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物形態
多年生沼生或水生草本。單子葉植物,澤瀉科。多年生挺水植物。植株高大。葉叢生,基部有許多根須。根部附近生出纖細匍匐枝,秋後枝端膨大呈球莖,球莖直徑達3CM。葉片箭形,寬大,長20-30cm,葉基部左右兩側的裂片長度超過中央片。葉柄較粗壯,長50-80cm。花序圓錐形 。根狀莖匍匐,末端多少膨大呈球莖。葉沉水、浮水、挺水,沉水葉條形或葉柄狀;浮水葉長圓狀披針形或卵狀橢圓形,基部深裂,長3-10厘米,寬2-7厘米;挺水葉箭形,全長6-15厘米,寬4-10厘米,通常頂裂片與側裂片近等長,稀側裂片稍長於頂裂片;葉柄長短隨水深而異,通常細胞間隙大,呈海綿質,基部鞘狀。
花葶直立,挺出水面,高20-90厘米。花序總狀或圓錐狀,分枝少數,細弱,具花多輪,每輪2-3花,在花序下部有時花與分枝同生於一輪。花單性;外輪花被片廣卵形,長5-7毫米,內輪花被片大於外輪,有時可長達1.2-1.5厘米,白色,基部具紫色斑點;雌花通常 (1-)2-3輪,花梗長1-1.5厘米,較粗壯,心皮多數,兩側壓扁,花柱自腹側斜上;雄花多輪,花梗細弱,長2-3厘米,雄蕊多數,花葯紫色,長約1.2毫米,寬約0.5毫米,矩圓形,花絲長1-1.5毫米,向下漸寬。
瘦果斜倒卵形或廣倒卵形,長3-4毫米,寬約3毫米,果翅邊緣整齊。種子灰褐色,長約2毫米,寬約1毫米,微彎。花果期7-9月。
藥物形態
性狀藥材性狀本品為卵圓形或長圓形,長3~7厘米,直徑3~4厘米,表面淡灰黃色或淡灰棕色,有環狀節,節上生易撕裂的鱗片,頂端為狹圓錐形的芽,基部具切斷的纖匐枝的痕。橫切面白色,粉質。氣微,微苦。以個大、質堅、色灰黃、粉性足者為佳。
生長環境
生於淺水溝、溪邊或水田中。我國各地普遍栽培,間或有野生。生於海拔2400m以下的路旁、空曠草地、溝邊、林緣、灌叢中。
分布情況
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 產地分布:產於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上海地區有野生分布。華東各地均有栽培,地下球莖可食用 。
品種分類
慈菇主要的品種有廣東白肉慈菇、沙菇。浙江海鹽沈盪慈菇。江蘇寶應刮老烏和蘇州黃。廣西梧州慈菇。
1)刮老烏(又叫紫圓)
球莖圓形,高4-5厘米橫徑4-5.5厘米,單球重20-30克。生育期180天,頂芽粗壯向一邊彎曲,皮青色帶紫,肉白色,質較粗,畝產750-1000公斤。
2)蘇州黃(又叫白衣)
球莖卵形、高5-5.5厘米,橫徑3.5-4厘米,單球重15-25克,皮肉黃色,味似栗,質軟,品質好,畝產 750公斤。
3)沈盪慈菇
球莖橢圓形,高5.5厘米,橫徑4厘米,單球重33.6克。皮肉均黃白色,鱗片棕褐色,含澱粉多,品質好,無苦味,質嫩軟。
4)白肉慈菇
球莖扁圓形,高3厘米,橫徑5厘米,節較密,皮肉色白,質堅實,單球重50-75克,品質優,高產畝產1000-1300公斤,耐貯運,生長期110-120天,抗逆控強。
5)沙菇
球莖卵圓形,高5厘米、橫徑4厘米、單球重50克,皮、肉皆黃白色,含澱粉多,無苦味,品質優,產量高。畝產1000~1200公斤。肉質較疏,不耐貯運。生長期110-120天。
栽培技術
有很強的適應性,在陸地上各種水面的淺水區均能生長,但要求光照充足,氣候溫和、較背風的環境下生長,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層不太深的粘土上生長。風、雨易造成葉莖析斷,球莖生長受阻。
土壤耕作
慈菇喜富有機質的粘壤上,土層約20厘米,耕地時畝施堆肥或人糞尿1000公斤,並配合草木灰100公斤、過磷酸鈣25公斤為基肥,翻耕耙平,灌淺水後即可種植。春栽株行距按40×40厘米,畝栽4000株,秋夏栽植株距35厘米左右,栽植時將種球一個個插入泥中,使頂芽向上,深度以使頂芽剛剛穩入上中為宜,過深發育不良,這淺易受風吹搖動,隨即培泥填平,保持水深3厘米,緩苗後10天,追肥一次,以促進幼苗生長。立秋之後,天氣轉涼,植株新葉仍能旺盛生長,匍匐莖和球莖開始抽生和膨大,吸肥量最大,追施一次重肥,每畝人糞尿2000-2500公斤,草木灰100公斤,鉀肥有促進糖類合成和轉化,增強抗病抗倒能力,促進澱粉的積累,對球莖膨大有良好效果。
在長江以南,如利用席草和茭白田的行間套種慈菇,在間作物收穫後,要追施人糞尿1000-2000公斤硫酸銨20-25公斤,以利慈菇生長。
播種育苗
慈菇以球莖繁殖。各地都行育苗移栽。按利用球莖部位不同分為兩種,一種是以球莖頂穿;另一種是整個球莖行育苗。
長江流域各省為了提早種植,在清明前後,取出留種球莖的頂芽,用窩席圈好,或放入籮筐內,上覆濕稻草,乾時灑水,晴天置於陽光下取暖,保持溫度在15℃以上,經10-15天出芽後,即可播芽育苗。每畝用頂芽10公斤,可供15畝大田栽插之用。
苗床選擇肥沃水田,整地時施廄肥河泥5000公斤,人糞250-500公斤為基肥。帶水耕耙1-2次,按1-1.3米寬做畦,每畦留33厘米小通道,畦上搭架約1米,上覆塑膠薄膜防寒保溫。插芽時按密度為6.6-8.5厘米見方。入土深度達頂芽第一節。插後隨即放水,萌芽生長期間保持3厘米淺水層。有利提高土溫,促進幼苗生長。如遇晚霜,夜間灌深水保苗,第二天放淺水,經7-10天后開始髮根,苗夜26-30厘米,具3-4片葉時定植。
華南地區氣候溫暖,生長期長,於2月收穫球莖後,隨即播種育苗,在15℃溫度下,球莖頂芽萌發,40-50天后,具有3-4片真葉時,將育成的新株移植於苗床內,擴大繁殖。利用匍匐莖在20℃以上較高溫度條件下,頂芽向上生長鑽出土面抽出葉片,而基部髮根形成分株,當分株具4-5片葉時又可移植。這樣從立秋至秋分,可分期分批取苗,定植大田。
選種育苗
慈菇為多年生栽培種水生蔬菜,適應在肥沃的水田生長,抗病力強。一般在2月初育苗,8月初至9月中旬種植,收穫期在翌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畝產在1.5~2噸左右。大石慈菇呈卵形,白色或淺黃色,有光澤,外形美觀,個頭較大,耐貯運,澱粉含量高,有獨特風味。現將其種植技術介紹如下:
慈菇收穫期集中在每年春節前10天左右,而留好菇種是當年種植好慈菇的關鍵。選擇形狀好、大小適中、無畸形、無病蟲害、筆芽粗壯的慈菇作菇種,畝用種量4~5公斤。育苗地選在近水口邊或排水良好水田的一角,四周築田基,按株行距2~3厘米插下,菇芽向上,保持有10厘米的水面。每畝需育種地約12平方米。
假植
4月初(“清明”前後)將菇苗移至附近假植,株距50厘米、行距70厘米,四周築好田基,保持田面有水。移植後15天噴一次10%興棉寶1000倍加40%樂果600倍防蟲,每畝施複合肥10公斤。假植期間進行人工除草並摘2次老葉。在7月下旬(“大暑”前後)將葉片30厘米以上部分包括葉柄全部割去,以便控制大苗生長,促進分櫱苗生長,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在種植前噴一次20%滅掃利1000倍或12%益掃利1000倍加50%多菌靈800倍,預防病蟲為害。
大田種植
1.選田:慈菇從種植到收穫期,需要充足水分,故應選擇排灌方便、土層深厚肥沃的沙圍田種植,不宜在有鹹水的地方種植。
2.施足基肥:種植前一般每畝施綠肥2500公斤或豬牛糞1000公斤作基肥,1周后種植。
3.慈菇苗的採集:慈菇標準苗要求粗壯,保留3片葉,苗高約25厘米,把葉片超出部分(包括葉柄)割掉,同時要摘除老根、老葉。
第一批菇苗,菇農稱為“菜”,在8月上中旬(“立秋”前後)採集,由於種植時間較早,苗大、粗壯、生長快,這批苗占總苗量的80%左右。采第一批苗後追肥一次;15天后可以采第二批苗,菇農稱為“洗地”,這批苗約占總苗量20%左右,“洗地”苗只能在9月上旬即“白露”前種完。如果用種量大,苗供應不足時,可以從“菜”中采第一次分櫱苗種植,這些苗菇農稱之為“新兜”,“新兜”苗一般在9月20日前種植。
4.種植:一般安排在8月8日至9月20日種植,株距21厘米、行距50厘米,畝植6500株左右。田面要求平整,有淺水,挖好排灌坑。種植時要求淺插,有利於苗早生快發。每隔一行假植2~3株作備用苗,以便及時補缺,保證全苗。
田間管理
1.扶苗補苗:種後常因風雨、水深、泥土鬆浮等原因,以致種下的苗容易傾倒或偏斜,故種後第二天起連續三四天進行扶苗。對生長差和被病蟲為害致死的苗要拔除,並及時補苗。
2.剝葉去芽:一般在種後15~20天,當植株生長到7片葉時,結合中耕除草,除去株行間的櫱苗,然後剝去植株3片老葉(連葉柄)埋入土中,只留4片葉。以後每15天左右剝葉除櫱一次,直至10月下旬止,共剝葉除櫱5~6次。
3.按頭(頭)促結菇:完成剝葉工作後,將慈菇頭部用雙手按下0.7厘米左右,菇農叫“頭”,作用是抑制地上部生長,促進地下部多結菇。
施肥
慈菇從種後到“小雪”前後為營養生長期,植株粗壯才能獲得菇個大、產量高,應多施氮肥,適當配施磷鉀肥,原則上每剝葉一次施肥一次,畝施高氮複合肥25公斤。“小雪”後隨著天氣轉涼進入結菇期,要重施一次優質肥料,畝施進口複合肥30公斤。肥料要在露水乾後施用,以免造成肥害。
採收留種
江浙一帶秋季初霜後,華南地區於12月至翌年3月,莖葉枯黃至次年球莖發芽前,隨時均可採收,收穫前放乾田水,留種的球莖,採收時選擇具有本品種特性,形大,頂芽飽滿而芽向上蹺呈彎曲瓢羹狀的球莖做種,頂芽彎曲不易瘋長,具有一定早熟性。留種球莖於入冬前將預芽自球莖上切下窖藏,或整個球莖貯藏到春季播前切芽。冬季切芽貯藏者,切下的傷口在貯藏期已充分癒合,頂芽體小,增溫快,出苗早而整齊,頂芽切下後攤開,放在陽光下曬1-2小時,曬乾表皮水分後貯藏每50公斤慈菇可切取頂芽7.5公斤,每畝大田需留頂芽12.5-17.5公斤。
貯藏窖應選擇排水良好的地方開窖,窖深50-66厘米,窖口直徑66厘米許,壓實窖底及四壁,底部鋪上一層淨稻草。將頂芽與細沙泥混合後放入窖內或放一層頂芽再蓋一層細沙泥,如地逐層加高,至窖口6厘米處,上覆蓋一層稻草後最上封一層20厘米乾上,做成饅頭形,並適當拍實,防止雨水滲入。數量較少者可用小口缸貯藏,缸口用全封緊即可。華南地區一般春節前後收穫,收穫後便可把種用球莖育苗繁殖。
收穫:在“冬至”前採收的慈菇稱為冬前菇,由於收成較早,畝產1000公斤左右,價格高,主要用於出口。大量收穫是在春節前。
病蟲害防治
7-8月間有蚜蟲、蛀蟲、稻飛虱危害,可用40%樂果乳劑1500倍或50%敵敵畏1500-2000倍液噴霧。病害有黑粉病、葉斑病等。黑粉病(俗稱泡泡病)是一種真菌性病害,小暑後高溫高濕,葉片過密,通風不良和連作易發病。發病後葉片和葉柄上呈黃綠色瘤狀突起斑泡,手指撳病斑,有白色淡液流出,最後病泡枯黃破裂散出黑色粉粒(即孢子)繼續傳染,造成減產。
防治方法:實行輪作,摘除老葉,病葉,改善通風透光條件,發病初期噴0.1%硫酸鈉液(畝用150克硫酸銅加水150公斤),或噴0.5%等量式波爾多液,每隔7-10天一次,共2-3次。
慈菇病害主要有褐斑病和斑紋病,均屬半知菌亞門真菌病害,可用70%托布津1000倍加75%百菌清1000倍,或77%可殺得1000倍噴霧預防。
蟲害主要有如下幾種:
1.蚜蟲,屬同翅目蚜科,種後到收成都有發生,繁殖快,要及時防治,可用40%樂果600倍或5%蚜敵畏2000倍噴殺;
2.蛀心蟲,菇農稱為“鑽心蟲”、“爛蟲”、“慣俠蟲”,屬鱗翅目細卷蛾科,整個生長期均有發生,主要為害葉柄和心葉,其中8~10月種群數量最多、為害最嚴重,至整株枯死,防治上可用40%樂果1000倍加18%殺蟲雙600倍,或用10%興棉寶1000倍、克蛾寶2000倍噴殺;
3.剃枝蟲,屬鱗翅目夜蛾科,僅於個別年份發生,多數發生於慈菇生長中後期,以咬食葉肉為害葉片,可在早晨或傍晚用90%敵百蟲500倍或10%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噴殺。
主要價值
慈菇是連城的主要特產之一,其主產區分布在蓮峰鎮的李彭、城西、赤嶺和松洋等村,畝產可達千斤左右,高的可達1500斤,每年都有幾十萬斤上市。 慈菇果實為黃白色或青白色球莖,外形呈長圓形,上有肥大的頂芽,表皮有環狀節,類似閩南的水仙花種。慈菇富含澱粉、蛋白質、糖類、無機鹽、維生素B、C及胰蛋白酶等多種營養成份。慈菇與豬肉(或豬大腸)、大蒜、油炸豆腐等搭配,可加工成慈菇紅燒肉、和尚戴帽、慈菇片炒瘦肉等酥香美味佳肴,是宴席上的連城名菜之一。
此外,還可製成慈菇粉,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慈菇不僅可作蔬菜,而且還有藥用功能,鮮慈菇切碎,加上適量的冰糖和豆油煎煮,臨睡前服用可治療肺結核引起的咳血。另外,將慈菇搗爛與生薑汁調勻,塗敷於皮膚腫痛處,有消炎、退腫、止痛之效。
營養分析:慈姑含有秋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有防癌抗癌腫、解毒消癰作用,常用來防治腫瘤。中醫認為,慈姑主解百毒,能解毒消腫,利尿,用來治療各種無名腫毒、毒蛇咬傷。慈姑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強心作用,同時慈姑所含的水分及其他有效成分,具有清肺散熱、潤肺止咳的作用。
慈菇中各種營養素成分較為齊全,包含鐵、錳、鋅、銅、硒、維生素E及維生素C等,尤其是硒及維生素E的含量引人注目。其中鋅( Zn) 0. 35 mg /100 g,硒( Se) 0. 0074 mg /100 g,鐵( Fe) 1. 59 mg /100 g,銅( Cu ) 0. 23 mg /100 g,錳( Mn ) 0. 24 mg /100 g,維生素E 2. 18 mg /100 g,維生素C 4. 75 mg /100 g。膳食中的抗氧化營養素分為兩類,一類可直接清除體內自由基,如維生素E、維生素C及β - 胡蘿蔔素等,其中維生素E是膜性結構中最重要的自由基清除劑;另一類則間接構成內源性抗氧化物,如鐵、錳、鋅、銅、硒等微量元素,這些微量元素是構成各種抗氧化酶的重要輔因子, 如銅籃蛋白( CP)需銅作為輔因子,超氧化物岐化酶( SOD)需銅、鋅和錳作為輔因子,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GSHPX)需硒作為輔因子,而過氧化氫酶需鐵作為輔因子,當這些微量元素缺乏時,就可使上述的抗氧化酶活性降低,導致機體抗氧化效能降低 。
食用價值
據《本草綱目》記載: 慈菇, 又稱“ 借菇、藉菇、水萍、白地粟、剪刀草、箭搭草、燕草” , 因其“ 歲產十二子, 似慈母之乳諸子, 故名” 。其根“ 苦、甘、微寒、無毒” 、主治“ 百毒、產後血悶、攻心欲死, 產難胞衣不出, 搗汁服一升, 又下石淋” ; 其葉主治“ 諸惡瘡毒、小兒游瘤丹毒、搗爛塗之, 即便消退, 甚佳” ; 還可以治“ 蛇蟲咬, 搗爛封之” 等諸病症。慈菇是我國特產。品種有: 卜海川沙的“ 調羹慈菇” 、蘇州的“ 蘇州英” 慈菇、寶應的“ 圓慈菇( 又稱高田慈菇, 這種慈菇, 又大又園)” 還有浙江的“ 沈盪慈菇” ; 以及伴塘的“五秀之一” 。
慈菇球莖味甘、澀、性微溫,入肺、心經;可斂肺,止咳,止血,實腸;主治痰核瘰癧、腫塊瘡癤、肺熱咳嗽、喘促氣憋、心悸心慌、水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散結。用於咯血,吐血,難產,產後胞衣不下,崩漏帶下,尿路結石,小兒丹毒;外用治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防癌抗癌:慈菇含有秋水仙鹼等多種生物鹼,可提高癌細胞中的CAMP水平,抑制癌細胞有絲分裂的癌細胞的增殖。有抗癌腫、解毒消癰作用,常用來防治腫瘤。
解毒利尿:中醫認為,慈菇主解百毒,能解毒消腫、利尿,用來治療各種無名腫毒,毒蛇咬傷。
強身潤身:慈菇含有多種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強心作用,同時慈菇所含的水分及其他有效成分,具有清肺散熱、潤肺止咳作用。
菜譜
慈菇燜牛肉、慈菇燜豬排、焦炒慈菇片等。
【食用注意】食物相宜相剋
相宜生薑:鮮慈菇搗爛,加入生薑汁攪勻,敷患處,一日換兩次,治皮膚紅腫熱痛,無名腫毒。
蜂蜜:慈菇、蜂蜜蒸熟服食,具有潤肺止咳、清胃除熱的功效。適用於肺燥乾咳、咽癢、咯血者食之。
豬排骨:慈菇、豬排骨燉煮食用,具有強心利尿作用,適宜於心慌心悸、心功能不全水腫等病症。
禁忌
不宜多食,多食則發腸風痔漏、崩中滯下,使人乾嘔,損牙齒,失顏色,皮肉干燥等;孕婦慎食。
紅黴素與含鈣、磷、鎂量多的食物相剋,因此服用紅黴素時,不宜同時食用慈菇。
藥用價值
作用:性味和功用苦甘,微寒,無毒。行血通淋。用於產後血悶,胎衣不下,淋病,咳嗽痰血。常用量適量,煎湯煮食;外用搗爛敷患處。
性味歸經
甘、苦,涼。
功能主治
清熱止血,解毒消腫,散結。用於咯血,吐血,難產,產後胞衣不下,崩漏帶下,尿路結石,小兒丹毒;外用治癰腫瘡毒,毒蛇咬傷。
用法用量
0.5~1兩;外用適量,搗爛敷患處。
觀賞價值
慈菇葉形奇特,適應能力較強,可做水邊、岸邊的綠化材料,也可做為盆栽觀賞。。
歷史發展
慈菇自古至今別名甚多,最通用的又叫做“芽菇”。
慈菇在大石鎮種植歷史悠久,是大石鎮的傳統土特產品。
球莖扁圓形,肉質較堅實,皮和肉均呈黃白色,含豐富澱粉質,稍有苦味,風味獨特,是春節期間應節的上佳品種。
大石慈菇作為番禺農業的品牌,經過政府的立項扶持,建立了的生產基地,栽培水平、產品質量逐步提高,品牌效應不斷擴大,遠銷海內外。
慈菇主要分布於大石鎮沙溪、洛溪、大興、東鄉等村,每年種植面積1200多畝,一般畝產1600公斤,年總產量2000多噸。大石慈菇栽種於低洼、肥沃的水田裡,由於栽培條件好,出產的慈菇個體較大,品質特優。每年8月上旬種植,12月底至翌年2月採收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