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與奧地利軍隊於1809年7月在維也納城東北瓦格拉姆地區進行的會戰。事件介紹
1809年5月阿斯珀恩埃斯靈會戰失利後,拿破崙一世決心徵調援兵,伺機再戰。6月,法軍增至18.7萬人,火炮約500門。奧軍約13.6萬人,火炮與法軍相當。奧軍統帥卡爾大公判斷法軍將再次由洛包島北端強渡多瑙河,遂以該方向為防禦重點,並鑒於阿斯珀恩地區陣地暴露,率部稍向後撤,主力在魯斯河北岸一弧形高地布陣,部分兵力配置在比桑山高地,企圖依託河流和高地組織防禦。陣地正面寬約20公里,以瓦格拉姆村為中心分為左右兩翼。
過程
6月30日,法軍一部從洛包島北端渡河佯動,奧軍根據既定方案未加反擊。
7月4日夜,雷電轟鳴,風雨交加,法軍主力在洛包島東南端奧軍陣地左側薄弱地點利用預製器材架設六座浮橋,分三批渡河。至次日晨,大部兵力抵達左岸,成扇狀沿魯斯河向奧軍左翼迂迴。奧軍放棄前哨陣地,撤至瓦格拉姆主陣地。15時,法軍全線出擊,遭奧軍頑強抗擊。卡爾大公發現法軍左翼空虛,於6日拂曉轉取攻勢,以4個軍的兵力對法軍阿斯珀恩方向實施反擊,造成奧軍中央陣地兵力薄弱。此時,拿破崙趕至前線,觀察戰場形勢後決心左翼取守勢,右翼迂迴突擊,主力中央突破,並調集火炮百餘門轟擊奧軍中央陣地。中午,法軍經炮火準備後,對奧軍中央陣地發起進攻,右翼迂迴亦進展順利,左翼頑強抗擊,阻敵於阿斯珀恩。中央奧軍雖頑強抵抗,但因受法軍夾擊而損失慘重。
至16時,奧軍全線潰退,約翰大公的1.25萬援軍未至,卡爾大公見敗局已定,且有可能被圍殲,遂下令全面撤退。法軍亦疲憊不堪,無力追擊。
詳細經歷
瓦格拉姆之戰提爾西特條約簽訂之後,拿破崙的帝國走向了全盛時期。此時,法蘭西帝國的控制區域從庇里牛斯山延伸到易北河,疆土直線距離達九百餘英里;往南,它已擴張到了義大利版圖的靴尖處,往東則伸抵達爾馬提亞海岸。控制如此廣闊的地區,其軍事方面的難題是夠大的。過去三年內,拿破崙雖然一連擊敗了歐洲大陸上的奧地利、普魯士和俄國三個主要敵人,但為了使他們屈服,仍有必要維持強大的軍事力量。至於其宿敵英國,由於其地處海島,所以自從法國艦隊在特拉法加被摧毀以來,拿破崙鞭長莫及。對此他的策略是通過“大陸封鎖政策”來徹底絞殺英國的海外貿易進而迫使英國屈服。然而,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漫長的海岸線,這種貿易封鎖就難實施,西班牙雖是盟國,但自特拉法加海戰以來,對法國已貌合神離;另一個國家葡萄牙,則明確地站在英國一邊。因此,拿破崙就決心要把這兩國征服。
但全盤征服這兩個國家是很荒謬的,這一決定正是拿破崙垮台的開始。以前,他在中歐的得手,主要是由於敵人的無能,而現在,他已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所以作出了如此荒謬的決定。由於將戰場擴展到西班牙和葡萄牙,拿破崙這次犯了兩線作戰的兵家大忌。雖然,他與俄國簽訂和約後成了盟友,普魯士剛被擊敗還振作不起來,但奧地利的種種跡象已表明,他們正在暗中作著再戰的準備。拿破崙注意到了這種危險,便命令貝爾蒂埃將德意志軍團重新作了部署,整編了18萬兵力以對付奧軍的進攻。
1808年4月9日,奧地利的查理大公未經宣戰,率四個軍共14萬人
從帕紹和布勞瑙之間越過了萊因河邊境線。奧軍的入侵使法軍有些措手不及。拿破崙於4月17日從巴黎匆匆趕到了多瑙沃爾特,調兵遣將抵擋奧軍的進攻。4月21日下午,他又率兵抵達蘭茨胡特。次日凌晨2時,拿破崙收到達武的報告,得知查理大公的左翼在埃克繆爾村,而且在他騎馬與馬塞納和拉納一同帶領部隊北進時,他可以聽到達武抵抗6.6萬名奧軍進攻的槍炮聲。下午2時,拿破崙的先頭部隊進入格羅斯——拉貝河谷,抵達埃克繆爾並向查理大公的左翼進攻。與此同時,達武和勒費弗爾也向東發起反擊。奧軍全線均遭攻擊,夜幕降臨時,奧軍朝雷根斯堡的多瑙河大橋潰逃。拉納率兩個騎兵師趁月夜乘勝追擊,一直追到橋頭堡。
到次日時,查理大公已將主力撤到了多瑙河左岸。查理大公留下一支強大的後衛部隊據守雷根斯堡的橋頭陣地,自己轉而朝波希米亞山區退去。
4月23日,拉納率突擊隊用雲梯攻上雷根斯堡城牆,占領了該城。拿破崙在觀看拉納的壯舉時,在觀察哨被一顆流彈擊穿靴子傷了腳,這是他在土倫戰役中被英國海軍陸戰隊的一名士兵刺中大腿後的又一次負傷。伊萬為他包紮傷口時,他冷靜地說:“肯定是個羅蒂爾槍手,那些人槍法特準。”
雖然腳受傷他全然不顧,包紮後他躍身上馬,飛馳著去檢閱部隊。
將士們激動不已,歡呼聲四起。維也納之路殺通了,敵人倉皇逃竄。拿破崙進了被炮兵摧毀的首都
維也納。並在市中心西南3英里的肖恩布魯恩宮建立了大本營。這也是拿破崙在4年之內第二次占領奧地利首都。
此時奧皇已逃往波希米亞,查理大公的軍隊也在多瑙河北岸隱藏起來。拿破崙想一勞永逸地粉碎奧地利的軍事力量,便不顧危險,貿然架橋渡河作戰。
5月20日拂曉,法軍一個師渡過多瑙河進入洛鮑島,21日至22日與奧軍發生激戰,法軍損失慘重,傷亡達4.4萬人,而奧軍只傷亡2.3萬人。這次戰役,是拿破崙遭受過的第一次真正的失敗,此外,這次戰役還使他的一個英勇善戰的元帥拉納犧牲了。
不過,拿破崙在洛鮑島仍未退縮。他繼續集結部隊,一個多月後又完成了進攻部署。
7月4日晚,風雨交加,電閃雷鳴,暴風雨分散了奧軍的注意力,加上查理大公的主力在北邊七英里遠的地方守候他們,使拿破崙在一夜之間,指揮15萬人馬渡過了歐洲的這條最大的河流。過河後法軍擊退了奧軍前衛並向左實施大規模的迂迴運動戰。
在維也納和普雷斯堡之間的多瑙河北岸,綿亘著一塊東西長40英
里,南北長20英里叫馬爾赫費爾德的肥沃平原,其北部與摩拉維亞山地相連。馬爾赫河和多瑙河左岸的一些支流從平原流過。在這些較大的支流中,有一條叫魯斯巴赫河。查理大公的左翼部隊已沿該河左岸多伊茨
—瓦格拉姆和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之間長約4英里的地段掘壕據守,
該部隊包括羅森貝格、霍享佐倫和貝爾加德3個軍。查理大公的右翼在多伊茨—瓦格拉姆處與其左翼結集,該翼先向西,逐漸折往西南,經阿德克拉村、蘇森布倫村、布雷滕利村至阿斯佩恩村,構成一條長達8英里以多瑙河為依託的弧形防線。這一翼由克里勞軍、柯羅華特軍和列支敦斯登親王的部隊據守。
7月5日拂曉時,天卻開始放晴並轉熱了。法軍在下午3時完成了扇
形接敵運動並抵近奧軍布防的凹面弧形陣地。但查理大公此時卻不急於交戰,因為參戰各軍尚未完全展開,其弟約翰的部隊也相距甚遠,援軍到達後即可構成合圍。本來查理大公如果在拂曉時乘法軍半渡之際發起攻擊,他可能已將法軍徹底殲滅。但此時他已錯過了時機。
馬塞納軍的4個師在阿斯佩恩和阿德克拉之間構成整個法軍的左
翼,從一開始他就與克里勞軍在阿斯佩恩附近展開了激戰。下午6時,拿破崙將自己的近衛軍和重騎兵預備隊集中到拉斯多夫附近。經過陣前偵察,他決定攻擊奧軍在水深流濁的魯斯巴赫河一線的左段。這次攻擊由達武和烏迪諾從正面發起,但部隊傷亡慘重。由於夜幕降臨,拿破崙命令停止戰鬥,打算次日繼續進攻。
7月6日清晨,查理大公竟率先發動進攻,使拿破崙大吃一驚。馬塞納的4個師在阿德克拉和阿斯佩恩之間長達7英里的正面戰場上,被迫抵禦奧軍主力克里勞軍和柯羅華特軍的衝擊。右邊的薩克森軍再次被擊潰,左邊的布爾代師則被攆出阿斯佩恩村,火炮全部損失。形勢十分危急。如果奧軍沿多瑙河岸推進,法軍就會被切斷退路。面臨著這種危險,拿破崙只有兩種選擇:將預備隊調過河來支援受威脅的左翼;二是對奧
軍的中路和左翼實施反擊。第一種方案的困難在於距離太長,調動複雜,拿破崙遂決定打擊瓦格拉姆,因為這是奧軍左右翼的接合部和中心要點。
拿破崙命令馬塞納不惜一切代價守住左翼,然後命洛里斯托納和德魯奧把近衛軍的60門火炮投入戰鬥,炮轟瓦格拉姆和阿德克拉之間的奧軍中心。經過長時間的炮轟之後,貝西埃爾率領重騎兵師向業已動搖的奧軍步兵衝去。接著,麥克唐納所率歐仁的20營步兵以及隨後跟進的馬爾蒙和弗雷德的部隊相繼突破了奧軍中部。同時,右翼的達武在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以南渡過魯斯巴赫河,席捲整個奧軍左翼之後也向瓦爾格拉姆合圍。戰鬥十分激烈,奧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是,當查理大公在下午4時獲悉弟弟約翰的部隊離戰場還有10英里遠時,他這才意識到其圍殲法軍的計畫已告失敗,便命令部隊脫離戰鬥撤往摩拉維亞山區。
撤退時奧軍井然有序,僅撇下重傷員和一些被打壞的火炮,法軍精疲力竭無力追擊,拿破崙已經把所有預備隊都用光了。在近程炮戰中雙方都投入了400門以上的大炮,因此傷亡慘重。法軍傷亡可能高達3萬餘人,奧軍也可能有2.6萬人。對於拿破崙而言,瓦格拉姆之戰雖不像弗里德蘭之戰和奧斯特里茨之戰那樣可稱之為壓倒性的勝利,但結果證明它同樣是決定性的。查理大公的軍隊在夜間以數路縱隊向北撤退。法軍於次日才不緊不慢地追擊。7月10日,馬塞納在茲諾伊莫追上奧軍後衛,兩軍交戰,馬塞納取勝。此後,奧皇感到自己的軍隊不能再承受更大損失,遂於11日派列支敦斯登親王向拿破崙請求休戰,拿破崙欣然同意。他遠離法國本土,況且從西班牙傳來的訊息也不容樂觀。戰爭行動雖已告終,但雙方經過了3個月的艱苦談判,才於10月4日在肖恩布魯恩宮簽訂了和平條約。
布置
在法軍渡河前,狡猾的查理大公,早已經把13萬奧軍布置成了一個長12英里的半圓形口袋陣。其右翼由3個軍組成,以阿斯佩恩村為依託,沿布雷滕利-蘇森布侖-亞德拉克-多伊茨-瓦格拉姆布置,長8英里。其中阿斯佩恩-布雷滕利為克里勞的第六軍,布雷滕利-蘇森布侖為柯羅華特的第三軍,蘇森布侖-瓦格拉姆為列支敦斯登親王的預備軍。左翼也由3個軍組成,從瓦格拉姆沿魯斯巴赫河左岸一直延伸到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長4英里。依次是貝利加德的第一軍,霍亨佐侖的第二軍,羅森貝格的第四軍,他們已經挖掘好戰壕據守。兩翼結合部是路易斯的第五軍。此外,他的騎兵分別在阿斯佩恩村西,蘇森布侖-亞德拉克村北,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以東集結。為了保證戰役的勝利,他還命令自己的弟弟約翰大公率還在普雷斯堡的軍(14000人)向西運動,封鎖馬爾格拉夫-新錫德爾以南的缺口,從而完成整個包圍。
然而,拿破崙對奧軍的布置和計畫卻一無所知,他自認為自己有17萬大軍,只要過河突擊便可穩操勝券。可是渡河時,貝爾蒂埃下達的行軍表不準確,導致本該經右邊橋樑過河的達武軍走了中間的橋,部隊展開延誤了好幾個小時,進攻被迫推遲,因此拿破崙十分惱火,責備了他的參謀長。
7月5日下午3時,15萬法軍終於完成了渡河後的展開,並以扇形接敵的機動抵近奧軍的陣線。此時,第四軍馬塞納元帥部4個師(布代,勒格朗,聖西爾,莫利托爾)3萬人在阿斯佩恩-亞德拉克之間構成整個法軍的左翼,左翼2個騎兵師集結在了阿斯佩恩以南。緊挨著馬塞納的是由貝爾納多特元帥指揮的,2個步兵師組成的第九軍薩克森部隊萬餘人,進據了亞德拉克村。在法軍的右翼,烏迪諾上將指揮的第二軍4個步兵師和達武元帥指揮的第三軍4個步兵師總共約5萬人,挺進到掘壕據守的奧軍左翼前。1個騎兵師掩護達武的右翼。歐仁親王指揮的義大利軍5個步兵師和馬爾蒙上將指揮的軍3個步兵師則集結在兩軍後部。近衛軍2個步兵師和騎兵預備隊5個師直到下午6時終於集結到拉斯多夫附近。
雙方都排開架勢,大戰終於揭幕。
初戰
5日下午,自從馬塞納完成法軍左翼構成後,就與克里勞的部隊在阿斯佩恩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可是奧軍主力並沒有動靜,因為其主要部隊都還沒完成展開運動,約翰大公的部隊又沒有趕到,所以並沒有投入全力應戰,相反選擇防守。
由於拿破崙擔心奧軍獲得增援,所以雖然部隊剛剛完成戰術機動,就急於進攻。經過偵察,他認為奧軍的左翼比較薄弱,於是立即命令達武和烏迪諾率部進攻。因為倉促投入進攻,戰前偵察不足,而且命令傳達到各級部隊又出現極大的時間差,使得兩軍完全是各自為戰,零星攻擊,並沒有對奧軍防禦陣地形成有效的衝擊。相反,早有準備的奧軍死守陣地,還適時發起猛烈的反擊,結果法軍不僅沒能占領任何陣地,反而傷亡慘重。右翼的奧軍積極配合,也加入反擊,將無能的貝爾納多特逐出了亞德拉克村,薩克森部隊敗退的模樣極為狼狽。
夜幕降臨時,拿破崙意識到繼續進攻不利,自己的預備隊到位時間過晚,於是下令停止了進攻,準備第二天再行動。於是各攻擊部隊回到攻擊前陣位,而薩克森部隊也在亞德拉克村後方重新集結。
危機與對策
6日清晨,已經完成全部戰術展開的奧軍在查理大公指揮下,搶先向法軍陣地發起突然的進攻。奧軍以其右翼為突擊兵力,將主力克里勞軍和柯羅華特軍投入馬塞納第四軍所在的阿斯佩恩-亞德拉克一線,而前日就挫敗薩克森部隊的列支敦斯登親王軍猛攻貝爾納多特的薩克森軍。
而法軍左翼的馬塞納第四軍在7英里正面上僅有4個步兵師,要抵擋奧軍兩個主力軍5個師的進攻,十分吃力。很快,最左翼的據守阿斯佩恩村的布代師被趕了出來,其他三個師也步步後撤,奧軍奪取了法軍的炮兵陣地,逃跑不及的法軍喪失了幾乎全部的炮兵。而右邊的薩克森部隊則再度崩潰,潰兵潮水般向後逃跑。
查理大公的這一招令拿破崙大為吃驚,他根本沒有想到奧軍居然還敢主動進攻,而且還敢在約翰大公的增援沒有趕到前進攻。現在,如果任奧軍在其左翼的形勢發展,法軍就會被完全切斷退路,被奧軍包圍殲滅。而解決的辦法無外乎兩種選擇,其一就是將預備隊投入自己的左翼,其二就是將預備隊投入到對奧軍中路和左翼的打擊中。經過考慮,由於第一方案的機動距離太遠,調動複雜,於是改採用第二方案,並且決定突擊方向選擇在瓦格拉姆,因為這是奧軍左右兩翼的結合部。他立即下了幾道命令,一面要求馬塞納無論如何也要堅守住左翼,一面令歐仁親王的義大利軍,馬爾蒙軍,符雷德的巴伐利亞師和騎兵預備隊組成一支臨時編成的序列,由麥克唐納上將指揮,做好進攻準備,而洛里斯東和德魯奧將軍把近衛軍的60門火炮投入中路,與那裡的44門火炮配合,集中炮擊瓦格拉姆和亞德拉克之間的奧軍結合部。
反擊
在經過長時間猛烈的炮擊之後,法軍完成機動動作,行進到瓦格拉姆附近的麥克唐納縱隊立即發起了進攻。打頭的是由義大利軍布魯西埃師和拉馬克師8000人組成的4個密集縱隊,前面2個分別有4個營,後面2個分別有8個營。緊隨其後的依次是義大利軍塞拉斯師和符雷德的巴伐利亞師的密集縱隊,義大利軍迪呂特師和帕克托師的密集縱隊,以及瓦爾特的近衛軍近萬人密集縱隊。左翼是南蘇蒂將軍的24連胸甲騎兵和4連輕騎兵,胸甲騎兵在前。右翼從前往後依次是10連近衛軍騎兵,8連巴伐利亞騎兵和4連輕騎兵。部隊冒著奧軍猛烈的炮火前進,損失很大。而同時法軍右翼達武元帥和烏迪諾上將所部也發起了攻勢,法軍奮力渡過魯斯巴赫河,前赴後繼地進攻。
此時,戰局的天平開始扭轉。因為查理大公手中卻沒有任何預備隊,在中路和左翼遭到進攻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增援,只能依賴部隊的拚死抵抗。而法軍在中路雖然死傷慘重,但是很快取得突破,並對整條戰線起到決定性的威脅作用。經過準備的法軍右翼部隊也很快確立了戰術優勢,達武的部隊席捲了整個奧軍左翼。整個法軍右翼開始向瓦格拉姆開始實施合圍。奧軍雖然戰鬥十分英勇,可是戰局形勢已經完全逆轉。下午4時,查理大公在得知弟弟約翰大公的部隊離戰場還有10英里遠時,才意識到自己圍殲法軍的計畫已經失敗,這場戰鬥繼續下去不僅於事無補,還對自己極端不利,就命令部隊脫離戰鬥,向北撤退進摩拉維亞山區。
奧軍的撤退是井然有序的,他們僅僅拋棄了打壞的火炮,撇下重傷難於同行的人員。匆匆趕到的約翰大公沒有與法軍交戰,也未掩護撤退,匆匆脫離。而拿破崙則用光了手頭的預備隊,各部隊又精疲力竭,無力追擊。於是瓦格拉姆之戰至此落下帷幕。雙方傷亡法軍約3萬餘人(一說27000人),奧軍26000餘人(一說32000人)。
後果
此役,奧軍損失4.5萬人,法軍損失3.4萬人。拿破崙在阿斯珀恩—埃斯靈作戰失利後,認真汲取教訓,進行周密、細緻的戰役準備,達成突然性,終於轉敗為勝,迫奧求和,粉碎第五次反法聯盟。
戰役評述
這次瓦格拉姆之戰,是一次較為經典的大軍團決戰。雙方總共動員了30多萬兵力,各自調動了400門以上的火炮,從單個戰鬥而言,超過了1789年以來時期歷次戰鬥的規模。而雙方的統帥又是當時兩國最著名的統帥,曾經有過一次交手的經歷,在戰鬥中,兩人均有上佳表現。其中拿破崙的良好組織大軍過河;危機時靈機應變,及時在最關鍵的地點和時機,投入預備隊,取得決定性戰果的指揮,都堪稱戰術的典範。查理大公選擇伏擊地點,誘使敵軍進入預設口袋,實為謀劃高明。然而兩人也各自犯下低級錯誤。拿破崙在敵情不明的情況下,只恃自己兵力強大,貿然渡河,被敵軍引誘入設定的圈套又倉促進攻,導致極其嚴重的後果,若非自己反應機敏,奧軍又延誤戰機,約翰大公遲遲不到,恐怕勝負難料。至於查理大公則略顯死板,雖然設好埋伏,但是未能乘法軍渡河時和渡河後的混亂及時進攻,為等弟弟延誤了時機。在後來進攻中,戰線又拉的過長,兵力分散,沒有形成主突擊方向,另外也沒有保留任何預備隊應付突發情況。綜合而評,拿破崙在整體指揮和組織上實勝查理大公一籌,法軍實力上也稍占優勢,所以取得勝利也在情理之中。
這場戰役影響是深遠的,它基本決定了奧地利在這次戰爭中的失敗,導致後來停戰協定和申布倫和約的簽定,從而使得拿破崙又一次在大陸上確立了其無與倫比的統治權,為征俄埋下伏筆。當然這也是拿破崙最後一次對一個主權王國的成功征服的戰役,從此以後,這樣的征服就再也沒有出現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