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調查
2010年12月15日,全國婦聯(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國婚姻家庭研究會、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婚介行業委員會、百合網等單位聯合發布了《2010中國人婚戀狀況調查報告》。
由線上婚戀服務商百合網主導的此次調查,是繼2007、2008、2009年後發布的第四份年度婚戀狀況報告文本。調查歷時一年,採用網際網路線上問卷調查與線下問卷調查、座談會、深度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共收集調查資料32676份,調查對象覆蓋中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
報告顯示,超過40%的受訪女性希望理想伴侶的職業是公務員,以下依次是企事業管理人員、警察/軍人、企業主、醫務工作者等。這說明女性在擇偶中傾向於尋求穩定;38.3%的受訪男性希望理想伴侶的職業為教師,以下依次是公務員、醫務工作者、金融財會人員等。52.1%的受訪男性對女性的職業沒有要求。
此外,報告指出,農業戶口的城市男性和農村男性差異較大:在受訪的農業戶口的農村女性中,僅有0.7%選擇農民為理想伴侶,因此農村男性擇偶非常困難;而農業戶口的城市男性選擇農民為理想伴侶的比例僅為3.3%。有學者指出,這表明長期居住在城市的農村人(如農民工)受城市文化薰陶,其婚戀觀已發生變化,不願與農民結婚。
該報告還顯示,在所有備選擇偶標準中,除“道德人品”和“脾氣性格”外,男性和女性在擇偶中最看重“感情投入”。“剩男”和“剩女”最大的不同是:男性在擇偶時主要追求女性的外貌,不太看重她們的工作能力;而女性主要追求男性的經濟實力和工作能力。
解讀
在有關此份報告的解讀中,主要的聚焦點即是所謂單身男女的“擇偶錯位”,單身男女的擇偶期望值同現狀存在“錯位”,使得婚戀結構性失衡進一步加劇。“擇偶錯位”成為單身男女婚戀擇偶的主要障礙,從而引發系列連帶性婚戀問題。
成因
1、“擇偶錯位”表現為男性擇偶期望與女性擇偶期望的不對稱
例如,62.4%的女性認為,女性最佳結婚年齡在25—27歲,但約有30%的男性希望找20—24歲的女性;20%的女性認為自己的“黃金年齡”在28—30歲,而事實上,對於超過27歲的所謂“剩女”,只有不到8%的男性願意選擇。
2、“擇偶錯位”也表現為整個單身人群擇偶期望值與現實情況不吻合
統計顯示,有41.7%的女性認為理想伴侶的職業是公務員——在大家看來,公務員收入穩定、清閒。但在本次調研中發現,很多女性在與男公務員相親後,都選擇不與男公務員在一起,因為在實際交往中,女性通常會發現很多公務員既沒房,也沒車,拿著不如普通白領的工資,工作很忙、思想固化等,遠不是她們想像中的“公務員”。這就是典型的期望與現實的“錯位”。
而事實上,很多女性想選擇的並不是公務員,而是穩定的收入。這些貌似嚴格的擇偶要求背後,隱藏的真實需求是對穩定生活的嚮往。
3、現代社會貧富差距擴大,兩極分化嚴重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的學歷、經濟條件都旗鼓相當,貧富差距不明顯,經濟方面不會成為障礙,只要兩人感覺好就行了。而如今,不同的人,學歷、家庭背景、職業、經濟條件差別巨大,找個“富二代”和找個“貧二代”,生活會有天淵之別,加上生活壓力大等因素,所以在找對象時,都會羅列出一堆標準。
4、其他因素
從經濟學來看,婚姻類似一紙契約,人們之所以簽訂它,是因為預期能從中獲益。於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都按照“最佳化”原則選擇對象。這個選擇的範圍或條件,包括內在和外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