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溥宅第建於明天啟、崇禎年間,原系其伯父工部尚書張溥之的宅第,張溥幼年、少年時期在此生活,後為張溥別業,終其一生。位於江蘇省太倉市西門街8號。現存三進組合式走馬樓等房屋。其大廳正中有張溥半身塑像,後兩進為堂樓和後樓,為張溥起居室。居後有小苑。圍牆外接太倉市人民公園。現為太倉市博物館。2006年6月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溥宅第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以及豐富的旅遊資源。
歷史背景
張溥故居位於江蘇省太倉市西門街8號。原為張溥伯父、明工部尚書張輔之的宅第。張溥,太倉人,明文學家、社會活動家。曾以“興復古學,務使有用”為宗旨,創立復社。其故居現存三進組合式走馬樓等房屋。其大廳正中有張溥半身塑像,後兩進為堂樓和後樓,為張溥起居室。居後有小苑。圍牆外接太倉市人民公園。現為太倉市博物館。張溥(公元1602-1641年),太倉人,字天如,號西銘,明代著名文學家、政治活動家。官至庶吉士。崇禎年間,張溥組織了著名的文人社團———復社,以“興復古學,務使有用”為宗旨,進行政治和文學活動。張溥一生著述極多,有《七錄齋集》等,為紀念反對魏忠賢“閹黨”專權被害的蘇州五義士而撰寫的《五人墓碑記》,是後代傳誦的名篇。
文化價值
故居始建於明代天啟年間,現存三進組合式的通轉走馬樓房屋,硬山造,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7平方米,是一座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建築。張溥故居的價值主要在於它較完整地保存了明代“尚書府第”的建築風貌,規格較高,建築工藝精良,布局合理,主要建築構件均為明代建築遺物,應屬具有典型特徵的古代民居。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著名古建築、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在探親時發現了該古建築,肯定它是明代一品府規制的建築。太倉博物館的主陳列分布於張溥故居和王錫爵故居內。張溥故居建於明代天啟年間,現存前後三進,整套建築工藝精良,布局合理,堂堂相應,樓樓相通,俗稱“通轉走馬樓”,像似“迷宮”。太倉博物館是反映太倉地方歷史的綜合性博物館,成立於1987年。
館藏情況和展覽情況:該館館藏文物包括陶器、瓷器、銅器、玉器、錢幣、書畫等諸多門類。多年來,該館開展文物保護和專題教育,加強了對館藏文物、鄉土史、海運史的研究。博物館現設有四個基本陳列:復社紀念堂、文物陳列館、太倉歷史名人館、“四王”紀念館。另外還不定期的舉辦各種臨時展覽。
建築特色
張溥故居是張溥在幼年和少年時代曾經生活和學習過的地方,它是一所比較完整的明代建築,不僅具有較高的歷史紀念意義,而且具有較高的建築藝術價值。故居現存房屋三進,第一進為大廳,第二、第三進均為二層樓房,前後房屋樓下有迴廊相通,樓上為“通轉走馬樓”,最後面還有一個景色別致、小巧玲瓏的小花苑,整套建築完整,格調一致。前廳樑柱粗大,斗拱齊全,雕飾古樸,工藝精良,梁架間有精緻的木雕鏤空雲板。後兩進樓房間還完整地保存著一道磚刻牆門,雕有人物故事,風格獨特,具有鮮明而濃郁的江南民間特色。張溥故居原建築範圍很大,據《太倉州志》記載,左右均有花園、花廳、後有張家園、張家河、張家山。現存主體建築三進:大廳、堂樓、後樓,基本保存了原有的建築風貌,為一處重要的文物古蹟。故居硬山造,占地面積14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7平方米,現存房屋三進。第一進是大廳,五梁帶前軒,並有前後廊,大廳左右各有一間六架梁側樓。大廳樑柱粗大,斗拱齊全,工藝精良,裝飾古樸。第二進為五架梁帶前後廊的住宅樓,房分五間,中設客堂。結構簡樸,斗拱軸柱,形制各異,飾紋精巧,繁而不亂。第三進為七架梁帶前後廊的高樓,天井兩側各有小樓,走廊相通,樓後有天井式小苑,兩側各設精巧方圈門,東書“醉目”,西題“坐花”,內有金桂、 海棠古樹,別有情趣。
張溥簡介
張溥(1602——1641年),字天如,號西銘,太倉人,明代著名文學家,社會活動家。他自幼刻苦自勵,勤奮好學,每次讀書一定要先親手抄一遍,抄後讀過即焚去,然後再抄、再讀、再焚,至七次始罷。故《明史》記有張溥“七錄七焚”的讀書佳話,後來他把自己的書齋也名為“七錄齋”。張溥認真習書,右手握筆的手指都長起了厚厚的老繭;冬天手凍裂了套用熱水浸暖後繼續再練,從不間斷。正由於他的刻苦用功,所以日後終於成為一個大學問家。張溥在短暫的一生中將畢生的精力與才智貢獻給我國古代的學術研究,編述三千餘卷,涉及文、史、經學各個學科,精通詩詞,尤擅散文、時論,堪稱明代文壇巨匠。張溥所生活的崇禎朝是明代政治上最腐敗的時代,張溥在一生中始終投身於反對閹黨、宦官腐朽勢力的鬥爭,這種精神在他所寫的《五人墓碑記》中得到了充人的體現。這篇著名的散文是為了紀念反對魏忠賢閹黨統治進行不屈鬥爭遇害的顏佩韋等五人而寫的,張溥敢於反對專權,挺身而出毅然撰文作碑,揚正斥邪,正氣凜然,表現了他的崇高氣節,幾百年來深為後人稱頌。這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筆酣暢,氣勢磅礴,被收入《古文觀止》;這塊著名的碑石至今還巍然屹立在蘇州虎丘山麓。 張溥在歷史上更為巨大的貢獻是組織了以他為領袖的文人進步社團——復社。復社是繼東林黨之後的一個有巨大影響的進步社團,也是我們古代史上規模最大、影響最遠的文人社團。崇禎初,張溥和同邑張採集郡中名士,相與復古學,聯絡江浙諸省文人,建立復社。在虎丘“千人石”前舉行著名的復社虎丘大會盛況空前,四方文人畢集,以文會友,議論朝政,流傳遐邇,影響深遠。復社的宗旨是反對宦官勢力,抨擊明末腐朽政治,在歷史上起了一定的進步作用。復社也團結了一大批青年知識分子,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在明亡之後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作為復社領袖人物的張溥在這一組織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其功績不可磨滅,名垂史冊。
旅遊簡介
張溥故居現存房屋三進,第一進為大廳,第二、第三進均為二層樓房,前後房屋樓下有迴廊相通,樓上為“通轉走馬樓”,最後面還有一個景色別致、小巧玲瓏的小花苑,整套建築完整,格調一致。在大廳繞過張溥雕像與屏風,看到後面的一組紅木家具。是很明顯的明代風格,造型簡約大方,結構合理規範,製作嚴謹準確,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穿過大廳,我們來到第二進樓閣內。底層大堂有著一座很現代化的張溥幼時求學動漫演示器。底層演示器左面有張溥與自己老師徐光啟臘像,以及張溥為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做的序等書籍資料。從右側小門進入,登上較為陡峭的樓梯,來到二樓。上面有一組明式家具等。有張溥的書桌和“焚書盆”。裡面還有張溥與張采(婁東二張)等論學雕像,張溥起居床鋪等。
從二層閣樓,穿過東廂書房,來到第三進樓閣。樓閣上面較好的保存了故居原貌,特別是樓閣的大梁與蓮花托等,是明朝原件,受到古建築專家的肯定,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了樓梯,在大堂里看到了張溥在虎丘“千人石”前舉行著名的復社虎丘大會的情景再現雕塑群。此次大會盛況空前,四方文人畢集,以文會友,議論朝政,流傳遐邇,影響深遠。張溥也是在虎丘做了流傳至今的名篇散文《五人墓碑記》。
離開第三進樓閣,走長約40米的備弄。這是古代女眷以及下人們走的路。
從備弄穿過東廂房,來到建於清初的廚房院落。離開廚房,來到前面的戲院。在看台上面,看到了對面的戲台。站在戲台上,仔細的觀賞著戲台頂部建築。上面的金色花紋,精美雕刻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緊貼戲台的是一個絲竹廳,裡面有各式古代樂器,有笙,二弦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