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古希臘時期,著名文獻家拉爾修曾經以一部《明哲言行錄》享譽全球,本書試圖打造新時代的“明哲言行錄”,將哲學家的故事、哲學家所講的故事以通俗易懂的筆調娓娓道來,並以“微博”的形式給予點評。讓讀者能夠做到:一本書讀懂哲學,一本書讀透哲學史,一本書看清哲學家。 本書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全”、“簡”、“賅”。全:將中西著名的哲學故事幾乎一網打盡;簡:規避長篇大論,以短文為主,迎合快餐時代的特點;賅:力圖做到深入淺出、雅俗共賞,是一部人人都能讀懂且讀後有所思考的哲學書,更是一部“俗講”但“不庸講”的哲學書。作者簡介
緣中源,山東德州人,北京大學畢業,獲哲學碩士學位。現供職於北京外國語大學。以思想的跋涉者自居,游弋在體制之外,彷徨于思考之中。
曾與人合譯《心靈的自救——重獲內心安寧與自由的生活法則》、《明哲言行錄》。自2005年開始,致力於哲學的大眾化普及,出版了《聽哲學家講故事》、《智者的頓悟——哲學經典名言的智慧》、《每天讀點哲學》、《1000個不可不知的哲學常識》、《哲學是個什麼玩意兒》、《一本書領悟哲學》。並在天涯社區發表多篇哲學普及文章,受到網友熱烈追捧。
在學術方面,致力於中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先後出版《讀國學,用國學——到中華文化的源頭尋找智慧》、《大秦帝國的野蠻成長》等一系列著作。
內容目錄
第一輯 哲人篇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要成為一個哲學家,需具備兩個條件:一要有閒暇的時間,二要有詫異的眼睛。在這裡,“閒暇”是前提。如果一個人終日為生計奔波,吃了這頓飯,還不知道下一頓飯在哪裡,他是沒有心情來研究哲學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是貴族的精神。哲學家研究哲學不是為了經世致用,而是因閒暇而沉思,因沉思而詫異,因詫異而求知,因求知而得到滿足。他們過的是一種心靈的生活,思維的快感足以讓他們滿足和陶醉,因而是唯一自由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哲學家是精神上的貴族。
泰勒斯的格言
吃飯是為了活著
逃避政治的哲人
只動手指頭的哲學家
無罪的辯護
神的觀念
被拍賣的主人
騎在馬背上的哲學家
德性與自然
生命的筵席
花園裡的奇蹟
慘遭閹割的哲人
狄德羅效應
飢餓的馬克思
辛勞的斯賓諾莎
萊布尼茨的兩副面孔
齷齪的培根
虛偽的弗洛伊德
尷尬的申不害
第二輯 逸事篇
哲學家都是一些不按生活常規出牌的人。有人說,哲學家的工作,不過是在黑屋子裡尋找一隻根本不存在的黑貓。一些玩世不恭的人更是將哲學家分成兩類:一類是對愈來愈多的東西知道的愈來愈少,直到他們對任何事物都一無所知; 另一類是對愈來愈少的東西知道的愈來愈多,直到他們無中生有……
勾股定理的發現
百牛大祭
難以理解的禁忌
船夫與哲學家
河東獅吼
蘇格拉底之死
亞里士多德與亞歷山大的師生緣
像豬一樣不動心
別踩壞了我的圓
愛爾蘭人與笨蛋的距離
驗明牧師正身
笛卡爾的夢境
萊布尼茨發明的計算機
康德的“時鐘”
叔本華和黑格爾的宿怨
《資本論》的艱難面世
尼采的最後歲月
反目成仇的師徒
海德格爾的婚外情
薩特與波伏娃
羅素的數學情緣
不一般的師徒關係
樊遲學稼
龍場悟道
程門立雪
第三輯 格言篇
所謂格言,不過是經過歷史的積澱而為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些隻言片語。這些隻言片語,或來自經驗的總結,或來自理論的闡釋,或是生活的感悟,它們以一種濃縮的方式記錄了人類的文明史,也就是人逐漸認識自己的歷史。
人的本性在於求知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柏拉圖式的愛情
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
吾愛吾師,但更愛真理
性格決定命運
奧卡姆的剃刀
因為荒謬,我才相信
哲學是神學的婢女
存在即合理
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
對不可說的,要保持沉默
敬鬼神而遠之
名不正則言不順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朝聞道,夕死可矣
學而優則仕
君子遠庖廚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存天理,滅人慾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第四輯 思辨篇
人生活在經驗之中,卻總是提出一些超越經驗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對我們平常人來說,是胡思亂想;但對哲學家而言,則是理智的思辨。思辨是哲學的標誌,因為它總是想給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找一個安放自身的地方。如果哲學是心的學問,那么,哲學捍衛的就是這種胡思亂想的權利。
“形上學”的淵源
柏拉圖的洞穴
第一推動者
奇妙的“同一性”
海倫與“Water”
實驗室里的思考
一隻看不見的雞
休謨的難題
給我一個靈魂
象棋的故事
共產主義的幼稚病
薛丁格的貓
冰山一角
至大與至小
回來的是梵志嗎
逝者如斯夫
舍罕王賞麥
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
晉文公請隧
心外無物
悟在當下
一切皆禪
凡聖兩忘
真假妄語
第五輯 詭辯篇
純粹的理智思辨,要把握好方向和節奏,否則就可能會走火入魔,陷入自我設定的陷阱。這種陷阱,就是詭辯。詭辯純粹是破壞性的,它最終的結果,要么是陷入相對主義的泥潭不能自拔,要么得出與現實相悖的結論。
希帕索斯悖論
打官司的悖論
“說謊者”悖論
白天鵝的悖論
羅素悖論
無物存在
自相矛盾
“兩分法”的悖論
“飛矢不動”的悖論
“運動場”悖論
“穀粒聲響”的悖論
邁農悖論
當今的法國國王是不是禿子?
關於“學習”的巧辯
上帝存在的證明
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
契約異之辯
白馬非馬
離堅白
公孫龍過關
公孫龍與鄒衍的辯論
第六輯 辯證篇
在哲學上, 辯證法是作為一種方法論而被提及的。它關心的不是思考什麼(What to think),解決什麼(What to solve),而是如何思考(How to think),如何解決(How to solve)。所以,辯證法是一種思維的規律,它是哲學的靈魂、是智慧的化身。
知識的圓圈
蘇格拉底的無知
不解解之
一指禪
肯定即否定
“時中”的原則
和實生物,同則不繼
否極泰來
日中則盈,月滿則虧
過猶不及
反者道之動
無用之用
扁鵲三兄弟
韓昭侯建門樓
蠢豬式的軍事家
廉價的友誼
狼的軟肋
大象無形
青梅煮酒論英雄
靖郭君建高城
時勢決定選擇
泥魚的生存之道
第七輯 人生篇
哲學源於對人生的思考。人生之所以會成為哲學的焦點, 是因為人追求無限、永恆的衝動和人生有限的宿命形成了難以打開的死結。如果人能夠長生不老,就不會有人來思考哲學,因為思考哲學已經變得多餘;如果人意識不到自己的有限,那也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情。就像皮浪說的,“像豬一樣生活 ”,將不會有那么多煩惱和不快。可惜的是,人生是有限的,而且人又能夠意識到自己是有限的。所以,才有了那些絞盡腦汁的哲學思考。
偷食禁果的懲罰
斯芬克斯之謎
能思考的蘆葦
認識你自己
寬容的智慧
別擋著我的陽光
美德女神和邪惡女神
鹹淡兩由之
不死乾什麼呢
我還在等什麼
失誤的上帝
西西弗斯與巨石
活在當下
隨機的選擇
苦海無邊
唯一的蘋果
第八輯 自由篇
人之所以是生而自由的,是因為人是被拋入這個世界的。在拋入之前,沒有人問你願不願意,你已經有了生命;還沒有來得及問一聲為什麼,命運的鞭子就已經催你上路了。於是,人偶然地來到這個世界,卻要必然地承擔這種“偶然”的命運——自由地選擇,自由地承擔。沒有人能夠替代你。這對人來說根本不能用“幸運”或者“不幸”這種非此即彼的詞語來表達。有一個詞可能更能體現人的這種生存狀態,這個詞就是——悲壯。
“哲學”的由來
潘多拉的盒子
靈魂的回憶
擱淺的旅行
人與豬的辯論
布利丹的驢子
後悔終生的婚姻
撿麥穗的啟示
泛濫的信息
機械與機心
即心即佛
存在先於本質
莊子丟魚
許由拒位
物固相累,二類相召
相忘於江湖
綽綽有餘地
大限已到
向死而生
同舟共濟
反目成仇的兄弟
比財富更有價值的東西
第九輯 處世篇
人需要在外面的世界吸取物質和精神的養料,更為重要的是,人還需要外在的世界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和價值。那種想逃離這個世界的做法注定了是一條不歸路,而個體反抗群體,必然是一條悲劇之旅。也許,唯一能夠處世的是我們的心靈,唯一需要向上的是我們的境界,而人生和生活,仍然需要紮根在這個世界上。
我是誰
像狗一樣活著
流放心靈的第歐根尼
海盜報事件
巢父洗耳
入世的情結
避人與避世
拯救與逍遙
五百年必有王者興
放下著
挑起來
推其長避其短
子張問仁
子路問禮
楚王斷帶
水至清則無魚
喪罷即歌
庖丁解牛
中庸之道
充足的自信
第十輯 勵志篇
一位哲學家曾經調侃:如果你想活著,你就去當一個唯物主義者;如果你想活得像人,你就去當唯心主義者。唯物主義讓我們正視現實,而唯心主義卻讓我們正視心靈的力量。人的潛能是無限的,而讓人把自己身上所有的潛能都調動起來,則需要影響他的心靈。一個人餓著肚子固然不能發揮自身最大的潛能,但一個人吃飽喝足也未必能夠調動自己的積極性。相反,一個人在吃飽以後往往會困意大發。這裡的關鍵還是心靈。
奢侈的需求
未經省察的人生不是好人生
認識錯誤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優秀是一種習慣
駿馬和駱駝
冬天裡的陽光
叔本華的鐘擺
幸福的園丁
三人行,必有我師
子貢輟學
恃人不如自恃
蘧伯玉過宮門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第十一輯 境界篇
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也許,我們大部分人,僅僅停留在了最初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而進一步修行,則需放下,進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但此境界亦非至上境界,我們還要回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境界,這就需要把放下的東西再挑起來。一味的放,那是消沉逃避,不可取;只知取,又落入凡夫之激情,也不可取。
吾養吾浩然之氣
道在糞便里
魯侯養鳥
混沌的七竅
莊周夢蝶
鬼斧神工
楚王遺弓
逍遙遊
七日不火食
吾與點也
孔顏樂處
宇宙便是吾心
散步的心靈
自找煩惱
為什麼要走那么快呢
天堂與地獄
大隱與小隱
佛性即無南北
本性自悟
觀音入理之門
吃茶去
一切皆隨
洗缽去
平常心是道
心中無妓
一切都在
拈花一笑
第十二輯 道德篇
天才總是受人崇拜,但道德更能贏得人們的尊重。前者是超群智力的碩果,而後者是高尚靈魂的結晶。但是,從長遠來看,是靈魂主宰著人的生活。天才人物憑藉自己的智力贏得社會地位,而具有高尚道德品格的人靠自己的良知獲得聲譽。前者受人崇拜,而後者被人視為楷模,加以效仿。
以德治國
以鄰為壑
脫衣審案
高石子辭官
君子之德風
義利之辯
義者利之和
道德的陷阱
真正的大丈夫
老鼠的啟示
曹沫之盟
盜亦有道
儒以詩禮發冢
人與佛的對話
第十三輯 管理篇
管理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因為管理是對人的管理,而不是機器,所以要講究方式方法,這就是藝術了。有些管理者懂管理理論,但不會做人的工作,結果與願望相反,有些管理者可能不是很懂理論,但會做工作,結果與希望相一致。這就是管理的藝術所在。只有將兩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才能充分發揮管理的作用。
慈不掌兵
文侯與田子方飲
子貢放權
無為而治
莊子告債
惡狗當道
以非為是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勞心者治人 勞力者治於人
國之寶也
得失進退之間
田忌賽馬
兩個雞蛋引發的爭論
守信於民
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
蝴蝶效應
第十四輯 認知篇
人是如何認知外在世界的?關於這個問題,無論是強調心靈作用的唯心主義,還是看重外在事物的唯物主義,都陷入了一種偏執。這種偏執就好像盲人摸象一樣,錯誤地將真理的某一個環節或者是某一個部分當成了真理本身。正因為此,唯心和唯物,都有著自身無法自圓其說的困境和軟肋。
禿頭與石頭
沒有打開的鏡頭蓋
什麼是“戈爾肖克”
人是萬物的尺度
問題的晦澀與人生的短暫
蒙田的座右銘
培根的“四大假相”說
測不準原理
存在即被感知
蜜蜂習慣性的聯想
火雞的信念
桌子的本來面目
世界竟然存在
大自然的崇高
大小九州說
鵝湖之會
竹林“格物”
風動?幡動?心動?
第十五輯 語言篇
語言不僅在於表達思想, 而且還生成思想。正是語言, 讓本來不存在界限和區別的混沌世界變得清晰起來。正因為此,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對話、交往的工具,還是世界向我們袒露自身的方式。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現成的、劃分好了的世界,真正對世界進行劃分的其實是語言。所謂的“現實世界”可以說是人類集團根據自己的語言系統建構起來的。
倉頡造字
巴比倫之塔
輪扁論言
述而不作
讓理智著魔的語言
含義豐富的手勢
私人的語言
脫離情景的歧義
匣子裡的甲蟲
奧古斯丁圖畫
五個紅蘋果
建築師和他的助手
語言的工具箱
家族的相似
豐富的聯想
極端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