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zǐ wéi fù yǐn
![舉例:直在其中矣](/img/c/52f/nBnauM3X1gjM4MDM5AjN3QDN2MTM4gzNzIDMwADMwAjMxAzLwYzLz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出處01】:《論語·子路》:“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漢·桓寬《鹽鐵論·周秦》:“聞子為父隱,父為子隱,未聞父子之相坐也。”
【出處02】:韓嬰《韓詩外傳》: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為人也,公而好直,王使為理。於是,道有殺人者,石奢追之,則父也。還返於廷,曰:殺人者,臣之父也。以父成政,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弛罪廢法,而伏其辜,臣之所守也。遂伏斧鑕,曰:命在君。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然。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以死罪生,不廉也。君欲赦之,上之惠也;臣不能失法,下之義也。遂不去鈇鑕,刎頸而死乎廷。君子聞之曰:貞夫!法哉!石先生乎!孔子曰: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詩曰:彼已之子,邦之司直。石先生之謂也。
【注釋】
1.王使為理。理,司法官;獄官。例:大理寺。
2.辜,罪也。
3.鑕,音質,砧也。
4.貞,正也。
5.彼已之子,邦之司直,詩鄭風羊羔之文。彼已之子,亦作彼其之子。
【舉例】:以前,中國人講究‘~,父為子隱’,於是隱來隱去,就把真理正義全隱得沒有影兒了。★老舍《老舍自傳》第六章第三節 。(按:民國以降,於典籍經文,望文生義者,比比皆是。)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父子間的人情
【故事】:春秋時期,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在葉邑停留時,葉公府中的一隻羊跑進孔子的住地,被弟子曾點燒了吃。曾點的兒子曾參把這事報告給孔子,孔子知道曾參處於忠孝兩難的地步,於是答應同葉公說,孔子感慨:“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