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更戛,古稱“耿嘎”,傣語意為盛產龍舌蘭的地方,地處昌寧縣最南端,屬滇西縱谷橫斷山系余脈,距縣城79公里。東與勐統鎮相鄰,南與鳳慶、永德兩縣隔河相望,有國土面積547平方公里,居昌寧縣13個鄉鎮之首,轄11個行政村151個村民小組。2008年末,全鄉共有鄉村人口24869人,有漢族、苗族、傈僳族、回族、布朗族、彝族、傣族、白族等8種民族,是一個以漢族為主多民族雜居的山區農業鄉。
境內海拔670—2236.7米,年平均氣溫20.8℃,平均降雨量1067.48毫米。
有常用耕地3.97萬畝,其中水田1.2萬畝,旱地2.77萬畝,人均占有耕地1.6畝;林地面積18.1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7%,其中,經濟林果面積7.35萬畝,人均擁有經濟林果面積達3畝。
更戛鄉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山區面積占98%,最大的壩子更戛壩,面積2.04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更戛,一塊神奇的土地,一個美麗的地方,據境內出土文物證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我們的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生息繁衍。但是,由於更戛地處偏僻,交通閉塞,文化落後,與外界交往甚少,以致在《大明一統志》和《雲南土司志》中都有這樣的記載:“灣甸土知州,蠻我細賧,自古不通中國,元中統時內附,屬鎮康路。明洪武年(公元1367年)人中歸附,因刀景發招扶夷眾有功,置灣甸縣授羅一長官司,設勐統二岡,錫臘二岡(現鳳慶營盤鎮),勐波羅一岡(現永德縣境內),管地東至大侯州(今臨滄市雲縣)界,十七年(公元1384年)廢鎮路,隸屬雲南布政司。永樂元年二月西平侯沐晟征雲南,秦,地近麓川(今德宏州),地廣人稀故也,設灣甸長官司,尋改為灣甸州,以刀景了為知州,給印章金牌並設定流官吏一員。”
封建土司實行世襲制,代代相傳,統治更戛547年,先後有28代景氏人當任土司。公元1757年至1859年灣甸州署設於更戛。
中華民國——1912年昌寧建縣前更戛屬灣甸土司地。
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經雲南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昌寧縣。原灣甸州歸附昌寧縣為第四區,轄勐統鎮、西山鎮(今更戛、西米、田頭、三個村)。
人物介紹
高雙才,男,漢族,更戛鄉西桂村桂花樹人,1929年出生,1984年去逝,享年55歲。貧農出身,歷任西桂村治保主任、民兵排長等職。
西桂村地處昌寧、鳳慶、永德三縣結合部,山勢高峻、地形複雜,素為不法分子外逃竄的必經之地,被稱為“昌寧縣的南大門”。高雙才時常教育民兵提高警惕,嚴密盤查過往生人,在西桂一帶築起了一道壁壘森嚴的治安防線,“西桂民兵”也因此而聞名縣內外。
1953年7月,高雙才得知灣甸農場兩名越獄犯將路經西桂過大沙壩逃往緬甸,立即率領民兵趕到永德縣芒撈傣族寨,配合當地民兵連夜抓獲罪犯。1962年7月,高雙才得知鳳慶縣有一外逃犯將路經西桂,他率領民兵星夜趕到達扁青樹丫口堵截,將罪犯抓獲。1969年2月,高雙才獲悉一名外逃犯已過村子,他立即帶兩名民兵一直追到永德縣芒撈團山。當罪犯拒捕逃竄時,被他開槍擊傷大腿,當場抓獲。
高雙才在十幾年的治安、民兵工作中,始終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以身作則,堅持參加站崗、執勤、堵卡,先後率領民兵抓獲不法分子8人,多次受到省、地、縣的獎勵。
地方小吃
天然佳釀小甄酒;更戛人民勤勞善良,熱情好客,無論你走進哪家,主人都會客氣地為你送上一碗噴香的小罐茶,再捧上一杯家制土釀—小甄酒。純樸的臉上露出的那份誠意,讓你無法拒絕而舉杯淺嘗一口,頓時,你會被它的甘醇、潤口所折服而開懷暢飲。
脆香可口麥芽糖;更戛有這么一句順口溜“老街白糖大寨香,大橋風景龍潭菜”,由此可見,老街白糖非常有名。昌寧、鳳慶、永德等地的客商經常來收購老街白糖到外地銷售。老街白糖分米糖和玉米糖兩種。屬以戶為單位私人小作坊純手工純天然食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劑、色素、防腐劑等,完全用米麵(玉米面)和麥芽粉熬制而成,具有脆而不硬、甜而不釅的特點,口感較好,而且不容易上火,是招待客人和饋贈親友的佳品。
山中極品香蕈;香蕈又名“香菇”、“香菌”,它是人們喜愛的山珍極品,暢銷各地。逢春雨初霽時節,走進灌木林中,清香四溢,乾死的樹幹上,密密麻麻、層層疊疊地撐開朵朵淺褐色的小傘——香蕈。四方客商紛紛前來購買,鮮香蕈10-15元/kg,乾香蕈30-25元/kg。更戛人民,靠山吃山,香蕈給人們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
酸香可口面鮓肉;面鮓肉不僅是更戛民眾居家待客的上等菜餚,也是饋贈親友的佳品,其獨特的風味是與它的精細製作分不開的。每年冬臘月間,人們開始殺豬醃製。選上好的豬頭肉、豬腳煮熟(不爛),趁熱拌上花椒、辣子、茴香、草果、鹽、酒、炒熟的香米麵,放晾後把它與拌了相同佐料的蘿蔔絲(洗淨曬乾)分層裝入事先洗淨的瓦罐中密封。兩月後,就可開壇食用了。可直接取食,也可切片蒸食。 ——面鮓肉,酸涼可口,肥而不膩。
文化教育
更戛鄉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對傳統文化推陳出新、發揚光大,多次參加全縣農民文藝會演,具有地方特色的苗族舞蹈,傈僳族打歌等節目曾在文藝會演中獲獎。傈僳族藝人羅天寶的葫蘆笙吹到了省城昆明,他的蘆笙曲被雲南人民廣播電台選為“對傈僳族廣播”專欄序曲20多年。1984年更戛鄉投資40萬元成立了文化站,1995年創建了更戛鄉文化活動中心,內設藏書室、閱覽室、棋藝室、排球場、籃球場等,配備了專職管理工作人員,2006年成立了更戛鄉老年活動中心,豐富了廣大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鄉廣播站也得到了鞏固提高,轉播農村科技信息、新聞、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民眾提供了學習各種知識的好機會。事實證明,過去被稱為夷方地的更戛已步入了文明、富裕的新時代。 更戛鄉教育事業在不斷的發展壯大。1989年實現了普及初等義務教育、1992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996年實現普及六年義務教育、1997年實現高標準掃盲、2000年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
打歌
嘮客傳說很久以前,阿蘇賽和蘇西賽兩個妖怪,喜在新婚之夜潛入洞房偷吃新娘。寨子裡只要有辦喜事的人家,相鄰村寨的人都會集中在一起通宵達旦地載歌載舞以嚇退兩個妖怪。所有人的口中都唱著“阿蘇賽瞧著,蘇西賽擺著”,妖怪以為人們已發現了他們,有所防備,只好知難而退。後來,這種活動就演變成了打歌。打歌,其實就是合著蘆笙、三弦、笛子的合奏而跳起的一種民間集體舞蹈。這在其它一些地方也常見,但更戛人對打歌的鐘愛、對打歌的痴迷是無與倫比的。更戛打歌之火、之熱、之狂,在其它地方是絕無僅有的。
蘆笙的調子首先是:來來來,打歌來,不來打歌不消來。人們陸續手拉著手跟著“歌頭”跳起來。打歌的種類很多,“倒折歌”較大眾化,老少皆宜。姑娘們最鍾愛的是“兩甩半”,曲調悠揚,步履輕盈、姿態婀娜,可盡顯姑娘的柔美。小伙子們則偏愛如火山噴發般的“大翻身”、“梭邊歌”。“大翻身”氣勢磅礴,可盡顯男人奔放不羈的野性。男女的喜好在此時雖不盡相同,但氣氛總是友好的。姑娘們會在“大翻身”中一展女子的剛烈,而小伙子們也會跟著“兩甩半”軟綿綿一番。“小平歌”、“里三腳外三腳”、“前三後四”等較為簡單。“公雞擺尾”、“黃鼠狼望蜂子”打起來就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將動物的神態舉止模擬得盡善盡美,又需時時有新得創造,令觀眾捧腹大笑才算成功。
唱調子是打歌的一個重要內容,平日不好說不能說不敢說的,在打歌場中,盡可一股腦兒傾泄出來,一吐為快。“青棚葉子青有青,青棚樹下談婚姻”,院場邊、青棚下,是青年人談情說愛的理想場所。山村寨子公共活動場所不多,做客打歌就成了青年人期盼已久的事情。為了能打上一場歌,翻山越嶺走上幾個小時的山路不說累,為了打歌,無論做客人家姓氏名誰相識與否,都會毫不吝嗇地交上稱為“買打歌票”的禮錢。有時恰巧大雨傾盆,淋得像落湯雞一般依然跳到天亮,可謂風雨無阻。
山里男人的經驗是:路是走出來的,媳婦是唱出來的。“十七十八不玩笑,二十七八嫁不掉”,這是小伙子們在慫恿羞澀的姑娘們不要再猶豫,趕緊加入歌海尋找意中郎。“世上只有藤纏樹,哪有樹纏藤”,則是姑娘們在含蓄的鼓動小伙子們應該主動些。等姑娘唱出:白鐵鑼鍋煮白米,煮熟不吃為等你,不等你來等哪個?不想你來想哪人?便是柳暗花明了,男方盡可請媒人去“壓糖酒”,婚姻便成了一半。
就這樣邊唱邊舞,持續到天亮,最後以“關攏”而終。歌手們又只能期盼著下一次辦喜事人家婚喜日子的到來。
自然資源
更戛地勢高低差異較大,氣候呈立體分布,全鄉分低熱、溫熱、溫涼、高寒四個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9.5度,年降雨量1384毫米。由於同一緯度內地勢高低差異較大,因而帶來氣候覆雜多變,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特徵。氣候的多樣性帶來更戛有豐富的牧草、水利、礦產、森林、野生動物、野生菌類、藥材等自然資源。
牧草資源
有大面積的草山、草場適宜發展畜牧業。1997年更戛鄉被省畜牧局定為“全省商品牛羊基地示範鄉”。草山、草場、飼料無污染,豬牛羊是純天然的綠色食品,肉質鮮嫩可口,產品暢銷全省各地。
水資源
鄉內氣候多樣,雨量均勻且十分充沛。境內河流縱橫,豐富的水利資源養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更戛人,流量較大的有更戛河、木瓜樹河、蘇家寨河、乾塘河,此外還有許多溪流。這些河流都屬於怒江水系。 更戛河由北至南全長30.5公里,流經田頭、更戛、西米。打瓦、立達、小街子,最後流歸勐統河,灌溉面積1萬多畝。全鄉共建成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4座,蓄水1萬平方米以上的小水塘7個,灌溉能力達10畝以上的引水溝282條,極大的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重點工程有:田頭水庫:位於更戛鄉政府駐地以北5公里的田頭村境內更戛河上游,壩高20米,壩頂寬4米,庫容125萬立方米,流經面積4平方公里;老街子水庫:位於更戛鄉政府駐地以南2.5公里的更戛村老街子松山河下游,1998—2000年建成,壩高25米,壩頂寬6米,庫容135萬立方米,流經面積3.5平方公里;米河水庫:位於更戛鄉政府駐地以北15公里的米河村米湯河上游,壩高18米,壩頂寬6米,庫容69萬立方米;達令田水庫:位於更戛駐地東南12公里的打瓦村芒令河上游,壩高20米,頂寬4米,庫容78萬立方米;岩房田水庫:位於更戛駐地以南15公里的西河村黑馬塘,壩高13米,壩頂寬3米,蓄水29萬立方米;勐令水庫:位於更戛駐地以南17公里的勐令溝上游,壩高15米,壩頂寬3米,蓄水30萬立方米。更戛人依山而居,與水相伴,開溝鑿渠引水灌溉,幾代、十幾代、幾十代人民把幾個如珍珠撒落般的壩子變成了糧倉。
3、礦產資源 更戛境內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目前探明儲量較大的有銅礦、錳礦、石膏礦和油頁岩。銅礦:分布在更戛壩上部田頭村範圍內和西河村的蘆子箐,屬於深度埋藏。更戛儲量大,屬於儲備開採礦區。石膏礦:主要分布在西桂村下勐令和立達村臭水交界處,儲量十分豐富,每年都成噸的往外運,礦石暢銷省內外,勐令石膏質優價低,呈塊狀,整塊烏青有光澤,不含雜質。油頁岩:主要分布在更戛鄉米河村下新寨境內。
動植物資源
鄉內氣候多樣,雨量均勻且十分充沛,給動植物帶來了優越的生長環境,因而更戛又被稱為昌寧的動植物王國,被縣委政府定為最具開發潛力的鄉鎮之一。目前已發現有大量的野生稻、玉米草、野生芒果、野生荔枝、野生茶葉。還有紅椿、楠木、香樟等幾十種珍稀樹種,60多萬畝的茫茫林海,占全鄉總面積的68%,是昌寧縣最大的林區,活立木蓄積量240多萬立方米。優美的自然環境,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更戛境內最多的是麂子、猴子、野雞和孔雀,另外還有熊、豹、野豬、水瀨、野羊、岩羊、穿山甲、刺蝟等野生動物,是開發生態旅遊的理想之地。
野生菌類
、野生藥材資源 森林茂盛,植被保護好,各種各樣的農產品種類繁多,是一個野生菌類、野生藥材的寶庫。 藥材:更戛森林覆蓋率高,生態保護完好,野生藥材極為豐富,比較有名的有靈芝、黃草、小石斛、蟲草、川芎、細心、桐皮等,中藥產品遠銷到浙江、廣東、四川等地,到藥材收購季節,外地客商雲集更戛,多時可到上百人,他們在當地進行簡易加工,運到外地,進行深加工,每年僅藥材一項民眾收入達50多萬元。 菌類:更戛菌類以種類多、品質好、純天然而聞名遐邇,到收菌類的季節,人們紛涌而至,爭相購買,每年菌類總量達5.8萬多公斤,其中木耳1萬多公斤,雞樅1.5萬多公斤,其他菌類如牛肝菌、雞油菌等3萬多公斤,收入40多萬元。
玉米草
野生稻 (1) 玉米草 被當地人稱為“玉米草”的一種植物,其植株較玉米矮小,莖扁,葉窄長且與莖的夾角小,雌雄穗不發達,極少氣根,生長特徵和玉米極為相似。中國農科院遺傳研究所李繼根先生專程前來實地考察,鑑定為玉米近緣植物。主要生長於更戛西桂的小橋凹、桂花樹、白泥塘、岔溝山、茨壩林,西河村的乾塘、平掌、核桃箐,總面積10000多畝。 (2) 野生稻 其主要分布在勐統河、鎮康河、芒東河至蜂漿樹溝大嶺崗一帶長23公里,寬0.14公里的區域內,面積共2600多畝。每平方米有2.6叢,每叢2-23穗,株高50-90厘米,穗長12-17厘米,每穗結稻穀12-22粒,穀粒小於栽培稻。植株具有抗旱、耐寒、耐陰力強等特點。是研究我國稻種起源的珍貴實物標本。
龍洞溫泉
該溫泉屬於單純泉類別,這種溫泉無色無味,可以直接用來飲用和煮飯、做湯,能夠幫助血液循環,有減輕疼痛的作用。特別對種風、神經痛有很好的功效,很適合老年人。
龍洞溫泉位於小街子至大沙壩公路旁,距小街子集鎮8公里,交通方便。青山綠水間的龍洞溫泉,年平均水溫在35℃-50℃之間。現設有大浴池1間,小浴池8間。水溫適宜,環境寧靜,泡在舒服浴池裡,聆聽小鳥天籟般的歌聲,讓你仿佛進入到了世外桃源
基礎設施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勤勞樸實的更戛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充分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水利、交通、集鎮配套、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改善了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工、商、貿的全面發展,從而推動全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1、水利建設 全鄉共建成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4座,蓄水1萬平方米以上的小水塘7個,灌溉能力達10畝以上的引水溝282條,極大的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重點工程有:田頭水庫:位於更戛鄉政府駐地以北5公里的田頭村境內更戛河上游,1958年始建,1991—1994年擴建,壩高20米,壩頂寬4米,庫容125萬立方米,流經面積4平方公里,總投資166萬元;老街子水庫:位於更戛鄉政府駐地以南2.5公里的更戛村老街子松山河下游,1998—2000年建成,壩高25米,壩頂寬6米,庫容135萬立方米,流經面積3.5平方公里,總投資617.78萬元;米河水庫:位於更戛鄉政府駐地以北15公里的米河村米湯河上游,1958年始建,1963年完工,壩高18米,壩頂寬6米,庫容69萬立方米;達令田水庫:位於更戛駐地東南12公里的打瓦村芒令河上游,1971年始建,1979年完工,壩高20米,頂寬4米,庫容78萬立方米;岩房田水庫:位於更戛駐地以南15公里的西河村黑馬塘,始建於1958年,1978年完工,壩高13米,壩頂寬3米,蓄水29萬立方米;勐令水庫:位於更戛駐地以南17公里的勐令溝上游,壩高15米,壩頂寬3米,蓄水30萬立方米。集鎮飲水工程:主管道長2.8公里,支管及叉管長11.2公里,日供水量200立方米,建於1996年,總投資53萬元。主要河流有更戛河、木瓜樹河兩條。
2、交通 更戛鄉距縣城79公里,路面為硬化的柏油路和彈石路,以彈石路面為主。目前全鄉共有交通工具:汽車53輛、中巴車4輛、農用運輸車31輛、拖拉機295輛、機車3618輛。
3、集鎮配套建設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我鄉先後改善和新建了更戛、西桂、米河、小街子等四個集鎮,大大提高了農產品的商品率,給人民民眾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4、電力、通訊 截止2008年底,更戛鄉已實現11個行政村151個村民小組5903戶農戶全部通電。擁有電視機5228戶,安裝有線電視285戶,分別占總戶數的88%、4.8%,裝有電話4732戶,其中行動電話3696戶,分別占總戶數的80%、62%。
5、能源設施 到2008年底,全鄉共建有沼氣農戶1086戶,裝有太陽能農戶936戶,已完成“一池三改”農戶45戶,分別占總戶數的18%、15%、0.8%。
6、農戶住房 我鄉農戶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270戶農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占總戶數的5%;有2121戶農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占總戶數的35%;有3574戶農戶居住土木結構住房,占總戶數的60%。
特色產業
更戛地勢高低差異大,氣候呈立體分布,全鄉分低熱、溫熱、溫涼、高寒四個氣候類型,年平均氣溫19.5攝氏度,年降雨量1384毫米。氣候的多樣性帶來更戛產業多樣化,適宜發展糧、煙、蔗、茶、林、畜等6大產業,歷屆鄉黨委、政府和人民民眾的努力,產業結構不斷最佳化,我鄉以科技為依託、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目標,著力打造特色產業,走生態效益型產業發展道路。1、烤菸 烤菸是我鄉的支柱產業,2008年全鄉10個村99個村民小組2182戶農戶種植烤菸10100畝,交售菸葉27980擔,實現產值1817.66萬元,均價12.99元/公斤,收入1萬元以上有525戶。
2、甘蔗 甘蔗是我鄉的骨幹產業,2008年末甘蔗種植面積達3.25萬畝,2007/2008榨季甘蔗社會總產量12.35萬噸,實現產值2400萬元。
3、茶葉 茶葉是我鄉的常規產業,全鄉茶園總面積1.26萬畝,投採茶園面積7450畝,生產乾茶58.5萬公斤,實現產值643萬元。
4、泡核桃 2008年末全鄉共發展泡核桃7.34萬畝,鮮核桃產量達740噸,實現產值310萬元。
5、石斛、雞樅、野生菌、蜂兒、冬蜜、更戛酸肉、老街白糖、火腿、澳洲堅果等
。
社會保障
更戛鄉黨委政府在抓好各項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同時,社會各項事業也得到了協調發展。全鄉共有640戶1486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占農業人口總數的6.1%,享受月金額達46125.00元,其中農村五保戶301戶328人,月享受金額達19680.00元;特困人員188戶657人,月享受金額達16425.00元;貧困人口151戶501人,月享受金額達10020.00元;3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占農業人口總數的0.01%;35個年滿60周歲的農業人口獨生子女父母領取了養老補助金,占農業人口總數的0.1%;5062戶農戶20704人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占農業人口總數的95.98%。社會保障事業為構建和諧家庭、和諧更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