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拉丁名:Microsorumfortunei(T.Moore)Ching
別名:大葉骨牌草、七星劍、鏇雞尾
科:水龍骨科
屬:星蕨屬
中國分布:產長江流域及以南各省區,北達陝西(平利、西鄉)和甘肅(文縣)
國外分布:馬來西亞、不丹、緬甸、越南也有分布
命名來源:《海南植物志》
中國植物志:6(2):219
生境:林下石岩上、舊牆上或樹幹上
繁殖方式:孢子
習性:水生
來源:水龍骨科星蕨屬植物江南星蕨,以全草和根狀莖入藥。
採摘與儲藏:四季可采,洗淨,鮮用或曬乾。
性味:甘淡、微苦,涼。
用法用量:0.5-1兩。外用適量,鮮草搗爛敷患處。
藥用功能:腎炎、疔瘡
藥用主治:流行性感冒、哮喘、支氣管炎、黃疸、小兒驚風、肺癆咳嗽、風濕性關節炎、淋症、尿路結石、痢疾、白帶、蛇蟲咬傷、無名腫毒、疔毒癰疽、外傷出血。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形態特徵

習性分布

江南星蕨,產於我國江南廣大地區,陝西等地也有。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北、湖南、海南、廣西等地。附生、土生均可,野外多生於海拔200-1800m的山坡林下、溪谷邊樹幹或岩石上。喜溫暖濕潤及半陰環境,畏強光和寒冷,好肥,要求土壤肥沃硫松排水性好。
藥理作用

栽培管理

盆栽宜用腐葉土2份與砂1份混合,再加少許廄肥或骨粉。日常放半陰或有散射光的亮處,如樹下、建築物北側等都較適宜。生長季要供給充足的水肥,並每天噴霧保持其周圍有較高的濕度,施肥後要用清水噴淋葉片,這樣可保證其生長更旺。放置在室內觀賞的,還應經常用軟布撩洗葉面上的灰塵,保持葉面滑潔光亮。還要防止化纖以及其他害蟲對葉片的侵害,導致葉片破損,失去美姿。對有孔的葉片,可在新葉長得較大後將其剪去。
冬季移入室內保溫之後,要放置在能夠較多接受光照的地方,盆土也要保持適當濕潤,不能大幹,室溫能經常保持不低於0℃,就可平安度過寒冬。
繁殖研究

接種後25天左右發育為片狀體,片狀體形成頂端細胞的時間較晚,有的甚至不形成。無機培養基培養的原葉體常在基部發生營養繁殖。毛狀體出現在片狀體形成之後,數量豐富,多為單細胞,分布於原葉體背腹面及邊緣。接種後60天左右發育形成幼原葉體,成熟原葉體呈心臟形。接種後80天左右開始有性器官出現,精子器的出現較頸卵器早10天左右。頸卵器成熟後,頸部常向原葉體基部傾斜或彎曲。
中國珍惜蕨類植物導航
蕨類植物在植物界是一個自然的類群,地球上除兩極外,到處都有蕨類植物分布,其生態習性千差萬別。根據秦仁昌修訂的中國蕨類植物的分類系統,它具體分為5個亞門,即松葉蕨亞門、石松亞門、水韭亞門、楔葉蕨亞門和真蕨亞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