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805年10月,烏爾姆會戰奧軍大敗後,奧軍殘部與俄軍5萬人匯合,一同往東撤退,在放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後繼續向北轉移。11月下旬,獲得俄國援軍加強的俄奧聯軍 (8.7萬人)在奧爾米茨地區占領陣地。拿破崙一世率法軍追到布呂恩地區後停止前進,並抓緊時機調集兵力(增至7.3萬人),選擇有利地形準備陣地;同時假意進行談判,故意示弱以誘敵來攻。聯軍對敵情估計錯誤,在俄國沙皇的干預下,不待後續部隊到達即於11月27日開始向布呂恩以東地區開進,企圖從南面迂迴法軍。
為誘使聯軍加速發起進攻,拿破崙一世主動放棄利於防守的普拉岑高地。聯軍到達奧斯特利茨地域展開後,誤認為法軍懼戰收縮,於12月2日倉促發起進攻,並將主力集中於左翼,以求切斷法軍退向維也納的道路,造成圍殲態勢。拿破崙一世識破敵方意圖,在右翼利用河流有利地形設定陣地,以較少兵力阻擊聯軍主力的進攻,牽制了聯軍約一半兵力,而將法軍主力集中在中央和左翼陣地上,形成了優勢兵力。會戰開始後,法軍首先頂住了聯軍的進攻,隨即不失時機地奪回普拉岑高地,接著完成中央突破,將聯軍切成兩段,並向敵左翼側後實行猛攻。聯軍潰退時,法軍在炮火支援下全線追擊,將敵主力逼到湖泊沼澤地段,致使敵軍大量傷亡和被俘。結果,聯軍損失2.6萬人,法軍損失不足萬人。
奧皇求和,與拿破崙一世簽訂了《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再次喪失大片領土和屬地,付出大宗賠款。會戰以後,第三次反法聯盟隨即瓦解,中歐地區成立了受法國保護的萊茵邦聯,奧皇被迫解散神聖羅馬帝國。這次會戰宣告了歐洲封建王朝軍隊的警戒線戰略和線式戰術的破產,突出地體現了拿破崙一世的統帥才能。他成功地利用外交手段,促使聯軍速戰,創造了有利的戰機;在兵力居於劣勢的情況下,巧妙地運用了集中優勢兵力於主要突擊方向的原則,保持了適當的預備隊,並在關鍵時刻奪占了要害陣地,實行了有效突擊,適時地進行了追擊,從而創造了以少勝多和以謀克敵的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