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旌德縣地處皖南山區,與著名旅遊聖地黃山一脈相連。隸屬安徽省宣城市。全縣轄10鄉鎮123個行政村。總面積904.8平方公里,總人口15.3萬人。 旌德置縣於唐代寶應二年(公元763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
歷史沿革
旌德之地,春秋戰國時期先後隸屬吳、越、楚國。秦屬鄣郡,漢隸涇縣。三國時為孫吳所轄,屬丹陽郡安吳縣(縣治在今涇縣境內)。晉太康二年(281)屬宣城郡。隋開皇九年(589)安吳縣併入涇縣。唐武德三年(620)設宣州總管府,再建安吳縣,旌德地屬之,縣治在今三溪古城村。武德八年安吳縣再歸涇縣。天寶十一載(752)析涇縣西南14鄉置太平縣,旌德地遂屬太平縣。
寶應二年(763)二月,析太平縣東北境麻城等九鄉之地置旌德縣,仍屬宣州所轄。縣名“旌德”,取東晉權臣桓溫“旌德禮賢,教化之首先”句首二字,寄意教化縣民,彰揚儒德。《太平寰宇記》云:“冀其邑人從此被化,故以旌德為縣名。”宋旌德縣屬江南路、江南東路宣州,乾道二年(1166)屬江南東路寧國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旌德縣屬江浙行省江東建康道寧國路。明洪武元年(1368)旌德縣屬南京直隸寧國府,十三年(1380)屬京師直隸寧國府。永樂元年(1403)屬南京直隸寧國府。清順治二年(1645),旌德縣屬江南布政使司寧國府,十八年(1661)屬江南左布政使司寧國府,康熙六年(1667)屬安徽布政使司寧國府。
民國元年(1912)元月,廢府留縣,旌德縣直屬安徽省管轄。民國3年6月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21年6月,行首席縣長制,旌德縣屬宣城首席縣長所轄。同年l0月成立行政督察區,旌德縣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27年改屬第十行政督察區。同年10月,旌德縣直屬皖南區署,民國29年8月改屬第七行政督察區。
1949年4月24日,旌德縣城解放。同年5月13日旌德縣劃屬皖南行署徽州專區。1952年8月7日皖南行署撤銷,旌德縣屬安徽省徽州專區。1956年1月12日,隨徽州專區併入蕪湖專區。1959年1月,旌德、績溪二縣合併辦公,3月22日,國務院第86次會議決定將旌德併入績溪縣。1961年4月1日,旌、績二縣分開辦公,12月15日國務院第114次會議決定復置旌德縣。同年4月13日,徽、蕪兩專區分開,旌德縣仍屬徽州專區。1971年3月29日改專區為地區。1988年1月1日,旌德縣劃屬宣城地區(宣城市)。和繼承。旌德歷來重教興學,文風昌盛,歷代名人輩出,唐詩人呂從慶以《豐溪存稿》傳世,有白居易詩風。北宋文學家周敦頤因《愛蓮說》而名聲大振。元代旌德縣尹王禎著《農書》,集中國農業生產之大成,被譯成多種文字遠播海外。王禎創建活字印刷的《旌德縣誌》,成為全世界第一部用木活字印刷的書籍。數學家江澤涵為當代數學泰斗,中國拓樸學創始人。現代著名作家周而復以《上海的早晨》.《長城萬里圖》而問鼎中國文壇。革命烈士江上青、中國第一個紅色縣長譚梓生、國民黨愛國將領戴戟、近代著名詞媛呂碧誠、民俗學家江紹原、醫學家江希舜、經濟學家朱劍農、江春澤等都是令人自豪的旌德精英。
歷史文化
旌德縣城旌陽鎮“一塔高聳、二水穿城、三橋鎖翠、四面環山”,素有山水城鎮的美譽。位於我縣白地鎮境內的江村,是一個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皖南古村落,自然、人文、生態環境優越,歷史遺存眾多,旅遊資源豐富,是我省兩山一湖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村自古人傑地靈,文風淳厚,英才輩出。僅明清時期,江氏族人考取進士、文武舉人126人,民國初十年,又出博士、學士17人,其中“叔侄翰林”、“父子進士”、“兄弟博士”的美談成為江村重文興教的佐證。江村宗祠林立,古蹟遍布,有“溥公祠”、“父子進士坊”兩處省保,縣保單位十餘處。全套22本的《江氏宗譜》是中國三大源流考譜牒之一被納入國際徽學範疇。2001年5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旌德江村視察並提字留念,賦予了江村歷史文化新的內涵。
自然資源
全縣有木本、草本植物1000種,野生動物200多種。地下礦藏種類多、品位高、分布廣,已探明的砩石儲量210萬噸、石英1000萬噸、瓷土1800崐萬噸,鉀長石7.4噸,花崗岩11.4億立方米,其中砩石是旌德縣主要出口創匯產品,一直遠銷日、美及西歐等國。農產品除盛產糧油外,尤以茶葉、蠶繭、苧麻等經濟作物著名,旌德是全國七大苧麻產地之一,最多年份種植面積達3.7萬畝,年產4000噸。“天山真香”、“旌德魁針”、“旌德毫芽”、“旌德茗魁”四大名茶馳名中外。特種水產品養殖已初具規模,黃山梅花鱉特種養殖場可產仔幼鱉、成品鱉40萬隻,極具開發潛力,年產種、肉鴿10萬對。地方特產生薑、線椒、竹筍、苷蔗、菱白、西瓜、玉棗、香菇、木耳等因氣候條件、土壤適中而品質優良,久負盛名。旌德是全省19個山區林業縣之一,全縣現有林面積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56%,林木蓄積量320萬立方米,1996年消滅宜林荒山,實現綠化達標,並榮獲“全國林政管理先進縣”、“全國造林綠化百佳縣”桂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