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18年美國總統T.W.威爾遜提出的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綱領及戰後世界的藍圖。為了對抗俄國十月革命和蘇維埃政權的影響,為美國戰後稱霸創造條件,1918年1月8日威爾遜在國會發表演說,提出“十四點原則”作為“建立世界和平的綱領”。“十四點”表面上標榜“民族自決”,反對“秘密外交”,倡導建立“公正而持久的和平”,實際上是美國企圖利用戰爭中增長的實力,削弱競爭對手英、法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也反映其敵視蘇聯、反對被壓迫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立場。威爾遜為了反對英、法、俄撇開美國秘密分割世界,提出反對秘密外交;為了取代英國的海上霸權,主張海上自由;為了確立美國的商業霸權,要求廢除經濟壁壘;在歡迎俄國進入“自由”國家社會的招牌下,反對蘇維埃政權,在註解中明確表示要承認並援助若干臨時政府,與蘇俄政府對抗;以同等重視殖民地人民與帝國主義的要求來否認被壓迫民族的民族獨立,以“自治”為名反對前奧斯曼帝國內的阿拉伯民族的獨立;為了使美國成為世界盟主,建議創立國際聯合機構。
1918年8月,德國在戰敗前夕向美國提出願在“十四點”基礎上和談。10月,英、法同意以“十四點”為和談基礎。但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1919)上,英、法操縱會議進程,猛烈反對美國旨在建立世界霸權的綱領。所議定的和約條款大多不符合“十四點”的初衷,新創立的國際聯盟也成為推行英、法兩國政策的工具。美國國會拒絕批准《凡爾賽和約》,不參加國際聯盟。這標誌著“十四點”的失敗。
主要內容
威爾遜十四點計畫的主要內容是:①簽訂公開和約,杜絕秘密外交;②平時和戰時海上航行絕對自由;③取消一切經濟壁壘,建立貿易平等條件;④裁減軍備到同國內安全相一致的最低點;⑤公正處理殖民地問題,在決定一切有關主權問題時,應兼顧當地居民的利益和殖民政府之正當要求;⑥外國軍隊撤出俄國,並保證俄國獨立決定其政治發展和國家政策,歡迎它在自己選擇的制度下,進入自由國家的社會;⑦德軍撤出比利時,並恢復其主權;⑧德軍撤出法國,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⑨根據民族分布情況,調整義大利疆界;⑩允許奧匈帝國境內各民族自治;(11)羅馬尼亞、塞爾維亞和門的內哥羅的領土予以恢復;(12)承認奧斯曼帝國內的土耳其部分有穩固的主權,但土耳其統治的其他民族有在“自治”的基礎上不受干擾的發展機會,達達尼爾海峽在國際保證下永遠開放為自由航道;(13)重建獨立的擁有出海口的波蘭,以國際條約保證其政治經濟獨立和領土完整;(14)根據旨在國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特別盟約,設立國際聯合機構。1918年10月,美國官方對“十四點”作了註解,將美國的意圖說得更加明確。計畫的提出
美國的願望和宗旨是這樣的:和平的締造過程一經開始便要絕對公開進行,嗣後不得容許任何類型的秘密默契。征服和擴張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締結那些僅有利於個別政府,但在某些預想不到的時刻卻會顛覆世界和平的秘密條約的日子,也已過去了。現在每個思想不再留戀過去時代的關心公共事務的人,都清楚看到了這一令人快慰的事實,這就使每一個宗旨符合正義和世界和平的國家,有可能於現在或其它時刻公開申明其心目中的目標。美國參加這次戰爭,是因為正義受到侵犯,這使美國感到痛心,除非它們獲得糾正而且保證不再在世界上出現,否則威爾遜國人民的生活便不可能維持下去。因此,美國在這次戰爭中所要求的,絕不僅是和美國本身有關的東西。美國所要求的,就是要使世界適合人類生存和安居樂業;尤其要使它成為一個這樣的世界: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那些像美國一樣希望依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決定自己的制度的國家,能夠獲得正義的保證,並得到世界上其它民族的公平待遇而不致遭受暴力和損人利己的侵略。事實上,全世界各民族都是這一事業的共事者,同時,以美國本身而論,美國看得十分清楚,除非正義施及他人,否別正義也不能獨施予威爾遜。
因此,世界和平的方案,就是美國的方案;而依美國所見,這方案,這唯一可行的方案,應是這樣的:
1.公開和平條的,以公開的方式締結,嗣後國際間不得有任何類型的秘密默契,外交必須始終在眾目睽睽之下坦誠進行。
2.各國領海以外的海洋上應有絕對的航行自由,在和平時及戰時均然,只有為執行國際公約而採取國際行動時才可以封海洋的一部分或全部。
3.應盡最大可能,消除所有同意接受和平及協同維持和平國家之間的經濟障礙,並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
4.應採取充分保證措施,使各國軍備減至符合國內保全所的最低限度。
5.關於各國對殖民地的權益的要求,應進行自由、開明和對公正的協調,並基於對下述原則的嚴格遵守:在決定關於主的一切問題時,當地居民的利益,應與管治權待決的政府的正當要求,獲得同等的重視。
6.撤退在俄羅斯領土內的所有軍隊,解決所有關於俄國的題,該解決方案應取得世界其它國家最良好和最自由的合作,俾使俄國獲得不受牽制和干擾的機會,獨立地決定她本身的政治發展和國策,並保證她在自己選擇的制度下,獲得自由國家社會的誠摯歡迎;除歡迎之外,並給予她可能需要和希望獲得的各種協助。俄國的姊妹國家在未來數月期間的態度,將考驗出她們是有善意;是否對於俄國的需要有所了解,並把這種需要與她們本身的利害區別開來;是否有明智而無私的同情心。
7.全世界應同意,在比利時的占領軍必須撤退,其領土必須恢復,不得企圖限制她應與其它自由國家同樣享有的主權。其它任何一種行動均不能起這樣的作用,因此唯有這樣做才能使世界各國對於它們為了協調彼此關係而建立和確定的法律,恢覆信心。如果沒有此項治療創傷的行動,國際法的整個體系與效力,將永遠受損。
8.法國全部領土應獲自由,被侵占的法國地區應歸還,同時,一八七一年普魯士在阿爾薩斯一洛林問題上對法國的錯誤行徑,已使世界和平受到幾乎五十年的干擾,自應予以糾正,俾能為了全體利益而再度確保和平。
9.義大利的疆界,必須依照明晰可辨的民族界線予以重新調整。
10.對於奧匈帝國統治下各民族,美國願見他們的國際地位獲得保證和確定,並對其發展自治給予最大程度的自由機會。
11.羅馬尼亞、塞爾維亞以及門的內哥羅的占領軍應撤退;被占領的土地應歸還;應給予塞爾維亞自由安全的出海通道;而巴爾幹若干國家的相互關係,應按照歷史上已經確立了的有關政治歸屬和民族界限的原則,通過友好協商加以決定;同時,對於若干巴爾幹國家的政治及經濟獨立和領土完整,亦應給予國際保障。
12.對於當前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本土,應保證其有穩固的主權,但對現在土耳其人統治下的其它民族,則應保證他們有確實安全的生活,和絕對不受干擾的發展自治的機會;同時,達達內爾海峽應在國際保證之下永遠開放,成為世界列國船隻和商務的自由通路。
13.應建立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它的領域包括所有無可置疑的波蘭人所居住的領土,並應保證她獲得自由安全的出海通道,而她的政治及經濟獨立和領土完整,則應由國際公約予以保證。
14.必需根據專門公約成立一個普遍性的國際聯合組織,目的在於使大小各國同樣獲得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相互保證。就這些從根本上糾正錯誤和伸張公理的措施而言,美國覺得自己是所有聯合一致反對帝國主義者的各國政府及人民親密的合作者。美國在利害關係和目標上是分不開也拆不散的。美國應並肩合作到底。
為了這些安排與協定美國願意戰鬥到底,直至實現這些目標:但是這只是因為美國希望正義戰勝,以及期望一個公正穩固的和平,這一和平只有消弭挑起戰爭的主要因素才可獲得(但這個計畫沒有消弭這些因素)。美國並不嫉妒德國的偉大,本計畫也沒有任何內容有損於德國的偉大。美國不嫉妒曾使德國的歷史非常光輝可羨的那些在學術或和平事業上的成就或榮譽。美國不願傷害德國,或以任何方式遏制德國的合法影響或權力。美國不願意用武力或敵對性的貿易措施來對付德國,如果她願意在合乎正義和法律以及公平交易的公約中與美國及世界上其它愛好和平的國家聯合一致的話。美國希望德國在全世界--美國現在所生存的新世界--的國家中占一平等席位,而不是統治地位。
美國也不會肆意建議德國改變或修改它的制度。但美國必須坦白指出,對美國而言,在與德國進行任何理智的交涉時,必要的先決條件是美國須知道她的代言人在跟美國講話時是為誰發言,是代表德意志帝國議會的多數發言,還是代表軍人集團與擁護帝國專制統治的人們發言。美國現在所陳述的條款是如此具體,自然不容再有任何懷疑或爭論之餘地。在威爾遜所概述的整個方案里,貫穿著一個鮮明的原則。這就是公正對待所有人民和一切
民族,確認他們不論強弱均有權在彼此平等的條件之上,享受自由和安全的生活的公平原則。除非這一原則成為國際正義的基礎,否則國際正義的任何部分均不可能站得住腳。合眾國人民絕不可能依據其它原則而行動;他們為了維護這個原則,願意奉獻出他們的生命、榮譽和所擁有的一切。這個最高的道德考驗,爭取人類自由的最後最有決定性的戰爭已經來臨了,他們準備把自己的力量、自己最崇高的目標、自己的堅貞和虔誠,付諸考驗。
計畫與威爾遜主義
美國外交上的理想主義可以追溯到威爾遜總統提出的十四點計畫,後被稱為“威爾遜主義”。理想主義/威爾遜主義的核心是:人性善,在國際政治中應當遵循道德律令和多邊律令,一個國家不能單靠自己來尋求安全,而應當通過多邊組織或國際組織來尋求共同安全,這才是世界和平的保障,“要讓世界為民主提供安全保障”。自由、民主和人權不是實現美國國家利益的手段,它們本身就是國家利益的組成部分,而且應當視為美國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一般認為,威爾遜主義就是威爾遜關於國際關係和對外政策的理念和信仰,嚴格講來,它不是一個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而是一些願望、信念和標準,以及根據它們重建國際秩序的計畫,它具體體現在1918年1月8日威爾遜對國會發表的“十四點計畫”的演說,該計畫主要強調了下列目標:公開外交、公海航行自由、貿易自由、全面裁軍、公正處理殖民地爭議、民族自決、恢複比利時、撤出俄羅斯領土以及建立國際聯盟。此後,威爾遜又對“十四點計畫”進行了補充,提出了美國外交四項原則(美國無意攫取別國領土;美國外交主要手段是和平談判而不是武力征服;美國不承認任何通過暴力獲得政權的外國政府;美國在國際關係中將恪守信用,遵守道義)等,完善了他關於和平的最終構想。威爾遜主義顯然想用集體安全體系的“快刀”斬斷歐洲古老均勢體系這堆“亂麻”,他似乎要告訴歐洲人:“從今以後,國際秩序不應再建立在均勢的基礎之上,而應以民族自決為基礎;各國的安全不應依靠軍事同盟,而應以集體安全為保障;外交活動也不宜由專家秘密進行,而應‘公開地達成公開的協定。’”
根據威爾遜主義對國際體系的構想可以得出以下看法:(1)他的人性觀是基於自由主義的人性善;(2)他承認民族國家在國際體系中的地位,並且認為和平只能建立在經過考驗的政治自由的基礎之上;(3)在國際層面上,他認為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一樣,可以用法律和制度來限制武力的使用;所有國家的政府都應將宣戰權交給多邊組織,武力的使用必須得到多邊的同意或授權;(4)威爾遜認為,類似“勿殺生”的倫理道德、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在國際政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決策者應將人看作是目的而不是實現其他目標的手段。他主張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突出外交政策中的道德律令。
威爾遜主義的外交政策常常奉行下面這些原則:第一、作為國內治理形式,民主制度比君主制度和專制制度更好;在世界政治中,民主國家能夠成為美國更好的、更可靠的夥伴;第二、在國外支持民主不僅是美國的道義責任,而且也是一種實際需要;第三,防止戰爭。熱衷消除戰爭根源,支持和平運動、裁減軍備。
威爾遜主義的主要思想來源有:(1)19世紀主導歐洲和美國的古典自由主義哲學。古典自由主義有重商主義的傾向,它認為資本主義國家有和平傾向,因為戰爭不利於資本主義商業發展。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在避免戰爭爆發、維護世界和平方面具有共同的利益,因此利益的和諧性會引導大家尋求集體安全,“和平與正義、國際法律和國際組織,應當也可能是國際社會大家庭共同追求的一種目標和架構。”(2)美國的傳教士精神或稱之為“天定命運觀”。這種觀點認為,美國人是上帝的選民,注定負有拯救世界的責任,推而廣之即是向世界輸出美國的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威爾遜認為美國在集體安全體系中肩負領導義務。他在1919年7月10對參議院的講話中說:“唯一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夠拒絕別人賦予我們的道德責任,我們是拒絕還是接受世界對我們的信心。”(3)美國意識形態中的“美國例外論”,美國人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優越感,認為美國是“山顛之城”、自由之鄉,是理想世界的縮影。在美國外交政策的傳統中,傑斐遜主義與威爾遜主義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兩者都源於“美國例外論”。如果說傑斐遜主義是“潔身自好”、確保美國不被“世界化”(即美國不被沾染上其他國家的壞毛病)的話,那么威爾遜主義則是“己所欲,施予人”,目的是使世界“美國化”,讓整個世界都仿效美國模式、變得像美國一樣美好。(4)18世紀啟蒙哲學。啟蒙哲學認為,人類是平等的,在國際關係中,人道的目標本身就是國家利益的核心組成部分。
按照米德(WaltRussellMead)的說法,20世紀前美國外交政策中的威爾遜主義成分(理想主義成分)早已存在,當然那時它還沒有被命名為威爾遜主義。美國時常顯示出“民族性格中的威爾遜主義傾向:堅持認為美國擁有改變世界其他地方行為的權力和職責,美國能夠而且應當既關注其他國家處理國際事務的方式,也關注它們的國內政策”,這主要體現在美國傳教士在世界上的活動中,但這些活動往往為外交史家所忽視。人們更多地關注于軍人(打仗)和商人(貿易)的活動。傳教士的活動屬於民間性質,雖然也得到官方的協助、支持和保護。而美國官方外交中正式支持世界上的民主並不很多(如支持法國大革命),主要是因為美國國力有限。1823年門羅主義問世後,美國自動將其在政治上的活動半徑劃定在西半球,威爾遜主義的效力和威力也僅限於此。威爾遜主義對外交政策也遠不如漢密爾頓的現實主義的影響大。但進入20世紀後,美國的經濟實力已上升為世界第一,美國又成功地介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戰,討論戰後安排的凡爾賽會議為美國總統威爾遜向全世界宣告美國的理想主義提供了一個絕好的舞台。威爾遜主義的宣布是在合適的時間(勝利之後)、合適的地點(討論戰後安排的會議)、合適的人(幫助贏得勝利的總統)所說的合適的話語。此後,威爾遜主義逐漸成了理想主義的代名詞,它始終與美國的外交政策、國際政治的理論及實踐密切相聯。
威爾遜主義的公式可以簡化為:(1)道德律令——道德應當是一切外交政策的出發點;(2)多邊律令——多邊主義應當是實現外交政策目標的基本手段;(3)民主律令——在美國領導下實現世界的民主是實現永久和平的前提條件;(4)民族自決律令:任何民族都有權決定自己的政府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應當將威爾遜主義與威爾遜的外交政策區別對待,前者是一種外交思想或理論,後者是威爾遜總統時期美國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