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之二十六元帥

基本信息

拿破崙之二十六元帥

這26人分別為:奧熱羅
奧熱羅奧熱羅
, 貝爾納多特,貝爾蒂埃,貝西埃,布律納,達武,聖西爾,格魯希,儒爾當,克勒曼,拉納,勒費弗爾,麥克唐納,馬爾蒙,馬塞納,蒙塞,莫蒂埃,繆拉,內伊,烏迪諾,佩里尼翁,波尼亞托夫斯基,塞呂里耶,蘇爾特,絮歇和維克多。
奧熱羅
奧熱羅1757年10月21日出生於巴黎,為傭人之子。1774年參軍。在隨後的16年軍旅生涯中,曾在俄羅斯軍隊、普魯士軍隊(1786年)和那不勒斯軍隊(1787年)中服役。1790年進入法蘭西國家衛隊。1791年加入僱傭軍性質的“德國軍團”。1793年被指控犯有叛國罪而被捕,但鏇即獲釋,進入第十一輕騎兵團,並於6月26日獲上尉軍銜。1793年12月23日,所部全部轉屬庇里牛斯軍團。1794年8月13日,他在西班牙和法國邊境轉戰,這時,他已經晉升為中校,並因贏得菲格拉斯之戰(11.17-20)和羅薩斯包圍戰(11.21-1795.2.3)的勝利而聞名。1795年轉入義大利軍團任少將師長,並隨拿破崙遠征皮埃蒙特和倫巴第,在1796年4月13日,奧熱羅率領9千餘人的部隊擊敗奧地利普羅維拉將軍的獨立旅,攻占了險要的米里希摩峽谷,並在14日迫使普羅維拉投降。8月5日的卡斯蒂廖內之戰中,受命與塞呂里耶師一起對奧地利維爾姆澤元帥的左翼進攻,由於其堅決頑強的作戰受到了拿破崙的盛讚和獎賞。在法奧戰爭結束後,他奉命帶著繳獲的60面軍旗回到巴黎,將其奉獻給督政府。這位號稱法蘭西第一擊劍能手和最善戰師師長的將軍很受歡迎,隨後受命為維羅納的軍事總督。1797年7月成為巴黎第十七軍區司令。為了推翻由保王黨控制的議會,督政府任命有強烈雅各賓派色彩的奧熱羅為軍事司令來發動政變。1797年9月4日午夜,奧熱羅下令所有部隊按計畫開赴指定地點,並在橋樑和主要街道設定了大炮。拂曉時,設在杜伊勒里宮的兩院大廳被包圍,包括皮什格魯將軍和巴泰勒米督政官在內的大批保王黨人被投進監獄。奧熱羅滿以為改選出來的督政府中必然有他的位置,但是兩院明智地估計了他處理國家大事的能力,只是任命他為萊茵軍團司令,由於手下有了12萬大軍,這位將軍以為自己的地位已經與拿破崙匹敵,開始趾高氣揚起來,站在督政府一邊,對拿破崙橫加指責。在1799年11月9日的霧月政變中,時為500人議員的奧熱羅堅決反對政變,因此在拿破崙掌權後,被派遣從事外交領事,實際上是被變相放逐。1800年在德國、1801年在荷蘭任低職,又被迫於1801年10月退休。
1803年9月,奧熱羅被重召入伍,指揮在大西洋港口貝央和布列斯特的戰鬥。1804年5月19日被授予元帥稱號。1805年8月30日被任命為第七軍(14000人)軍長,率部以每天24英里的速度,急行軍9天,穿過圖林根山,控制了黑森林的出口,保證了烏爾姆會戰的成功。1806年10月14日,率部趕至耶拿參加會戰,並擔任左翼,完全割裂了普魯士霍恩洛厄軍團與魏瑪公路上三個薩克森旅的聯繫,切斷了普軍的退路,並全殲三個薩克森旅。在1807年2月8日參加埃勞會戰,負責主攻,但其部隊因為突然間的暴風雪迷失方向,被處於順風位置的俄軍炮火居高臨下地轟擊,部隊基本被打散,其中14團全軍覆沒,奧熱羅本人也受了重傷,因此回到其莊園長期休養。1808年3月19日被封為卡斯奇里恩公爵。1809年10月,被派到西班牙代替聖西爾元帥指揮第七軍攻打赫魯納,由於守軍在近半年的戰鬥中已經彈盡糧絕,遂於12月11日投降。曾在義大利以燒殺搶掠而著稱的奧熱羅指揮法軍立即將赫魯納變成了一座人間地獄,全城火光沖天,血流成河。1810年4月12日被皇帝召至德國指揮第十一軍(50000人)。1812年侵俄戰爭期間,擔任柏林及法蘭克福的總督及司令。1813年戰役期間,他指揮第十一及第十六軍,並親率後者參加了瑙姆堡之戰(10.9)和萊比錫會戰(10.16-19)。在1814年戰役期間為東線司令官並親自指揮里昂防禦,於3月16-20日率領徒有虛名的里昂軍團(20000人)與聯軍發生一系列小規模作戰。3月23日由於戰敗放棄里昂。在北上巴黎的途中,他遇到皇帝,直言不諱地指責“陛下的狂妄野心斷送了法國的前程,也使無數士兵做了無謂的犧牲”。波旁王朝復辟後,他歸附王朝,任第十九軍區司令,並成為法國貴族。百日王朝期間被皇帝譴責為叛徒。1815年,由於在軍事法庭上投票認為內伊元帥無罪,被削去爵位並撤職。遂退役回到沙托城堡的莊園。並於1816年6月12日卒於斯地,享年59歲。
奧熱羅身材高大,令人生畏,是一位勇敢和精力充沛的指揮官和頗有計謀的戰術家。儘管他治軍嚴格,但仍然得到部屬的喜愛。他更適宜於在前方率領一個師衝鋒陷陣,而不是率領一個軍在後方出謀劃策。
貝爾納多特
貝爾納多特 貝爾納多特

貝爾納多特於1763年出生於波城,是一位律師的兒子。1780年參加陸軍,歷任中校(1791年11月)、上校(1792年)和準將(1793年後期)。1794年6月26日,在弗勒呂斯之戰中,為儒爾當將軍戰勝奧地利-荷蘭聯軍立下汗馬功勞。1794-1796年在儒爾當手下作為師長轉戰德國,後被派往義大利,在那裡遇到了拿破崙,並於1797年在其手下服役,他的部隊訓練有素且紀律嚴格,在冰天雪地的嚴冬翻越險峻的阿爾卑斯山僅用了10個小時。1798年1-4月作為大使被派往維也納。他的外交手段十分強硬,當義大利發生反法暴動時,曾經統治過義大利的奧地利人十分興奮,扯下了大使館的法國國旗,貝爾納多特當即離開奧地利,害怕兩國關係破裂的奧地利政府只得屈服,放棄一切在暗地裡支持義大利人的行為。
貝爾納多特於1797年11月-1799年6月出任萊茵軍團司令,參加對奧地利的進攻。3月16日率部強渡塔利亞曼托河。19日衝擊格拉迪斯卡要塞失利,援軍來到時迫降要塞守軍。1798年與拿破崙兄長約瑟夫·拿破崙的姨妹結婚(這讓他在法蘭西帝國飛黃騰達)。1799年7-9月升任國防大臣,工作富有成效,很快組建了一支10萬人的新軍。但由於他的平民出身以及與雅各賓派有接觸,又被迫辭職。當拿破崙從埃及潛回時,他敏銳地感覺到其政治野心,準備以臨陣脫逃的罪名逮捕他。在發現拿破崙的勢力太強大後放棄,在霧月政變(1799年11月9日)期間保持中立。1800年1月,被任命為參議員。4月,就任西方軍團司令。1803年1月任駐美大使,但由於同英國的戰爭爆發,處於安全考慮,未能成行。1804年5月14日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時年41歲。1806年封為蓬特-科沃親王(蓬特和科沃是那不勒斯王國境內原屬教皇的兩處飛地)。
第二次法奧戰爭爆發時,貝爾納多特作為第一軍軍長,正率部駐紮德意志的漢諾瓦。為了對部隊的調動保密,他謊稱要回法國,當部隊到了符茲堡後,他又宣稱是來接管防務,在嚴格的欺騙和保密措施下,盟國情報人員根本無法得知法軍的真正動向。在烏爾姆會戰中,和第三軍、巴伐利亞軍一起搶占伊薩河,防止俄軍增援烏爾姆。但在追擊奧地利-俄羅斯聯軍時,他犯了一個愚蠢的政治錯誤(也有人認為他是故意的),為了爭取時間,他滿臉抱歉地率軍強行從敢怒不敢言的中立國-普魯士的安斯巴赫候國的領土上越過,這讓柏林很不愉快,一旦普魯士參戰對法軍將是災難性的,還好普魯士人決定看看會戰結果再說。1805年12月2日,貝爾納多特率第一軍(1.5萬人)作為總預備隊參加了奧斯特里茨會戰,他們參與了最後的進攻。雖然會戰很激烈,但第一軍損失微不足道,這歸結于貝爾納多特謹慎(過於謹慎)的指揮。
1806年夏,貝爾納多特奉皇帝的命令,"言語懇切,帶著和平誠意"地占領了普魯士科堡附近的所有要地,戰爭爆發後,迅速地占領了安斯巴赫。但在耶拿-奧爾斯塔特會戰(1806年10月)中,卻十分遲緩,而且雖然距兩個戰場都只有7英里遠,卻無所作為,兩次戰鬥都沒有參加,並致使第三軍陷於苦戰,但因為他是皇族成員,皇帝不願敗壞皇族的名聲,他才免於被軍事法庭處罰。11月7日在特拉弗明德迫降普軍布呂歇爾部。1807年1月25日,他率第一軍(2.5萬人)在默林根之戰中戰勝俄軍本尼格森部(6.3萬人),阻止了俄軍的進攻,從而得以將攻補過。6月4日參加古茨泰特-阿倫施泰因之戰負傷而去職。傷愈後擔任駐漢堡的軍區司令。1809年3月擔任德意志軍團第九軍(薩克森軍,1.8萬人)軍長,參加瓦格拉姆會戰(1809年7月5-6日)。在戰鬥的第一天,位於法軍陣線中部的貝爾納多特所部不但沒有攻下任何敵人陣地,反倒被奧軍逐出了自己的出發陣地,狼狽逃回;第二天,擔任右翼的貝爾納多特再次被擊潰,這讓皇帝非常惱火,貝爾納多特在會戰後被撤職,於8月返回巴黎並受命指揮部隊防禦英軍在瓦爾赫倫島的登入。9月24日被皇帝傳召至維也納並解除職務,從此賦閒。
1810年8月21日,貝爾納多特被瑞典人選舉為親王和攝政。10月20日,改信路德教並在瑞典登入。他努力使瑞典保持中立(儘管於英國進行名義上的戰爭),直到對此不滿的拿破崙一世派兵於1812年1月占領了瑞典的波美拉尼亞。1812年4月同俄國結盟;1813年3-4月同英國和普魯士結盟。在1813年5月的"解放戰爭"中,率領瑞典遠征軍進入德國北部參戰。他把因為和拿破崙一世意見不和而把流亡美國的法國名將莫羅請來擔任沙皇的首席軍事顧問,並根據法軍的特點,和莫羅建議聯軍專門攻擊法國元帥們指揮的部隊,當拿破崙趕來時,便撤退;這個建議奠定了1813年戰役的勝局。8月23日,貝爾納多特指揮聯軍北路軍團(普軍7.3萬,俄軍2.9萬,瑞軍3.9萬)在大貝倫打敗烏迪諾元帥的6萬法軍,將其驅逐到柏林以南;9月6日又在鄧尼維茨大敗內伊元帥。10月16-18日,繼續指揮北路軍團參加萊比錫會戰,他說服薩克森人叛變,從而嚴重打擊了法軍的士氣,讓其崩潰。1813年12月-1814年1月入侵法國的盟國丹麥,迫使丹麥將挪威割讓給瑞典。後來又參加了1814年法國戰役,不過作用不大。百日王朝期間,因為英、奧等國在1814年反對讓他繼拿破崙任法國之王,拒絕加入第七次反法同盟,僅於1815年春占領挪威。1818年2月5日成為瑞典國王,稱查理十四世,其統治溫和寬鬆。1844年3月8日在斯德哥爾摩因為中風去世,享年81歲。
貝爾納多特個子很高,一頭黑髮,黑色的眼睛,目光如炬,帶有一點摩爾人的血統,外貌讓人覺得他一身正氣、剛直不阿,內在卻是足智多謀而富有野心。在年輕時代,貝爾納多特是一名著名的共和派人士,在其手臂上刺有"暴君亡"。作為指揮員,其指揮手段變化多端。但因為對拿破崙一世發動的戰爭不甚積極,所以表現平平,但是在1813年戰役中表現出色。他是一位溫和的統治者,為瑞典的現代化做出了許多貢獻。
貝爾蒂埃
貝爾蒂埃貝爾蒂埃

貝爾蒂埃於1753年11月20日出生於凡爾賽,是一位地質工程師的兒子。他天生就有傑出的地理和數學才華。1766年1月1日,年僅13歲的貝爾蒂埃成為地質工程師。1770年他加入陸軍。1780-1782年,隨羅尚博將軍的志願軍開赴美洲,參加了美國獨立戰爭。1791-1792年任羅尚博以及拉斐特將軍的參謀和測量官;因為和拉斐特(保皇派)的私交,他於1792年8月被共和國政府免職。後赴西部參加平定保皇派的叛亂,四個月後因為其貴族血統被革職。由於軍事人才奇缺,再加上極左的雅各賓派的倒台。1795年3月他被提升為準將,擔任義大利軍團司令克勒曼將軍的總參謀長。1796年3月2日,晉升少將,繼續擔任義大利軍團的新司令-拿破崙將軍的總參謀長。他伴隨拿破崙參加了所有的義大利戰役,兩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拿破崙評價說:"他工作非常積極,每次我實地勘察和外出巡視他都陪侍左右,而又從不耽誤自己的公務……他具有一個優秀參謀長的一切素質"、"他很會識圖,通曉一切偵察手段,總是親自發布命令,對於較為複雜的部隊調動都能指揮自如、有條不紊"。而在外人看來,貝爾蒂埃最能讓拿破崙欣賞的地方是他"在拿破崙的面前總象矮了一截"。1797年12月,拿破崙返回巴黎,任命他為義大利軍團司令。這年聖誕節羅馬發生反法暴動,為督政府提供了使義大利革命化的藉口。貝爾蒂埃立即率部進攻羅馬。1798年2月15日,法軍進入羅馬,貝爾蒂埃宣布結束教皇的行政權力,恢復羅馬共和國。貝爾蒂埃在羅馬聚斂了巨額私人財富,並向土倫送去了大宗款項以裝備遠征埃及的艦隊。他在寫給拿破崙的信中直言不諱:"你派我到羅馬來,就是委任我當征討英國的財務長官,我將設法讓國庫充實起來"。1798年7月-1799年8月,作為拿破崙的總參謀長,轉戰埃及,後隨拿破崙返回法國。1799年11月9日霧月政變後,任陸軍部長,後兼任預備軍團司令,很快組建了60000人的預備軍團。並作為實際上的總參謀長參加了第二次義大利戰役。1800年6月14日,在馬倫哥之戰中負傷。1804年5月14日,成為帝國的十八位元帥之一,時年51歲,是現役元帥中年齡最大的。1805年任大軍團總參謀長。1806年封為德-紐查特爾親王。1807年8月辭去陸軍大臣職務,將其全部精力用於軍隊。1809年奧軍入侵法國的盟友巴伐利亞時,貝爾蒂埃代理大軍團司令,由於拿破崙一世不在,缺乏決斷能力的貝爾蒂埃驚慌失措、手忙腳亂,一度使法軍頗為被動。但在回到參謀長的崗位後就恢復了常態,為拿破崙一世制定了華沙作戰計畫,為自己挽回了名譽。1812年11-12月,在莫斯科撤退中,組織有方,保持了部隊的有序後撤。在1813年戰役中,立下不少功勞,但漸漸對戰爭感到厭倦。1814年1月29日,在布列訥堡之戰中負傷。4月11日,加入"謀叛"一方迫使拿破崙一世退位。從而得到波旁王朝的表彰,任路易十八的侍衛長。百日王朝期間,他護衛路易十八出逃,後到巴伐利亞旅行。他拒絕了拿破崙一世要其復歸的請求。1815年6月1日,在班貝格墜樓身亡,時年62歲。
貝爾蒂埃是一位值得仿效的參謀長,一位繁忙、有效而不知疲倦的人。他是司令部勤務機構的奠基人,所制定的有關司令部勤務機構的原則,後來幾乎被歐洲所有國家的軍隊所採用;歷史上最出色的德國參謀部,即以貝爾蒂埃的參謀部為藍本。但他不適合獨立指揮作戰。關於他的死,許多人認為是因為愧疚而精神失常,但也有人認為是謀殺。
貝西埃貝西埃
貝西埃
1768年8月6日出生於吉耶訥卡赫爾斯地區附近的普賴薩克,是一個外科醫生之子。服役於東庇里牛斯軍團22獵騎兵團(精於射擊的騎兵部隊)。在路易十六的護憲軍任上尉時,於1792年8月10日遇到暴動,大批瑞士護軍被殺,他大難不死。後在庇里牛斯軍團中當兵。1793年重新升任軍官。1794年升騎兵上尉。1796年6月任拿破崙私人衛隊指揮官。9月4日參加羅維利圖之戰後升少校。1797年1月14日,在里沃利戰役中任拿破崙的衛隊長,表現出色。這支衛隊名為"嚮導者",不僅擔任警衛,而且常使用在具有決定意義的方向和時機。1798年4月升任上校,並隨拿破崙參加埃及遠征,並在1799年3月19日-5月20日的阿卡包圍戰和7月25日的阿布基爾戰役中因其高超的騎兵指揮才能聞名。1800年任近衛團騎兵指揮官。6月14日參加了馬侖哥之戰,表現出色,不久任"半島衛隊"準將司令,時年32歲。1802年9月升少將。1804年5月14日被封為帝國元帥和帝國騎兵衛隊上將,時年36歲(看來,當時法國的元帥不是軍銜,而是一種榮譽稱號,授予元帥者另有軍銜)。1805年12月2日率近衛軍(6000人)參加了奧斯特里茨戰役,成功地阻擊了俄國近衛騎兵,使俄軍最精銳的近衛軍幾乎全軍覆沒,指揮官瑞普烈親王也當了俘虜。1806年10月14日和勒費弗爾元帥一起指揮近衛軍(12000人)參加耶拿戰役,在最後的反擊中將普軍霍恩洛厄軍團擊潰,並席捲了趕來增援的呂謝爾軍團。1807年2月7-8日的埃勞戰役中,率近衛軍不斷打退哥薩克騎兵的反衝擊,當俄軍在一天激戰後陣線動搖時發動了決定性的攻擊,近衛軍慷慨激昂地衝上前去,同俄軍拼刺刀,他們滿腔怒火、所向無敵,最後擊敗了俄軍。6月14日率近衛軍作為預備隊參加弗里德蘭戰役。曾短期任駐符騰堡大使。1808年7月14日在西班牙蒙塔馬塔戰役中,指揮一個臨時編成的軍-包括11000名步兵和1500名騎兵-打敗了卡斯塔諾斯和布萊克將軍指揮的28000名西軍,西軍損失7000餘人,而法軍僅有70餘人戰死、300餘人受傷。曾任第二軍軍長,但不久被蘇爾特元帥代替,改而指揮騎兵。1809年第三次法奧戰爭中任騎兵預備軍軍長(9000人)。1809年5月20日-21日參加阿斯派因.埃斯林戰役。7月5-6日的瓦格拉姆之戰中,親自率領重騎兵師衝鋒並首先突破奧軍防線,為戰勝敵人建立了殊勛,但自己也在激戰中負傷。1810年指揮帝國衛隊駐守巴黎,後到西班牙戰場,在馬塞納元帥指揮下參加了1811年5月3-5日的豐特斯.德奧尼奧羅之戰。1812年9月7日博羅季諾戰役中,說服拿破崙不動用最後的預備隊-近衛軍,此舉遭人非議,認為喪失了消滅俄軍的戰機,但在10月-12月從莫斯科撤退時,這支唯一完整的精銳擔任後衛掩護,功不可沒。隨後作為近衛騎兵軍軍長參加德國戰役。1813年5月1日,作為法軍中路縱隊的前衛剛剛渡過薩勒河就與俄普聯軍的前哨遭遇,這本來是一場小戰鬥,但戰鬥剛開始,貝西埃就被一顆炮彈擊中,不幸身亡,年僅45歲。
貝西埃是一位可靠、精力旺盛的將軍;對拿破崙忠心耿耿。他雖然僅有一次成功地獨立指揮作戰的經歷,但無疑是那個年代最好的騎兵指揮官之一。
布律納布律納
布律納
1763年3月13日出生於布里夫拉賈亞爾德,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布律納在巴黎曾作過一段時間的打字員和作家,結識了丹東等革命領導人,從而成為堅決的共和政體支持者。1789年,年僅16歲的布律納參加了國民自衛隊並被選舉為上尉。1791年他在塞內和奧塞步兵團第二營中任少校。1793年在北方軍團服役期間,被提升為準將,時年20歲。在該軍團,他負責清除反革命。後被任命為波爾德奧克斯兵營司令,以威懾當地親保皇派的居民。1796年,被派往義大利軍團,並在馬塞納將軍手下參加了11月15-17日的里沃利之戰。作為師長,他在義大利戰役中功勳卓著,被晉升為少將。1798年,瑞士發生反對伯爾尼寡頭的起義,為法國提供了干涉的藉口。布律納受命指揮海爾維齊奧軍於1月入侵瑞士。他很快打敗了瑞士中部各州的僱傭兵,繳獲130門大炮和60000支步槍。接著,他照抄法國政體,把中央集權制強加於原來處於分散狀態的瑞士聯邦,又將日內瓦併入法國,並掠奪了價值2350萬法郎的財物充實法國國庫。1799年1月,他被任命為駐荷蘭陸軍總指揮,並指揮阻擊英俄聯軍的戰鬥。8月27日,他成功地將聯軍阻止於赫魯特-凱滕,但於9月10日戰敗。9月16日,英國約克公爵率聯軍35000人進攻貝爾根,布律納率領法-巴達維亞軍隊22000人迎擊。9月19日,聯軍的攻勢被挫敗,損失4000人;法軍傷亡3000人,繳獲了20門大炮和200面軍旗。史稱第一次貝爾根之戰。10月2日,兩軍在貝爾根附近的濱海埃赫蒙德再次會戰,各損失2000人,史稱第二次貝爾根之戰。10月6日,卡斯特里克姆之戰,聯軍戰敗,損失3500人;法軍損失2500人。約克公爵認識到他無法將法軍逐出荷蘭,於是從海上撤走,荷蘭歸法國所有,並在10月18日的阿爾克馬爾會議上得到確認。當時,儒爾當在比利時;馬塞納在瑞士,都確保了法國的利益和萊茵河國界,三人被並稱為功臣。1800年初,受命指揮旺代的西路軍,後於7月指揮在第戎的預備役第二軍團。8月接替馬塞納任義大利軍團司令。開始,他取得了些許成功,但在通過明喬河時,由於猶豫不決,險些使杜邦師遭到滅頂之災;只是由於絮歇將軍的及時趕到,厄運才未發生。拿破崙曾評論此事說:"義大利戰役表現了布律納天才的局限性。",不過,他還是成功推進到波爾薩諾,戰敗的奧軍不得不簽訂停戰協定,退出反法戰爭。1801年當選國會議員。1802-1804年任駐土耳其大使,這實際上是"外交放逐",因為布律納是有名的共和派將領,拿破崙不想讓他干擾自己的登基。在土耳其,他接到了授予其帝國元帥的訊息(時年41歲),他沒有象莫羅那樣起來反對帝制,而是默默接受了既成事實。1804年5月,被任命為榮譽軍團官員。1805年任海防陸軍總司令,統帥由奧地利前線各團第三營組成的佯攻部隊,以牽制和阻遏英軍。1806年任漢塞蒂克城的總督。1807年率領一個軍圍攻保衛波羅地海邊的柯爾貝格要塞,普魯士的格奈森瑙將軍拚命抵抗,最後被迫投降。7月,進攻瑞典的波美拉尼亞省,由於幫助瑞典的英軍被抽去攻打法國的盟國丹麥,瑞典軍隊在施特拉爾松德之戰被布律納打敗,法軍於8月占領了波美拉尼亞。由於他在封鎖英國人的海上貿易中失利,加上他對帝制的反感情緒,拿破崙一世解除了他的職務。後來,參加了法國的啤酒黨。1815年百日王朝期間,被任命為庇里牛斯軍團司令(實際上只轄一個觀測軍),以防禦西班牙軍隊。7月,得知拿破崙一世退位的訊息,在土倫向聯軍投降,隨後赴巴黎。8月2日,在阿維尼翁被憤怒的人群包圍。這些人指控他是殺害1793年暴動的保皇黨軍隊俘虜的兇手。在當時,他是押送犯人軍隊的一員,但沒有任何證據說明他參與了屠殺。不幸的是,人們抓著他遊街示眾,並殘忍地將他撕成碎片,其遺體被拋入萊茵河,時年52歲。據說他死時口中喃喃說道:"仁慈的上帝!我在戰場上百死一生,不料卻死於此地"。布律納是帝國元帥中下場最慘的一位,他的結局是當時反動勢力復辟後對拿破崙支持者的瘋狂報復的寫照。
布律納作為指揮官,缺乏訓練和專業知識,經驗不足,不過這不妨礙他成為一位勇敢、無畏和紀律嚴明的軍人。拿破崙一世曾評價他說:"儘管這位將軍有最大的勇氣和巨大的決心指揮一個旅,但他似乎不適宜於指揮一支軍隊。"現在法國人把"阿拉布律納"當作"一敗塗地"的代名詞,這實際上是不公平的。
達武 達武

達武
達武於1770年5月10日出生於勃艮第省的安諾克斯城,他的父親簡·弗朗索瓦·達武是皇家騎兵的軍官。由於出身軍人世家,達武從小就進入家鄉的軍校,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如擊劍、射擊、騎術等等,但是家道中落,連馬都買不起。1785年9月29日,年僅15歲的達武告別父母,進入布里埃納軍事學校學習,而一個月後,對他影響了一生的拿破崙從這裡畢業了。1788年達武畢業後,進入其父親的團中任少尉。1790年,身為貴族的達武因為參與反王朝的起義而被拘捕。1791年獲釋後,升任第三志願軍營的中校營長。1793年3月18日率該營參加了內爾溫登之戰。8月因故被迫離職。1794年恢復現役,於1795-1797年間在萊茵軍團中指揮一個騎兵旅,這時他的軍銜是準將,年齡是25歲。1795年9月20日在曼海姆之戰中被普魯士軍隊俘虜,經交換獲釋。1798年3月28日,受好友德塞將軍的推薦,達武被拿破崙召入遠征埃及的隊伍。在埃及,他指揮騎兵旅參加了7月21日的金字塔會戰,表現出色。1799年1月22日,德塞將軍率領的5000名法軍在薩姆胡德與13000名埃及軍隊遭遇,達武在敵人被法軍的步兵方陣拖得筋疲力盡後率領騎兵突然而猛烈地突擊,將其徹底擊潰。2月12日,達武獨自率領第22獵騎兵團和第15龍騎兵團在提弗再次擊敗埃及騎兵。7月25日又參加了阿布基爾會戰。由於拿破崙的回國和繼任司令克萊貝爾將軍被暗殺,遠征軍處境困難,最後向英國投降,條件是允許法軍回國。1800年,法軍在返回法國途中被英國海軍扣押,達武等將領在一個月後獲釋。7月3日晉升少將,受命指揮義大利軍團的騎兵。1801年7月升任騎兵總監和近衛軍指揮官。這些突如其來的恩寵據信與德塞將軍在馬倫哥會戰中的陣亡有關,拿破崙以此來表達對德塞的懷念。1803年負責在布盧傑斯訓練新兵。1804年5月19日,34歲的達武被拿破崙一世晉升為帝國元帥和近衛軍司令,他是所有元帥中最年輕的一位。
1805年8月,帝國與第三次反法同盟的戰爭爆發,達武作為第三軍(33000人)軍長隨皇帝進攻奧地利軍隊,參加了對烏爾姆奧軍的包圍戰。11月8日在瑪麗亞米爾之戰中擔任右翼,為作戰勝利立下了殊勛,之後負責與第八軍一起鎮守維也納。12月1日,在接到命令後,經過連續36個小時的強行軍從維也納趕到144公里以外的奧斯特里茨,充任右翼的預備隊。在12月2日的決戰中,當由第四軍擔任的右翼被俄將布霍夫登突破之後,達武率部向聯軍的左翼反覆衝擊,遏制了聯軍側擊的企圖。雙方(法軍約1萬人,聯軍33000人)在幾個小村子裡展開拉鋸戰,達武巧妙的讓少數散兵躲在村莊裡騷擾,在村莊之間構成交叉火力,當敵人散開時再從側翼發動反擊,這種布置吸收了聯軍的每次衝擊。在久攻不下的情況下,駐守普拉岑高地的柯羅華特按耐不住,率25000名奧軍衝下高地,企圖聯合進攻法軍右翼。皇帝立即命令蘇爾特元帥占領了這個高地,將聯軍分割成兩半而且使其腹背受敵,在其他聯軍潰敗後,達武和其他法軍部隊夾擊左翼聯軍,將其徹底擊潰。在1806年的普魯士戰役中,普王和總司令布倫瑞克留下兩個軍團在耶拿被拿破崙一世親率的法軍痛擊,自己卻率領主力從愛爾伏特和魏瑪向北撤至奧爾施塔特,這時已經占領了瑙姆堡的達武軍奉命前往耶拿以北的阿波爾達,威脅敵軍左翼。恰好在14日6時,達武先頭部隊古丁師抵達奧爾施塔特東北的漢森豪森村,遇上了普軍主力的前衛施美陶步兵師和布呂歇爾騎兵師。古丁師立即構成方陣,集中火力打退了普軍的4次衝擊。10時許,雙方的後續部隊先後趕到,但普軍有58000人,而法軍僅有27000人,達武部隊處境危急。幸好普軍呆板的密集型"線式戰術"在達武軍靈活機動的火力殺傷下屢屢受挫,而其總司令布倫瑞克又極不冷靜,竟然親率一團擲彈兵衝鋒,,結果被子彈擊中雙眼,造成致命重傷,被抬出戰場,師長施美陶和指揮騎兵的威廉親王也先後陣亡,沒有有效指揮的普軍各師各自為戰,很快處於不利地位,普王只得下令向魏瑪撤退。在撤退途中,又正與遭到繆拉元帥追擊的耶拿戰場上的殘兵迎頭相撞,兩股敗軍合在一起,倉皇潰逃。達武軍共消滅普軍15000餘人,繳獲了115門大炮,自己損失7000餘人。這次勝利之後,他的第三軍被認為是法軍的精銳部隊和中堅力量。12月26日,達武軍和蘇爾特軍、奧熱羅軍一起進攻堅守戈維明的俄將霍夫頓,由於沒有統一指揮,雖然經過一天激戰終於迫使俄軍放棄了陣地,但法軍損失也很大。1807年2月7-8日,在艾勞會戰中,當法軍遭到俄軍重創時,達武軍克服了風雪的阻撓,成功地迂迴到敵人左翼完成包抄,使俄軍受到夾擊;但自己也遭到俄軍和萊斯托克的8000名增援普軍的夾攻。最終,法軍的意志戰勝了敵人的意志,午夜之後,失去信心的聯軍撤退了,達武又一次發揮了重要作用,他自己也受了傷。6月,達武軍和一、四、五、八軍一起挫敗了俄將巴格拉季昂的攻勢,壓擠他們退進海爾斯堡要塞,接著和第四軍一起迂迴俄軍右翼,迫使俄軍放棄了多年經營的要塞。7月7-9日,經談判簽署《蒂爾斯特條約》後,達武被封為華沙大公國軍政總督,他對當地居民很嚴厲,而且向他們徵收重稅,使波蘭人對他抱有極大的敵意。由於達武在作戰中的堅韌頑強,被士兵們稱為"鋼鐵元帥",皇帝也沒有吝惜對他的褒獎,在1808年3月,封他為奧爾施塔特公爵。
1809年4月9日,奧地利乘法國被西班牙拖住了手腳之機入侵法國的盟友巴伐利亞,第四次對奧戰爭爆發。為了避免達武軍(45000人)和巴伐利亞軍在會合之前被各個擊破,皇帝命令達武沿多瑙河右岸撤退,但達武在接到命令的次日才開始行動,結果與奧軍前衛遭遇並發生激戰,幸虧奧軍主力未能及時跟進,達武得以逃脫一場滅頂之災。4月21日,奧軍主力對在雷根斯堡和埃克繆爾之間的達武軍和巴伐利亞軍發起全面進攻。但該地區叢林密布、河谷縱橫,易守難攻。奧軍雖兵力占優(66000人),但只能零星地投入兵力,結果達武不但守住了陣地,還巧妙地適時反擊,逐退了奧軍。4月22日,法軍援軍趕到,達武發起反攻,將奧軍完全擊潰。這次戰鬥法軍僅損失5200人,奧軍卻損失了1萬多人。在7月5-6日的瓦格拉姆會戰中,達武軍擔任右翼,渡過魯斯巴赫河,在包抄了整個奧軍左翼之後,向奧軍結合部瓦格拉姆合圍,配合主力將奧軍擊敗。為獎賞其功勳,8月15日,皇帝封其為埃格繆爾親王。1810年,達武任萊茵軍隊司令及地區總督,他嚴格執行了皇帝的大陸封鎖令,甚至連皇帝的密友布里昂的投機倒把他也不留情,致使其被撤職,贓款被沒收。1811年,雖然達武極力反對征俄,皇帝還是任命他擔任易北河第一軍(70000人)軍長,作為遠征俄羅斯的先鋒。雖然達武軍兩度切斷巴格拉季昂軍團的退路,但由於負責配合的威斯特伐利亞國王熱羅姆(皇帝的幼弟)的無能,使得俄軍逃脫,皇帝遂任命達武指揮整個右側衛軍,而熱羅姆由於不願屈居達武之下而棄軍回國。由於俄2個軍團集中到了斯摩棱斯克,8月15日,達武軍開始進攻該城。戰鬥十分慘烈,雙方都損失慘重,最後,俄軍於17日撤退,法軍占領了斯摩棱斯克,但是俄軍炸掉了城內的軍火庫並縱火燒城,法軍付出重大代價只是占領了一座空城。8月19日,法軍在瓦盧迪諾追上了俄軍巴克萊軍團,雙方激戰終日,由於斷後的朱諾將軍貽誤了戰機,使得遭到重創的俄軍又逃走了。9月5日,繆拉元帥的騎兵前衛在博羅迪諾村遭到俄軍阻截,位於法軍右翼的達武隨即趕到展開強攻,於夜幕降臨時拿下了俄軍左翼的支撐點舍瓦爾季諾棱堡,皇帝把它作為了自己的指揮所。雖然達武建議大縱深迂回包抄俄軍較弱的左翼,但皇帝擔心俄軍溜走而決定正面進攻,命令達武軍和內伊軍正面進攻敵人左翼的謝苗諾夫斯卡亞棱堡群。在9月7日的血戰中,雖然法軍相繼攻占了一線和二線陣地,但損失慘重,達武自己也負了重傷,這場消耗戰得不償失。10月24日,俄軍向頭天晚上被法軍占領的小雅羅斯拉維茨進攻,戰鬥持續了一整天,該城八易其手,最後,達武率領兩個師趕來增援,最終占領了城市。由於皇帝拒絕了達武提出的經南部產糧區撤退的建議,法軍在原路返回時除了與俄軍進行不斷地戰鬥,還遭受到飢餓、疲勞和嚴寒的折磨,減員嚴重,而指揮後衛的達武軍作為全軍之翹楚仍保持著戰鬥力,多次抵擋住俄軍的追擊。11月3日,達武軍在維亞濟馬被包圍,在博阿爾內軍團和波蘭軍團的救援下,達武指揮部隊對俄軍形成反包圍,迫使其撤離大路,並與其激戰10個小時,保證了法軍輜重的撤離,此後將後衛指揮權轉交內伊元帥。11月16日,克拉斯諾耶之戰,由於法軍分散在各居民點休整,結果後衛被俄軍分割包圍,走在最後的內伊軍幾乎全軍覆沒,皇帝指責達武未能及時救援,將他撤職,直到1813年德國戰役期間,才再次被起用,重新擔任第一軍軍長,不久又改任第十三軍(3萬人)軍長,並負責收復被聖西爾元帥輕棄的漢堡。正在德勒斯登與普軍對峙的達武接到命令,立即撤出了薩克森首都,但他走前炸毀了易北河上的橋樑。這惹惱了皇帝,因為保留橋樑可誘敵深入,為此達武遭到了皇帝在信中的責罵。在這裡,達武毫不留情地貫徹執行了皇帝的命令:城市的財富被有計畫地榨取;隨後就把2萬人驅逐出境,首先是青壯年,說他們危險,然後是老弱,說他們無用(據說有很多人因為凍餓而亡)。這個一度繁華的商業中心,變成了法國在北德意志的主要要塞,法國和丹麥把希望寄託於它,而一切愛國的德意志人則受它的激發而復仇之心更加強烈。在抵擋了聯軍長達一年的圍攻之後,他收到了皇帝退位的訊息,在路易十八的使者格蘭德將軍的勸說下,他交出了城市,隱退回到自己的莊園。百日王朝後又恢復現役。3月20日-7月8日,出任國防大臣兼巴黎防衛總司令(6月21-7月8日),在皇帝退位之後被迫撤出巴黎,退向羅亞爾河。但在此之前,他要求聯軍保證不追究皇帝以及追隨他的將領們,否則決不妥協,即使巴黎化為灰燼,聯軍和波旁王朝不得不同意他的要求,但並未遵守諾言。王朝復辟後,達武被剝奪了貴族稱號,監管流放至盧維耶。當然,因為他在軍隊中的巨大威望,也無人該對他下毒手。1819年3月,由於烏迪諾元帥求情,他被恢復貴族稱號。1823年6月1日,達武病逝於巴黎,享年53歲。
達武貌不驚人,個子矮小,沒什麼架子,喜歡跳華爾茲舞,從不厭倦。他外表沉靜,做事一貫勤勉踏實,內里其實多才多藝。在戰場上,他是一位冷靜、堅定、靈活和富有成效的指揮員和管理者,也是一位優秀的戰略家和出色的戰術家。儘管他脾氣暴躁,但仍能細心地關心下級,因而贏得了士兵的愛戴。他是拿破崙最有能力的將領,從未戰敗過,而且對拿破崙忠心耿耿,至死不渝。
達武
聖西爾
聖西爾
1764年4月13日,生於圖爾一製革工廠主之家,大革命開始時,正在巴黎學藝術。1792年志願進入巴黎輕騎兵旅服役,不久升任上尉團參謀。1793年升為少校,不久又任將軍助理。1794年先後晉升上校、準將、少將。他先參加了萊茵軍團的三次戰役,後於1795年轉入梅塞勒軍團。10月29日,在美因茨包圍戰中起了主要作用。1796年任軍長,組成繆拉將軍的左翼。1798年在羅馬服役.1799年轉入多瑙河軍團,參加了3月25日的施特卡赫之戰。後轉入義大利軍團,在朱伯特將軍手下任職。指揮右翼。因在諾維之戰(8月15日)中表現出色,授騎士榮譽勳章,並擔任熱那亞總督。1800年隸屬萊茵軍團,指揮中央部隊。5月3日的英根之戰中,他及時趕到,從而贏得此戰的勝利。5月9日的拜勃拉赫之戰中,再立新功,打敗了卡里將軍率領的奧地利軍隊。1800年被任命為議員。1801年任入侵葡萄牙軍隊總指揮。1801-1803年任駐葡萄牙大使。1803年末任那不勒斯軍中將司令。1804年升上將。1805年任預備第一軍軍長。同年末,在義大利同查理大公作戰。11月24日在威尼斯之戰中迫使奧軍羅昂將軍的一個軍投降。1807年在蘇爾特元帥指揮的軍里任師長。6月10日,參加了海爾斯堡之戰。1808年因為在西班牙獲勝被封為伯爵。被派至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指揮第七軍,以完成皇帝的使命:保護巴塞隆納。為此,他率領12000名法軍於11月7日去攻打有3000餘名西軍守衛的羅薩斯,由於西班牙人頑強抵抗,12月5日始予攻占。12月17日,又攻下卡爾達杜城。12月21日,在莫林斯德爾里之戰中取勝。1809年2月17日,又在埃圭拉達之戰中取勝,6月6日包圍了赫魯納,這是西班牙東北部的一個小城,鄰近法國邊境,法軍曾於1808年兩次攻城,皆告失敗。聖西爾派韋迪埃將軍攻城,自己負責切斷增援。7月2日,守軍拒絕了法軍提出的談判要求。3日法軍開始進攻。由於久攻不下,韋迪埃和聖西爾發生激烈爭吵後一氣離職。聖西爾本打算將守軍困死,但耗費了四個月還未破城,拿破崙一世震怒。於10月5日將他免職。為此,聖西爾憤怒異常,以至於接替他的奧熱羅元帥還沒有到,他便離開了西班牙。皇帝遂將他流放至他的莊園。1811年,被任命為議員。1812年作為第六軍軍長參加遠征俄國之戰。在普羅圖斯之戰(8月17-18日)中,在負傷的情況下,堅持指揮,最終獲勝。因此功被授予元帥權杖。但在第二次普羅圖斯之戰中,因戰敗辭職。1813年任第十四軍軍長兼德勒斯登總督。11月得到萊比錫戰敗的訊息後率部投降。1814年6月獲釋後投靠波旁王朝。1815年任陸軍大臣兼第十二軍區總督。1816年被授予聖路易斯大十字勳章兼任第十五軍區總督。1817年2-9月任海軍大臣兼殖民大臣。1817年9月重任陸軍大臣,在這一職位上,他工作十分出色,重建了24萬人的法國陸軍。1817年被封為侯爵。1819年退役。1830年3月17日去世,享年66歲。
聖西爾是優秀的野戰指揮員和戰術家,富有勇氣和洞察力。但不關心部下,為保全自己的榮譽不擇手段。
格魯希
格魯希格魯希

格魯希1766年10月23日生於巴黎附近的維萊特城,他的父親是一位候爵。作為貴族子弟,他14歲就進入位於斯特拉斯堡的炮兵學校學習,1781年畢業後被授予炮兵中尉軍銜。不過他對炮兵不感興趣,在1784年想法轉入了國王禁衛軍的騎兵。大革命爆發後,由於他的貴族身份,他失去了軍官資格,被迫在家裡過了幾年平民生涯,但他顯然並不願意過平淡的生活,在1792年法國大擴軍時期,他重新加入軍隊,在阿爾卑斯軍團中任炮兵軍官。1793年參加平息了法國南部旺代省的保王黨叛亂。可是不久就又因為他的貴族身份而被迫辭職。1794年再入軍隊。1795年他在由奧什將軍率領的西路軍參謀部中任職,參與平息了英國支持的半島叛亂。1796年在奧什手下參加入侵愛爾蘭的戰爭,試圖通過支持愛爾蘭獨立來打擊英國,但沒有取得成功。1799年在義大利作戰,任義大利軍團司令莫羅將軍的總參謀長。1799年8月15日在著名的諾維之戰中受傷被俘。獲釋後,指揮萊茵軍團(司令莫羅)的一個步兵師,參加了1800年12月3日的霍恩林登之戰,大勝奧地利人。大約在1801-1805年間晉升為將軍。在第二次法奧戰爭中,率一個師參加了烏爾姆會戰。1807年2月7-8日,參加艾勞之戰,格魯希在此戰建立了殊勛。6月14日又參加了弗里德蘭會戰。後任西班牙軍隊騎兵總指揮兼馬德里總督。1809年,他在歐仁親王手下參加義大利戰役,負責指揮第一龍騎兵師。6月14日,他率該師參加拉比之戰,立下赫赫戰功。7月5-6日,在達武元帥手下參加瓦格拉姆會戰。俄國戰役中,他在歐仁親王手下,指揮第三預備役騎兵軍團參加了有決定性意義的博羅迪諾會戰。接著相繼參加了小雅羅斯拉維茨(10.24-25)、克拉斯諾耶(11.17)、別列津納河(11.27-29)等戰鬥。由於在俄國的惡劣環境中健康受損,格魯希未能參加1813年的德國戰役,但在1814年法國戰役中,格魯希作為騎兵指揮官參加了大部分戰役。波旁王朝復辟期間,格魯希被任命為監察長,百日王朝期間,格魯希又為拿破崙服務。1815年4月15日,因為鎮壓了保王黨在南部的叛亂,格魯希被授予元帥權杖,時年48歲,他也是拿破崙所晉升的最後一名元帥。格魯希先是指揮北方軍團的騎兵軍,後來指揮北方軍團的右翼(第三、四軍和第一、二騎兵軍共3.3萬人)參加了6月16日的利尼之戰和6月18日的瓦夫爾之戰。由於格魯希既未能支援數英里之外的皇帝在滑鐵盧的作戰,又沒能阻止皇帝讓他追擊的布呂歇爾軍團支援威靈頓的英荷聯軍,從而加速了皇帝的戰敗。波旁王朝第二次復辟後,格魯希為避免遭受政治迫害而流亡美國,這個決定無疑是英明的,沒有出國的元帥們都遭到了迫害,其中內伊元帥更是丟掉了性命。1821年,格魯希被赦回國,1831年11月19日,法國政府恢復了他的元帥軍階,次年,格魯希進入貴族院。1847年6月7日,格魯希病逝於巴黎,享年80歲。1873年,他的回憶錄經其孫G·德·格魯希編輯整理後出版。
格魯希作為騎兵指揮官是勇敢果斷的,奪取了許多作戰的勝利,但在需要獨立指揮作戰和指揮大型戰鬥時,格魯希顯然缺乏魄力和信心。拿破崙一世對格魯希在滑鐵盧的失誤並沒有過分指責,因為他知道格魯希的弱點,把一半主力交給從來沒有獨立指揮經驗的人率領顯然是不謹慎的;同時,拿破崙也認為他未能給予格魯希以明確的指示,但格魯希缺乏主動精神卻是其自身的缺陷。
儒爾當
儒爾當 儒爾當

儒爾當於1762年4月29日出生於利摩日,是一名外科醫生之子。1778年4月2日,16歲的儒爾當在雷島兵站入伍,加入歐克塞爾團,並作為志願軍赴美參加美國獨立戰爭。1782年返回法國後被解除兵役,一度成為布商,從事小本經營,背負行囊沿街叫賣。1789年7月,大革命開始後加入國民自衛隊。1791年10月當選為中校,時年29歲。1792年11月6日參加熱馬普戰役。在11月18日的內爾溫登之戰中表現突出。1793年5月晉升準將,7月晉升少將,時年31歲。在9月8日的翁斯科特之戰中負傷。9月13日,代替因戰敗被處死的胡沙德將軍任北方軍團司令,奉命解救被反法聯軍包圍的莫伯日要塞。10月15-16日,儒爾當率領的45000名法軍和薩克斯-科堡將軍率領的30000名奧-荷聯軍在瓦蒂尼交戰,儒爾當用主力迂迴聯軍左翼,迫使聯軍放棄圍攻東退。此戰法軍損失5000人,聯軍損失3000人;雖然法軍損失較大,但是達成了戰役目的,為莫伯日守軍解了圍。不久,儒爾當因為拒絕了進行冬季戰役的命令(部隊補給嚴重不足,主動進攻毫無希望)被解除指揮權並被勒令退役。1794年3月,又重返戰場,任摩澤爾軍團司令。當時,交戰雙方主力正在里爾地區進行毫無結果的流血戰鬥,儒爾當率領遠在摩澤爾河的部隊經過阿登山區向西朝列日和那慕爾開進。他們餓著肚皮行軍,一路上只靠搶劫來維持生活,但終於趕到了那慕爾。儒爾當根據情報和遠處的炮聲判斷:法軍主力的一翼(左翼),正在沙勒羅瓦陷入苦戰。於是,他沒有按照原來的命令去圍攻那慕爾城,而是改變決心,從西南方向朝沙勒羅瓦開進,迂迴敵人的側翼,前出到了敵人的後方。6月12日,法軍包圍了沙勒羅瓦,加上原有的桑布爾-梅斯軍團,法軍達75000-80000人。在毫無希望的戰鬥後,守軍於25日投降。守軍投降的第二天,聯軍總司令科堡趕到,雖然來晚了一步,科堡將軍仍然決定進攻以挽回戰局。他把沿途收集的部隊共46000人分成五路縱隊攻擊沙勒羅瓦城外的法軍。儒爾當把自己的部隊聚集成圓陣,其圓周長度長達32公里。這次在弗勒留斯(沙勒羅瓦東北14公里)舉行的會戰相當有名,戰鬥也是非常激烈的(雙方共死傷10000人以上)。法國人在這次會戰中擁有絕對的優勢:不僅使敵人在戰略上喪失了平衡,而且迫使敵人只能投入一部分兵力,在這部分兵力(指科堡將軍的部隊)被擊敗以後,整個反法聯軍也接著實行了總撤退。儒爾當在追擊中渡過魯爾河,並肅清了萊茵河左岸的殘敵,奧地利人從此永遠放棄了比利時,法國人占領了荷蘭,萊茵河成為法蘭西共和國的界河。
1795年,儒爾當率桑布爾-默茲軍團約10萬人在科布倫次(今屬德國)與奧地利元帥克勒費的約10萬聯軍對峙。9月6日,儒爾當打破了僵局,渡過美因河後攻占了法蘭克福。但10月初在霍施特被奧軍擊敗。這是因為萊茵-摩澤爾軍團司令皮什格魯將軍的叛變:他被保皇黨收買,投奔聯軍並泄露了作戰計畫。1796年6月10日,為了讓莫羅將軍能夠入侵巴伐利亞,儒爾當受命渡過萊茵河,吸引了奧地利查理大公的部隊北移。完成使命後,他率部撤過萊茵河。查理大公命令沃滕斯萊本將軍率領36000人監視儒爾當,自己去迎擊莫羅。但儒爾當立即重渡萊茵河,擊敗沃滕斯萊本,並和莫羅形成對查理的夾攻之勢。但是,儒爾當沒有把對查理的攻勢堅持下去,轉而全力攻擊沃滕斯萊本,這就給了查理進攻法軍後方的機會。8月24日,27000名奧軍急行軍至安貝格爾,攻擊儒爾當的右翼;與此同時,沃滕斯萊本率殘餘的19000人也向儒爾當的正面發動反擊。法軍損失2000人,奧軍只損失500人。災難還沒有結束,9月3日,儒爾當的30000名法軍在維爾茨堡與查理大公的44000名奧軍決戰,法軍大敗,損失3000人和7門大炮(奧軍損失1500人),並毫無秩序的撤過了萊茵河,甚至過河後仍在繼續潰逃。因此,迫使已經攻入巴伐利亞的莫羅無法發展勝利,也只好跟著撤退回來。此戰之後,將軍們對儒爾當失去了信任,他只好棄軍從政,1797和1798年兩度當選"五百人院"主席。1798年底,他又重返軍隊擔任多瑙河軍團司令。1799年3月,他率軍渡過萊茵河,攻擊查理的右翼。起初有一些進展,但查理拚死抵抗,並調來其餘的軍隊,從而占據了優勢。3月25日,46000名奧軍和38000名法軍在施托卡赫會戰。法軍主動進攻,使奧軍損失6000人,自己只損失3600人,但攻勢最後失敗了,多由平民組成、缺乏紀律的法軍開始動搖。儒爾當乘夜幕降臨時撤退,這次退卻組織得很好,沒有損失撤過了萊茵河。隨後,儒爾當辭職,其部隊交由馬塞納將軍率領。
此後,儒爾當再次被選入元老院,並在11月9日的霧月政變中反對拿破崙。拿破崙成為第一執政後赦免了他,並任命他為步兵和炮兵總監。1800年被任命為皮埃蒙特總督。1802年任義大利軍團司令。1804年被封為帝國元帥,時年42歲。1806年成為那不勒斯國王約瑟夫(拿破崙一世之兄)的參謀長。1808年隨約瑟夫(被封為西班牙國王)前往西班牙。在此他感到從未有過的困惑和失望:"西班牙軍隊每當一打散,馬上就會重新組織起來,居民一看見法國人就逃走。我們的軍隊在自己的刺刀以外,就什麼也控制不了。"在一次又一次失敗面前,他失去了勝利的信心。1809年7月,因為在塔拉韋臘之戰失敗(實際上此戰失敗是因為先鋒維克多元帥搶功所致)而被免職。1811年任馬德里總督。1812年10月拒絕接受南方軍團司令的任命,因為他知道自己無法指揮那幾位驕橫跋扈的元帥。1813年,再次擔任約瑟夫的參謀長。這時,他已經51歲,健康日趨衰退,要他去領導那些難以駕馭的將領,支撐一個搖搖欲墜的王朝,擔負這種需要極大魄力的任務,是完全不適宜的。這年5月,英國的威靈頓將軍調集106000人的聯軍(英軍52000人、葡軍29000人、西軍25000人)東進,而儒爾當手中只有45000人,不要說進攻,就是防禦也很困難。法軍只得一路東撤,期待與另兩個軍團會合。但威靈頓大膽迂迴敵後,率領大軍翻越坎塔布連山,打算一舉截斷法軍退路,全殲法軍主力。6月18日,聯軍將法軍堵在了維多利亞盆地,雖然援軍未到,但約瑟夫見已無退路,只得倉促迎戰,而儒爾當由於意見不一,和國王大吵一架後閉門不出,使得法軍更是群龍無首。6月21日,在英軍的猛攻下,法軍大敗,丟掉了幾乎所有軍需物資和大炮。連儒爾當的鑲金元帥杖也被英軍繳獲。威靈頓將這珍貴的戰利品呈獻英國攝政王,從而使自己得到了元帥的稱號。儘管儒爾當對維多利亞的災難不負有責任,但他還是被迫退出現役。1814年拿破崙一世退位後,他宣布支持路易十八,因此受到褒獎。1815年,他重歸拿破崙一世麾下,受封為法國貴族,並被委任為萊茵軍團司令。拿破崙一世再次退位後,他重新投效路易十八,負責主持對內伊元帥的軍事審判,並與莫爾蒂埃、馬塞納、奧熱羅三位元帥一起確認了內伊所稱的法庭無權對其審判的要求,但仍挽救不了內伊的性命。1830年7月出任外交大臣。1833年11月23日,儒爾當在巴黎去世,享年71歲。
儒爾當是一位勇敢、合格但不傑出的指揮官。同時,他是一位能幹的組織者和行政專家。他思考周密,條理清晰,但缺乏魄力,且重名而不易被人控制。
克勒曼克勒曼
克勒曼
1735年5月28日出生於阿爾薩斯的斯特拉斯堡一個高級法官的家庭。1752年在洛溫達爾團中擔任軍官候補生。1756年任龍騎兵上尉。七年戰爭(1756-1763年)期間在貝爾根之戰(1759年4月13日)和黑森邦的弗里德貝格之戰(1762年8月30日)中表現突出。1763年調入孔弗朗軍團。1765-1766年,他在波蘭幫助編組騎兵。1771年參加法德遠征軍前往波蘭。1772年,當部隊從克拉科夫撤退時他顯示出了技巧和勇氣。1780年,晉升為輕騎兵中校。1784年1月1日晉升為準將,時年49歲。1788年晉升為少將。1790年擔任阿爾薩斯省指揮官,其高效的邊境防禦準備使他得以晉升中將,並在1792年被委以諾伊柯克部隊總司令之職。1792年8月28日出任摩澤爾軍團司令。9月20日,他在奪取瓦爾密的勝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瓦爾密之戰的政治歷史意義遠大於其軍事意義。瓦爾密之後第二天,法蘭西共和國成立。這次勝利也就被宣傳為"人民的軍隊打敗了舊軍隊"。法軍有52000人、40門火炮。普軍司令為布倫瑞克公爵。普軍由集結地處發時共有13萬人(一半普軍,三分之一的奧軍,還有其他小公國的軍隊),不過一路上為了掩護交通線留下不少守軍,天氣不好加上流行痢疾又減員了一部分。到兩軍相遇時也只有大概4萬人(一說34000)36門火炮。9月20日清早,普軍乘著薄霧攻占了一個法軍前哨據守的小村莊,並在此展開;法軍則在一個有風車的小山頂列陣,兩軍相距約一英里。中午,雙方開始炮擊。普軍將火力集中在克勒曼所在的法軍中部,此處克勒曼部署了一個旅的正規軍,意在支持另兩個缺乏經驗的志願軍旅。出乎意料的是,志願軍士氣高昂,高呼:"祖國萬歲,法蘭西萬歲"。下午1時,普軍步兵組織了一次攻勢,遭到了法軍炮火的猛烈射擊,只前進了200碼就停了下來。普軍的炮火也一度動搖了法軍的凝聚力,但是克勒曼及時控制了局面。見無法突破法軍防線,老邁的布倫瑞克公爵悻悻地說了句:We are not going to fight here!便提前離開了戰場。炮戰持續到下午4時,一場大雨結束了這場有點滑稽的戰鬥。此役,法軍傷亡300多人,普軍傷亡180多人。但正像前面所講的,這次勝利大大地鼓舞了法國民眾的士氣,因此在戰場的那個山丘上豎起了一尊克勒曼的塑像!之後,他通過機動戰勝普魯士軍,並迫使他們撤出達皮埃爾周圍的高地。他在這兩次戰役中的功績使其名聲大震。作為獎勵,他被任命為阿爾卑斯軍團司令。1793年6月,由於被人誣陷是保王黨,被公安委員會逮捕。1794年7月27日獲釋。1795年,他被任命為義大利和阿爾卑斯聯合軍團的司令。同年10月,由於任職內的表現不盡人意,被撤職。1797年,被任命為計畫入侵英國和荷蘭的部隊的騎兵總監。1799年底為元老院議員。1801年8月1日當選為元老院議長。1803年任萊茵後備軍團第三軍軍長。1804年5月被封為帝國元帥,並成為第一批元帥中的四議員之一,時年69歲。1806年任萊茵後備軍團司令。1808年被封為瓦爾密公爵,並擔任西班牙後備軍團司令。同年,他還擔任位於萊茵河和埃爾瓦河的眾多後備和預備軍團的司令。1812年,負責將國民自衛隊改編為正規軍。1813年,任萊茵預備軍軍長,後任斯特拉斯堡總督,統率第二、第三、第四合編師。1814年,波旁王朝復辟後,被路易十八冊封為法國貴族。而在1815年,捲土重來的拿破崙一世也冊封其為貴族。1820年9月13日,克勒曼在巴黎去世,享年85歲。
克勒曼並非一位非常能幹的陸軍指揮官,1795年在義大利的短期任職後,他在瓦爾密之戰中獲得的威名即不復存在了。他對法國忠誠到狂熱的程度,認為軍人的唯一職責是保衛國家,因此,不管政權如何更替,他都堅守這一原則。他在行政、組織方面的技巧使他到了高齡仍得以有機會繼續效力其國家。拿破崙發揮了克勒曼的行政才幹,使之為其軍隊服務。
拉納 拉納

拉納
拉納1769年4月10日出生於加斯克尼。早年是一個染布商人的學徒。1792年6月20日誌願加入大革命軍隊,先同西班牙作戰,後於1795年參加拿破崙的義大利遠征軍。在1796年5月6日偷渡波河的行動中,作為突擊隊指揮官的拉納上校,表現非常出色。他的部隊不但很快就安全到達對岸,而且以凌厲的攻勢,迅速打垮了一支企圖阻止法軍渡河的奧軍騎兵部隊。由於戰功累累,他迅速得到提升,這一年,27歲的拉納被升為準將,他在迭戈(4.14)、洛迪(5.10)、巴薩諾(9.8)的戰鬥中勇敢異常並立下赫赫戰功。在11月15-17日的阿克萊之戰中的三天內,三次負傷,但他不顧個人安危,誓死保衛拿破崙。在作為軍需總監隨拿破崙遠征埃及時,參加了攻克亞歷山大的戰鬥和平息開羅的暴動。後來在敘利亞戰役中,頭部負傷。1799年3月20日-5月20日參加阿克爾之戰,在5月7日率領敢死隊攻克城堡東北角,但遭到英國分艦隊登入的大批水兵的阻擋,功敗垂成。5月8日,攻入了阿克爾總督府的花園,但受了重傷,幾乎喪生,不過也因為他的勇敢表現被提升為臨時少將。7月25日在阿布基爾之戰中大腿受傷。後來,指揮義大利軍團的前衛師。在霧月政變中,他極力支持拿破崙,被任命為執政衛隊督察總長。1800年5月10日被確認為正式少將。1800年5月,作為軍長隨第一執政遠征義大利。6月9日,率領一個軍(8000人)在芒泰貝洛與從熱那亞趕來的奧軍(18000人)作戰,儘管維克托軍的一個師(6000人)不久後加入了戰鬥,法軍在數量上仍然處於明顯劣勢。但拉納的表現極為出色,他率領法軍同敵人激戰9個小時,給敵人以殲滅性的打擊,共殲敵7000餘人,自己僅傷亡500餘人。6月14日又參加馬倫哥之戰,這兩次作戰對義大利戰局至關重要,其卓越戰績得到拿破崙的稱讚。1802年任駐葡萄牙大使,但由於不勝其職而調回法國,在整個1803年為應付英國的入侵做準備。1804年5月19日,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時年35歲。
在1805年的第二次法奧戰爭中,他表現出非凡的勇氣,與繆拉元帥一起從奧軍手中巧妙地奪取了重要的多瑙河橋。他們先通知奧地利軍隊,謊稱雙方正在進行停戰談判,讓他們不要炸毀橋樑。當奧軍醒悟之時,烏迪諾將軍率領的擲彈兵已經控制了大橋。12月2日的奧斯特利茨會戰中,拉納的軍作為法軍的左翼據守聖頓山,在頂住了兩個俄奧聯軍縱隊的猛攻之後,抓住戰機開始反攻,挫敗了聯軍的北線攻勢,擊斃2500餘人、俘虜4000餘人,自己僅傷亡2000人。1806年的法普戰爭中,拉納率第五軍(23000人)作為法軍左路縱隊的前衛。10月10日取得了薩爾弗爾德之戰的勝利,徹底擊敗了由普軍和薩克森軍組成的霍恩洛厄軍團前衛約9000人,殲滅1500餘人,並擊斃了其指揮官、普魯士騎士中的佼佼者-路易.費迪南德親王,沉重打擊了普軍的士氣,並迫使其撤退。10月14日,最先抵達耶拿戰場,占據關鍵的蘭格芬山高地,並首先進攻霍恩洛厄軍團(47000人),戰鬥一開始,法軍就占了上風,不斷攻擊前進;霍恩洛厄命令部隊排成密集橫隊,向拉納軍發起猛烈還擊。拉納巧妙地利用房屋、果園做掩護,以散兵戰術對付呈密集隊形衝鋒的普魯士軍隊。普軍的步兵佇列一下暴露在法軍猛烈的火力之下,成了活靶子,卻根本找不到還擊的目標,結果傷亡慘重,在法軍主力的進攻下迅速潰敗。1806年12月26日,拉納作為右翼參加普圖斯克之戰,他對俄將本尼格森的陣地發起勇猛攻擊,可俄軍炮火十分猛烈,幾次衝鋒均被擊退,損失慘重,拉納自己也負了傷,這次負傷再加上發高燒,使他病休了五個月的時間。1807年5月返回戰場後,參加了但澤包圍戰,這時的拉納,和一切有頭腦的軍人一樣,把法國利益置於皇帝之上,對無休止的戰爭感到厭倦,他在包圍期間寫下了關於皇帝的一些話:"我對他是深切愛戴的,一直為此忍受犧牲。但他對人是忽冷忽熱的,也就是說,他需要你的時候才寵愛你"。6月10日,轉戰海爾斯堡,一天的血戰以俄軍的主動撤退告終。14日參加了弗里德蘭會戰,當拉納率領第五軍最先趕到戰場時,俄軍正準備利用阿勒河上的唯一一座橋樑渡河,為拖住敵人,拉納命令已經到達的部隊就地展開進攻。拉納軍以10000人的兵力頑強地抗擊著俄軍的50000人,戰鬥從凌晨一直打到下午5時,持續了9個小時,法軍主力終於趕來,徹底擊敗了俄軍,俄軍的慘狀堪稱又一個"奧斯特里茨"。
1808年,拉納被封為蒙特貝洛公爵,同年10月,率第五軍隨皇帝遠征西班牙。1808年11月23日,他在圖德羅打敗了卡斯坦尼約斯率領的西班牙中路軍隊(25000人),使對方傷亡3000餘人,俘虜3000餘人,但自己卻因為戰馬受驚而摔傷。12月,他作為總指揮,率領48000名法軍包圍了曾經折辱過法國軍隊的薩拉戈薩。他吸取了上次久攻不克的教訓,先在42天的連續炮擊中,用16000餘發炮彈把整個城市夷為廢墟,然後用掘壕的辦法步步進逼,於1809年1月11日突入城內;但西班牙軍民仍與法軍展開激烈的巷戰,逐屋爭奪。拉納遂決定用地雷炸毀每一座有西班牙人堅守的房屋,但全體守城軍民堅守陣地,寸步不退。1月24日,元帥派出特使,告訴西班牙守軍只要他們投降,那么就可以得到最榮譽的條件。守將帕拉福斯嚴詞拒絕。此時,拉納接到拿破崙一世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薩拉戈薩的命令,遂於1月27日下令總攻,於2月20日迫使該城投降。法軍共傷亡萬餘人,守城軍民死亡60000餘人(3/4為平民),被俘萬餘人。拉納對皇帝坦言道:"這場戰爭是可怕的,勝利來之不易。"並驚嘆道:"這是場什麼樣的戰爭!只得打死如此勇敢、甚至是發瘋的人!"兩個月後,拉納奉調參加第三次法奧戰爭。4月20日,他剛趕到前線,皇帝就把達武元帥的2個師臨時編成第二軍交給他指揮,當天,他就在巴伐利亞的阿本斯堡與奧軍遭遇,並打敗了敵人,殲敵13000多人。接著,作為右翼轉戰蘭茨胡特(4.21),與馬塞納元帥配合,將奧將席勒率領的左翼奧軍逐出了蘭茨胡特。然後,馬不停蹄地率兩個騎兵師增援達武軍在埃克繆爾(4.22)的戰鬥,進行了對奧軍的追擊,但因連續行軍體力消耗過大,只得中途返回。4月23日,他率前衛強攻防守嚴密的雷根斯堡。戰鬥中,他從其畏縮的部下手中抓起一架雲梯大聲喊道:"很好,我會讓你們看一看,我在當元帥之前,就是一個擲彈兵,而且現在仍然是!"隨後,他冒著敵人密集的炮火向前衝去。羞愧的士兵匆忙地跑上前去,奪下元帥的雲梯,開始登城。不久,該城便被攻克。5月21-22日,參加 阿斯佩恩-埃斯林會戰,他率部堅決抵抗大量敵人屢次的強攻,直至皇帝命令其後撤到洛鮑島。當拉納盤腿坐在地上悼念一位老友的陣亡時,被一發炮彈擊中,彈片分散於兩腿之中,他的腿被截肢,但仍然感染,於5月31日去世,時年40歲。他是拿破崙一世麾下第一位死於戰場上的元帥。
拉納是一位勇敢、無畏和頑強的軍官。也是當時歐洲最傑出的進軍掩護指揮官。在野戰方面,很少有人能同他匹敵。拿破崙一世曾評價道:"在我發現拉納時,他還是一個勇敢的武士;而當我失去他時,他已是一名不可替代的幹將了。"
勒費弗爾
勒費弗爾 勒費弗爾

勒費弗爾於1755年10月25日出生於阿爾薩斯的羅菲赫。父親是一位磨房主,以前參過軍,當過騎兵軍官。小勒費弗爾本來打算成為一名牧師,但由於對軍事有著強烈的興趣,他最終於1773年9月10日加入了巴黎近衛軍。經過十五年的漫長軍旅生涯,他終於在1788年被提升為準尉。1789年他成為國王衛隊的少尉,在護送國王外逃的途中曾兩次負傷。1792年,他加入正規軍,在第十三輕步兵團任上尉。不久提升為中央軍團的將軍助理。1793年12月2日升為準將旅長,時年38歲。1794年6月26日,他的旅奉命在弗勒呂斯獨立阻擊由查理親王率領的奧地利大軍,在戰鬥中,他以極大的勇氣堅守陣地,三次擊退奧軍的進攻,為此,在戰鬥結束後被提升為少將,調入霍希·克萊貝爾將軍指揮的薩姆布雷-埃特-梅塞軍擔任一名師長,並在10月2日的阿爾登霍芬之戰中戰勝了奧軍。此後,他的師成為萊茵軍團的前衛師,於1795年9月從杜伊斯堡橫渡萊茵河,並在奧普拉登、亨內夫、西格堡、阿爾騰基興等戰鬥中接連取勝。渡河戰役結束後,他的師被派遣到比利時海岸,由赫希將軍指揮。1798年赫希死後,部隊由勒費弗爾臨時指揮,但後來又併入多瑙河軍團,而勒費弗爾仍指揮該軍團的前衛師。因為在普富蘭特夫之戰中手臂受重傷,他不得不暫時離開軍隊,回國休養。但在回法國途中,他被任命為駐巴黎第十七師的師長,從而在11月9日-10日的霧月政變中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他帶領擲彈兵保護拿破崙免受憤怒的議員的圍攻,並將500名議員趕出議會,保證了拿破崙順利登上了第一執政的寶座。次年被任命為參議員,接著任參議院議長。1804年5月19日,他代表元老院宣布拿破崙為皇帝,隨後被皇帝授予帝國元帥稱號,時年49歲。
1805年,英國、俄羅斯、奧地利、瑞典、那不勒斯等國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勒費弗爾重披戰袍,被任命為預備第二軍團司令,指揮從羅爾、萊茵河以及莫塞爾地區徵召的國民自衛隊。1806年,接替莫爾蒂埃元帥任第五軍軍長,10月改任近衛軍步兵司令。10月4日,參加了耶拿會戰。1807年3月18日-5月27日,他成功地率領由波蘭人和薩克森人組成的第十軍擊敗了固守在但澤要塞的普魯士-俄羅斯聯軍(普軍12000人,俄軍3個營),迫使其投降,從而控制了維斯杜河下游。此戰為勒費弗爾贏得了極大的聲譽。1808年9月10日,因為在但澤的完美勝利,勒費弗爾被封為但澤公爵。緊接著,他被任命為第四軍(23000人)軍長,隨皇帝遠征西班牙。9月15日,第四軍首先進入西班牙,根據皇帝的部署,決定首先攻擊位於突出部的布萊克軍團(32000人)。10月31日,正當布萊克準備離開杜蘭戈向法軍進攻時,勒費弗爾卻出其不意,利用濃霧突襲西軍陣地。布萊克措手不及,只得棄城而逃,倉促應戰的西軍為此還付出了傷亡1200餘人的代價。次日,法軍又乘勝占領西班牙北部重鎮畢爾巴鄂。11月5日,勒費弗爾率部協助維克多元帥所部在巴爾馬塞達再次擊敗布萊克。11月11日,在埃斯皮諾薩將布萊克生擒活捉。1809年3月,他被召至德國,指揮由巴伐利亞人組成的第七軍(34000人),接連在阿本斯貝格(4.20)和埃格繆爾(4.22)之戰中取勝。5-10月,他在法國遠征軍的後方負責保護補給線,並平定了由安德烈阿斯·霍弗爾領導的蒂羅爾人暴動,此後他被批准休息兩年。
1812年,勒費弗爾作為老近衛軍(40000人)軍長隨皇帝遠征俄羅斯。在俄國作戰期間,他失去了唯一的兒子,但他強忍悲痛參加了1813年的德國戰役,指揮近衛軍轉戰於德勒斯登(8.26-27)和萊比錫(10.16-19)。在1814年的法國戰役中,他參加了尚波貝爾(2.10)和蒙特米拉爾(2.11)的戰鬥。拿破崙一世退位後,於6月2日被復辟的波旁王朝指定為法國議員。拿破崙一世返回後,他再次被指定為議員,但因年老多病,不宜再參加戶外活動,他僅能在上院中坐著參加一切活動。國王復辟後,雖然保留了他的元帥軍銜,但免去了其上院議員的資格。1819年又恢復其議員資格,不過這已經沒有意義了。1820年9月14日,勒費弗爾在巴黎病逝,享年65歲。在逝世前幾天,他已經為自己選好了墓地的位置,墓穴就與馬塞納元帥相鄰,與佩里尼翁元帥和塞呂里耶元帥相近。大概他希望在死後,也能和從前的老戰友們在天堂重聚。
勒費弗爾勇敢、誠實,他從不隱瞞自己的想法。他是一位有才能的指揮員、傑出的戰術家、嚴明紀律的執行者。雖然他沒有什麼政治頭腦,但他具備軍人的一切優秀品質,他唯一的精神寄託就是部隊。他十分關心下屬,因此得到了下級將士的尊敬和愛戴。不論波蘭人、薩克森人、巴伐利亞人還是法國人都喜歡他。絮歇元帥評價他說:"他用法蘭西人的全部的熱情和精力打動了外國人。隨著這位卓越的元帥的去世,從萊茵河、多瑙河和維斯杜河畔傳來了一片頌揚和嘆息,匯成了一曲壯麗的大合唱"。
麥克唐納
麥克唐納麥克唐納

麥克唐納於1765年11月17日出生於色當,他的父親內爾·史蒂芬·麥克唐納是蘇格蘭人,1745年,他所追隨的查理·斯圖亞特戰敗,老麥克唐納被流放來到法國。出身軍人世家的麥克唐納從小就對軍事有強烈的興趣,成人後他參加了法國軍隊的愛爾蘭軍團,後來轉入迪隆團。1789年晉升為中尉。1792年晉升為上尉,並擔任迪穆里埃將軍的侍從副官。1792年,因為在傑馬佩斯之戰中表現傑出而被提升為中校,在第九十四步兵團服役。後來,又跟隨了皮什格魯將軍一段時間。1793年8月27日,28歲的麥克唐納晉升為準將。1794年,他參加了抗擊普奧干涉軍的圖爾因克之戰和翁斯科特之戰,同年11月晉升為少將。1795年他調到在荷蘭作戰的聖布雷-梅塞軍團,在這裡,他與莫羅將軍成為密友。1798年5月調到義大利軍團。第二年接替尚賓內特將軍的義大利軍團司令職務。6月7日,在摩迭那打敗了普魯士的霍亨索倫親王。接著,麥克唐納率領33000名法軍,聯合莫羅的30000人,包圍了俄國蘇沃洛夫元帥所率的4萬俄奧聯軍。6月17-19日,蘇沃洛夫集中約37000人,突然攻擊駐紮在特里亞的麥克唐納軍,麥軍措手不及,損失慘重,傷亡被俘人數高達11500人,而聯軍只損失了5500人。蘇沃洛夫乘勝追擊,麥克唐納一直逃到熱那亞才穩住陣腳,但在途中又損失了5000人。
1800年,麥克唐納受命指揮在第戎的預備役部隊,於11-12月的寒冬季節,從瑞士的斯普魯根穿越高而險峻、冰雪封蓋阿爾卑斯山,攻入奧地利的蒂曼爾地區,最終迫使奧地利停戰。這次冒險行動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望。1801-1802年,他率軍征服丹麥。1804年任帝國的元老院議員,但後來卻失寵於拿破崙,因為當莫羅被以叛國罪起訴時,麥克唐納公開為莫羅辯護。此後一直賦閒,直到1807年再次被起用,在那不勒斯軍隊任職。1809年5月,麥克唐納在歐仁親王手下參加了皮亞夫之戰,作戰中兩次負傷。在7月6日的瓦格拉姆決戰中,他率先帶著20個營的步兵強攻並突破了奧軍的中部防線,皇帝對此大為讚賞。7月12日,他被授予元帥權仗。12月,又被封為塔蘭托公爵。1810-1811年,他接替奧熱羅元帥在西班牙的加泰羅尼亞省作戰,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占領了全省,但在惡劣的環境中,他的健康也大受損害。在1812年的侵俄戰爭期間,他指揮由普魯士人組成的第十軍(32000人),圍攻海港重鎮裡加,但由於沒有海軍來切斷敵人的海上補給線,收效甚微。當聽說皇帝從莫斯科撤退後,麥克唐納也撤圍,卻遭到投降俄國的普魯士軍隊的打擊,好不容易才逃回法國。
在1813年的德國戰役中,他指揮第十一軍。在5月2日的呂岑之戰中,他率部急行軍6個小時後趕到戰場,在第三軍的左翼投入戰鬥,擊破了聯軍的右翼。5月20-21日又率部參加了包岑之戰。8月,奉命統一指揮駐紮在博伯爾河以東的第三、五、六、十一和第二騎兵師共14萬餘人,等待敵西里西亞軍團(69000名俄軍+38000名普軍)前來進攻,而後殲滅之。在幾次激烈戰鬥以後,普魯士的布呂歇爾元帥假裝撤退,企圖引誘法軍追擊,使波希米亞軍團能夠乘虛攻占法軍的補給中心德勒斯登。但拿破崙一世在得知德勒斯登危急後,給麥克唐納留下了75000人追擊布呂歇爾,自率主力馳援德勒斯登。奉命追擊的麥克唐納遭到布呂歇爾的反撲,由於眾寡懸殊,法軍大敗,被趕回博伯爾河以西,損失了約15000人和103門大炮。在10月16-19日的萊比錫會戰中,他率領第十一軍在南線的何爾茲豪森打退了多次聯軍的進攻,牢牢堅守著陣地。在總撤退時,奉命指揮第十一軍、第七軍繼續堅守萊比錫及周圍要點,掩護主力撤退。但由於橋被誤炸,後衛全軍覆沒,麥克唐納跳入埃爾斯特河中,僥倖游到了對岸才沒有被俘。接著指揮第五軍(8000人),在下萊茵河一帶抵擋聯軍的貝爾納多特軍團(102000人)。1814年法國戰役期間,他一直率部擔任阻援、斷敵退路的任務,取得了許多勝利。在巴黎失陷後,面對仍不服輸的皇帝,麥克唐納以慣常的坦率說:"我們的戰馬再也走不動了,剩下的彈藥還不足以打一場小仗,也無法補充。如果我們失敗了,我們大概要失敗的,整個法國就要毀滅,我們現在還能唬住敵人,那就讓我們保持這種架勢吧……我們打仗也打夠了,何必再引起內戰。"皇帝接受了勸告,派麥克唐納和內伊元帥去與聯軍談判,要求停戰,讓拿破崙一世的兒子小羅馬王即位。但被拒絕,內伊見大勢已去,便私自離去,只有麥克唐納隻身回到皇帝身邊,作為接受拿破崙一世退位這一事實的最後一位元帥,皇帝將塞利姆蘇丹所贈的鑲金彎刀送給了元帥作為紀念。作為對其忠誠的獎勵,他被任命為穆拉德貝伊這是拿破崙在埃及時擔任的職務。路易十八任命他為法國議員、第二十一軍區司令,並授予聖路易騎士勳章。拿破崙一世復辟後,他護送國王到比利時;在拿破崙一世失敗後,奉命解散他的軍隊。1815年7月,任元老院大臣、樞密院成員。1825年,被晉升為四名大元帥之一,並指揮皇家衛隊。1840年9月7日逝世,享年75歲。
麥克唐納是一位勇敢而優秀的指揮員,他也很擅長獨立作戰,但1809年後因為政治上的壓力、長期的賦閒生活,他的能力下降,粗心和缺乏敏銳的判斷力是他最大的缺點。拿破崙對他評論到:"麥克唐納是一位優秀而勇敢但不幸的指揮員",同時,"當他吹風笛的時候,他不可信賴"。
馬爾蒙
馬爾蒙馬爾蒙

馬爾蒙1774年7月20日生於勃艮第的塞納河畔的沙蒂永小城。他的父親是一位退休的皇家官員,擁有一家冶鐵廠。馬爾蒙少年進入炮兵學校,畢業後於1792年任少尉。不久升任中尉。1793年升上尉。1793年在土倫包圍戰中引起了炮兵司令拿破崙的注意,兩人成為摯友,即使在拿破崙因遭誣告而落魄之時,馬爾蒙仍然跟隨左右。1794年他被調入義大利遠征軍,在德塞將軍手下供職,參加1795年10月的美因茨之戰。1796年,在拿破崙出任義大利軍團司令後,他被晉升為少校,並擔任其隨從副官,先是在5月10日的洛迪之戰中榮立戰功,接著在8月5日的卡斯奇里恩之戰中,他果斷地將12門重炮移動到最前線,一齊發射,使得法軍在很短的時間裡,便擊毀了奧軍的許多工事,並攻下了關鍵的美多耳高地。10月,他返回巴黎,不久晉升上校。1798年,他作為參謀加入了拿破崙的埃及遠征軍,在馬爾他之戰中,他身先士卒,親手奪下了聖約翰騎士團的軍旗,被提升為準將。在埃及,他參加了7月2日的亞歷山大之戰,當占領該城後,他被任命為該城的總督,後來又參加了著名的金字塔會戰(7.21)。次年隨拿破崙回國,並參加了1799年11月9-10日的霧月政變,成為新成立的第一屆議會的議員。1800年5月,作為預備軍團炮兵司令從大聖伯納德山口穿越阿爾卑斯山。到接近山口時,險峻的羊腸小道使龐大而笨重的火炮寸步難行,馬爾蒙想出了一個絕妙的辦法:先把松樹的樹幹按尺碼鋸成兩半,將中間掏空,然後把炮管裝入其中,捆好以後,使炮尾向前,炮口朝後,在炮尾環上繫上繩索,由士兵拖著它前行。這樣每組一百人左右,輪班拉炮,無論上山下山,都十分方便,至於原來架炮的車輪,則由騾子馱行。就這樣,炮兵順利地翻過了山口。在6月14日的馬倫哥會戰中,開始,由於眾寡懸殊,炮兵損失慘重,一度只剩下5門火炮可以射擊,在得到了援軍的13門火炮後,馬爾蒙把所有大炮集中起來,乘奧軍休息時,猛烈轟擊,奧軍的隊形頓時大亂,法軍乘機發動反衝擊,終於反敗為勝。9月9日,馬爾蒙因戰功卓著晉升為少將。1801年1月,他被義大利軍團司令布律納將軍選為簽署《特拉維索和約》的代表。1802年被任命為炮兵總監。1803-1805年,他任駐勃羅傑尼(比利時重鎮)炮兵總司令。1805年,晉升為上將。
1805年,馬爾蒙被任命為第二軍(2萬人)軍長,是年8月,由於法奧戰爭迫在眉睫,他奉命率部開往德意志、渡過多瑙河、進入奧格斯堡,然後向西占領可以俯控烏爾姆之南的伊勒河山脊,完成對烏爾姆奧軍的合圍。10月20日會戰結束後,又率部南下,阻擊由阿迪河前線回救維也納的查理大公的奧軍8萬多人。查理無法突破馬爾蒙據守的阿爾卑斯山,只得繞道匈牙利回國,結果被馬塞納元帥的義大利軍團打敗。1806年7月,馬爾蒙的軍和義大利軍團,都歸歐仁親王統轄,從奧地利的西南方監視奧軍,馬爾蒙本人則被任命為達爾馬提亞總督。9月30日,率6000人在拉古薩打敗了1.6萬人的俄軍。1808年,被封為拉古薩公爵。1809年被召回至奧地利指揮第十一軍(1萬人)。在7月6日的瓦格拉姆會戰中,他率部突破了奧軍中部陣線,在接著的茲那姆之戰(7.10)中也立下了戰功,這兩次戰鬥的表現為其贏得了巨大的聲望,不久在7月12日同烏迪諾和麥克唐納一起被晉升為帝國元帥,時年35歲。在伊里利亞省當總督直至1811年,後被召至葡萄牙,在馬塞納手下指揮第十一軍。5月,他接替馬塞納任葡萄牙軍團司令。但是,由於皇帝把大部分兵力和注意力轉到俄羅斯方面,再加上西班牙游擊隊造成的嚴重局面,馬爾蒙被迫轉入守勢。而在葡萄牙指揮聯軍的英國威靈頓將軍在1812年伊始,便給馬爾蒙來了個下馬威。1月8日-19日,聯軍攻占了西葡邊境重鎮羅德里戈城,全殲守軍2000餘人,並進行屠城。由於缺乏兵力和攻城裝備,馬爾蒙既無法阻止聯軍的行動,也無法奪回失守的要塞,同時,他還不可能越過那些糧食已經被搜刮一空的地區追擊聯軍。而聯軍緊接著又在3月16日-4月6日攻占了另一座邊境重鎮巴達霍斯,將全城變為一片廢墟,還奪得了法軍的舟橋。隨後,又在阿爾馬達斯地區毀壞了法軍架在塔霍河上的浮橋。這樣一來,馬爾蒙與蘇爾特元帥之間的聯繫被切斷了。因此,在6月14日,聯軍集中2/3的兵力進攻時,馬爾蒙只得退到杜羅河以北,但在得到增援之後,又重新渡河,並在7月15-21日,打敗和追擊聯軍。雙方都在平行地強行軍,彼此之間距離最短時只有幾百米,都力圖獲得一個有利的機會來攻擊對方。由於擁有比聯軍較高的行軍速度,法軍本來是占有一定優勢的。可是,在7月22日,馬爾蒙卻因為過度自信犯了一個錯誤,他派左翼離開主力,試圖迂迴包圍聯軍的右翼,由於兩支法軍隔離得太遠,被威靈頓抓住了空隙,聯軍向法軍的左翼突出部分發動了猛烈攻擊。這場戰鬥在薩拉曼卡附近的阿拉皮萊斯山岡打響。當時聯軍有4.8萬,法軍總兵力和聯軍差不多,但由於只有一部分軍隊處於聯軍的打擊範圍,他們等不到援軍的到來,便遭受了失敗,而法軍的主力隨即也遭到波及,在聯軍發起攻擊後僅40分鐘,即將法軍打得潰不成軍。馬爾蒙最初試圖扭轉敗局,但他受了傷,將指揮權交給龐納將軍,後者陣亡後,克洛澤爾將軍繼續奮戰,但大勢已去,只能向布爾戈斯撤退。此役法軍共損失1.3萬人,3位將軍戰死,4位將軍被俘。聯軍則損失5214人。
馬爾蒙用了近一年的時間來養傷,1813年3月,他出任第六軍軍長,5月2日,在呂岑之戰中率部攻擊聯軍的左翼,5月20-21日,又參加了包岑之戰,8月26-27日轉戰德勒斯登。在10月16-19日的萊比錫會戰中,馬爾蒙接到皇帝命令他撤出在萊比錫西北的陣地,轉移到萊比錫西南地區充當預備隊。而馬爾蒙雖然正確估計到聯軍的布呂歇爾軍團已經趕到他的面前,但還是勉強地執行了命令。結果,剛開始轉移就遭到了聯軍的猛烈攻擊。他只得放棄那不切實際的命令,就地展開防禦,撤出萊比錫後,又參加了漢瑙之戰(10.30)。後來撤退到科布倫茨和曼海姆之間,用1.4萬人抵擋布呂歇爾的8.2萬人。在1814年的法國戰役中,他在皇帝親自指揮下參加了多次戰鬥,都取得了成功,直到3月9日的拉昂之戰中,他指揮的右翼法軍被一片密布森林的丘陵地帶同左翼隔離開來,在晚上遭到了聯軍的突然襲擊,由於疏虞戒備,馬爾蒙部一片混亂,有2500人和45門大炮被聯軍虜獲。3月30日,他在巴黎郊外的蒙特馬爾特頂住了兵力占絕對優勢的敵人的屢次進攻,雖然最後他被迫交出了巴黎,但他仍然率領軍隊回到拿破崙一世的麾下。4月3日,皇帝最危險的敵人塔列朗與他會面,向他剖析了形勢,他忠於皇帝的信念動搖了,決定背棄這位將他一手提拔起來的老朋友和恩主。馬爾蒙寫信給聯軍司令施瓦岑貝格:"根據元老院的法令,軍隊和人民已經解除了效忠拿破崙的誓約。我願意促進人民和軍隊之間的諒解,以避免內戰。"在察覺到馬爾蒙的陰謀後,內伊元帥和麥克唐納元帥以讓他參加與聯軍的和談為由將他騙到了巴黎,但馬爾蒙已經部署妥當,他的將軍們按計畫在夜晚把1.2萬名法軍帶入聯軍的陣營,當黎明到來,士兵們發現自己已經身陷重圍,要逃也來不及了。馬爾蒙後來辯解,他的卑鄙叛賣是防止拿破崙出於病態的自尊心和復仇的欲望犧牲法國的軍隊,他要對法國負責。但無論怎樣,這位元帥的背叛葬送了皇帝將皇位傳給其子的希望,也從而葬送了拿破崙帝國的最後一點希望,他的軍是皇帝僅有的4萬多軍隊中最精銳的部分,分裂了的法軍再也不會讓聯軍擔憂了,皇帝喪失了最後的籌碼。當皇帝得知馬爾蒙的叛賣行為時,痛苦地說道:"忘恩負義的人!唉,他會比我更痛苦的。"
投靠路易十八之後,馬爾蒙當了議員,並擔任國王衛隊的指揮。百日王朝期間,他隨國王流亡。再次復辟後,他是指揮皇家衛隊的四名元帥之一。此後,在對內伊元帥的審判中,他投票贊成處死內伊。1817年被任命為大臣和議員。1821年他任第一軍區司令。後來擔任駐俄國大使。1830年受查理十四世之命鎮壓七月革命,但巴黎最終被起義軍攻占,他流亡歐洲,最後定居威尼斯,在那裡撰寫了回憶錄。1852年3月2日,馬爾蒙在威尼斯去世,享年78歲。
馬爾蒙受過良好教育、十分聰慧,他是一位有能力的戰術家、組織者和管理者。儘管他作戰中十分冷靜和勇敢,但在薩拉曼卡和拉昂之戰中也表現出粗心大意的一面。他的背叛從未被法國人忘記,他的"拉古薩"頭銜成了不可靠的象徵。
馬塞納馬塞納

1758年5月6日,馬塞納出生在尼斯,他的父親是義大利後裔。1771年,13歲的馬塞納出海謀生,在船上當過侍應生。1775年參軍加入皇家義大利團,開始了漫長的14年軍旅生涯。1789年,馬塞納娶一外科醫生之女後,以中士軍銜退役。退役後以走私為生。1791年,在大革命的感召下,馬塞納再次參軍,由於其對義大利風土人情的熟悉,被任命為義大利軍團上尉嚮導官,不久被選舉為國民自衛隊上校團長1793年2月,因其出身本應被解職,但因其豐富的當地地理知識而被留下來。1793年9月7日--12月19日參加了對土倫的包圍戰。因為自己的戰功和上級軍官的大量被清洗和逃亡,1793年12月,馬塞納升為少將,繼續到義大利軍團服役。1794年4月6日,率1個旅包抄盤踞在海拔6200英尺的騰達山隘的奧地利-撒丁王國聯軍陣地的側翼,截斷了敵軍的退路,使義大利軍團獲得了4月攻勢的勝利。1795年11月的冬季戰役中,指揮義大利軍團三個師中的一個。11月25日,在著名的萊昂之戰中獲勝,從而收復了前任軍團司令克勒曼在6月喪失的大部分失地。但並沒有得到軍團司令舍勒爾的稱讚。
1796年4月,拿破崙擔任軍團司令後,馬塞納受命指揮軍團的前衛部隊19000人。他的師成為了令人眼花繚亂的1796年義大利戰役的一支關鍵性力量,在蒙特諾特(4.12)、迭戈(4.14)、洛迪(5.10)、卡斯特里恩(8.5)、巴薩諾(9.8)、卡爾迭羅(11.12)、阿科萊(11.15-11.17)、里沃利(1797.1.14-1.15)等戰鬥中獲勝。從而使自己獲得了"勝利的寵兒"的綽號。其中最能表現他指揮才能的當屬里沃利戰役中的聖馬克教堂戰鬥:1月14日上午9時,在奧軍不斷用新銳兵力反擊下,法軍茹貝爾師瀕臨崩潰,馬塞納奉命從維羅納急行軍趕來增援,但奧軍勒斯格南師從巴爾多山邊緣,沿著狹窄的峽谷潛行到法軍前衛團側翼,發動了突然襲擊,打得這個團驚慌逃竄,潰退的浪潮眼看就要波及因此失去掩護的另一個團。這時,已經趕到戰場的馬塞納奔到團長面前,痛責他和其他軍官是膽小鬼,玷污了法國的榮譽,並用佩劍亂打他們;隨後,他全速策馬馳向那兩個驚慌失措的團,命令他們擋住敵人。這些身經百戰的勇士們頓時冷靜下來,端起刺刀將偷襲的敵人打退。及時趕到戰場的馬塞納師於上午10時發動了反攻,使法軍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一共殲敵15000人,其中俘虜7000人,並繳獲了幾乎所有的大炮。
1797年3-4月,他率所部向維也納挺進,但由於受到了無恥掠奪被占領城市的指控而調回巴黎。1798年2月,重新回到義大利軍團,但其軍隊因未發軍餉而發生譁變,並將他趕走。11月,他被調往瑞士軍團。
1799年3月25日,在軍團被擊敗後,接替茹貝爾擔任瑞士軍團司令。5月,任新成立的多瑙河軍團司令,隨即和聯軍展開了著名的三次蘇黎士戰役:第一次,1799年6月4日,奧將霍策、查理大公率領55000人進攻蘇黎士,馬塞納指揮45000名法軍打退了奧軍,但由於奧軍兵力占優勢,加上擔心瑞士人是否忠誠,他率部於6月7日主動放棄蘇黎士,撤向阿里河。第二次,8月14日,馬塞納擊敗了追趕的查理大公所部,並乘勝追擊,準備收復甦黎士,但未能突破奧軍防線。第三次,由於查理大公奉調前往荷蘭增援英將約克公爵的俄英聯軍,他的部隊調走後留下的空缺由正在義大利作戰的俄國元帥蘇沃洛夫所部接替。馬塞納抓住戰機,派部將萊庫爾布率12000人搶占了蘇沃洛夫必經之地--聖特哈爾德山口,把俄軍擋在瑞-意邊境;9月25日,馬塞納親自率領的33500名法軍打敗了留守蘇黎士的俄將科薩科夫率領的20000聯軍,使其傷亡8000人,損失100門大炮,法軍損失只有聯軍的1/2。此戰後,聯軍被趕過了萊茵河。
1799年11月22日"霧月政變"後,馬塞納任義大利軍團司令。這是一個艱難的位置: 他的部隊只有36000人,而且分布在長達180英里的阿爾卑斯防線上,卻要對付奧軍主力95000人。拿破崙的計畫要求馬塞納儘可能長期地將奧軍主力釘死在皮埃蒙特地區,以便法軍精銳的預備軍團能從阿爾卑斯山背後對其迂迴包圍。馬塞納注定只是扮演一隻拴著的用以引誘老虎的肥羊而已,他可以使這隻老虎更容易落入獵人--拿破崙之手。
1800年4月,奧軍總司令梅拉斯元帥率60000人突然進攻。從4月3-10日,馬塞納率領法軍頑強地將敵人擋在利古爾山,但在奧軍增兵迂迴後,法軍被迫撤退。4月6-20日,法軍進行了堅苦卓絕的戰鬥,但實力上的懸殊使一切努力歸於失敗。4月24日,馬塞納和大約12000名法軍被包圍於熱那亞。4月29日,馬塞納向第一執政發去了最後一封信:"請看在上帝的份上救救我!陸海兩面皆受封鎖......我只有30天的口糧。"情況確實非常嚴峻:陸上有兩倍於己的奧軍,海上有基斯勳爵的英國分艦隊。因此,儘管馬塞納發起一連串堅決的反衝擊,仍不能突破聯軍的嚴密封鎖。奧軍力圖迅速迫使馬塞納投降,以便大軍西指,進入保王黨勢力範圍根深蒂固的法國南部,對法蘭西共和國來個南北夾擊。
當奧軍發現難以破城時,就加緊了封鎖,城中糧食一天比一天緊張。到了5月27日,人們開始大事搜求狗、貓、鼠用以充飢。每當守軍出擊時,就有大批饑民跟著出去,割些野菜、樹葉回去煮了吃。有跡象表明,城中居民業已準備造反。只是由於馬塞納命令部下,凡遇有4人以上聚集在一起的,就可以開槍射殺,才免於出事。最後,援盡糧絕的馬塞納只好派人與聯軍接洽,表示願意讓出熱那亞,條件是讓法軍體面地撤出。這時,法國大軍已經出現在奧地利人的背後(由於訊息斷絕,馬塞納還不知道),梅拉斯急令負責圍攻熱那亞的奧特將軍放棄包圍前來會合,但是奧特不願放棄唾手可得的戰果,為了儘快得到熱那亞,他答應了法國人的條件。雙方約定的撤離日是6月4日,這一天,重視榮譽的馬塞納根本不理會投降的說法,他只是通知奧特,說他的軍隊將離開熱那亞,如有阻擋,他們將用刺刀殺出一條血路。於是,8000名餓得半死的法軍,打著軍旗,排著戰鬥隊形,通過了奧軍的陣地,退過瓦爾河。馬塞納在熱那亞拖住奧軍主力一個半月之久,保證了法軍主力迂迴包圍戰略的成功,因此,受到了拿破崙的嘉獎。
1804年10月18日,成為法蘭西帝國18位元帥之一,時年46歲。1805年9月,本來已經退休的馬塞納被拿破崙一世請回,率65000人的義大利軍團參加第二次法奧戰爭,承擔了在波河河谷牽制查理大公優勢兵力(95000人)的艱巨任務,保證了拿破崙在烏爾姆殲滅奧軍6萬餘人。查理大公於10月28日在卡爾迭羅山脊向義大利軍團發起攻擊,雙方各傷亡6000人,不分勝負。當查理大公聽說烏爾姆慘敗的訊息後,立即北撤以救援維也納,但為時已晚。而且在馬塞納的牽制下,他連奧斯特里茨戰役也沒趕上。1806年7月--12月,平定了保王黨在卡拉布里亞的叛亂。1808年由於里沃利戰役中的功勞被封為里沃利公爵,但在一次打獵意外中一隻眼睛被拿破崙一世射瞎。1809年2月21日,任第四軍軍長,包括四個步兵師和一個輕騎兵師,共35000人、68門大炮。4月20日雷根斯堡戰役後,受命作為法軍先鋒不惜一切代價,對奧軍馮-席勒男爵的部隊窮追猛打,打通由多瑙河南岸通往維也納的捷徑。5月2日,馬塞納在強渡特勞恩河時,遭到席勒的頑強抵抗,雙方展開一場血戰,結果奧軍傷亡6000多人,被迫放棄陣地,而法軍也傷亡近5000人。擊破席勒軍後,馬塞納一路如入無人之境,於5月13日占領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5月22日,在阿斯佩恩-埃斯林戰役中,馬塞納擔任後衛頑強阻擊奧軍的追擊。由於他的部隊最先投入戰鬥,此時已經整整一天,士兵們疲乏之極。為了鼓舞士氣,這位英勇的元帥不時地大聲喊道:"只要還有一點亮光,我就不願撤走,否則,這些奧地利無賴傲氣大盛。"馬塞納經過堅韌的抗擊,終於掩護了最後一批法軍撤出戰場。7月5--6日的瓦格拉姆之戰中,在一輛馬車上指揮作戰,因為他已經受傷而不能騎馬。他指揮左翼頂住了進攻,保證主力粉碎了查理大公軍隊的左翼和中軍,從而決定了第三次法奧戰爭的結局。1810年1月因在阿斯派因-埃斯林戰役中的戰功被封為埃斯林親王。1810年4月17日,馬塞納任葡萄牙軍團司令,拿破崙一世從西班牙的30萬法軍中撥出65000人由他指揮,任務是把英軍從葡萄牙趕走,但皇帝卻忽視了遠征部隊後方的安全保障。5月28日,馬塞納趕到西班牙的薩拉曼卡就職,他的部下有雷尼埃的第二軍、內伊元帥的第六軍和朱諾的第八軍。6月初,馬塞納為率部入侵葡萄牙,首先攻打西葡邊界重鎮羅德里戈。
7月10日,法軍攻克羅德里戈要塞,西軍損失5400餘人。8月27日,阿爾梅達守軍投降,法軍長驅直入。指揮英葡聯軍的英國將軍威靈頓子爵極力阻止馬塞納的進軍:首先,全部銷毀法軍必經地區的糧食。其次,在布薩卡以東地區進行頑強抵抗,以確保部隊安全撤退。對此,馬塞納考慮欠周,他試圖以直接衝擊的方法來克服,結果損失了4500人,而英軍只損失了1300人,主力退到了從1809年冬季開始構築的托里什韋德拉什防線(位於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以北)。這條防線橫切著塔霍河與海岸之間的那個山地半島,正好成了里斯本的屏障。10月14日,也即是開戰4個月之後,法軍只前進了約320公里。當馬塞納來到防線前時,不禁大吃一驚:這一野戰要塞由三條巨大的築壘區組成,綿延48公里,配置600門大炮,防線後面是34000名英軍、30000名葡軍、6400名西軍。馬塞納吸取了布薩卡之戰的教訓,不再輕舉妄動,轉而固守陣地。事後威靈頓曾讚許這一決策,認為這位法國元帥不僅勇猛,而且頗有智謀,使得他利用防線消耗法軍的計畫未能實現。但法軍日子並不好過,由於游擊隊切斷了補給線,法軍非戰鬥減員極為嚴重,而在西班牙的蘇爾特、維克托都坐視不理,未對處於困境中馬塞納提供任何幫助。
1811年2月19日,馬塞納考慮到處於半飢餓狀態的法軍已經無法再支持下去,不得不後撤50公里,退到塔霍河上的聖塔倫。但他並未死心,而是千方百計企圖引誘英軍進攻,但威靈頓不為所動。1811年3月3日,馬塞納被迫撤退了,當飽受飢餓的殘餘部隊撤到西班牙時,已經損失了25000人,其中,8000餘人被俘,15000人死於疾病和飢餓,只有2000人是戰死的。在這次戰役中,西班牙游擊隊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因為正是他們使馬塞納大軍長期困守,無法得到後方的補給,最後只能不戰自退。法軍雖已撤出葡萄牙,但仍在其境內保留了阿爾梅達作為據點,可以抵擋一陣,阻止英軍攻擊西班牙。在英軍包圍了阿爾梅達後,馬塞納決定再度入侵葡萄牙,以解阿爾梅達之圍。威靈頓得悉後,遂屯兵於西葡邊界的豐特斯-德奧尼奧羅,準備予以迎頭痛擊。1811年5月3日,馬塞納在豐特斯-德奧尼奧羅指揮了他軍事生涯中的最後一場大會戰:他率領48000法軍進攻37000聯軍,威靈頓用以後在滑鐵盧大放異彩的步兵方陣阻擊法軍騎兵,用馬拉炮兵群機動打擊法軍,騎兵攻擊法軍炮兵。結果不分勝負,法軍損失2700人,英軍損失1800人。但對於馬塞納來說,一切都結束了。拿破崙一世對他不能打敗威靈頓大為不滿,派馬爾蒙元帥接替了他。以後馬塞納由於年老體衰退出現役。1815年百日王朝期間曾擔任馬賽軍區司令。1817年,馬塞納卒於巴黎,享年59歲。
馬塞納是一位熟練的戰略家和有才能的戰術家,他性烈如火,這使得他在戰鬥中勇往直前、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拿破崙一世曾評價他的元帥們,認為馬塞納功勞最大。他在西班牙的失敗主要是身體不佳和沒有指揮全權。惠靈頓說:"我敢說,在我以往的作戰經歷中,還沒有一位比他更好的人。"但他缺乏管理才能,也不關心軍紀。他在進攻時往往缺乏周密的考慮。他的貪慾尤其讓人詬病,金錢和女人--他能偷就偷。有人說,馬塞納在搶劫財富方面,猶如在打仗時一樣,總是衝鋒在前的。
蒙塞蒙塞

1754年7月31日,出生於帕利塞,是一位律師的兒子。1769年9月15日入伍,到康提團服役。但是父親說服他退出現役。於是,蒙塞在軍隊服役六個月後回家學習法律。後再入尚帕尼團服役,直至1773年,他再次退役學習法律。此後他發現搞法律太乏味,遂於1774年又入伍了,這次是終身的選擇。1779年在拿騷-塞根龍騎兵團中升為中尉。1791年,當該團改編為輕步兵營時,被提升為上尉。這時,他已經37歲了,軍旅生涯似乎沒有什麼前途了,但是革命和外國干涉軍為他創造了機會。由於大批的高級軍官或叛逃、或被送上斷頭台,許多中下級軍官得以被迅速的提升。1793年,他相繼被提升為準將、少將和庇里牛斯軍團司令(1794年),在司令的位置上他戰績不凡。1794年2月,他率部將西班牙軍隊追擊至比達索河。8月1日,在聖馬西爾打敗西班牙軍隊。8月2日,迫使豐塔拉維亞有條件投降,繳獲了200門大炮和5面軍旗。8月4日,他再克聖塞瓦斯地安,繳獲148門大炮和大量其他物資。10月15-17日,在奧爾貝西塔擊敗西班牙軍隊,繳獲50門大炮,從而結束了戰役。1795年9月1日,任布勒斯特駐軍指揮。後任貝央第十一軍區司令。1796年改任里昂第十五軍區司令。1797年9月4日的霧月政變後,因為被懷疑是保皇黨而被免職。1800年重新被起用,受命至瑞士,在莫羅的萊茵軍團擔任師長。後轉至義大利,任預備役軍隊指揮,並參加了馬倫哥戰役。1801年拿破崙授予他為根達爾梅里的總督察長,並陪同拿破崙至荷蘭。1804年5月升為帝國元帥,時年50歲。後又被任命為元老院成員。1808年再次被派至西班牙,任第三軍軍長。7月,被加封為科尼加里諾公爵。11月23日,在拉納元帥指揮下,他率部參加了圖德拉之戰。1808年12月20日-1809年2月20日,他和莫爾蒂埃元帥的軍久攻西班牙的薩拉戈薩不克,後在拉納的支援下將城攻占。1809年9月,他轉任北方預備軍團司令,並被授予鐵十字勳章。1813年被派至庇里牛斯,任預備軍團總參謀長,但沒有參戰。1814年1月8日,任巴黎國民自衛隊司令,組織城市防禦,在巴黎保衛戰中,雖然明知不敵,但為了榮譽,仍率部戰至最後,直至巴黎有條件向反法同盟軍投降。5月13日,被路易十八任命為根達爾莫里總監。6月2日,被任命為國防大臣。6月4日,被授予聖路易勳章,任法國議會議員。儘管波旁王朝不斷地加官晉爵,但並未收買到蒙塞的忠誠。拿破崙在法國登入後,他立即倒向皇帝一方,但也許是年事已高(是年58歲),也許是皇帝不信任,他只被任命為帝國議員,未擔任百日王朝的軍職。波旁王朝復辟以後,對百日王朝的將領進行反攻倒算並成立了審訊內伊元帥的軍事法庭,命他參加,遭到嚴詞拒絕。為此被革職並囚禁於漢姆城堡,1816年被釋放。1823年,被任命為庇里牛斯軍團第四軍軍長,參加了法國-西班牙戰爭,戰績頗佳,攻占了加泰羅尼亞。1833年12月,儒爾當元帥逝世後,繼任因瓦里德斯總督。1840年拿破崙的骨灰回國。在此之前,他一直盼望著這位統帥的歸來,由於患了重病,他反覆對醫生說:"請讓我多活幾天,我一定要等皇上回來。"在葬禮上,他坐著輪椅守護著皇帝的靈柩,默默地流淚。當葬禮進行到尾聲時,他激動地說:"這一來我可以死而瞑目了......"1842年4月20日,在巴黎去世,享年87歲。
蒙塞作戰謹慎,精於計算,他在能出奇制勝時,從不正面強攻任何敵人。他對部屬的關心愛護贏得了手下的愛戴和尊敬。他彬彬有禮的舉止也贏得了官員的喜愛。他對西班牙人的友善為其取得庇里牛斯戰役的勝利起了良好的作用,也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聲望。
莫蒂埃莫蒂埃

1768年2月13日生於勒卡托。父親是一位地主兼服裝商人,曾在1789年作為第三等級代表參加法國議會。莫蒂埃因為能說英法兩種語言,遂進入安哥利斯學院深造。1789年大革命爆發後,21歲的莫蒂埃志願參加敦刻爾克的國民自衛隊,後又參加了家鄉勒卡托的國民自衛隊。1791年11月1日,任北方軍團第一志願營上尉。11月6日在迪穆里埃將軍手下參加耶拿佩斯之戰。1792年11月6日-12月2日又參加那慕爾包圍戰,作戰中表現出色。1793年3月18日參加內爾溫登之戰,9月8日又轉戰翁斯科特,此戰後升任將軍助理。1794年6月26日參加弗勒呂斯之戰。後轉入薩布里埃特-梅塞軍團。1794年9月22日-11月4日在馬斯特里赫特橫渡萊茵河之戰中立下功勳。1797年,29歲的莫蒂埃提升為準將,但不久被撤消提升,直至1799年才重新提升。1799年6月4-7日,在蘇爾特將軍手下參加蘇黎士戰役。10月,在馬塞納將軍的推薦下升為少將。1800年,拿破崙任命他為巴黎第十七軍軍長。1803年受命占領漢諾瓦(這是英國的領地),以作為對英王喬治三世向法國宣戰的回應。7月,守軍投降。1804年晉升中將軍銜,指揮執政衛隊的炮兵及水兵,並被授予榮譽勳章。同年5月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1805年在近衛軍中指揮步兵。在1805年的戰爭中,奉命指揮臨時組成的一個軍(第八軍)支援繆拉元帥的部隊進軍。11月11日,在迪施倫施泰因的羊腸小道上同俄國庫圖佐夫元帥的後衛部隊相遇,遭到多赫圖羅夫將軍的進攻,儘管他的師有三分之二的傷亡,他自己也有被俘虜的極大可能,但他仍堅守陣地,打退優勢兵力的敵人的屢次進攻,一直堅持到晚上援軍到來。12月2日的奧斯特利茨之戰後,他接替拉納元帥任第五軍軍長。1806年10月-1807年6月,他指揮第八軍,將普魯士-瑞典聯軍趕出漢諾瓦和波美拉尼亞。1807年6月14日,在弗里德蘭戰役中,任左翼指揮。1808年,被封為特里維索公爵。同年10月,被派往西班牙,指揮第十軍,在拉納元帥指揮下,參加了12月20日的薩拉戈薩包圍戰。1809年,在蘇爾特元帥指揮下,率部參加了8月4日的阿爾佐比薩普之戰和奧卡尼亞之戰,在後一次作戰中負傷。1811年1月26日-3月9日,又參加了巴達霍斯包圍戰。5月,被召回法國。1812年,任青年近衛軍軍長,參加9月7日的博羅迪諾之戰。攻占莫斯科後,任莫斯科總督,將大部分精力用於撲滅大火,以免該城被毀。在從莫斯科撤退中,參加11月17日的克拉斯諾耶之戰和11月27日-29日的別列津納河之戰。1813年1月受命指揮近衛軍餘部。在德國戰役期間,再次任青年近衛軍軍長,在拿破崙一世指揮下參加了5月2日的呂岑之戰、5月20-21日的包岑之戰、8月26-27日的德勒斯登之戰、10月16-19日的萊比錫之戰。在1814年的法國戰役期間,受命指揮榮譽自衛隊,參加了一系列勇敢的後方保衛戰,其中有2月11日的蒙米賴之戰、3月7日的克拉奧訥之戰、3月9-10日的拉昂之戰、3月25日的拉菲爾尚波諾茲之戰、3月30日的蒙馬特爾之戰,聯軍攻入巴黎後,與馬爾蒙元帥一起同聯軍談判,交出了巴黎。但沒有象馬爾蒙那樣投敵,仍然向拿破崙一世表示忠誠。拿破崙一世退位後,被路易十八封為法國貴族,授聖路易勳章。任第十六軍區總督。1815年6月8日,被拿破崙一世任命為自衛隊騎兵司令。6月15日因嚴重的坐骨神經痛而辭職。在審訊內伊元帥時,聲明自己無權對一位元帥作出判決,因而失寵。1816年任第十五軍區司令。1820年,被授予聖路易勳章。1829年,任第十四軍區司令。1830-1832年,任駐俄大使。1831年獲榮譽勳章。1834年11月18日-1835年3月12日,任國防大臣。1835年1月28日,當他陪同國王路易,菲利普檢閱國民自衛隊時被一枚炸彈炸死,時年67歲。這枚炸彈本來是給國王準備的。
莫蒂埃既是一位獨立作戰的行家裡手,也是一位稱職的下屬。他作戰中的勇敢和智慧集中表現在迪施倫施泰因之戰中,他在1814年的後方保衛戰可以同內伊在俄國的戰績相媲美。儘管他不是最卓越的人,但他是唯一得到所有元帥尊敬的人。
內伊 內伊

內伊1769年1月10日出生於阿爾薩斯的薩爾路易斯,其父是一名啤酒桶修理廠主。從小開始學習修理啤酒桶,但他對此不感興趣,於1787年12月參加了第五騎兵團,事實證明,內伊是一位優秀的騎手、勇敢的劍客。他的優點很快受到上司的重視,並得到迅速提拔。1792年被任命為瓦爾密軍的中尉。後隨北方軍團參加1792年的耶拿佩斯之戰。1792年10月-1793年7月,任克蘭德將軍的副官,1794年4月12日升為上尉。1794年轉入薩布里-埃特-梅塞軍團,在美因茨包圍戰中肩部受傷。由於他作戰異常勇敢,1796年8月15日,27歲的內伊被執政官授予準將軍銜,但他不願意接受。1797年4月19日在吉爾赫堡之戰中取勝,但第二天被奧地利軍隊俘虜。兩個星期後,霍克將軍通過交換讓他回到軍隊。1799年3月升為少將,此次他再次試圖拒絕。1799年5月4日轉入馬塞納將軍的多瑙河-瑞士軍團,指揮輕騎兵。5月27日在溫特瑟爾之戰中三次負傷,一次傷腿,一次傷腳,一次傷手。後轉入莫羅將軍的萊茵軍團。1800年12月在霍恩林登戰役中大顯身手。1802年1月1日,得到拿破崙的器重,擔任全法國騎兵總督察長。9月任駐瑞士軍隊總司令兼大使,以應付可能發生的叛亂;返回法國後,任駐坎佩尼-蒙特婁軍團司令,表面上是防止英國的入侵,實際上負責訓練作為法國精銳的30000名"大軍"士兵。
1804年5月19日,35歲的內伊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1805年8月,作為第六軍(21000人)軍長參加第二次法奧戰爭,負責在多瑙河北岸包圍烏爾姆的奧軍。但是代理大軍團指揮的繆拉元帥愚蠢的讓內伊軍渡河至南岸,使包圍圈出現了一個缺口,有20000奧軍乘機突圍。幸虧內伊在北岸留下了部分軍隊,在亞貝克阻擊突圍奧軍,俘虜3000人。由於被這場阻擊戰拖延,突圍奧軍被追擊的法國騎兵追上,遭到毀滅性打擊。第二天10月14日,內伊奉命攻占烏爾姆東北6英里處埃爾欣根村和附近的多瑙河大橋,這也是由於繆拉那愚蠢的命令而被奧軍控制的唯一退路,15000名奧軍配備40門大炮據守於此,而一個6000人的奧軍師已經由此突圍。內伊不孚眾望,以無比的英勇拿下了這個據點,俘虜3000人,繳獲20門大炮,殘敵退回烏爾姆。至此,烏爾姆被圍得水泄不通。10月20日,烏爾姆奧軍全部投降。接著率20000人在阿爾卑斯山阻擊查理大公和約翰大公率領的從義大利返回救援維也納的奧軍主力80000餘人,迫使其只得繞道由匈牙利撤回奧地利,而在途中又被馬塞納元帥的義大利軍團截擊,這支大軍終於未能趕上奧斯特里茨戰役,從而保證了法軍贏得這場關鍵性的大會戰。11月攻占因斯布魯克。1806年仍作為第六軍軍長參加法普戰爭,10月14日參加耶拿戰役,本來奉命在第四軍右翼展開,但當他發現第五軍的左翼空虛時,便象往常一樣帶著3000精兵不顧一切地迅速衝到那裡,占領了關鍵性的海里根村,打亂了霍恩洛厄親王的反擊計畫,但也使自己陷入重圍。迫使還沒有作好決戰準備的拿破崙一世用僅有的兩個騎兵團預備隊來援救他,第五軍也從正面攻擊策應,經過反覆爭奪,內伊終於站穩了陣腳。這時,繆拉元帥的騎兵軍和內伊第六軍的主力趕來,在數量上占優勢的法軍終於取勝。此後在追擊被打敗的敵人途中,內伊占領了埃爾富特,並迫使馬格德堡要塞投降。1806年12月,拿破崙一世本來準備休整和補充部隊,來年春季再戰,可是內伊的鹵莽行動破壞了這個計畫:由於第六軍駐地人煙稀少,難以滿足軍隊就地補給的需要,內伊擅作主張,派出一支部隊突襲北面較為富饒的地區以奪取給養,結果給俄軍造成錯覺,以為法軍開始進攻,俄軍隨即全面反擊,將第六軍擊敗,直到第一軍來援,才遏制了俄軍的攻勢。拿破崙一世只得放棄休整計畫,在冬季惡劣的天氣中繼續向俄軍進攻。在1807年2月8日的艾勞戰役中,內伊的第六軍擔任警戒,監視敵人右翼的普魯士軍隊。從3月-5月,他堅守古特施塔特一線,頂住了五倍於己的奧軍的強大攻勢。在6月14日的弗里德蘭戰役中,內伊擔任右翼。當接到拿破崙一世的命令:"跑步前進!迅速拿下該城並控制城後的橋樑!"後,內伊於下午5時15分以難以置信的兇猛發起了強攻。據當時參戰的一個副官稱,內伊此時表現得"象是戰神的化身"。第六軍以弗里德蘭鎮中教堂的尖頂為目標,勇猛地沖向敵人,把驚慌失措的俄軍擠壓到了三面環水的口袋裡,雖然俄軍困獸猶鬥,逐街逐屋地死拼,但法軍更勝一籌,最終取得完勝。
1808年6月6日,被封為埃爾欣根公爵。9月,內伊率第六軍隨皇帝遠征西班牙,並取得了一系列作戰的勝利。1810年在馬塞納元帥手下轉戰葡萄牙,1811年3月撤退中,奉命斷後,但因和馬塞納不和,一路爭吵不休,結果被免去軍長之職,奉調回國。返回法國後指揮包羅格尼守軍。1812年入侵俄羅斯期間,任第三軍軍長。8月2日在克拉斯尼之戰中遭到俄軍襲擊受傷,但仍然忍著傷痛參加了8月18日的斯摩棱斯克之戰。19日,內伊在瓦盧迪諾發現俄軍主力,一面報告拿破崙一世,一面進攻敵人,俄軍在其英勇的猛攻之下遭到重創。但由於俄軍增援部隊不斷趕到,內伊軍久攻仍未攻下陣地;而負責包抄俄軍的朱諾將軍又指揮不力,貽誤了戰機,致使俄軍主力脫逃,法軍功虧一簣。在9月7日的博羅迪諾戰役中,他和達武元帥一起指揮中央部隊,經過幾個小時的強攻,終於依靠數量上的優勢攻占了俄軍的中央陣地。從莫斯科後撤(10月19-11月29日)期間,擔任後衛,不斷與俄軍作戰,以其巨大的勇氣和卓越的戰術技巧贏得崇高的聲望,並獲"最勇敢的紅臉鬥士"的綽號。在11月16-17日的拉徹沃之戰,內伊的6000後衛被俄軍主力包圍,只能孤軍奮戰,他們被逼到第聶伯河邊,內伊不顧一切地指揮部隊強渡,由於冰層不厚,很多人掉進河裡淹死或凍死,大炮也丟了一半,最後率800人突圍。在11月26-28日的別列津納河之戰中,33000名法軍遭到64000名俄軍的進攻,內伊和烏迪諾元帥在右岸拚命抵抗奇恰戈夫海軍上將的進攻,力保橋頭堡不失,保證拿破崙一世和殘軍逃走。內伊是最後一位離開俄羅斯的法國人。由於他在俄羅斯的功績,1813年3月25日,被封為德,拉,莫斯科瓦親王。
1813年5月2日,內伊作為第三軍軍長參加呂岑之戰。上午11時,在遭到俄普聯軍64000人的突然進攻後,奉命不惜一切代價堅守陣地,牽制住敵人。整個下午,戰鬥異常激烈,雙方都傷亡慘重,但第三軍還頑強地守在陣地上,內伊還親率騎兵發起了幾次有力的衝擊。當時在聯軍中的英國卡斯卡特勳爵描述說,法軍顯然下了決心,要固守那些村莊,因此形成一個據點多次得而復失,雙方都付出極大代價的局面。下午5時30分左右,援軍終於趕來,法軍贏得了最後勝利。5月20-21日的包岑之戰中,奉命指揮左翼軍團,包括二、三、五、七軍和兩個騎兵師,共85000人。由於內伊行動遲緩,再加上有兩個軍(二、七軍)戰前被皇帝調去攻擊柏林,以致未能完成對普軍的包圍。此戰也暴露了內伊缺乏戰略眼光的缺點。8月,由於吃了敗仗的第十二軍軍長烏迪諾元帥要求辭職,皇帝派內伊接替,並命其完成攻克柏林的任務。事實證明這是一場悲劇。9月6日,內伊軍團在鄧尼維茨村與普軍遭遇,他的戰術部署比烏迪諾還要糟糕,被陶恩奇斯將軍徹底擊潰,幸虧黑夜降臨,才避免全軍覆沒,但已經傷亡9000人,被俘15000人,丟失了80門大炮。內伊坦白地向皇帝報告:"我完全被打垮了。"在10月16日-19日的萊比錫戰役中,負責指揮第三、四、六、七軍,阻擊北路的布呂歇爾元帥的西里西亞軍團。由於他指揮失誤,胸無全局觀念,拆東牆補西牆,導致北線法軍被聯軍擊退,而大約15000人的法軍卻在整整一天中來回奔跑於戰場上,沒有放過一槍。人們認為,這是那一天中最大的不幸。作為個人來說,內伊的表現仍然是勇敢的,他損失了兩匹戰馬,肩部也負了傷,仍堅持戰鬥到最後。1814年的法國戰役中,內伊作為青年近衛軍(16000人)軍長,參加了所有重要戰鬥,最後,他作為元帥的代言人,於1814年4月4日要求拿破崙一世退位。歸順路易十八後,內伊任第六軍區司令官兼貝薩坎總督,被封為法國貴族,授予聖路易勳章。1815年3月,拿破崙一世在法國登入後,內伊受命阻止他,並發誓:"用鐵籠把拿破崙押回巴黎!"。但是,在部下紛紛投奔皇帝,皇帝又親書一封勸降信的情況下,再次投奔到皇帝的麾下。因為對當年逼宮行為的愧疚,他跪在皇帝面前可笑地告白:"我愛您,皇上!不過,生為祖國之子,……我被迫跪在那頭肥豬(指肥胖的路易十八)面前接受聖路易十字勳章!您不來,我們也會把他趕走。"在進入比利時作戰的北方軍團中,內伊擔任左翼指揮官,在6月14日的林尼之戰中,他又犯了老毛病,違背皇帝讓他放棄與英軍作戰,迅速增援打擊普軍右翼的命令,企圖與威靈頓一決勝負,而置大局於不顧,最終,拿破崙一世未能殲滅普軍,英軍也全身而退。6月18日的滑鐵盧之戰,內伊任戰場指揮。他的指揮毫無技巧可言,步兵、騎兵、炮兵缺乏配合,只知蠻沖硬打。大量的騎兵預備隊白白地犧牲在英軍的方陣前。衝鋒中,他的坐騎換了五次,但因為沒有派足夠的步兵和炮兵支援而全部失敗了。他摘掉帽子,光著腳,臉被炮火熏得焦黑,扔掉肩章,大聲吼道:"過來吧!看一看一個法國元帥是如何死的!",率部屬向敵人發起了最後的衝鋒,但再次失敗。戰爭失敗後,他返回法國退役。8月3日被波旁王朝逮捕,押送巴黎,12月4日接受審訊。12月6日被判有罪。12月7日在盧森堡戈登附近被槍殺,為了元帥的尊嚴,允許由他自己下令開火,時年46歲。
內伊在早年是一位理想的軍長和後方保衛專家。他難以置信的勇敢無畏贏得了其士兵的愛戴,自然,敵人對他十分畏懼。作為指揮官,他主動性很強,但過於鹵莽和衝動。他在最後幾年的表現無疑受到了俄國戰役痛苦經歷的影響,再加上他並不適合擔任軍長以上的指揮位置,因而犯了許多錯誤。滑鐵盧的失敗儘管不是他的全部責任,但也負有重要責任。也許能死在戰場上是他最好的歸宿。
烏迪諾烏迪諾

1767年4月25日,烏迪生於巴爾勒杜克一位啤酒商之家。1784年6月2日入伍至梅多克步兵團。1787年退伍經商。1789年7月14日任梅塞志願軍第三營上尉。1791年升任中校。1792年-1793年,他率領志願軍在梅塞和沃斯傑斯地區作戰,後在哈圭瑙之戰中頭部中槍受傷。這是他一生中多次負傷的第一次。1794年6月因他在凱瑟斯勞爾特之戰(5月23日)中的戰功升任準將,時年27歲。此後至1798年,他一直在萊茵和莫塞勒軍團服役,1795年在曼海姆之戰中負傷。10月在烏爾姆之戰中六次負傷,被俘。1796年1月獲釋。9月在因格爾施塔德戰役中被軍刀砍傷四處,大腿被子彈穿透。1799年升少將。在蘇黎士戰役中指揮左翼軍隊,胸部受傷。不久任馬塞納的總參謀長。在這個位置上他受傷不止兩次。1800年隨馬塞納赴義大利參戰。在熱那亞包圍戰中,他率領一支特遣隊成功地穿越英軍封鎖線,與瓦爾的絮歇將軍會師。1803年任步兵及騎兵總督察長。1805年受命組建擲彈師,隸屬拉納元帥的第五軍,並參加了1805年的戰爭。10月8日參加魏爾亭根之戰,表現出色。10月17日又助戰烏爾姆。11月16日在霍拉布倫之戰中再次負傷。12月2日參加奧斯特里茨會戰。1806年大部分時間用於療傷休養。1807年參加波蘭戰役。2月參加奧斯忒羅倫卡之戰。3月18日-5月27日參加但澤包圍戰,此戰中腿被打斷。未待傷勢痊癒,不屈不撓的烏迪諾就作為拉納軍的一個師長參加了6月14日的弗里德蘭會戰。1808年7月封帝國公爵,並被派至德國,在達武元帥的領導下組建預備隊。1809年以其組建的預備隊組成臨時第二軍並任軍長,隸屬拉納指揮,並參加了4月21日的蘭茨胡特之戰。5月21-22日。在阿斯派因-埃斯林之戰中手臂負傷,但仍堅持指揮第二軍作戰。7月5-6日,在瓦格拉姆之戰中耳朵負傷。7月12日在戰場上被封為帝國元帥,時年43歲。1810年4月14日被封為里傑沃公爵。1810-1812年在荷蘭服役。1812年指揮第二軍擔任右翼入侵俄國。在8月17-18日的普羅茨克之戰中肩膀被子彈打穿,只得退出戰鬥,將指揮權移交聖西爾並取得了當天的勝利。此後他一直在療傷,直到11月27-28日,在別列津納河之戰中與內伊元帥一起擔任掩護,側背受傷;在被送到醫務所後,又遭俄軍炮擊,房梁落下將他壓傷。1813年4月任第十二軍(25000人,由義大利人和克羅埃西亞人組成)軍長。5月20-21日作為右翼參加包岑之戰。8月受命統一指揮第四、第七、第十二軍和第三騎兵師約7萬餘人攻占柏林並殲滅聯軍北路軍團(73000名普軍、29000名俄軍和39000名瑞典軍,由瑞典王儲貝爾納多特指揮),雖然烏迪諾率部挺進到距柏林僅12英里的地方,但由於普將馮·比洛放水淹沒了平坦的沼澤地帶,使烏迪諾進軍遲緩,而且不得不分兵兩路;比洛乘機在格羅斯貝倫猛攻雷尼埃將軍的薩克森軍,俘虜1700人和26門大炮;雖然損失不大,但烏迪諾喪失了勝利信心而撤過易北河,本來從漢堡出發以接應烏迪諾的達武得知後,只得也撤回漢堡。法軍共損失近3000人,烏迪諾為這次失敗而引咎辭職。10月,烏迪諾指揮青年近衛軍作為預備隊參加了萊比錫戰役。1814年法國戰役時期,烏迪諾任第七軍(17000人)軍長。1月29日在布里埃納之戰中雙腿受傷。3月20在阿爾西城下的血戰中,被子彈擊中了胸部,但勳章使子彈偏離了心臟,這是他一生中最後但也是最非同尋常的戰傷。皇帝退位後,烏迪諾任和談代表團成員,同聯軍代表簽定和約。路易十八任命他為皇家擲彈兵軍長。拿破崙一世回國後,他因忠於路易十八被拿破崙流放至自己的莊園。波旁王朝復辟後,任皇家擲彈兵及騎兵指揮兼第三軍區司令、國務大臣、議員、法國貴族。1816年任巴黎國民自衛隊司令兼皇家衛隊司令。1823年任第一軍軍長,入侵西班牙。不久攻占馬德里,並擔任總督。1842年任因瓦里德斯總督。1847年9月13日在任上去世,享年80歲。
烏迪諾不是一位嫻熟的戰略家和戰術家,他在單獨作戰時的無能集中表現在德國戰役和格魯斯貝倫之戰。拿破崙說:"再也沒有人比烏迪諾更缺乏頭腦的了"。但他勇敢精神卻僅僅次於拉納和內伊,曾負傷三十四次就是最好的證明(恐怕也是元帥負傷的吉尼斯紀錄了)。他是一位完美的擲彈兵。1807年在蒂爾斯特,拿破崙曾以讚許的態度向沙皇介紹烏迪諾,稱之為"法國軍隊的拜亞爾"。
佩里尼翁
1754年5月31日,
佩里尼翁佩里尼翁
出生於土魯斯附近的格里納德,從小對軍事有特殊的興趣,並相應接受軍事教育。1780年,26歲的佩里尼翁成為里昂守備營中尉。1783年加入古因尼皇家手榴彈軍。後轉入國民自衛隊。1789年升任中校。1791年退出現役,到地方的立法議會任職,但發現自己並不適合該職,遂再次轉入軍界,到東庇里牛斯軍團(軍團司令杜戈米爾)任職。1793年9月18日,在西班牙的羅西隆之戰中負傷,同一天因為作戰勇敢被提升為準將,時年39歲。12月23日,晉升少將。在1794年11月18日的弗格拉斯之戰中再次大顯身手,當杜戈米爾戰死後,他接替指揮,使法軍戰勝了西班牙軍。由於此戰使西班牙軍隊士氣受挫,11月24日,弗格拉斯有充足供應的9000名守軍投降。他繼續指揮東庇里牛斯軍團,直至1795年7月12日《巴塞爾條約》的簽訂。此後,他被任命為駐西班牙大使。1798年,轉入義大利軍團,在茹貝爾將軍手下任職。在1799年8月15日的諾維之戰中,負責指揮軍團左翼,頭部受傷後被俄軍俘虜。1800年獲釋回到法國。1801年被拿破崙任命為元老院議員。1802年任元老院副主席。同年的11月11日,任代表團成員,赴西班牙解決依《巴塞爾條約》確定的法國和西班牙的邊界問題。1804年5月19日,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時年50歲。1806年任帕爾馬及皮亞琴察總監。1808年被封為公爵,並被派往那不勒斯,接任儒爾當的總督職位。後來,繆拉元帥企圖利用那不勒斯來同拿破崙一世對立,便離開那不勒斯返回法國。1814年拿破崙一世退位後,宣布忠於路易十八。拿破崙一世在法國登入後,受路易十八命令,率第十師阻止,但他沒有構成對拿破崙一世的任何有效阻擊,遂退役回到自己的莊園。路易十八復辟後,於1816年1月10日出任第一軍區總督。他參加了對內伊元帥審判的軍事法庭。投票贊成處決內伊。1817年,被封為候爵。1818年12月25日病死在巴黎,時年64歲。
佩里尼翁是一位勇敢堅定的指揮員,在庇里牛斯的作戰中出色地展現了其卓越的才能和指揮藝術,但他的天賦還是在於管理,在這一領域,他遊刃有餘。
波尼亞托夫斯基波尼亞托夫斯基

波尼亞托夫斯基
1762年5月7日,波尼亞托夫斯基生於維也納。他是有很強軍事背景的一位波蘭貴族的後裔。他的父親名安德烈·波尼亞托夫斯基,是波蘭親王,同時是在奧地利軍隊服役的中將。他的叔叔奧古斯特為波蘭國王。1778年,約瑟夫被任命為奧地利軍隊中尉。1788年,升任龍騎兵上校兼任奧地利皇帝約瑟夫二世的侍從副官。在1787--1792年期間的第二次俄國-土耳其戰爭中參戰,後在薩瓦河戰鬥中負傷。此後在其叔父國王的請求下,轉入波蘭軍隊。1792年晉升中將。指揮波蘭軍隊在烏克蘭作戰,以抵禦入侵的俄軍。1794年參加科斯西烏斯佐克領導的起義,在4-8月及8月26日-9月6日的華沙保衛戰中表現出色。華沙投降後,他拒絕了俄皇在俄軍中任職的允諾,退役回到其在華沙附近的莊園。1806年接受了由普魯士國王任命的華沙總督一職及波蘭臨時政府中的陸軍部長職務。1807年早期,拿破崙一世任命他為在法國服役的第一波蘭榮譽軍團司令。華沙大公國建立後,被任命為大公國總司令。1809年他率領波蘭軍隊同奧地利軍隊作戰。4月19日,他僅率領15000人將40000奧軍阻擊於拉什因。此後不久,在戈拉,他突然進攻奧軍一個師,擊敗奧軍,俘虜1500人。隨後繼續進軍,驅趕奧軍。7月,攻克克拉科夫。返回華沙後,他開始籌建軍隊醫院、炮兵及工程兵學校。1811年,作為波蘭的公使前往巴黎。1812年,任法蘭西帝國的第五軍(35000人)軍長,該軍由波蘭人和薩克森人組成。在8月7日的斯摩棱斯克戰鬥中,他擔任右翼,強攻該城,表現出色。9月7日的博羅迪諾戰鬥中,他擔任右翼,迂迴攻擊俄將巴格拉季昂的左翼部隊,但遭到頑強抵抗而未能成功,不過使巴格拉季昂本人負了致命傷。在11月27-29日別列津納河戰鬥中負傷。1813年3月12日,擔任第八軍(7000人)軍長,參加德國戰役。10月2日,奉命趕到萊比錫之南,由繆拉元帥統一指揮,負責阻擊聯軍波希米亞軍團。第八軍堅持馬克勒堡、多里茲和孔尼維茲一線。10月14日在激戰中負傷。10月15日被授於帝國元帥銜,在萊比錫周圍殘酷的戰鬥中,他的15名參謀人員陣亡,他也再次負傷。皇帝命令他加入後衛部隊。當他企圖控制埃爾斯特橋(法軍後撤唯一通道)時,他兩次負傷。不久橋樑被提前誤炸,為了不當俘虜,他騎馬沖入河流,但戰馬未能爬上陡岸,反壓在他的身上,就這樣,剛任命的元帥於1813年10月19日在埃爾斯特河被淹死。他的遺體從河中打撈上來以後被臨時安葬於萊比錫。11月19日,在華沙的神聖十字教堂中,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儀式。
波尼亞托夫斯基是一位勇敢無比的指揮官和深受波蘭人民愛戴的英雄。拿破崙一世評價他為:"充滿榮譽感和勇敢精神,具有高尚品質的人。"他一生為了波蘭能夠獨立而戰鬥,但他企圖利用法國和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來達到讓波蘭獨立的目的,卻導致波蘭成為法國的侵略基地,他的波蘭軍團也成為法國侵略政策的工具,最終使自己成了侵略戰爭的犧牲品。
塞呂里耶塞呂里耶

1742年12月8日,塞呂里耶出生於里昂的一個小貴族家庭。1755年,年僅13歲就被授予里昂民兵的中尉。1759年,轉入正規軍參加了七年戰爭的漢諾瓦戰役,時為馬扎林步兵團的軍官候補生。1760年7月31日在瓦爾堡之戰中顎部受傷。1762年參加葡萄牙境內的作戰。1767年晉升為博塞團的中尉。1770-1774年調往科西嘉守備部隊中任職。回到法國後晉升為上尉。1782年受封為聖路易騎士。法國革命後因忠於新政權被晉升為中校。1791年被派往佩皮尼昂任守備部隊軍官。1792年指揮了對保皇派武裝的作戰。後其本人也被懷疑為保皇分子,被解除指揮權,但在執政巴拉斯的干涉下被恢復職務。1793年晉升為準將。之後調職義大利軍團。1795年6月晉升為少將。11月22-24日,隨馬塞納將軍參加了第一次洛阿諾之戰。1796年4月16日,在切瓦之戰中將皮埃蒙特軍趕出陣地,直搗其營地,虜獲了大量火炮和俘虜,表現突出。該戰促成了停戰協定的簽訂,法國得以控制皮埃蒙特。之後,他參加了5月30日的博爾蓋托之戰、6月4日-7月31日的曼圖亞圍困戰。由於患病辭去指揮權,擔任里沃利行政長官,12月重返軍隊。1797年1月16日,在拉費沃里塔打敗從曼圖亞突圍的奧地利軍。2月2日,代表法國在曼圖亞接受了奧軍元帥維爾姆澤所部20000餘人的投降。3月16日,隨拿破崙參加了塔里亞門托之戰,後再次染病並與繳獲的奧地利軍旗一起被送回法國。1797年8月-1798年,任威尼斯和盧卡的總督,並在以莫羅將軍為司令的義大利軍團中任右翼司令。1799年4月26日,在阿迪傑河地區遭俄國蘇沃洛夫元帥優勢部隊包圍,被迫投降。11月9日,獲釋後參加了霧月政變,被拿破崙任命為上院議員。1802年當選為上院副議長。1804年4月被任命為"榮軍院"院長。5月,受封為帝國元帥,時年62歲。1808年,受封為伯爵。1809年,擔任巴黎國民自衛軍司令。後復任"榮軍院"院長。1814年3月13日,聯軍逼近巴黎,下令銷毀法軍歷次戰爭中繳獲並收藏於"榮軍院"的1400多面軍旗後辭職。先後被路易十八和拿破崙一世冊封為貴族。1819年12月21日病逝於巴黎,享年77歲。
塞呂里耶是一位勇敢、誠實的指揮官,但他的軍事生涯因災禍和身體虛弱而受到妨礙。他是一位優秀的行政官員。他作戰勇猛,其正直、忠誠的人格為人所欽佩和景仰。
蘇爾特蘇爾特

蘇爾特1769年3月29日生於聖-阿曼-德-貝斯蒂德,他的父親是一位法律公證人。其父死後,迫於生計而於1785年4月16日參軍。蘇爾特鎮定自若的特點以及對工作極其負責的態度贏得了其同事的普遍讚譽,因而提升很快。1791年升擲彈兵中尉,1793年升上尉,任步兵機動戰術教官。不久任梅塞勒軍團司令儒爾丹將軍的副官。1793年他奉命率部強攻奧軍在馬瑟爾的營地,這是他第一次作戰。儒爾丹對他十分器重,於1794年1月29日提升他為上校。不久調任勒弗夫爾旅長的參謀長,並參加了1794年6月26日的弗勒呂斯之戰。作戰中,他處事冷靜,身先士卒,因此在11月被提升為準將,時年25歲。此後他繼續擔任已經升任師長的勒弗夫爾的參謀長,並在1799年4月晉升少將。當勒弗夫爾受傷回國休養時,任該師的師長。5月率該師併入新成立的多瑙河軍團,在軍團司令馬塞納的指揮下,參加了6月4-7日的第一次蘇黎士之戰和9月26日的第三次蘇黎士之戰,表現出色,充分展示了其軍事天賦。1800年,隨馬塞納赴義大利軍團任職,並晉升中將。在與占絕對優勢的奧軍的戰鬥中,於4月13日率部突擊敵軍,在右腿負傷後被奧軍俘虜。在馬倫哥會戰後獲釋,並返回法國療傷。傷愈後被任命為皮埃蒙特軍隊司令,負責平息了該國奧斯塔地區的反法起義。1801年,任塔蘭托及奧特蘭托占領軍司令,1802年又被任命為執政衛隊四上將之一。由於衛隊在紀律和訓練方面的卓越表現,拿破崙於1803年任命他為聖奧默爾駐軍總司令,實際上是負責為未來的戰爭秘密訓練一支精銳。1804年5月19日晉升法蘭西帝國元帥,時年35歲。
1805年8月,蘇爾特作為第四軍(28000人)軍長參加第二次法奧戰爭。在烏爾姆會戰中奉命穿過奧格斯堡南進,渡過伊勒河以切斷烏爾姆奧軍與南部的交通線。當奧軍的斯潘根師向南突圍時,在梅明根被蘇爾特攔截,全部被殲,其中有5000人和10門大炮被俘獲。法軍占領維也納後,蘇爾特與繆拉元帥的騎兵軍、拉納元帥的第五軍奉命北渡多瑙河追擊庫圖佐夫的俄奧聯軍。為完成這個任務,三位元帥一起走上維也納城北大橋,謊稱兩國已經停戰,要與守橋的奧斯貝爾公爵談判。在奧地利人信以為真時,預先埋伏在橋頭灌木叢中的法軍突擊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控制了大橋。在12月2日的奧斯特利茨會戰中,蘇爾特的第四軍無疑是主角:先是"儘可能丟臉的"匆匆撤出奧斯特利茨村和普拉岑高地這兩處要地;留下一個師堅守右翼,他自己則帶著兩個師借著濃濃的晨霧的掩護,潛入歌德巴赫溪東岸;在皇帝一聲令下後,率領兩個師攻占了幾乎沒有人防守的普拉岑高地,在聯軍的心臟部位打下一根釘子;第四軍居高臨下地發揚最大火力,先後擊潰了反撲的聯軍第二縱隊和第四縱隊,並在近衛軍、第一軍和擲彈兵師的增援下開始反攻,徹底粉碎了聯軍的中央,激戰中庫圖佐夫受傷,奧地利皇帝和俄羅斯沙皇也狼狽逃走;最後,蘇爾特率領所部衝下高地支援右翼法軍,將左翼聯軍也徹底擊潰;至此,聯軍已經完全潰敗。由於蘇爾特卓越的指揮藝術,皇帝稱讚他為"歐洲最好的戰術家"。1806年10月,蘇爾特率第四軍(35000人)參加了與普魯士的戰爭。10月8日,第四軍在霍夫與普軍首次交鋒,普軍的陶恩齊恩師不敵,被迫退到北面30公里的施萊茨,結果又撞上了法國第一軍,在前後夾擊下損失慘重,法軍旗開得勝。10月14日,蘇爾特率領第四軍作為法軍右翼參加了耶拿會戰,他的作戰成功對整個戰役勝利起了主要作用。12月26日,參加了在普烏圖斯克之戰。在1807年2月7日,他指揮所部迂迴俄軍左翼,迫使俄軍放棄艾勞鎮。在次日的會戰中,他與奧熱羅元帥的第七軍從正面進攻,由於突然風雪大作,逆風進攻的法軍幾乎睜不開眼睛,以致損失慘重、敗下陣來。俄軍乘機反撲,一度收復艾勞。在蘇爾特的建議下,皇帝沒有撤退,而是堅守陣地,直至深夜,俄軍終於敗退。在6月10日沒有決定意義的海爾斯堡之戰中,六個法國軍在堅固的要塞面前血戰一天而毫無進展,最後在蘇爾特與達武元帥的第三軍迂迴守軍右翼後,俄軍才主動撤退,此戰第四軍遭受了重大傷亡,但沒有休整就在繆拉元帥統一指揮下,直趨柯尼斯堡,於6月16日攻占了這個俄軍在普魯士的最後據點。當在弗里德蘭會戰中慘敗的俄軍逃到這裡時才發現要塞換了主人,只得繼續向北敗逃,有如決堤的河水,一瀉千里。
1808年6月,蘇爾特被封為達爾馬提亞公爵,並受命指揮第二軍(20000人),隨皇帝開赴西班牙。11月10日,蘇爾特在西班牙北部的布爾戈斯大敗貝爾韋德拉所率的埃斯特雷馬杜拉軍(18000人),西軍損失3000餘人,30門大炮有20門成了法軍的戰利品,布爾戈斯也被法軍占領。蘇爾特在入城後,隨即率領法軍以勝利者的姿態進行搶劫和屠殺。一位法國軍官寫道:"教堂和修道院的墳墓全都被掘開,因為據說裡面有大批寶藏。"當時服役於法軍的塞古爾伯爵則做了如下回憶:"……我可以看到在大路上和附近的田野里都橫七豎八地堆滿了昨晚被殺的西班牙人的屍體……房門被強行打開,街頭上儘是撕碎的衣服和毀壞的家具。"然而法國人沒能得意多久,12月10日,約翰·摩爾爵士率領的英國遠征軍開始進攻孤立的蘇爾特軍,當時蘇爾特的部隊只有18000人,而英軍有28000人,蘇爾特只得趕緊向正在馬德里的皇帝求援。12月21日,雙方的騎兵在薩哈貢遭遇,法軍被擊敗。12月24日,在得知拿破崙一世來援後,摩爾向西面的海港城市拉科魯尼亞撤退,以便危急時從海上撤走。由於德意志情況不穩,奧地利蠢蠢欲動,皇帝於1809年1月17日回國,嚴令蘇爾特繼續追擊英軍,力求全殲。1月16日,得到內伊軍支援的蘇爾特在埃爾維那村趕上了英軍,一場激戰,摩爾陣亡,英軍損失6000餘人,但其主力則乘船脫逃。在趕走英國人之後,蘇爾特率法軍25000人,擊潰了拉羅曼納將軍所率的西軍,並順勢進入葡萄牙,一舉攻占其北部城市布拉加。隨後向葡萄牙主要港口城市波爾圖發起攻擊,以傷亡500餘人的代價,於3月29日將其占領,而葡萄牙軍隊則損失了8000餘人。這時蘇爾特本應與維克托元帥協同占領里斯本,但兩人卻因為個人恩怨而各自為戰。尤其是蘇爾特在攻占波爾圖後飛揚跋扈,不可一世,於是有些葡萄牙貴族向他獻媚,慫恿這位法國元帥自立為王;而躊躇滿志的蘇爾特竟未加拒絕,這更使得他與其他幾位元帥貌合神離。5月12日,威靈頓率領的英葡聯軍(英軍2萬餘人,葡軍3萬餘人)利用法軍的麻痹大意,渡過法軍後方的杜羅河突然襲擊,蘇爾特措手不及,在3個小時的戰鬥後即潰不成軍,狼狽逃離波爾圖。此戰法軍損失6000餘人,丟棄了58門大炮和幾乎全部輜重;更讓蘇爾特惱火的是途中遇到了內伊的部隊,早就看不慣蘇爾特的內伊嘲笑他帶著的是一群拿槍的烏合之眾,氣得他拔出佩劍,要與內伊決鬥,雖然被雙方將領勸解,但此後兩人形同仇敵,彼此都不放過任何機會在暗中給對方搗亂。在11月19日的奧康納會戰中,蘇爾特挽回了部分名譽,他率領的30000名法軍摧毀了阿雷薩加將軍率領的53000名西軍,西軍有4000餘人被殺,15000人被俘,而法軍僅損失1700餘人。11月29日他再敗帕爾克將軍所部,西軍損失3000餘人,丟棄9門大炮。1810年初,蘇爾特率領4萬餘人離開馬德里主動出擊,到2月份,整個占領了安達盧西亞省並鞏固了法國在這裡的統治。1811年3月11日又拿下了西葡邊境的重鎮巴達霍斯,如果他率部由此西進,可直逼里斯本,讓威靈頓的托里斯維德拉斯防線成為無用之物;但他卻戀棧西班牙的財產,拒絕支援正在防線前苦戰的馬塞納元帥,致使他的這位老上級最終戰敗。馬爾蒙元帥接任了馬塞納的職務後,為了籠絡蘇爾特,促使其出兵,允許他在安達盧西亞聚斂了大筆財富。但戰機已經失去,英將貝雷斯福特率軍包圍了巴達霍斯,力圖拔除這個據點,解除里斯本東面的威脅。5月16日,為打破英軍的包圍,蘇爾特試探攻擊聯軍(32000人,其中英軍7000人);法軍擊潰了西班牙軍隊組成的聯軍右翼,但對訓練有素的英軍步兵的攻勢卻被挫敗,法軍在損失了8000人後撤退,而聯軍的損失為7000人。此後蘇爾特只得退守安達盧西亞,徹底失去了進軍葡萄牙的機會。在1812年7月22日馬爾蒙戰敗於薩拉曼卡後,蘇爾特拒絕了約瑟夫國王的命令,徑直退向瓦倫西亞,致使英軍輕取馬德里。不過英國人也犯了錯誤,威靈頓在對布爾戈斯的圍攻(9.19-10.22)中由於低估了守軍,久攻不下,蘇爾特和馬爾蒙乘機集中兵力反攻,迫使聯軍撤出馬德里,並損失了7000人。但是缺乏戰略眼光的約瑟夫國王不顧蘇爾特的勸告,執意要重返馬德里恢復王位,沒有繼續緊追聯軍,結果威靈頓得以擺脫追兵,撤到西葡邊境。這年年底,由於中歐戰雲密布,蘇爾特被調到德國任近衛軍指揮官,並參加了1813年5月20-21日的包岑之戰。但在6月12日,由於西班牙戰局惡化,他又再次奉命回到西班牙收拾殘局。7月11日,蘇爾特出任駐西班牙法軍總司令,皇帝命令他收復西班牙和葡萄牙,這是一個不實際的任務;蘇爾特面對威靈頓的9萬部隊,而他手下只有53000人能夠投入戰鬥。在此後陸續發生的庇里牛斯山區的戰鬥中,法軍雖使盡渾身解數,但回天乏術。先是在索芬倫之戰(7.26-8.1)中失利(法軍損失13000人,聯軍損失7000人);接著英軍在8月底攻占了法西邊境重鎮聖塞瓦斯蒂安。10月7日,威靈頓率部橫渡達索河向法國進軍。而蘇爾特的部隊不斷被抽走增援皇帝,已不足5萬人,只能盡力遲滯聯軍。11月10日,蘇爾特企圖圍殲在尼維爾的一支英軍分遣隊,威靈頓趕來增援,雙方損失都很慘重,聯軍的45000人中損失了5300人,法軍的18000人中損失了4500人。最後法國人支持不住了,蘇爾特只得在丟棄了59門大炮後逃走。1814年2月27日,養精蓄銳後的威靈頓再次發動攻擊,從水陸兩路進攻法國的奧爾泰茲,蘇爾特在損失了4000人後棄城逃往土魯斯以避免被圍殲。威靈頓在3月17日攻占波爾多後轉向土魯斯進發。4月10日,聯軍發起強攻,在付出了6700人傷亡的代價後攻占該城,蘇爾特損失了4000人,但威靈頓並沒有達到殲滅其的目的。兩天后,得到拿破崙一世退位的訊息,雙方停戰。
1814年12月3日,蘇爾特就任波旁王朝陸軍大臣,但他在內心仍然忠於拿破崙。拿破崙復辟後,任命他為北方軍團參謀長,這被認為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蘇爾特性情疏懶,缺乏條理,不適合擔任參謀長這個需要謹慎精細的位置,而更適合做一名戰地指揮官。在1815年戰役期間,他老是犯錯,給法軍的調動造成了很大麻煩;在滑鐵盧會戰時,由於他具有與威靈頓作戰的豐富經驗,提出了集中兵力消滅英軍的建議,可惜由於皇帝的輕敵而未被採納。波旁王朝復辟後,蘇爾特於1816年1月被流放至塞爾多夫,直到1819年被允許回國。1820年恢復其元帥軍階。1830-1834年任陸軍部長。1839年任外交部長。後兩度出任內閣總理(1832-1834年和1840-1847年)。1840-1845年,他再度出任陸軍部長。1840年,當拿破崙一世的遺體運回巴黎時,他最後一次瞻仰了皇帝的遺容。1847年9月15日退休後,他接受了最後的榮譽--成為法國歷史上僅有的四個大元帥之一。1851年11月26日,病逝於自己的莊園蘇爾特堡,享年84歲。
蘇爾特是一位優秀的戰術家和稱職的戰略家、卓越的訓練專家和管理者。在危急時刻,他能鎮定自若,並迅速果斷地提出對策。他的缺點是政治投機、貪財,而且性格高傲,與人無法相處。雖然在同威靈頓作戰中因為行動遲緩而被打敗,但他仍是皇帝在西班牙戰爭中最好的指揮官,而且如果在1813年以前他就被授予最高指揮權的話,戰果會更佳。在後來的從政期間,他得到了法國人的厚愛,甚至以前的敵人也敬重他。
絮歇
絮歇絮歇

絮歇於1770年3月2日生於里昂。他的父親是一位絲綢廠廠主。1791年絮歇自願加入國民自衛隊,成為一名騎兵。1793年9月20日,他升任第四志願營中校營長,並率領該營參加了土倫包圍戰。在這裡,他第一次與拿破崙相遇;同樣是在這裡,他活捉了英將奧哈拉,立下大功。不久轉入義大利軍團,先後參加了勞納(1795.11.22-24)、迭戈(1796.4.14-15)、洛迪(5.10)、洛那圖(8.2-5)、斯蒂維耶雷堡(8.5)等一系列戰鬥,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不過也在戰鬥中負傷。傷勢痊癒後,仍然以不屈不撓的精神參加了11月15-17日的阿克萊之戰。由於在上述作戰中表現出色而被提升為上校。1797年1月14日參加里沃利之戰,並第二次負傷。傷愈後被任命為布律納將軍的參謀長,並隨其於1797-1798年征服了瑞士,於1798年3月晉升準將,時年28歲。
1799年晉升少將,任義大利軍團參謀長,在茹貝爾將軍指揮下參加了8月15日的諾維之戰。1800年3月7日,在新司令馬塞納將軍屬下指揮三個師的兵力。他在指揮三個師時得心應手,因而為其贏得了更大的聲望,這年4月,在奧軍優勢兵力進攻下,義大利軍團被切成兩段,絮歇率領軍團的左翼約1.1萬人撤向補給樞紐尼斯地區,退守瓦爾河一線。他在瓦爾組織的防禦無懈可擊,梅拉斯元帥的奧軍主力約4萬人費盡心機也不能突破法軍的防線,贏得了陸軍部長卡爾諾的稱讚。當拿破崙親率的預備軍團突入奧地利人後方時,梅拉斯留下1.8萬人監視絮歇所部,自率主力去迎擊拿破崙。絮歇為了牽制奧軍北上,他雖然只有7000名士兵,卻大膽地向奧軍發起了反攻。在納瓦橋一戰中,法軍大敗奧地利人,使埃爾斯尼茨將軍損失了5000人。此外,他還對撤退的奧軍進行了成功的襲擾,牽制了敵人大量的騎兵。絮歇在尼斯方向的反攻,對於後來的馬倫哥會戰,起了重要的作用。12月20日,本來軍團的命令是讓他的師和杜邦師分兩路渡過明喬河,但後者被優勢敵人包圍;在沒有上級命令的情況下,絮歇主動地循著炮聲前進,由於他的及時趕到參戰,從而使杜邦的師免遭被全殲的厄運(這個杜邦勇猛有餘,而謹慎不足;在西班牙也是因為輕敵以至全軍覆沒)。
1801年,絮歇被任命為巴杜亞總督兼步兵總監,1803年指揮第四師和其他"大軍團"部隊一起在布倫紮營訓練,準備渡海攻英,1804年絮歇榮獲大戈登榮譽勳章。在1805年的戰役中,他先是在蘇爾特元帥部下,不久在拉納元帥第五軍中任師長。拉納對絮歇的勇氣頗為讚賞,事實證明,拉納的看法是完全有根據的,絮歇以極大的勇氣率領他的師參加了烏爾姆(10.20)、霍拉布倫(11.16)、奧斯特利茨(12.2)等戰鬥,表現出色。1806年戰役中,他的師在10月10日的薩爾菲爾德之戰中任前鋒,他以嫻熟的機動戰,摧毀了普魯士費迪南德親王所率領的普薩聯軍。在10月14日的耶拿會戰中,他將敵人趕出其在蘭德格拉芬堡的陣地,從而為後續部隊打通了前進的道路,拿破崙對此評價到:"他打開了戰場的大門"。在12月26日的普圖斯克之戰和1807年2月16日的奧斯忒洛倫卡之戰中,他的師榮獲"善戰師"的美名。作為對他能力的肯定,他接替受傷的拉納任第五軍軍長。
1808年,絮歇被封為帝國公爵,派至西班牙,在那裡,他成為鎮壓游擊隊最得力的將軍。1808-1809年他在加泰羅尼亞省站穩了腳跟,並參加了著名的薩拉戈薩包圍戰。1809年4月,接替朱諾將軍任第三軍軍長,並任阿拉貢省總督。在所有的占領者中間,他算得上是一個公正、嚴格、成功的管理者。他迅速地平息了布萊克起義,6月15日在瑪麗亞打敗布萊克,6月18日在貝爾赫特再敗之。1811年他發起一場戰役,先後攻占勒里克城和托爾托薩城,4月底又率兵4萬餘人進抵塔拉戈納城下。
塔拉戈納很早便成為西班牙的一個起義中心,也是民兵組織得最好的一個地區。其中有稱為"山間射手"的民兵組織4000餘人,參加者均自帶武器和馬匹,戰鬥力很強;還有比較正規的野戰民兵10個連約1000人、城市民兵10個連約2000人,以及專門的工兵連和射手連配合作戰。其強大的民兵組織使法軍在很長一段時期都不敢進犯。自5月4日至6月28日,從城郊到城內,戰鬥激烈進行,最終西班牙人戰敗,塔拉戈納陷落,組織防禦的康特雷拉斯將軍也被俘虜。由於這些戰功,絮歇在7月8日被授予元帥權仗,時年41歲。
1811年8月25日,絮歇又受命進兵瓦倫西亞。這次使用了26000人的兵力,10月1日,在普埃布拉再次打敗布萊克,但在10月25日對塞貢托城的總攻中負傷,不過次日破城。1812年1月9日,瓦倫西亞也被攻陷,同月被封為阿爾布菲拉公爵。此後17個月內,絮歇在當地大肆搜刮,聚斂了2億里亞爾(西班牙貨幣)的財富。
1813年,絮歇的兵力被默累將軍所率的來自西西里的英國援軍死死拖住,不能增援其他戰場上的法軍。但這年8月,他終將圍困於塔拉戈納的守軍解救出來。11月,封為加泰羅尼亞總督,並接替貝西埃任帝國近衛軍司令。1814年1月15日,他在莫林斯德里獲得了他在西班牙的最後一次勝利,此後被迫放棄加泰羅尼亞,撤回法國,任南部軍隊總司令。
拿破崙一世退位後,他被封為法國貴族,授予聖路易勳章,任騰思兼第十五軍區總督,拿破崙返法後,他指揮第七軍,在阿爾卑斯山與聯軍作戰,戰績頗佳。因為皇帝的失敗,被迫於1815年7月同奧地利軍隊簽訂休戰條約。因為他再次為拿破崙效力,路易十八取消了他的貴族資格。1819年,他的貴族地位才得以重新恢復。1826年,絮歇病逝於聖約瑟夫的沙托鎮,享年56歲,著有《西班牙戰爭回憶錄》。
絮歇是一位優秀的野戰指揮員,他敢於冒險、智力超群而且勇氣可嘉,他的管理天才也是同樣聞名的。他在對付西班牙游擊隊時的表現無人可比。作為唯一在西班牙被晉升為元帥的將軍,拿破崙對他評價很高:"如果我有兩個象絮歇這樣的元帥,我將不僅征服西班牙,而且還可永遠占有西班牙!
維克多維克多

維克多於1764年12月7日出生於洛林省的拉馬爾齊,是公證人沙爾·佩蘭之子。1781年入炮兵,擔任鼓手。購買委任狀後轉入國民自衛隊當了一名擲彈兵。大革命爆發後迅速升遷。1792年9月15日,成為布歇斯-杜-羅尼志願軍第二營的中校營長。後轉入義大利軍團服役,參加了1793年9月7日-12月19日的土倫包圍戰,在12月17日的強攻中,受了重傷,但達成了攻占關鍵性的小直布羅陀要塞的目標,並因此受到拿破崙的青睞。12月20日,即因為戰功提升為臨時準將。1794-1795年在東庇里牛斯軍團服役,後再次轉入義大利軍團(軍團司令拿破崙),並參加了迭戈(1796.4.14-15)、勃爾赫托(5.30)、洛納托(8.2-5)、羅維里多(9.4)、聖吉爾吉(9.15)等一系列戰鬥,在最後一次戰鬥中負傷,因為戰功提升為臨時少將。傷愈後又參加了里沃利(1797.1.14)、拉法沃利(1.16)、安科納(2.9)等戰鬥,作戰中表現不俗,尤其在拉法沃利之戰中,他指揮的部隊博得了"無畏軍"的稱號,勇敢的士兵用刺刀猛撲奧地利軍隊的防線,擊潰了所有企圖抵抗他們的敵人,這場在山地進行的殲滅戰很快就結束了,僅俘虜就有6000人之多。3月10日,獲正式少將軍銜,並提升為師長。
在拿破崙遠征埃及期間,維克多仍在義大利軍團服役。但由蘇沃洛夫元帥率領的俄奧聯軍攻勢凌厲,不管法軍表現得多么勇敢,也抵擋不住聯軍的攻擊,維克多也在特雷比亞(1799.6.17-19)的戰鬥中負了傷。1800年3月,當拿破崙組建預備軍團時,維克多擔任其中一個軍(15000人)的軍長,並隨第一執政翻越阿爾卑斯山,攻占倫巴第的首府米蘭。奧地利軍統帥梅拉斯立即命令奧特將軍搶占伏赫拉,以確保波河渡口。6月9日清晨,奧特的部隊(18000人)在芒泰貝洛與拉納軍(8000人)遭遇,展開激戰。跟在拉納後面的維克多聞訊,立即率領身邊的沙門巴克師(6000人)投入戰鬥,與拉納一起奮戰9個多小時,終將奧軍殲滅。6月4日,維克多和他的軍參加了決定性的馬倫哥會戰,他在起初失利和隨後的反攻中都表現得十分勇敢。停戰協定簽訂後,維克多離開義大利軍團,出任法國駐尼德蘭(今荷蘭)占領軍總司令。1803年,被任命為北美路易斯安那殖民地的上將總督,但他還沒有來得及上任,殖民地就被賣給了美國。1805年任法蘭西帝國駐丹麥大使。對第四次反法聯盟戰爭的普魯士戰役期間,被任命為第五軍參謀長,在拉納元帥屬下,參加了在薩爾菲爾德(1805.10.10)、耶拿(10.14)、西班多(10.25)、普烏圖斯克(12.26)進行的戰鬥。1807年1月任第十軍軍長,但卻在斯德丁附近遭到哥薩克騎兵的突然襲擊而被俘。在艾勞會戰(2.7-8)後經交換戰俘而獲釋。6月5日,維克多接替負傷的貝爾納多特元帥任第一軍軍長,經歷了海爾斯堡(6.10)的苦戰後,在弗里德蘭會戰(6.14)中表現出色,圓滿完成了協助第六軍正面突破俄軍防線的任務。7月13日,被授予帝國元帥稱號,並出任普魯士及柏林總督,時年41歲。
1808年9月,剛剛被封為貝盧諾公爵的維克多作為第一軍(29000人)的軍長隨皇帝遠征西班牙。11月9日,第一軍在埃斯皮諾薩對布萊克將軍的西班牙左翼軍團發動猛烈攻擊,西班牙軍大敗而逃,損失近5000人。11月30日,突破了西班牙首都馬德里的最後屏障--高達1500英尺的索莫謝拉山脈隘口。12月2日,攻占馬德里。1809年,西班牙司令英范塔多公爵在馬德里東南集中了21000人,計畫突襲首都,但卻在1月13日在烏克列斯遭到維克多重創,公爵也因此被撤職。3月28日,維克多所率領的18000名法軍與庫埃斯塔將軍的西班牙軍在西葡邊境的梅德林發生遭遇戰。西軍在人數上有相當大的優勢,僅步兵就多出法軍6000人,因此,西軍首先發動進攻,法軍進行頑強抵抗,並成功地保持了自己的隊形;在激烈的防禦戰後,維克多轉入反攻,一舉將西軍擊潰,並造成了其萬餘人的傷亡。4月22日,英將威靈頓率2萬餘英軍在葡萄牙登入,並聯合葡軍打敗了深入葡萄牙的蘇爾特元帥,乘勝進入西班牙。法軍連忙集中兵力,企圖一舉將英國人趕下海,但率先趕到的維克多欲搶頭攻,不待其他法軍趕到,便於7月27日傍晚向英軍設防的塔拉韋臘陣地發起突然攻擊,曾一度得手,但因夜色漸濃,未能擴大戰果。28日晨,維克多再度發動猛攻,多次試圖突破英軍之左翼,但均未成功。英軍佯做退卻,用陣後的大炮猛轟蜂擁而來的法軍,40分鐘內即重創法軍一個師,使其損失1300餘人。下午2時30分,維克多孤注一擲,展開最猛烈的攻勢,英軍形勢一度十分危急,經威靈頓投入預備隊後,陣勢始告穩定。29日凌晨,維克多乘英軍不備,悄然撤走,戰役宣告結束。此戰英-西聯軍共55441人(其中英軍20641人),法軍只有2萬人。在戰鬥中,法軍共損失7400人,聯軍損失6500人(其中英軍5600人);戰鬥中,法軍表現出了高於對手的勇氣和戰鬥素養,如果維克多能等待主力趕到(這樣法軍可達46000人)後再進攻的話,失敗的很可能是聯軍一方。因此事後皇帝嚴厲地批評了維克多,指責他未經偵察,即對占據有利地形的敵人進攻,是"讓士兵白白地送死"。英國也並不認為這是勝利,主戰的首相、外交大臣、陸軍大臣都因此戰而被迫辭職,威靈頓也認識到自己的力量還不足以打敗法軍,所以在戰役結束後主動撤回葡萄牙,靜觀待變。
1812年9月,維克多被召回法國,負責指揮由德意志人組成的第九軍(32000人),隨皇帝遠征俄羅斯,駐守斯摩棱斯克。在從莫斯科撤退的那個殘酷的冬天裡,他擔任後衛,在強渡別列津納河時,指揮1萬餘殘部獨自留在左岸抵擋維根斯坦的4萬多俄軍,打退了他們的多次衝鋒。11月29日清晨,他率領最後3000人渡過了河,隨即將橋焚毀。1813年3月12日,任第二軍軍長,參加德國戰役。8月26日,趕到德勒斯登參加會戰。27日,受命率領20000名突擊隊從奧軍正面實施攻擊,奧軍在維克多的正面猛擊和繆拉元帥騎兵的側面衝殺下,很快潰散,12000人當了俘虜。10月9日-19日,在繆拉指揮下阻擊萊比錫南面的聯軍波希米亞軍團,表現傑出。在1814年法國戰役期間,率領12000名殘部在斯特拉斯堡抵擋聯軍施瓦岑堡軍團(20萬人),以異常英勇的精神參加了布里埃納(1.29)、拉羅特埃爾(2.1)的血戰。由於在蒙特里橋爭奪戰(2.17)中失利被解職,但又立即被任命為近衛軍的兩個師的指揮官,直至在克朗的苦戰(3.7)中受重傷為止。他沒有參加百日王朝,因此被路易十八封為法國貴族、皇家衛隊司令。1815年12月,他在審訊內伊元帥的法庭上投票贊成處決內伊。1816年,任第十六軍區司令。1821年任陸軍大臣兼第十六、第十七、第十九軍區司令。後陸續擔任國務大臣、國會議員、軍事委員會主席等職。1830年革命後退休。1841年3月1日病逝於巴黎,享年77歲。
維克多是一位精力充沛、勇敢善戰的指揮員和卓越的戰術家,還是一位紀律嚴明頗有才華的管理者。他自始至終沒有背叛過拿破崙,只是出於厭戰他拒絕了百日王朝的邀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