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少棘雙邊魚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鱸亞目雙邊魚科的其中一個種,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印度、印尼、巴布亞紐幾內亞、日本、香港、台灣、菲律賓、泰國、萬那杜、斐濟、新喀里多尼亞、薩摩亞的淡水及半鹹水水域,體長可達10.3厘米,生活在水質清澈的河口、溪流及沿岸,屬肉食性。簡介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的印度到新幾內亞和新加勒多尼亞,北至琉球群島。美屬薩摩亞也有。普遍棲息於熱帶(北緯5度~南緯23度)海域沿岸20千米以內的紅樹林、半鹹淡水的河口和流動的淡水小溪底部,深度0~10米。
非產卵性河海洄游。時常沿著長滿植物的淡水溪流邊緣的石堆底部聚集覓食。
由於本種分布範圍寬,可推測其幼魚時期在開放海域度過。
基本信息
中文名少棘雙邊魚
命名者Günther,1872
物種代碼055210003
俗名玻璃魚、大面側仔
食用魚類否
是否有毒否
經濟魚類否
觀賞魚類否
科目英文Ambassidae
科目雙邊魚科
最大長度10.3cm
棲息深度0-10公尺
世界分布
印度至西太平洋地理分布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印度,東至薩摩亞,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台灣發現於西南部海域。
棲息環境
礁區、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舄湖
形態特徵
體較細長,呈長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弧形,腹部輪廓與其同形。頭中小。眼中大。口大,斜裂;頜骨、鋤骨和齶骨均具呈絨毛狀齒。眶前骨及前鰓蓋骨均雙重緣,具細齒或小棘;眶上骨1棘;鰓蓋骨後緣無棘;間鰓蓋骨後緣具鋸齒。體被圓鱗,易脫落,頰部1列鱗,鰓蓋亦被鱗;背前鱗數12-15;側線完全。背鰭單一,具深缺刻,背鰭鰭條數VII-1+9;臀鰭鰭條數III+9-10;尾鰭深叉形。體透明而散有黑色素點;背鰭硬棘部及尾鰭皆具黑緣。
漁業方法
小型至中小型魚類,無食用價值。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七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