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詞目:挖苦
拼音:wā kǔ
近義詞:諷刺、譏諷
反義詞:奉承、吹捧、恭維
詳細解釋
[whip;speak sarcastically;disparage sb. by innuendoes]
用俏皮話諷刺,用刻薄的話譏笑人。
例句:他們一定會用俏皮話挖苦我。
例文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一回:"說是測字先生看《經世文編》,看來他還想做官,還想大用呢。從此就三三兩兩,時來挖苦。"《官場現形記》第四七回:" 施藩台 文理雖不甚清通,然而極愛掉文,又喜歡挖苦。因為 蕭臬台是江西人,他背後總要說他是個鋸碗的出身。"巴金《秋》十二:"大表哥,你在挖苦我,我哪兒說得上用功。"
概述
現代心理學認為:喜歡常常挖苦別人,出盡心思露別人的短處,對別人的隱私或失誤等用俏皮話拿來顯露當笑柄的人,特別喜歡享受讓人以為自己才高八斗、很聰敏的感覺。但事實的情況是給人帶來更多的是無知和自大。
挖苦者他個人總覺得自我感覺良好,自大同時又自以為是。
挖苦者本人一定在很多方面的確不如別人,甚至有嚴重自卑嫉妒或者心胸狹窄的心理,一旦有他發現不如他心意的地方,他就想頻頻揭發出來,苛求指責,讓別人難受,感到難堪,這樣他心理上樂此不疲,會得到一種自我陶醉的滿足感、光榮感。
他不會說自己的事如何如何不好或不對,卻總是刻薄強調把別人的種種事做的不好,哪怕是對方並沒有犯錯,都要語中帶刺進行譏諷嘲弄,仿佛自己是“沒有錯先生”,一般人都以為這樣的人“挺聰敏”,不知道他這是怎么回事,莫名其妙的對你的種種行為語言都不滿,其實他逃避自我成長的心理,缺乏對自我的檢討和認識,很容易在人際關係上處處與人格格不入。
如果你被他進行語言上的人身攻擊的話,沒有給予反擊,他會樂此不疲,經常拿你的私事不管對與錯都拿出來開刷當笑餅,你最好是離他遠點,少說話多做事,少議多聽,一般沉默寡言的人在他旁邊受到挖苦比較少。
職業
根據網民投票,最喜歡挖苦指數排第一的職業,當屬教師、家長,有部分老師、家長帶著有色眼鏡的偏見,諷刺、挖苦學生,有的還讓學生在班級後面罰站。使得個別孩子害怕老師,甚至因為該老師造成的陰影討厭這門功課,給孩子的心理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更多的是因為該老師對學生的所有長處都給予否定,而對於失誤於缺點卻一再強調並且給予種種打擊,包括頻繁批評,在沒有犯錯的情況下都頻頻拿該學生的事,嘲笑、責罵甚至拒絕學生進教室聽課,拿他的過錯案例當“教科書”等。
歷史人物
秦朝丞相 李斯也在與 韓非子一起讀書時,同學們都常常挖苦韓非子口吃行為,後來假傳聖旨逼他喝毒藥自殺。後來秦朝還出了挖苦事件引起 秦始皇的不滿將這些人全部活埋並且把書全部燒掉,因為這些文人只說不做,光會批判不會認可,更不會表揚當朝攻擊,惹的秦始皇忍無可忍才出現 焚書坑儒。
三國著名的 曹操手下有名謀士,聰敏的 楊修,就是數次冒犯曹操,挖苦曹操,最後被曹操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公報私仇的殺害了。與此同時的還有 孔融經常冷嘲熱諷的挖苦曹操,也慘遭殺害。 袁紹也特例派人寫曹操的罪狀挖苦曹操是太監的養子,是 亂臣賊子。與此相反的,郭嘉由於一直很尊重曹操,即便出主意也給曹操帶高帽子說是 曹公英明,卻不爭功不搶風頭,雖然是病死,卻沒有象其他哪些聰敏人一樣命運悲劇。
歷朝人物列傳中,要說最善於挖苦,並且有關挖苦事件最多的的人物,應該是清朝的 紀曉嵐,雖然才華橫溢,但由於太喜歡挖苦人,所以導致朝中沒有幾個為他說好話的,而且還把人都得罪完了,連 乾隆皇帝都不喜歡他的這種性格。後來有次挖苦人把乾隆都惹惱了,乾脆發配邊疆放到新疆去充軍,可見適當挖苦可以噹噹樂子讓大家開心,但過度頻繁了,則會象 紀曉嵐這樣弄不好就一身騷。因為挖苦找樂:取笑別人的弱點或缺陷當樂趣,只會加深別人的痛苦和自卑。
總論
事實上,人際關係中,如果被挖苦者當作挖苦對象的話,你的處境會非常糟糕。
小人的挖苦刻薄,君子厚道為人。
厚道仁慈又地道;刻薄寒心又薄情。
厚道君子處處有;刻薄小人芸芸多。
厚道是構造和諧之需要;刻薄是影響團結之雜音。
厚道坦蕩蕩;刻薄常戚戚。
厚道從不欺人;刻薄從不誇人。
厚道待人用心;刻薄笑人用鼻。
厚道不喜論人非;刻薄無處不說人。
厚道從不窺隱私;刻薄熱衷傳密聞。
厚道與人為善;刻薄損人為樂。
厚道急人之難;刻薄譏人之錯。
厚道從不揭人傷疤;刻薄哪壺不熱提哪壺。
厚道助人下尷尬台階;刻薄用力推瀕危倒牆。
厚道盼別人幸福;刻薄喜別人倒霉。
厚道路遙知馬力;刻薄何處有知音。
厚道善之本性;刻薄人之劣根。
厚道有鮮花;刻薄無掌聲。
厚道是厚道人的墓志銘;刻薄是刻薄人的處世經。
適當的挖苦還是可以活躍氣氛的,如果不善言談,又被成為小人的挖苦攻擊對象的話,勸看官還是直接迴避離齷齪小人遠點的好。不然惹的一身瘙,還氣壞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