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起源
一、姓氏源流

得姓始祖:單于。根據《三國志·鮮卑傳》中提到,漢桓帝時,鮮卑分為中、東、西三部,中部大夫柯最闕,居慕容寺。而從《通志·氏族略》的記載上考究,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建立鮮卑國,單于自稱“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歷史上的鮮卑族在今內蒙自治區西拉木倫河與洮兒河之間。慕容氏的發源地和老家便在這裡,故慕容氏後人奉單于為慕容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缺)慕容姓在大陸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慕容本是鮮卑族的一個部落名稱,據傳中古代部落首領高辛氏的後代居東北夷,三國時首領莫護跋率族人遷至遼西建國,號鮮卑,在涉歸做單于時自云:“慕二儀(古指天地)之德,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在漢桓帝時,鮮卑分而治之,分地中,東,西三區,中部由柯最闕統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為慕容。相傳莫護跋在棘城北建國時,很喜歡北方漢人當時很流行的步搖冠(帶有墜飾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頂,整天戴在頭上。鮮卑人因此戲稱之“步搖”。而由於語音與慕容相似,後即訛傳為慕容。他的後人就將錯就錯,將部落改稱慕容。西晉時,慕容氏建立燕國,正式以慕容為姓。而東晉十六國時,燕國曾鼎盛一時,在北方建有前燕,後燕,南燕,西燕等國,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廣泛地流傳。
三、歷史名人
慕容皝:字元真(297-348.10.25),小字萬年,昌黎棘城(今遼寧省義縣西北)人,鮮卑族,是鮮卑族領袖慕容廆的第三子。十六國時期前燕王,軍事統帥。 鹹和八年五月甲寅(333年6月4日),慕容廆去世。六月,慕容皝嗣遼東郡公,以平北將軍行平州刺史,督攝部內,統治遼東。慕容皝繼位後,用法嚴苛,國人多不安。337年十月,慕容皝稱燕王,前燕帝國建立。慕容皝漢化較深,崇尚儒學、喜好文籍,設東庠(學校),以大臣子弟為官學生。公元348年慕容皝病逝,時年52歲。
慕容恪:東晉十六國時期前燕名將,大臣。字玄恭。昌黎棘城(今遼寧省義縣西)人。鮮卑族。前燕主慕容皝之子。智勇兼備,善於用兵。從15歲起隨父征戰,臨機多奇謀,常獲勝。前燕慕容皝五年(338年)五月,後趙主石虎率兵數十萬攻前燕,慕容皝堅守燕都棘城,與趙軍相持旬余。後乘趙兵引退之機,命慕容恪率2000騎於晨出擊。石虎見諸門若有師出,大驚,遂棄甲潰逃。恪乘勝追擊,大敗之,斬獲3萬餘人。十二月,鮮卑首領段遼密與前燕謀覆後趙軍,慕容恪奉命率精騎7000於密雲山(今河北省承德北)設伏,大敗後趙將麻秋所部3萬人,殲其大部。八年,拜渡遼將軍,鎮平郭(今遼寧省蓋州西南),屢破***兵,使其畏懼,不敢來攻。前燕慕容儁四年(352年)四月,奉命率軍攻冉魏,追至廉台(今河北省無極東北),10戰皆敗。但仍激勵將士奮戰,令部將佯敗誘魏軍至平地,自率主力為中軍,選善騎射者5000人,以鐵鎖聯馬結成方陣抵擋魏軍衝擊,兩側騎兵伺機夾攻,大敗魏軍,擒魏主冉閔(見廉台之戰)。元璽三年(354年)四月,拜大司馬、侍中、大都督、錄尚書事,封太原王。四年十一月,率部往廣固(今山東省青州西北)攻內附於東晉的鎮北將軍段龕。五年正月,引兵渡河(黃河),大破龕軍,進圍廣固。為減少傷亡,採取圍而不攻,待其疲竭再殲之策,在廣固周圍築高牆,挖深塹,並堵塞五龍口,引澠水灌城。十月,城中柴、糧皆盡,段龕不得已悉眾出戰。慕容恪揮軍衝殺,大敗段龕。龕無法突圍,率殘部復入城,旋出降。慕容恪治軍不尚威嚴,專用恩信,愛護部屬,軍營外松內緊,敵至莫能近。建熙元年(360年),燕主慕容儁卒,太子慕容暐繼帝位,恪為太宰,力輔幼主,總攝朝政。時東晉多數朝臣主張乘機攻前燕,而征西大將軍桓溫認為,慕容恪尚在,不可妄動。恪輔政期間,前燕政局穩定,軍事上也有發展,占據了東晉黃河以南、淮水以北的廣大地區。八年五月,恪病卒。
慕容垂:又名慕容霸,前燕王慕容皝的第五子。 十六國後燕創建者。384-396年在位。字道明(326-396),鮮卑族,昌黎棘城(遼寧義縣)人。原為前秦大將,苻堅慘敗於淝水之戰後,慕容垂即圖恢復燕國,於384年稱燕王,兩年後稱帝,定都於中山。
慕容三藏:燕人也。父紹宗,齊尚書左僕射、東南道大行台。三藏幼聰敏,多武略,頗有父風。仕齊,釋褐太尉府參軍事,尋遷備身都督。武平初,襲爵燕郡公,邑八百戶。其年,敗周師於孝水,又破陳師於壽陽,轉武衛將軍。又敗周師於河陽,授武衛大將軍。又轉右衛將軍,別封范陽縣公,食邑千戶。周師入鄴也,齊後主失守東遁,委三藏等留守鄴宮。齊之王公以下皆降,三藏猶率麾下抗拒周師。及齊平,武帝引見,恩禮甚厚,詔曰:“三藏父子誠節著聞,宜加榮秩。”授開府儀同大將軍。其年,稽胡叛,令三藏討平之。開皇元年,授吳州刺史。九年,奉詔持節涼州道黜陟大使。其年,嶺南酋長王仲宣反,圍廣州,詔令柱國、襄陽公韋洸為行軍總管,三藏為副。至廣州,與賊交戰,洸為流矢所中,卒,詔令三藏檢校廣州道行軍事。十年,賊眾四面攻圍,三藏固守月餘。城中糧少矢盡,三藏以為不可持久,遂自率驍銳,夜出突圍擊之。賊眾敗散,廣州獲全。以功授大將軍,賜奴婢百口,加以金銀雜物。十二年,授廓州刺史。州極西界,與吐谷渾鄰接,奸宄犯法者皆遷配彼州,流人多有逃逸。及三藏至,招納綏撫,百姓愛悅,繦負日至,吏民歌頌之。高祖聞其能,屢有勞問。其年,當州畜產繁孳,獲醍醐奉獻,賚物百段。十三年,州界連雲山響,稱萬年者三,詔頒郡國,仍遣使醮于山所。其日景雲浮於上,雉間兔馴壇側,使還具以聞,上大悅。十五年,授疊州總管。党項羌時有翻叛,三藏隨便討平之,部內夷夏鹹得安輯。仁壽元年,改封河內縣男。大業元年,授和州刺史。三年,轉任淮南郡太守,所在有惠政。其年,改授金紫光祿大夫。大業七年卒。慕容三藏從子慕容遐,為澶水丞,漢王反,抗節不從,以誠節聞。
慕容延釗:五代、宋初名將。字化龍(913-963),太原人。後漢初從軍。後周世宗柴榮即位後,為殿前散指揮使都校。顯德元年(954年),於高平之戰中,引軍出北漢軍之後,突襲獲勝,以功升虎捷左廂都指揮使,遷殿前都虞侯。五年,從周世宗征淮南,大破南唐軍,遷殿前副都指揮使、領淮南節度使。恭帝即位後,任殿前副都點檢,旋為北面行營馬步軍都虞侯,握重兵屯真定(今河北省正定)。趙匡胤稱帝後,加殿前都點檢、同中書門下二品。宋建隆元年(960年)四月,率軍進討李筠之亂,獲勝,加兼侍中。二年,徙山南東道節度使、西南面兵馬都部署。四年,任湖南道行營都部署,與都監李處耘,率安(今湖北省安陸)、復(今天門)等十州兵,按宋太祖趙匡胤“假途滅虢”之策,借道荊南向湖南進軍。旋趁荊南觀望游移之際,突然兵臨城下,迫降荊南。隨即水陸並進,一舉奪占湖南,遂加檢校太尉。是年末卒。
慕容彥超:五代時後周將軍,曾任兗州(今山東省滋陽)節度使,後叛周兵敗自殺。
此外,慕容姓名人還有:隋朝有大將軍慕容三莊,燕國有修文學士慕容善,宋代有檢校太尉慕容廷釗、刑部尚書慕容延超……等。慕容姓還建立過前燕、後燕、北燕、南燕、西燕政權。慕容暉是亡燕最後一君主,反秦的慕容泓、慕容仲、慕容永等人的親兄,未能及時逃出長安,被苻堅遷怒下斬殺。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敦煌郡:漢代時從酒泉郡中分出一部分置郡。相當於現在甘肅省河西走廊以西一帶地區。
雁門郡:戰國時趙武靈王置郡。秦、漢沿之。相當於現在山西省代縣一帶地區。
2、堂號
遼東堂:慕容廆占領燕北、遼東一帶,自稱鮮卑大單于,歸屬於晉朝,晉朝太興初年封他為“遼東公”,慕容氏因以“遼東”為堂號。
佚名撰慕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人慕容暉,曾與蘇軾有過交往,嗜酒而喜歡吟詩,他家有兩株楠木,被人稱為雙楠居士。下聯典指北宋初太原人慕容延釗,字化龍,後周時,官北面行營馬步軍都虞,與趙匡胤關係很好。趙建北宋,命他以重兵鎮守北方,後任殿前都檢點、同中書門下三品(宰相)。建隆年間出任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平定湖南周保權、荊南高繼沖等人的叛亂,加檢討太尉。
推命世器;
授冠將軍。
——佚名撰慕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前燕慕容廆謁張華,華異之曰:“命世器也。”下聯典指後燕慕容垂投奔苻堅,堅待以國土,授冠將軍,封賓都侯。
器堪名世;
志在凌霄。
——佚名撰慕容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前燕慕容廆。下聯典指後燕慕容垂被苻堅重用,後苻堅敗於晉,慕容垂遂叛秦稱帝於中山,國號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