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飛

成飛

成飛其全稱為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名“國營132廠”,創建於1958年,建成於1964年,1998年組建為集團公司。坐落於成都市西郊黃田壩,擁有綜合性機場和專用公路、鐵路貨運線,緊鄰成都火車貨運西站,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直屬特大型企業,是我國研製、生產殲擊機的重要基地。與美國波音、歐洲空客等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轉包生產了波音787方向舵、波音757尾段、空客A320/340登機門等民機大部件。

基本信息

集團簡介

集團概況

成飛成飛
中航工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原名“國營132廠”,創建於1958年,建成於1964年,1998年組建為集團公司。
中航工業成飛是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直屬特大型企業,是我國研製、生產殲擊機的重要基地。中航工業成飛坐落於成都市西郊黃田壩,擁有綜合性機場和專用公路、鐵路貨運線,緊鄰成都火車貨運西站,交通運輸十分便利,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公司占地近500萬平方米;在冊職工14000多名,其中工程技術、管理人員約占三分之一,形成了一支素質高、能力強、專業化的航空人才隊伍。
中航工業成飛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發展,按照“航空為本,軍民結合”的發展戰略,為國家防務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軍機研製實現了“生產一代、試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格局,
成飛成飛
軍機外貿占領了國際軍機市場的一席之地。其中,殲十飛機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梟龍/FC-1飛機榮獲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型號研製(重大階段)銀獎。
中航工業成飛與美國波音、歐洲空客等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轉包生產了波音787方向舵、波音757尾段、空客A320/340登機門等民機大部件。公司因優質、準時交付產品贏得客戶的信賴,成為國際民機大部件優秀轉包商,成飛空客項目被法國國家航空宇航公司評為3A級供應商,A320生產線被歐盟評為“海外明星生產線”。中航工業成飛擁有雄厚的技術實力和國際接軌的質量保證體系,曾獲得過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00多項,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被廣泛套用於產品的設計製造過程中。公司是國家“CIMS套用領先獎”的航空企業。中航工業成飛堅定“航空報國,追求第一”的理念,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舉航空報國旗,走和諧成飛路,激情進取,志在超越,公司獲得了快速發展,連續二十多年保持盈利,累計向國家上繳利稅數億元。中航工業成飛榮獲了全國文明單位、全國質量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模範職工之家、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精神文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中央企業先進集體、航空報國重大貢獻單位等榮譽稱號,是中國企業形象AAA級單位。

發展歷程

1956年4月,根據中蘇兩國政府簽訂的蘇聯援助中國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的協定,兩國政府正式簽訂了蘇聯第二批援建我國航空工業19項的協定書,132廠建設項目是其中之一。同年5月,第二機械工業部指示,新的殲擊機製造廠代號為132廠。12月,國家建委正式批准132廠的廠址在成都溫江黃田壩。1958年7月,第一機械工業部第四總局通知132廠第二廠名為"峨嵋機械廠"。10月18日,132廠正式動工興建。
1959年5月,遵照黨的八屆六中全會關於廢除"一長制"的決定,工廠開始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1961年,根據殲5甲型飛機試生產的需要,工廠建立了"四師一長"、"兩級管理兩級核算"的行政管理體制,即在工廠設立總工藝師、總機動師、總冶金師、總檢驗師和生產長;廠、車間二級管理、兩級核算。該管理體制對工廠順利完成殲5甲型飛機和殲教5型飛機的試生產任務起到了積極的作用。1962年,部頒發了總會計師試行工作條例,工廠開始實行以總會計師為首的經濟責任制。
1964年10月,132廠基本建成,全廠占地面積507.4公頃,房屋建築面積300525平方米,擁有各類設備3349台/件,總投資1.8億元人民幣,職工10485人。11月,殲5甲飛機首飛成功,至此,國內第一架自行測繪設計試製的高亞音速全天候殲擊機在132廠誕生。1966年5月,工廠自行改型設計的首架殲擊教練機--殲教5型機成功首飛,工廠的軍品生產由測繪仿製轉變為改型試製。
1965年6月,三機部指示132廠在進行殲5甲型機批生產和殲教5型機改型設計的同時,開展試製殲7型飛機的工作,並決定對132廠進行技術改造。1966年,工廠進行了第一次技術改造,於1968年底基本完成,總投資386萬元,具備了生產殲7飛機的能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由於廠內民眾組織紛紛"奪權",廠黨委和行政管理機構處於癱瘓與半癱瘓狀態之中。1967年3月,根據中央軍委指示,132廠成立第一屆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工廠權力,實行軍事管制。1968年2月,工廠革命委員會成立,實行革委會一元化領導。期間,大部分管理人員、技術人員被下放車間勞動。這一舉動,造成了工廠生產、技術、管理工作的嚴重混亂。由於廠內武鬥和派性紛爭不斷,工廠局勢長期處於混亂之中,企業連年虧損,成為全國聞名的"老大難"單位,1966年至1976年,工廠累計虧損高達5815萬元。1972年,132廠成立廠臨時黨委,結束了軍事編制管理。
1976年,黨中央一舉粉碎了"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132廠開始了從恢復、整頓到全面發展的新時期。1978年,工廠革委會撤消,恢復了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同時對產品質量和企業內部管理進行了恢復性整頓。廠臨時黨委對全廠體制機構進行了調整,設立了裝配、機加、鈑金鉗焊、鍛鑄、工裝、機動等6個分廠和試飛站,實行厂部、分廠、車間、工段四級管理。工廠的工作重點逐步轉移到以科研和生產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1970年3月,殲7I型飛機成功首飛,1975年殲7II型飛機設計定型,第三機械工業部將其作為新一代機種被列入航空工業發展規劃,工廠為適應大上殲7飛機的需要,開始對工廠進行全面技術改造。至1985年,全廠共建成廠房面積80642平方米,新增設備1045台,綜合生產能力接近年產殲7飛機200架的水平,比改造前提高了150%。1978年12月30日,經過整整10年的研製,殲7I型飛機的改進型殲7II型飛機終於成功飛上了藍天。
1979年,132廠以成都飛機公司的名義對外開放,工廠的軍品生產開始由軍援轉向外貿出口,產品結構由單一的軍品生產逐步向軍民結合多品種生產方向發展。12月,工廠成立了民品辦公室,統一負責全廠民品生產和開發工作,支柱民品機車的生產也初具規模。1980年,經三機部批准實行廠內經濟責任制,工廠經營管理開始由生產型向生產經營型轉變。
1982年,航空工業開展全面整頓,132廠被列為第一批重點整頓企業。在全面整頓過程中,132廠按照"統一領導、分級管理"的原則建立了經濟核算制和經濟責任制,加強計畫管理,擴大了工裝、機加、民品、鍛鑄四個分廠的許可權,開始形成生產經營、獨立核算實體,調整人員構成比例,實行定員定編。
1984年,國務院提出了關於進一步擴大國營工業企業自主權和試行廠長負責制的要求,132廠被確定為航空工業部的試點單位。5月,國防科工委明確了新殲擊機總體設計單位定點611研究所,新殲擊機製造單位定點132廠。10月,部以航計函(1984)1216號文確定132廠和611所組成科研生產聯合體,名稱為"成都飛機發展中心"。工廠結合"對外開放、對內搞活"、"保軍轉民"、"轉軌變型"的方針,對企業內部的經濟管理體制逐步進行了調整,將原來的8個分廠級單位陸續調整為14個專業廠。為適應軍品生產的需要和進入國際市場,工廠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加快新機研製速度,先後研製生產了殲7A型、殲7IIA型、殲7B型、殲7M型、殲7III型等型號的飛機,並出口到10多個國家。1984年研製生產的殲7M型飛機,成為當時我國最先進的輕型殲擊機之一,並摘取了我國大型複雜武器裝備第一枚金牌。
1985年,公司初步建立了軍品生產質量保證體系,軍機產品形成了近期、中期、長期三個層次,低、中、高三個檔次的格局,產值、利潤達歷史最高水平,成飛公司進入了軍品生產的鼎盛時期。公司還不斷挖掘潛力,開發新的支柱民品,初步確定了輕型汽車、機車、乾洗機、千斤頂、鋁門窗、板式家具連線件和模具加工為企業的支柱民品。
1986年,工廠第二廠名變更為"航空工業部成都飛機公司"。隨著國家戰略方針的調整,公司軍品任務陡然下降了66%,面對困境,公司開始實施"軍轉民、內轉外"的戰略轉變,至此,成飛公司開始了第二次艱苦創業。
1987年,公司組建了千斤頂廠、乾洗機廠、機車發動機廠、模具廠、型架夾具廠和起落架液壓附屬檔案廠,初步為軍民品分線生產、分線管理創造了條件。成飛汽車模具中心的建立被納入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工廠被列為全國19家機車生產點之一。
1988年,公司開始涉足國際民機轉包生產領域,與美國麥道公司簽訂了轉包生產MD80機頭的契約。汽車模具製造中心開始實施第一階段的技術改造工程,由此,工廠的民品生產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6月,國務院正式批准公司為西南輕型汽車聯營公司總裝定點廠。12月,汽模中心研製的依維克汽車主模型獲中國汽車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該項成果填補了國內製造高水平汽車模型的空白。1988年,公司被確定為國家高技術自動化領域合作成員單位和CIMS套用實驗基地。
1989年7月,132廠與611所結合,組建航空航天工業部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實現了科研、生產一體化。
1990年,公司晉升為國家二級企業。1991年,公司被國家批准為機電產品出口基地企業;以乾洗機、家具五金件、千斤頂及MD機頭熱處理技改項目為主要內容的擴大機電產品出口專項貸款技改項目通過國家驗收;型號工程全尺寸金屬樣機完成總裝並通過國家評審,新機研製工作實現新的突破;首架MD機頭成功交付,公司開始具備生產具有80年代國際先進水平的民機大部件的能力。
1992年,公司提出了以軍機開發和生產為主體、麥道機頭和機電產品為兩翼的"一體兩翼"發展戰略。4月,汽模中心法人代表與公司簽訂了《汽模中心承包經營責任書》,成為公司民品部第一家"獨立核算、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經營實體。為適應市場需要,公司將千斤頂廠、機車廠劃歸民品部,隨後又將民品部組建成機電產品總公司,確立了機電產品發展格局。1992年,公司被確定為航空工業大型工業企業。
1993年,公司改革現行等級工資制,實行工資結構多元化的崗位技能工資制;打破工人、幹部身份界限,實行企業職工制度,推行幹部聘任制。經過改革,公司定編減少22.3%,人員減少11.9%,處級編制由原來的97個壓縮到68個。12月,汽模中心一期技改工程通過國家驗收,初步形成從設計、製造到售後服務的較完整的汽車模具生產經營體系。
1994年,公司名稱由"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變更為"成都飛機工業公司"。公司進一步改革勞動用工制度,推行全員勞動契約制,用法律形式規範企業與勞動者雙方的權利與義務。
1995年,公司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拓展了轉包生產項目,先後與美國麥道公司、波音公司、韓國大韓航空公司、新加坡宇航公司簽訂轉包生產契約,開創了轉包生產的新局面,同時為公司培養出了一批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公司進入國家特大型企業行列。在抓好航空產品生產的同時,公司狠抓非航空產品的市場開發和產品開發,在原有洗滌設備、汽車模具的基礎上,陸續開發了包裝機械等具有高附加值的機電產品,以及PVC低發泡板材、光纖、光纜等科技含量高的新產品。1996年,公司非航空產品銷售收入首次突破1億元。
1997年,公司對型號工程、波音技改專項工程、洗滌設備和包裝機械"雙加"工程以及PVC等技術改造項目投入近3億元,是建廠以來投資力度最強、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一年。公司將人員、設備、廠房等生產要素向轉包生產和非航空產品生產方面轉移,提高了轉包生產和非航空產品生產的能力。公司被四川省經貿委批准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
1998年,按照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公司改制為國有獨資企業,掛牌成立"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公司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著力理順內部管理體制,把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和各種生產要素,通過責權利相統一的責任制度,全部納入管理範圍,加大人事、用工、分配製度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建立崗位公開招聘制度,使一大批有才華的青年幹部走上了領導崗位;建立全員勞動契約制,實施下崗分流、減員增效;全面推行資產經營目標責任制,建立健全工資二級考核動態分配機制,使效益與職工貢獻掛鈎,更好地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 公司轉包生產進一步發展,空客A320(後登機門)部件實現首件交付、波音757-200飛機垂尾實現首架交付、波音757-200飛機平尾實現首架交付,公司跨入國際民機轉包生產優秀轉包商行列,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中占據了一席之地。其中,殲十飛機工程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梟龍/FC-1飛機榮獲國防科技工業武器裝備型號研製(重大階段)銀獎。成飛機電產品總公司獲得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證書,取得了走向國際市場的通行證。1998年,型號工程首飛成功,標誌著公司已掌握了第三代殲擊機的研製技術。汽模中心被評為"中國名優產品推薦企業",成為我國西南地區最大的汽車模具生產基地。
2000年,公司與浙江吉利集團有限公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成都航空儀表公司共同創立四川成飛集成科技股份有限責任公司;波音757-200飛機48段實現首架交付;殲7E型飛機生產定型。深化公司人事、勞動、分配製度改革,實施"考核排序、動態管理、合理流動、末尾淘汰";實行技術帶頭人技術津貼和科研與開發項目責任津貼,逐步建立起穩定、培養和造就科技人才隊伍的新機制。
2001年,殲7E型飛機優質生產技術改造項目通過了國家驗收;四川成飛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被認定為成都市高新企業、中國模具工業協會理事單位,列入四川省工業結構調整規劃的重大技術裝備國產化基地。機電產品總公司獲得"1999~2001年洗滌行業全國用戶產品質量滿意、售後服務滿意示範單位"、"四川省質量信譽信得過單位"等稱號。新開發的技術合作項目--磁懸浮列車項目、柴油機電噴裝置項目、通用小型飛機項目,均有良好的市場前景。
2002年,型號工程領先試用批實現軍檢移交,樹立了國產第三代殲擊機裝備部隊的一座豐碑;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的新型殲擊機--超7/FC-1首架原型飛機完成部分機身段初裝,取得階段性成果,該機在研製中廣泛採用數位化設計/製造/管理技術,促使公司新機研製跨上了一個新台階;殲7G型飛機實現首飛;與法國達索公司簽訂了轉包生產"隼-2000EX"公務機3號油箱的契約;柴油電噴項目單體泵樣件試製成功;德式磁懸浮列車項目被成都市列入重點培育項目。
2011年1月11日,由其設計並製造的殲—20重型隱形戰鬥機成功首飛。

企業文化

一、企業價值觀 航空報國
二、企業道德 篤學 誠信 敬業
三、發展願景 成為國際知名、國內一流的現代航空企業集團
四、企業使命 航空報國 和諧發展
五、發展戰略 航空為本 軍民結合
六、管理理念 細節決定成敗: 優質、準時、低成本
七、市場觀、客戶觀 特殊理解市場 特別關注客戶
八、企業目標 創建學習型、數位化、和諧成飛
九、企業宗旨 為客戶創造價值 讓員工實現價值
十、企業格言 提升控制力 強化執行力 增強協調力
十一、企業發展命題 舉航空報國旗 走和諧成飛路

公司產品

殲5甲

殲5甲殲5甲
殲-5甲是我國在殲-5基礎上改進的夜間殲擊機。六十年代初,台灣海峽形勢緊張,美蔣飛機P2V經常夜間低空入侵沿海各省進行偵察騷擾,我國雖有一些進口的、配備搜尋瞄準雷達的米格-17PF夜間截擊機,但已不夠滿足緊迫的需求。而且中蘇關係破裂後,已不可能再進口該機,因此,急需在殲-5基礎上發展一個夜戰型號。這一重任,交給了成都飛機廠。1960年春調入成飛廠的屠基達被任命為殲-5甲飛機的主任設計師。
殲-5甲沒有設計圖紙和生產資料,只有兩架實物飛機和全套殲5圖紙和工裝。飛機外型和結構是按飛機實物嚴格測繪的,但強度計算、外載荷計算、靜力試驗任務書和技術條件等,則是按自行設計方法自己制定的。結構全面測繪完畢後,經分析對比,發現有36項部件,包括機翼、後機身與殲-5大同小異,沒有原則性差別,經報告上級批准後,改用殲-5圖紙。即便如此,自己設計的圖紙仍占全機的60%,l萬項零件中,與殲-5不同的占50%。經過15個月的艱苦奮鬥,1962年10月,終於發出了全套殲5甲設計圖紙和資料,鋪開了全面試製工作。1964年11月11日,成都飛機廠的“頭胎孩子”——殲5甲首飛上天。三機部部長孫志遠高興地讚譽:“殲-5甲是成都飛機廠的發家機。”
技術性能
乘 員:1人;
機身長:11.68米;
翼 展:9.6米;
最大高度:16300米;
有利高度:8000米;
最大速度:每小時1123公里;
巡航速度:每小時800公里;
最大航程:2000公里;
活動半徑:800公里;
續航時間:2.50小時;
載彈重:500公斤;
武器裝備:HP30炮3門。

殲7

殲7殲7
殲-7戰鬥機型號眾多主要有:I型、Ⅱ型、Ⅲ型、ⅢA型、B型、M型、E型、G型、P型、PG型和教練型殲教7等。
其中Ⅱ型是I型基礎上改良彈射坐椅和減速傘,還有加大推力的渦噴7乙型發動機、Ⅲ型米格-21MF型的仿製版,裝備P-13F-300型發動機的仿製版渦噴13發動機,由於跟巴基斯坦合作的C/CP型沒有原型機,後來Ⅲ型又改稱C型、ⅢA型又稱D型,為Ⅲ型的基礎上改良航電和裝上增加推力的渦噴13F1型發動機的改良型、B型跟M型都是Ⅱ型裝上西方航電的改良型,B型最初是出口約旦的M型機,因時間緊迫而出現的中介改良型,後來也有以此標準出口,B型跟M型最主要的分別是只有一對翼下掛架,巴基斯坦採購版本稱為P型,主要是以義大利FIRA公司Grifo-7型多功能雷達換裝M/P型上面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ky Ranger測距雷達,也適用於後來的PG型、C型則是M型為基礎改機頭兩則進氣道,是中巴合作的CP型的中國航電版,沒有生產原型機,後來又把殲-7Ⅲ型稱作C型、Ⅵ型又稱E型,主要改進是機翼將過去米格-21的大後掠三角翼改成了雙三角翼、及增加機翼結構油箱,能夠在不加配重的情況下掛載霹靂8型飛彈、MG型為E型出口型,巴基斯坦採購版本稱為PG型,可選用英國馬可尼公司的Super Sky Ranger或義大利GRIFO-7型多功能雷達、G型為E型的基礎上研製的改進型號,採用了頭盔瞄準器、仿製的以色列EL/M2001都卜勒雷達和Ⅲ型敵我識別器,能較好地發揮霹靂8乙型飛彈的離軸鎖定能力,外觀上最大的差別是整片式風檔、EB型跟GB型皆為中國八一飛行表演隊表演專用機、FS型跟MF型都是以殲七機身製作的實驗機,主要方向是改良機頭進氣不能安裝大型雷達的缺點,FS型使用Ⅱ型的機身並改良為下頜進氣道,只改造了1架測試用飛機,另一個機頭部件供靜存試驗用、而MF型則使用E型的機身,並改為機腹進氣道,也修改了機翼的形狀,沒有製造出實機。
殲7基本參數
機身長: 15.76米
乘員1人
翼展:7.15米
機高:4.1米
空重:5275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8655千克
最大使用速度:2.0M
升限:18000米
活動半徑:600公里
高度:最大19800米
續航時間:1.47
有利10000米
載彈量:500公斤
爬升率:180米/秒
武器裝備:HP30炮1門
最大航程:1496公里
速度:最大2180公里每小時
巡航:950公里每小時

殲10

殲10殲10
殲-10是我國第一架完全獨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戰鬥機,2005年正式裝備部隊並在很短的時間內成建制、系統地形成了戰鬥力,西方將殲-10劃分為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認為它是中國第一種裝備部隊的國產第三代戰機、第一種真正兼有空優及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國產戰機,殲-10的後繼改進型正在逐步推出,在機身的一些局部細節上都作了改進,使得飛機的性能也大大提高,目前肯改進型暫定為殲-10B。
殲-10的項目驗證研究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當時由成都飛機公司和第611飛機設計所基於流產的殲-9型戰鬥機進行設計。原殲-9項目是為設計一種速度達到2.5馬赫帶鴨翼的三角翼空防型戰鬥機,其作戰目標是原蘇聯的米格-29和蘇-27。最初的計畫要求,後來發生了重大變化,於是1988年重新將這款新型戰鬥機的設計定位在一種採用新技術的中型多用途戰鬥機上,以替換中國空軍龐大的殲-6、殲-7和強-5機隊,並有效應對當時同類型的西方戰鬥機 。
殲10基本參數機長 16.43米(不含空速管)
機高 5.43米
翼展 9.75米
全機空重 8840千克
發動機推力 125KN
正常起飛重量 124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9277千克
最大速度 2.0馬赫(高空)1馬赫(低空)
最大錶速 1250千米/時(低空)
最大過載 9G
最小過載 -2G
起飛距離 350米
著陸距離 450米
作戰半徑 1600千米(經過證實)
最大航程 3500千米
載彈量 7000千克

殲20

殲20殲20
殲20是成都飛機製造廠研製的中國第五代隱身重型殲擊機,採用兩台國產渦扇10B發動機、DSI兩側進氣道、全動垂尾,鴨式布局。該機於2010年10月14日完成組裝,2010年11月4日進行首次滑跑試驗。2011年1月11日12時50分,殲20在成都實現首飛,歷時18分鐘,這標誌著我國隱形戰鬥機的研製工作掀開了新的一頁。
殲20,空軍代號為“鯤鵬”,因為該機將擔負我軍未來對空、對海的主權維護, 北約代號為“Fire Fang”(炎齒)。
該機由中國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中國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製造的用於接替殲10、殲11等第三代空中優勢/多用途殲擊機的未來重型殲擊機型號,使用國產10萬功率AESA(有源相控陣)雷達,操縱系統並非使用J10的電傳操縱,而是國際上最先進的光傳操縱系統。按中國和北約標準,該機為“第四代殲擊機/戰鬥機”(註:俄羅斯和西方國家對戰機代數劃分標準不統一,以F-22為例,西方國家稱之為四代機,俄羅斯則稱之為五代機),其目的是適合中國空軍2020年以後的作戰環境需要。
殲20基本參數 ( 以下暫為估算數據)
空重:16噸
戰鬥全重:25噸
燃油:10噸
最大起飛重量:40噸
武器裝載能力:10噸
機身長:21.36米(不含空速管)
機身寬:3.94米
機高:4.45米
翼展:12.88米
鴨翼展:7.62米
最大飛行速度:2.2馬赫
巡航速度:1.7馬赫【採用渦扇15/WS-15以後】
最大飛行高度:18,500米
航程:4500公里(帶兩個副油箱)
作戰半徑:2000千米
主要武器:霹靂21組合動力遠距空空飛彈,霹靂12B(SD-10B)主/被動雙模式制導中距空空飛彈,霹靂10雷達制導飛彈,霹靂8紅外製導空空格鬥飛彈,雷石6精確制導滑翔炸彈等各種多用途精確制導武器,反艦飛彈,自由落體炸彈等
飛行員:1人
限制過載:+10G
雷達反射面積:0.05平方米
紅外信號強度:預計和F-35相當
發動機推力:14.5噸x2【目前無法實現超巡,只能實現“高機動”,依然需要等待渦扇15以實現“4S”中的“超巡”和“超機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