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文峰村,原名石堂黃厝。據《寧德縣誌》記載:“石堂在明、清時期為寧德縣青田鄉安遠里二十都一圖的鐘山景與唐山景。”到了1943年,石堂分為文峰與梅鶴兩村。文峰這村名,從古遺先生韓信同石堂八景詩中的“文峰卓筆”而來。
歷史文化
雕梁如畫 古厝探幽
文峰村落集中,明、清古建築仍保存較為完好,村內現有明清古建築20餘幢,包括元、明時期的奶娘宮,
明、清時期的下馬亭、陳普墓、陳普祠堂、清朝“進士第”、“將軍府”、“繡樓”等。還有清朝聖旨、鍍金儀杖牌、將軍武官像等大量珍貴文物遺存,歷史文化遺存十分豐富。
藍天下,馬頭牆高低錯落,文峰村古民居多少有點徽派建築的味道。但徽派建築是白牆黑瓦的,這兒的牆卻“不施粉黛”,原汁原味地裸露著夯土的顏色,中國古代建築的原始夯土技術在這裡被完整保留下來。
徽派建築以雕樑畫棟和裝飾屋頂、檐口見長,文峰的土屋外表粗獷,而內心卻是細膩溫婉的。門窗木雕精緻細膩,栩栩如生,檐牙雨牆上儘是泥塑的人物花鳥,其立體構圖惟妙惟肖,雖經數百年,可依然色澤明麗,紋路清晰。屋脊上還有數隻“仙鶴”守望著遠方,盡顯當年之豪華。
地靈人傑 明賢輩出
文峰村地處蕉城區最西部,四縣交界的大山重嶺深處,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然而,這裡民風淳樸、尚文習武,人才輩出,僅清朝兩百多年,這個人口不足千人的村落,就出了2名進士、8名舉人、182名秀才,“武魁”牌匾隨處可見,更有“文武魁”父子登科,一時傳為佳話。
而讓文峰人自豪的莫過於顯赫一時的一文一武兩位名士——陳普和黃禮鉁。陳普是朱熹之三傳弟子,是宋末元初聞名於世的理學家、教育家、天文學家。
十四年,寧德縣令葉稠為陳普修建祠堂,並塑像祀之。古樸的陳普祠靜靜地守在文峰村東北角,一代名儒陳普的塑像端坐其中,凝望著文筆山峰;黃禮鉁是清代愛國戍台名將,清朝嘉慶年間任台澎總兵,誥授光祿大夫、振威將軍。在其故居里,振威將軍的一品武官服像、清朝皇帝賜封給黃家的四道聖旨留存至今,彰顯著他當年的錚錚鐵骨和顯赫榮光。
葉飛舊居 紅色故地
在曲折的土牆深巷中,有一座老房子並不起眼,從大門走進是一個小院落,第二道門上掛著“紫宸高拱”的牌匾,這裡曾是葉飛住過的地方。
1937年底,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和各縣游擊隊共1300多人在石堂集結,進行為期兩個多月的整編訓練,整編整訓後,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從這裡出發北上抗日。
在石堂整訓期間,團部與一營、三營、兵械廠、服裝被服廠都設在文峰村,這座老房子就是當年整編部隊的地方。在那崢嶸歲月里,許多文峰青年加入部隊,成為部隊的骨幹。舊址猶在,而今後院裡的桔子樹依然向著四方天井之外生長著,一年又一年結出累累碩果。
地理環境
文峰村地處鄉西北6.5公里。轄有文峰、神宮坑、新橋頭、院後、三漈坑、坪南樓、東山、謝細丘、陳葛板、路乾樓、官田頭、月角、前湖、前面樓、梨岔、里碓、透溪、長灣等18個自然村。有資料顯示,人口2300多人,常駐1797人,本村籍大學文化80多人。耕地874.8畝,林地33456畝。
以農為主,產稻穀、甘薯、茶葉、蔬菜、食用菌等。林業有杉木、松木、毛竹等。2006年,產水稻180噸,甘薯10噸,蔬菜539噸,發展香菇40萬筒。各種生產資料商店及日用商店20多間,年銷售值30多萬元。
歷史背景
村對面山叫“文筆峰”,村因峰而名,村民以黃姓為主,傳公元1112年建村。村落集中,房屋396幢(其中新建水泥樓房120幢)。耕地489.8畝。村委樓1幢,國小1所,會場1所,醫療站2所。清代的古民居12幢。清朝嘉慶年間台澎總兵黃禮鉁出生於此。
黃禮鉁,道光十二年武舉人。歷任福建桐山參將、金門左營游擊、奉旨統領閩浙官兵、台灣水師安平協副將、台澎總兵等職。現存有故居、墓、清朝聖旨、渡金儀杖衍牌、將軍武官像等古蹟。此外,還有元明時期的奶娘宮,明清時期的下馬亭、陳普墓、陳普祠堂,清朝“進士第”、“將軍府”等古建築。通電、電話、電視、自來水、柏油路。
宋末元初聞名於世的著名天文學家、理學家、教育學家陳普出生於此。陳普,字尚德,號懼齋,出生於宋淳祐四年(公元1244-1328年)。一生曾主講建陽雲莊書院、建陽鰲峰書院,莆中勿軒書院,造就了一大批理學人才。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寧德縣令葉稠為緬懷陳普,建陳普祠,並塑像祀之。自然景觀有元代名人韓信同筆下的石堂八景等。
文峰村位於支提山西側,與霍童相交界,系霍山西部山脈下的行政村。在唐時期這裡曾名園州,自唐朝以來以石堂稱呼,直至民國32年,已達千年之久。 早期的石堂擁有陳、林、黃、曾、彭、夏、蘆、葉等三十六個村落,除了仍保留有黃、林、彭、蘭、雷、葉等姓人口外,夏村、蘆坪、陳家乾、曾厝弄等仍保留有這些地名的稱呼。石堂之所以為石堂,主要是因為石堂以周圍的山型相圍而成達的近30平方公里的小盆地,且四面山多有岩石,山形奇特(北面有笑天獅子峰,東面有筆架山峰,南面有展旗峰,西面有黃柏峰(將軍山),中間有橫案似的翠屏山峰),盆地中間還有一自東向西小山脈,分山南之梅鶴村,山北之文峰村,全境有如一個石的廳堂,故而有石堂之稱,後因宋末元初誕生了聞名於世的陳普先生而出名,世人也就稱陳普先生為石堂先生。
據《寧德縣誌》記載:“石堂在明、清時期為寧德縣青田鄉安遠里二十都一圖的鐘山景與唐山景”。到了民國時期,寧德的行政歷經幾次變化:民國23年5月(公元1934年)全縣劃分5個區,民國27年全縣劃分3個區,石堂屬三區洋中區管轄,民國32年(公元1943年)寧德全縣並鄉鎮保甲,虎貝當時為上西鄉,鄉公所駐地設虎貝,石堂也就是在那時改為了文峰與梅鶴兩個村。文峰村的命名主要以文峰東面的筆架山峰與韓信同著“石堂八景”中“文峰卓筆”而來的。廣義的石堂應包括小盆地內的六個行政村,即文峰村、浮山村(文峰村分村出來)、梅鶴村、南嶺村(梅鶴村分村出來)、岔路村與黃柏村,狹義的石堂也應包括文峰村與梅鶴村。
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石堂古村的文峰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水、電、廣播電視、電話一切應有盡有,人們的生活水平從溫飽型開始向小康型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改變,從以前單純的溫飽型向文化型不段轉變,熱鬧的城市人生活也漸轉向欣賞農村自然風光與豐富多彩的農村文化,尤其是周末游和短假游,將會吸引眾多城裡客人來到農村,給農村帶來一片生機與氣息,再加更是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寧古路及支提山旅遊公路的及將建設等,都將促進文峰村古石堂人文景觀的挖掘與開發,以儘早讓文峰的石堂文化溶入到支提山的旅遊文化中,以豐富支提山的旅遊文化資源。通過對文峰古石堂文化的挖掘,石堂文化不斷被各級領導及有關專家的重視與肯定。
著名人物
陳普(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天文學家)
福建通志記載:陳普(1244~1315年)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虎貝鄉文峰村)。家貧,勵志發奮,苦讀不輟。飽覽四書五經,初通儒家經典。
陳普成年後,潛心探研朱熹理學。宋鹹淳末,聞會稽韓冀甫倡道浙東,其學以朱熹理學為宗,遂往游其門。經數年刻苦磨礪,終精通經史,學識超群,名聞閩浙。
宋祥興年間(1278~1279年),陳普返回故里。時值宋朝將亡,兵戈四起,生靈塗炭。陳普遂隱居於石堂山,以著述自娛。在此期間,他對鄉梓公益事業十分關注。如時邑內驛路旁缺井,他出資在一都北門外鑿數口八卦井,以資行人渴飲;當時寧德城內火災連年,邑民深受其害,他又獨資在縣治西門外鑿建西湖,“直十二丈,橫二十四丈,方圓七十二丈”,“上建橋,旁置亭”,可防火患,亦可供眺玩,士民無不沾其惠。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陳普以宋遺民自居,誓不仕元。元朝廷曾多次聘他為福建教授,陳普均堅辭不就,銳意振興家鄉教育,在石堂山仁豐寺里設館倡學,招徒課藝。四方學子聞其學識宗風,負笈從游者每年達數百。他治學師承冀甫傳統,力倡朱熹正學,曾告誡門生:“性命、道德、五常、誠敬等字,在四書五經中如斗極列宿之在天,五嶽四瀆之在地,舍此無求,更學何事?”為推廣朱熹學說,普受丞相劉敏中之託,重輯朱熹門人黃乾、楊復二人的《喪祭禮》及朱熹的有關著述,分十卷刊行於世。在教學上,陳普力倡理論聯繫實際,治經“不貴文詞”,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在其薰陶下,不少門人既精於理學奧義,又能深入社會實際,求取真知灼見。出其門者,如韓信同、楊琬、余載等,皆為當時理學名士。
陳普曾應友人邀請,先後受聘主講於建州(今建甌縣)雲莊書院、建陽鰲峰書院和德興(今江西鏡內)初庵書院。所至之處,學者紛至沓來,不絕於途,名重當時。
元貞三年(1297年)以後,陳普寓居莆田18載。他以精湛的學識陶冶後秀,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理學人才。後人稱“莆中多賢,講學造就,石堂殆為鼻祖”,實非過譽。
陳普生前披覽群書,博聞廣見,多才多藝。除六經外,他還熟諳律呂、天文、地理、算數之學,精於陰陽璣衡之說。曾鑄刻漏壺,玲瓏精巧,應時升降,無纖毫爽,為時人所激賞。當時福建布政司前樵樓之漏壺,即為陳普手建。
延祐二年(1315年),陳普病逝於莆田,歸葬於石堂山。邑人緬懷其興學育才之功績,祀之於鄉賢祠。
陳普一生撰著甚豐,有《四書句解鈴鍵》、《學庸指要》、《孟子纂圖》、《周易解》、《尚書補微》、《四書五經講義》、《渾天儀論》、《詠史詩斷》、《字義》等凡數百卷。大多散佚。今存《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遺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陳普注)。
黃禮鉁(清朝愛國守台將領)
黃禮鉁,字步雲,號瑞堂,乳開義,福建省寧德石堂村(現寧德市蕉城區虎貝鄉文峰村人)。生於嘉慶戊辰年(1808)正月十三日。道光十二年(1832年)黃禮鉁在鄉試中考取了全省第25名武舉人(當時全省名額為64人),進京兵部會試考取進士,被朝廷分發福建省水師以千總用,蒙發福建水師提標,效力期滿,旋補水師提標中營千總(正六品)。此後因剿滅海盜有功,被委署烽火門守備,後又署南澳鎮標左營游擊,補實銅山營守備(正五品),護署銅山營參將。然後又屢次擒獲洋盜有功,升補閩安左營都司(正四品),後升補水師提標後營游擊(從三品),旋奉委署金門左營游擊。鹹豐9年(1859年)補授水師安平協副將(從二品)。(註:據台灣省文獻記載:黃禮鉁於鹹豐9年(1859年)奉旨接替呂大升,於台灣地區擔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清治時期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統帥三標水營、數千名水師兵勇。參考文獻: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 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誥授武顯將軍(正二品),貤封其胞兄黃禮鋕為武功將軍(從二品)。同年九月到台任事。
鹹豐十一年初,蒙恩簡放任廣東水師陽江鎮總兵(見:清實錄鹹豐朝實錄-146),署理廣東提督。在北上謝恩途中,獲知台灣彰化叛賊戴萬生戮官陷城,當即入台會同文武在台辦理防務,整頓安平城寨、炮台等禦敵,於同治元年(1862年)四月二十六為國捐軀,享年五十四歲。誥授光祿大夫(正一品)、振威將軍(從一品)。福建省提督邵達科題詩讚曰:“偉列標青簡,勛名泐石牌。”福建省按察司吳保泰也贈送“勤王為上國,敵忔沐功臣。”
茂名行政區劃百科(二)
茂名市位於南中國海之濱,地處廣東省西南部,背靠祖國大西南,茂名“三高農業”蓬勃發展,荔枝、香蕉、龍眼等“嶺南佳果”馳名中外。 |
湛江行政區劃百科(三)
湛江(Zhànjìāng),簡稱“湛”,舊稱“廣州灣(Kwangchouwan)”、別稱“港城”,是廣東省省轄市,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國家一類大市,全國綜合實力50強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