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模式種產地:Kumanonada,Japan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深海、砂泥底、近海沿岸
棲息深度:100-500米
最大體長:11cm
有毒魚類:否
經濟性:否
食用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形態特徵
體細長而側扁,背部形又隆起。口端位,下頜稍突出於上頜;上頜骨後端平截並延伸達眼中部下方。上、下頜、鋤骨與齶骨均長有絨毛狀齒帶。鰓耙數8-9119-20-29。前鰓蓋骨後緣具弱鋸齒,隅角處有1根強棘,鰓蓋骨上部有兩棘;下鰓蓋骨僅1長棘。被櫛鱗,鱗後部具小棘。背鰭兩個,稍分離,第一背鰭具硬棘XIII,第二背鰭鰭條I8-9;臀鰭硬棘III,軟條5-7;胸鰭長,其末端超越臀鰭起點;尾鰭叉形。體一致為黑色。此類魚之分類地位仍有存疑,Nelson(1994)將此類魚暫列為不確定魚而暫列於真鱸科(Percichthyidae)。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緣,深度約在100-500公尺間。肉食性,以甲殼類為主食。漁業利用
可利用底拖網捕獲。一般皆當下雜魚利用。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