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eridophyta
蕨類植物中最占優勢、數量最多的一門。又稱羊齒植物。
具明顯的根、莖、葉和複雜的維管系統的分化。除少數具喬木狀直立莖外,大都具橫走的根狀莖。單葉或一至多回羽狀複葉,具柄,葉片中的脈序羽狀或扇狀,側脈二歧分叉或二歧合軸分叉,開放或結成網狀。植物體各部通常具有鱗片和各種毛被等保護器官;孢子囊部分散生或成聚合囊,絕大多數聚生成各種形狀的孢子囊群,著生於葉片下面的邊緣或葉脈上。孢子囊絕大多數具薄的囊壁,並有釋放孢子的結構——環帶。孢子兩面型或四面型,表面有複雜的紋飾。約1萬種,廣布世界以溫暖潮濕的熱帶、亞熱帶最多。大多數陸生或附生,少數水生或沼澤生。中國有2000多種,是世界上蕨類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該門是森林植被中草本層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些種可作為反映生態環境的指示植物,同時又是中草藥的重要來源,有些種類的拳卷幼葉可作蔬菜,稱蕨菜,行銷國內外,有些種類的粗大的根狀莖,可以直接食用或提取澱粉,俗稱蕨粉,是滋補食品,多數的種類形體雅致,歷來作為園林觀賞植物。
真蕨類最早出現於泥盆紀,石炭紀、二疊紀時開始繁盛,在數量上,僅次於石松門、節蕨門和種子蕨門。中生代時雖次於裸子植物,但仍不失為當時最繁盛的類群之一。現代仍然繁盛。該門由於種類最多、親緣關係複雜,給分類上造成很大的困難,100多年來,不同的分類學家,各提出自己的分類系統。通常包括化石在內的分類可分為3個綱:①原始蕨綱。枝系和葉的區別不很顯著。出現於早泥盆世,在石炭紀比較繁盛,延續到二疊紀。②厚囊蕨綱。孢子囊壁由數層細胞組成。內含:瓶爾小草目,化石少見,且多有疑問;觀音座蓮目,出現於石炭紀,延續至今。③薄囊蕨綱。孢子囊壁僅由一層細胞組成。內含:紫箕目,又稱薇目,出現於石炭紀,延續至今;真蕨目,出現於石炭紀,至現代仍有;蘋目,和槐葉蘋目均出現於第三紀,延續至現代。中國秦仁昌1978年將該亞門分為厚囊蕨、原始薄囊蕨和薄囊蕨3個綱6個目和47科(不產於中國的科未包括在內),成為真蕨類最新的分類系統。
相關詞條
-
種子蕨植物門
種子蕨植物門(Pteridospermophyta)或列為一綱。 蕨葉與真蕨植物極相似,但生殖葉上著生種子和花粉囊,主葉柄常二歧分叉,葉表面角質層厚,有...
-
真蕨亞門
真蕨亞門Filicophytin為最繁茂的蕨類植物,約有1萬種以上,廣布全世界;中國近2000種,廣布全國。孢子體發達。莖除了樹蕨外,均為根狀莖,有各式...
形態特徵 物種分類 -
複葉耳蕨屬
複葉耳蕨屬屬於鱗毛蕨科植物,約40種,分布於世界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生於海拔50~200m的林下或溪邊。
基本簡介 形態特徵 種類分布 化學成分 約理和臨床作用 -
對開蕨
對開蕨是中國新記錄植物種,僅產於長白山南麓和西側局部地區,並且分布星散,如不加以保護,將有絕滅危險。屬稀有種。其分布區域氣候溫涼、潮濕,土壤為酸性暗棕色...
基本概述 保護現狀 形態特徵 地理分布 保護價值 -
扇蕨
扇蕨,中國特有種。分布於西南地區,生於海拔2 000~2 700 cm處的陰濕常綠闊葉林和針闊混交林下或溝谷地段。國家三級保護漸危種。
基本信息 科屬簡介 形態特徵 分布與習性 保護價值與措施 -
真蕨目
真蕨目,真蕨植物門薄囊蕨綱中的一個主要分支。也稱水龍骨目,包含有超過百分之80的現今蕨類物種。它們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等地區都可以被發現。這一目的特徵有...
分類地位 形態及分布 主要代表科 下屬科名 -
蕨
蕨菜(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也叫拳頭菜。俗稱“山野菜”,是一種野生蕨類植物蕨的嫩芽,部分種類可食用。喜...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本科分類 -
蕨類植物門
蕨類植物門(Pteridophyta)是高等植物的一大類群。也是高等植物中較低級的一類。常為高大木本植物,成為大森林,盛繁於晚古生代,至現代多為草本。蕨...
引言 概述 一般特徵 生長過程 繁殖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