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著特點
敵方的身份不確定
二戰時期,義大利法西斯和希特勒德國結盟與英法對抗時,收音機里喊出一句宣傳口號“天譴英國人!”義大利人受了號召仇恨所有的英國人,就像後來美國人受了號召仇恨所有日本人,日本人對美國人也一樣。相反在海灣戰爭期間,西方國家並非要仇視每一個伊拉克人,只是針對獨裁者及其部下。所以西方軍隊使用了所謂精確制導炸彈——後來在科索沃戰爭,在阿富汗以及第二次伊拉克戰爭,也是如此。
非正面戰爭
後現代戰爭不是正面戰爭,這恰恰緣自跨國資本主義的本性。塔利班和薩達姆軍隊原來都是西方兵器工業裝備起來的,這不是偶然。這符合成熟資本主義的邏輯———避免單一國家控制。在海灣戰爭中有個重要的細節,西方空軍以為摧毀了薩達姆的一批坦克庫存,後來發現那都是假的,這些假坦克由一家義大利工廠生產,當年賣給薩達姆也屬合法。
沒有贏家
衝突中某一時刻一方得勢,並不代表這就是最終定局。此外,正如克勞塞維茨所說,只有當戰爭換成了別的政治方式繼續進行,才會有一個最終時刻(勝利一方達到了某種平衡狀態,可以回到政治上了,戰爭才會結束)。從20世紀的兩次大戰已經可以看得很清楚,戰後政治始終是戰前狀況的延續。無論戰爭走向如何,全面重組的秩序並不能遂了所有參戰方的心愿,於是衝突還是會以別的形式繼續,直到新戰爭開打。比如一戰之後,出現了從義大利到德國和巴爾幹地區的法西斯政變,接下來是西班牙戰爭、二戰,然後又是冷戰。
區別差異
古典戰爭令各交戰國的兵器工業獲利,而後現代戰爭卻使跨國軍工企業從交戰雙方賺錢。不只如此,古典戰爭使軍火商暴富,相比之下其他貿易的暫時停滯顯得不那么要緊,而後現代戰爭(儘管也餵肥了軍工企業)還危害到整個社會體系的支柱。後現代戰爭把某些經濟力量扯進與他國的競爭,衝突的需要勝過國力的需要。 所以海灣戰爭必須速決,持久戰最終對誰都沒好處。後現代戰爭中,國家邏輯要服從跨國公司的產業邏輯,同時還要服從信息產業的需要。海灣戰爭時,西方媒體不只發表了以羅馬教皇為首要代表的西方和平主義者的質疑和抗議,甚至還表達了支持薩達姆的阿拉伯國家一些外交官和記者的意見,這還是有史以來頭一次。所有古典戰爭的目標都是要阻止敵方的宣傳,提出古典戰爭理論的最重要的作者克勞塞維茨曾經指出,市民與軍隊,全部國民的同心同德是勝利的前提。但海灣戰爭的情況正相反,傳媒一直允許對方表態,也不從道德上要求任何一方的公民認同自己的政府。
後現代戰爭不應殺死敵人。古典戰爭的目標是要儘可能多地消滅敵人。在過去,一場勝利之後軍隊將領們在夜裡穿過戰場,成千上萬的屍體中有一半是自己的士兵,而他們完全不會大驚小怪。己方陣亡士兵以勳章和儀式紀念,以此增強英雄崇拜。敵方陣亡人數則作為榮耀見於報章,期待後方公民為消滅每一個敵人歡欣雀躍。
經典例子
海灣戰爭
海灣戰爭建立起兩個原則:(1)任何士兵都不應當犧牲;(2)殲滅的敵人也應該儘量少。
說起敵方死亡人數,人們很見識了一些遮掩和偽善,因為大量伊拉克人死在沙漠裡,但是沒人去強調這個細節,這倒是十分有意思的跡象。典型的後現代戰爭要避免殺傷平民,因為殺人過多就可能導致國際輿論的譴責。於是用上了精確制導炸彈。
海灣戰爭已經明確了一點:後現代戰爭里,每一方的身後就有自己的敵人。過去的戰爭中,通敵者是要逮捕(或殺死)的,從敵國來、替敵人說話的同胞在戰爭結束時會上絞架。
痛苦描述
戰爭,如果是戰爭,肯定是血腥的和痛苦的,無論是肉搏型的前現代戰爭,以“火線”為標誌的現代戰爭,或是以“超視距”為特徵的後現代戰爭。後現代戰爭之所以看起來不那么痛苦,不是因為痛苦真的被最小化了,而是痛苦被推遠到看不見,成了戰爭另一方的痛苦,而他們無法通過畫面向世界訴說自己的痛苦。
越戰期間,不少美國攝影記者深入越南,從地面拍攝美軍轟炸給越南人造成的痛苦,從而喚起了美國人對戰爭的反感。如今,在伊拉克,看不到美國攝影記者在地面拍攝美國飛彈落下來的場面。痛苦是存在的,但沒被記錄,也看不見。與“超視距”飛彈一起構成後現代戰爭的,還有“超視距”攝影機。
如果說後現代戰爭是痛苦最小化的戰爭,那只是對美國而言。它操縱了對戰爭的影像記錄,將一場本來血腥的戰爭虛擬成一場沒有痛苦的遊戲。
致使全球化
受全球化其實有很多種方式,購買外國的廉價商品是,感受一場全球化的戰爭也是。艾柯說,伊戰就是這樣一場戰爭。其實我們一直在經歷伊戰,只不過不是親歷而已,人們的視角受制於媒體,而媒體受制於軍方。這是全球化的傑作,但對於戰爭本身它的意義不僅與此。全球化的戰爭不再有過度的殺戮、仇恨和正面交戰,因為全球化把任何孤立的個體都融入一個場域中。在人類生存的同一個家園裡面,不再有絕對的孤獨,也不會有絕對的對立,人們彼此注視,相互關切。當人們已熟悉有形的消滅一個敵人時,現在敵我的陣營卻不分彼此。全球化的戰爭就是那樣的,戰爭裡面每一方後面都有自己的敵人,電視上可以看到兩方支持者的聲音,甚至同情的面孔。
在一個全球化的範圍裡面,對任何什麼發起戰爭都意味著戰線的模糊,正如恐怖活動也是全球化的,恐怖分子或許就是本國公民,而這種結果必定沒有贏家。以往戰爭的直接目的是為了消滅敵人,而目前的戰爭則為了表明一種信念和聲音的存在。簡單的說這是形式大於內容。人們以往的戰爭稱做古典式的,而當前的艾柯稱它:後現代戰爭。這種戰爭隨著全球化邇來,又以全球化的方式進行著。
改寫秩序
兩種狀態下的世界:一種是有秩序,一種則是沒有。任何戰爭的發起都是有關某種秩序的,也許是經濟的、政治的、宗教的或者什麼。戰爭的哲學根源是因為前者認為後者的世界是沒有秩序的,而西方人希望在那“野蠻和非理性”的地方建立他們的所謂民主。
另一個方面,戰爭是混亂無序,但戰爭的目的是為了恢復破壞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