;葉開展,線狀披針形,長7—12毫米,寬1.5—2毫米,較根出條葉稍長,頂端較尖,有短小尖頭,邊緣平,基部稍狹,幾無鞘部,無柄。苞葉多數,較葉稍長;寬達2.5毫米,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兩面被白色棉狀厚茸毛,較花序長2倍,開展成密集的,徑約1.2—2.8厘米的星狀苞葉群。頭狀花序徑約4毫米,常4—6個密集。總苞長約3毫米,被厚棉毛;總苞片約3層,長圓形,頂端鈍或稍尖,褐色,無毛,稍超出毛茸之上。小花異形,有多數雌花和少數雄花,或全部是雄花。花冠長約2.5毫米;雄花花冠管狀漏斗狀,有披針形裂片;雌花花冠細管狀。冠毛白色,雄花冠毛上端較粗厚,有鋸齒,雌花冠毛有疏鋸齒。不育的子房和瘦果無毛。花期7—9月。

產地分布

產中國台灣中部(新高山、阿里山等)。生於高山乾燥坡地。海拔約3300—3900米。

本種提示

台灣特有的疏鬆墊狀植物。生長習性似鑽葉火絨草L.SubulatumC.B.C1-arke和川西火絨草L.wilsoniiHand.·Mazz·,但由於與雅谷火絨草L.JacotianumBeauv.尤為接近,故列入本亞組。它與雅谷火絨草和單頭火絨草L.MonocephalumEdgew.的地位還待進一步的闡明。

菊科·火絨草屬植物

火絨草屬(LeontopodiumR.Br.exCass.),菊科,約50種以上,分布於歐洲、亞洲和南美洲,我國有41種,產西南、西北至東北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