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珠蕨

連珠蕨

連珠蕨,水龍骨科,多年生大型附生蕨類,常附生於大樹樹幹上。根莖短,密被長而細的狹條狀淡紅棕色鱗片,鱗片邊緣有纖毛。葉長50-60cm或更長,無柄,中部深羽半裂,裂片邊緣全緣且增厚,頂部可育,羽片縊縮幾呈小珠狀。在中國僅分布於台灣。菲律賓也有分布。

基本信息

簡介

連珠蕨連珠蕨
連珠蕨,屬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多年生挺水植物或沉水植物,高從15公分到25公分左右。根莖綿延狀,而葉子子通常呈現單一或三叉狀,繁衍用的孢子密生於葉脊。一般來說,該種植物都生長在低海拔山區的林下小溪流。水龍骨科的植物屬於蕨門、薄囊蕨綱、蕨目。生於陸地上、或者生於樹木和岩石上。葉厚,不透明,具中肋,鱗片與被毛,葉為單葉,指狀或一回羽狀複葉。孢子囊堆生於葉背,為圓形、線形或全面分布,無蓋膜。此科植物在台灣約有20屬58種。

基本信息

連珠蕨水龍骨科線蕨
種中文名:連珠蕨
種拉丁名:AglaomorphameyenianaSchott
科中文名:槲蕨科
科拉丁名:Drynariaceae
屬中文名:連珠蕨屬
屬拉丁名:Aglaomorpha
國內分布:產台灣(屏東、台中、花蓮)
國外分布:菲律賓也有
命名來源:《台灣植物志》
中國植物志:6(2):272

科屬介紹

連珠蕨連珠蕨
中文學名:連珠蕨
英文學名:Aglaomorphameyeniana Schott
科屬:水龍骨科連珠蕨屬

附生,大型。根狀莖粗廢,橫生,被薄而狹的鱗片。葉疏生,一型,通常無柄,基部不以關節著生於根狀莖上;葉片基部擴大,乾膜質,用以機具腐殖質,葉片中部較大,近革質,深羽裂,具有闊披針形而全緣的裂片,行正常的光合作用葉脈明顯,網結,形成整齊的大小四方形網眼,具內藏小脈,葉片上部通常能育,羽裂,收縮的狹披針形或線形的羽片,孢子囊群初為脈叉處生,後擴展成片(脈叉處囊群、匯生囊群或網狀囊群),不具囊群蓋,也無隔絲,孢子囊為水龍骨型,環帶由10-16個加厚細胞組成。孢子橢圓形。

形態特徵

連珠蕨連珠蕨葉
連珠蕨為多年生大型附生蕨類,常附生於大樹樹幹上。根莖短,密被長而細的狹條狀淡紅棕色鱗片,鱗片邊緣有纖毛。葉長50-60cm或更長,無柄,中部深羽狀半裂,裂片邊緣全緣且增厚,頂部可育,羽狀縊縮幾呈小珠狀。

大形著生性蕨類,基部羽片明顯較短且寬,多少有重疊,以形成腐植質收集構造,其著生的位置多離地高,且常密集生長,喜歡生長於海拔200-600公尺森林中,分布於恆春半島南仁山、高士佛山、士林格山、萬里德山等區域。

習性分布

連珠蕨生長環境
喜溫暖及半陰環境,畏強光和寒冷,好肥,要求土壤肥沃疏鬆排水性好。高溫乾燥季節,經常向葉面噴水增濕。適合生長於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冬季移入室內,要放置在能夠較多接受光照的地方,盆土也要保持適當濕潤,不能太乾,室溫保持不低於10度左右,中午前後用微溫水噴霧,有利於保持其良好的觀賞效果。

該種植物都生長在低海拔山區的林下小溪流邊,主要分布在台灣屏東、台中、花蓮,菲律賓也有。

圖示解說

連珠蕨連珠蕨植株部點陣圖

圖示連珠蕨各部位的結構圖,分別是1.植株;2.液晶屏不育部分一段;3.葉片能育部分一段;4.孢子囊(放大);5.鱗片(放大)。

繁殖栽培

連珠蕨盆栽蕨類植物
連珠蕨有孢子繁殖和分株繁殖。孢子繁殖技術要求嚴格,需要高溫高濕環境,一切用品包括容器、栽植材料和室內空間都應嚴格消毒,並保持清潔衛生。夏季乾燥季節,要保持室內潮濕。分株繁殖一般於春季結合翻盆進行。把植株從盆中倒出,根據需要將一株分成數株,每株需帶有根和葉。分株時切勿損傷生長點,保持根部有儘量多的土壤。剪掉衰老和損傷的葉、根。按照原來的土壤水平線重新栽植分株,澆水。分株繁殖無嚴格的季節要求,一年四季皆可進行。也可用組織培養法進行離體快速繁殖。對大規模現代化商品生產,有實際意義和價值。

盆栽時需每隔2至3年需換盆一次,換盆時間在2至8月皆可進行,不要傷根。重新上盆時,先在盆底放2厘米厚的碎磚,以利排水。再鋪厚2厘米的木炭,用來吸收土壤殘留的鹽分和毒氣等。而後加一層骨粉(富含磷肥),以利根部生長。將植株放入盆後,再填配製好的基質,這樣才能保證植物的生長,達到好的栽培效果。

經濟價值

連珠蕨連珠蕨
體態優美,有觀賞價值。在溫室和庭院中廣泛栽培,是良好的觀賞植物。可以作為營造和發展各種林地的指示植物,作為選擇的營造林地。可作為氣候的指示植物。工業上是工業生產上的重要原料。又如石松的孢子可作為冶金工業上的優良脫模劑,將孢子撒在機器鑄件模具的壁上,可以防止鑄液沾附在模子的壁上,使鑄件的表面光滑,減少砂眼;還可在火箭、信號彈、照明彈等各種照明製造工業上,作為引起突然起火的燃料。木賊含矽質很多,可代替砂皮摩擦木器和金屬器械,是極好的磨光劑。

病害防治

連珠蕨灰霉病症狀
常見病害主要有兩種: 1.灰霉病 主要為害植株的莖和葉。發病莖葉呈水浸狀腐爛,嚴重時整株枯死。防治方法是提高室內溫度,注意通風透光,降低濕度,定期噴藥,以預防為主。一旦發現病害,應立即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倍液噴霧,7至10天一次,連續兩三天,注意交替用藥,以防產生抗藥性。

2.立枯病 發病植株葉片綠色枯死,而莖幹下部腐爛,呈立枯狀。發病初期病株生長停頓,缺少生機。然後出現枯萎,葉片下垂,最後枯死。病株根莖處變細,出現褐色、水浸狀腐爛。潮濕時,自然狀態下病斑處也會產生蛛絲狀褐色絲體。防治方法是選擇充分消毒的培養土和腐熟的肥料作為盆土,忌積水。發現死苗應及時同盆土一併倒掉。上盆定植後,每隔10天噴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00倍液,或用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澆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