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忌語,用以規範中國小教師的文明言行,禁止教師向學生說帶有諷刺、挖苦性的話語,老師要文明用語,不能傷害學生的自尊心。“教師忌語”對於抵制教師使用話語暴力,有非常好的作用,能夠提醒教師在說話中尊重學生、愛護學生,營造出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內容
1、我要是你早不活了!2、你真笨!你真傻!
3、看見你,我就煩!
4、誰教你誰倒霉。
5、回家讓你媽帶你查查,是不是弱智!
6、你這孩子無藥可救。
7、坐下,你真笨!不知道,幹嘛舉手,總是耽誤大家的時間!
8、您的孩子沒法教,領走吧!
9、你是吃飽了混天黑,吃嘛嘛香,幹嘛嘛不行,你真沒救了。
10、閉嘴!我不想聽你說。
11、討厭,不要臉!
12、你是最差的一個!
13、你長眼睛乾什麼用的呀!
14、你有病呀!
15、低能。
16、住嘴,不要再說了。
17、一邊呆著去。
18、我看你這輩子算是完了。
19、簡直是木頭樁子多倆耳朵。
20、你有沒有良心?
21、現在的學生,一撥不如一撥!
22、講了多少遍了還不會,真是個榆木疙瘩。
23、死魚不張嘴。
24、明天讓家長寫一份保證書,再犯錯誤,乾脆別上學啦!
25、老師就是老師,老師說什麼都是對的,你不聽就不成!不聽你可以不來。
26、再不改,就請你家長。
27、看你長不長記性。
28、不懂人話。
29、真笨,不是學習的料。
30、你給我出去!
31、缺心少肺!
32、你給我站起來。
33、缺心眼兒。
34、不爭氣的東西。
35、你真傻,去檢查一下智商。
36、跟頭豬似的,怎么那么懶呀!
37、你簡直就是個白痴!
38、一邊站著去,想通了再找我!
39、你別在我們班裡混,哪兒涼快哪兒呆著去。
40、誰再不給我好好學,就請你家長。
值得老師引以為戒
教師因愛之深或是恨鐵不成鋼,而無意間對學生說了那些粗俗話。殊不知,這話語讓多少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與熱情。
教師說粗話、挖苦學生更是被認作一種“校園冷暴力”。而要消除“校園冷暴力”,就得從老師不對學生說那些忌語開始。
教師不說忌語,一則可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二則能讓老師踐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誓言;三則可以讓老師為學生樹立文明用語的榜樣;四則能呵護中小學生那幼小的心靈,給其人格上的尊重。
值得推廣
好學生是夸出來的,而不是罵出來的。安丘教育局開展的“教師忌語”活動,將是學生的“福音”,無疑值得推廣。
只不過,那些“教師忌語”有許多是老師在平時教學中無意養成的習慣,而要根除這一陋習也絕非一日之功,更何況“教師忌語”也並非只是以上40條。如此看來,教師不說忌語,還得從教師們加強自身修養做起,發自內心地與學生平等相處,並養成好的語言習慣。
意義
日常教育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通常存在兩種極端現象。第一種是教師將批評語推向極至而成為帶侮辱性質的話語。
具體表現有幾種:將學生形象醜惡化,如“我看你什麼都不行,就是一隻豬”;將學生的能力降為負數,如“我看你跟別人怎么比?學習不行,體育又不行,沒有一樣好的,就連怎么掃地都不知道”;順帶批評學生的親屬,如“你父母親怎么把你生出來的,這么沒出息,我看他們也不會好到哪裡去”。這些評語是極其危險的。它損害了學生的尊嚴,同時貶損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它增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極易造成師生衝突;它帶有很強的壓制性,起不到任何教育作用,充其量只是教師自身情緒的一種發泄。
第二種是教師將表揚表面化,為表揚而表揚。
這種表揚看似尊重學生,張揚了學生的優點,實際上它並未真正觸及學生的優點和不足,並不具有說服性,反而會讓學生覺得教師沒有眼光,做老好人。
只有那些時機選擇正確,“不露痕跡”的表揚和鼓勵,才能打動學生的心,真正發揮教育作用。怎樣選擇教育時機,包括創造教育時機,用怎樣的方式評價,怎樣正確的理解學生是非常有意思的令人著迷的工作。值得每個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一生為之奮鬥。
山東省教育局將“教師忌語”及“教師寄語”印發到每個教師手中,無疑有利於防止教師過度批評學生,卻也有可能出現為表揚而表揚的狀況。但不管怎樣,它促使我們思考:教師到底怎樣說話,才能發揮最大的教育效用?就這個意義而言,推廣是非常必要的。
作用
文明的教師用語,能呵護學生幼小的心靈,給其以人格上的尊重,這對增強學生自信心、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有積極作用。應該說,出台“教師忌語”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教師忌語”所起的作用有限,不應該被過度高估。教師語言暴力的問題出在嘴巴上,根子卻在思想上。“應試教育”下學校看升學,家長看成績,教師看分數,當加在教師身上的壓力達到一定極限時,歧視、諷刺“差生”等現象便在一部分功利心很強的教師身上表現出來,雖禁不止,漸成積習。
有的老師說:校長天天看成績,比分數,老師分數低了不是罰款就是諷刺批評,你不以師為本,叫我們怎么以生為本?如果不改變“應試型”的考核和激勵機制,功利、浮躁難免左右著部分教師的情緒,“教師寄語”對於以分數和成績惟重的教師心態來說多少有些理想色彩。
教育是“感動與被感動”的心靈互動過程,是以人格培養人格、以靈魂塑造靈魂的特殊勞動。教育有“禁區”,但過多過濫的“忌語”加在教師身上會適得其反,語言上的噤若寒蟬勢必會消減教師的育人能力。難怪老師說:學校禁止我們不能講這,不能說那,面對違紀學生我都不知道該怎么說話了。試想當教師習慣“口是心非”的時候,和諧的師生關係恐怕永遠只是鏡中花、水中月。
出台“教師忌語”容易,可實際操作中監督“教師忌語”的實施情況卻很難。怎樣讓“教師忌語”成為一種教學常態?如何讓教師說文明用語成為一種習慣和職業素養?倘若教師說了“忌語”,到底由誰來監督?如何處罰?又由誰來懲戒?……如果這些現實的問題不能解決,就無法讓“教師忌語”起到應有的作用。個別老師說:我今天心情不好,罵了學生幾句,學生不敢說,家長不知道,學校能把我怎樣?所以,以一種刻板的、形式化的方式來規範教師的言行,表面上轟轟烈烈,實際上往往會淪為一種擺設。
一個有良好修養的教師,“忌語”絕對說不出來。教師不說忌語,還得從轉變教育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和評價機制,加強教師自身修養做起,從靈魂上重塑教師形象,使教師發自內心地與學生平等相處,才能避免因失語而造成對學生的身心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