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中文名 斷線雙邊魚
觀賞魚類 否
俗名 玻璃魚、大面側仔 食用魚類 否
是否有毒 否
科目英文 Ambassidae
經濟魚類 否
科目 雙邊魚科
最大長度 12 cm
命名者 Bleeker, 1852
棲息深度 0-10公尺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尼西亞,東至帛琉,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灣發現於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舄湖形態特徵
體較高,呈長卵圓形,側扁;背部輪廓弧形,腹部輪廓與其同形;眼上方之頭背部不凹入。頭中小。眼中大。口大,斜裂;頜骨、鋤骨和齶骨均具呈絨毛狀齒。眶前骨及前鰓蓋骨均雙重緣,具細齒或小棘;眶上骨1棘;鰓蓋骨後緣無棘;間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體被圓鱗,易脫落,頰部2列鱗,鰓蓋亦被鱗;背前鱗數10-14;側線於體中部後方中斷。背鰭單一,具深缺刻,背鰭鰭條數VII-1+9-10;臀鰭鰭條數III+9-10;尾鰭深叉形。體透明而散有黑色素點。漁業方法
小型至中小型魚類,無食用價值。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
鱸形目(一)
鱸形目(Perciformes)是輻鰭魚綱中的一個目,40%的魚屬於鱸形目,因此它是脊椎動物中最大的目,共有7000多個不同的種,其形狀、大小各異,在幾乎所有的水中生態環境都有出現。最早的已知的鱸形目化石是白堊紀晚期出現的,從那個時候開始這個目的動物就開始分歧演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