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俗名
White-finnedflathead;Spinyflathead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形態特徵
背鰭鰭條I-VIII,11;臀鰭鰭條11-12(主要12);胸鰭鰭條18-20;腹鰭鰭條I,5;尾鰭分叉鰭條12。側線鱗54-55;鰓被架7。體延長,平扁,向後漸細尖,縱剖面略呈圓柱狀。頭部呈縱扁,眶間隔稍寬。吻平扁,中長,約為眼徑之1.1-1.2倍。頭長為吻長之3.4-3.5倍。口大,上端位,向後延伸未達眼睛前緣。眼中大,眼後無凹陷。體長為頭長之2.9-3.0倍。鋤骨齒兩叢。頤部不具側線管。眼上方不具附肢。間鰓蓋骨具附肢,指狀。頰部具兩棱。眼下棱具3棘。前鰓蓋骨上方具3棘,上棘相當長,不具向前之倒棘。虹膜垂雙葉型(bilobed)。眼眶前具1棘。眼眶上方不具棘。側線鱗具單一開口。頭部及身體上方灰黑色;下半部白色,伴隨稀疏之斑點;背部具有五個不明顯鞍斑。第一背鰭上緣具兩個黑斑;胸鰭黑??色,中間具有一淡色斑;腹鰭黑色,具有少數斑點;第二背鰭及臀鰭淡色;尾鰭後緣黑色。(何宣慶、林沛立編寫2012/12)棲所生態
底棲性,生活在淺海或較深處之沙泥地。肉食性,以底棲性魚類或無脊椎動物為食。利用體色之擬態隱身於沙泥地,用以欺敵以及趁獵物不注意時躍起捕食。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海域,由波斯灣與瑪斯科林群島到菲律賓,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北部。台灣分布於西岸、西南部及東北部海域。漁業利用
屬於底拖漁業捕撈物種,體型較小,通常可見於下雜魚堆,或偶在魚市場販售,經濟價值低。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