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張家灣鎮位於通州區東南5公里處,總面積102.5平方公里,人口5.4萬。北京六環、京瀋高速公路、京津公路穿境而過;京秦鐵路支線縱貫南北,鎮屬鐵路貨場年吞吐量60萬噸,龍門吊重20噸,具有鐵路貨運的優越條件。11萬伏變電站日夜供電;設有郵政、電信支局及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分理處;鎮勞動力培訓服務中心可負責勞動介紹、勞動培訓。張家灣鎮連續多年被評為市級精神文明先進鎮。近年來,我鎮通過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及時調整招商重心,樹立大局發展觀念,結合通州工業開發區南擴區(珠江項目)和里二泗等工業聚集地的發展,形成了以盤活重組現有可利用資源為主的發展模式。共引進企業300多家,重組盤活場地1197畝,盤活重組廠房19.1萬平方米,協定投資總額22億元,其中:引進了全球最大的筆業公司迪克森文教用品有限公司、多維國際鋼結構有限公司、沈飛集團、武漢凌雲幕牆等國際、國內知名企業,引進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42個,幫助200多家企業辦理了工商註冊等手續,為張家灣鎮工業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我鎮工業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通過幾年的發展,張家灣鎮已形成了里二泗、姚辛莊、大高力、南許場等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小區,促進了鎮農村工業經濟的發展。
歷史沿革
京東古鎮張家灣位於通州城南15里,建於元代,因水而得名,曾是大運河北起點上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和物流集散中心,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張灣千載運河頭,古壘臨漕勝跡稠”道出了張家灣歷史的古老和古蹟的繁多。通運橋坐落在張家灣古城牆邊,橫跨蕭太后河,橋北城樓肆市,橋南人家煙火,正所謂“回首鳳城春色好,鶯聲啼碎碧桃花”之處。
古時,潞河、富河、渾河、里河交匯於此,水勢環曲,石橋四布。據傳,遼建燕京之後,便利用蕭太后河運兵輸糧,且每年春季榔陰狩獵,來往均駐蹕於此,今之養馬圈、牌樓營村即因建有馬圈、行宮牌樓而得名,村南將台地處便是蕭太后馬步兵點將台之所。金建中都,潞河通運,此處成為重要碼頭。元世祖至元三十年,通惠河疏鑿告成,此處成為水陸要津,“官船客舫,駢集於此,弦唱相聞,最稱繁勝’,時因有漕運總督張瑄(萬戶)督海運至此,故名張家灣.明初、中期,通惠河失於修浚,凡南來北往人客與物資須經運河者,必停留此處。嘉靖六年,通惠河疏浚,漕船仍經此直達通州。通州八景之一——“萬舟駢集’,道出當時盛況。朝廷在此建有通濟倉,還設有皇店、寶源與吉慶二榷稅、通判都司,巡檢司以及鹽倉批驗所等官署。立有皇木廠、木瓜廠、鹽場等庫,遂有三村之名(木瓜廠今作瓜廠,鹽場今作鹽灘).四方商旅來往,百貨叢集市肆,遂形成西店,長店(今稱張家灣鎮)二莊。
城之內外,曾有古蹟不少。如元時高麗寺(廣福寺)之鐵佛高近丈,明代鐵錨寺之鐵錨數眾多,通運橋石獅精美,清真寺槐柏蒼勁,曹雪芹家曾在城內開設當鋪,琉球學子病故也在城外立墓。
如今,張家灣城之東牆西折北轉處,遺蹟尚存,玉帶河擦牆而過,上跨二座單券石橋,景致幽深,三券平面蕭太后橋(通運橋)依然利用,勾連搭四卷禮拜殿仍在,廣福寺石碑雖倒猶存,而北運河則早於清嘉慶間東移。該古城遺址為北京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
行政區劃
張家灣鎮轄57個村委會
張家灣鎮
北許場村
張辛莊村
上馬頭村
梁各莊村
土橋村
皇木場村
南許場村
張灣鎮村
張灣村
大高力莊村
上店村
賈各莊村
東定福莊村
西定福莊村
立禪庵村
寬街村
小莊村
施元村
里二泗村
燒酒巷村
瓜場村
馬營村
何各莊村
牌樓營村
齊善莊村
南姚園村
大辛莊村
棗林莊村
姚辛莊村
中街村
前街村
后街村
蒼頭村
十里莊村
南火垡村
三間房村
樣田村
垡頭村
陸辛莊村
北大化村
大北關村
小北關村
南大化村
柳營村
高營村
坨堤村
西永和屯村
東永和屯村
王各莊村
蒼上村
後坨村
後青山村
前青山村
後南關村
前南關村
北儀閣村
小耕垡村
區位優勢
張家灣鎮位於北京市東南,緊距通州城區,地勢平坦,交通便利,區位優勢得天獨厚。
公路:京津公路、東六環、京瀋高速公路從橫交錯,三座立交橋貫穿全境,快速便捷,距離天安門24公里,京通快速路30分鐘到達。
鐵路:京秦鐵路支線縱穿南北,鎮屬鐵路貨場年吞吐量60萬噸,龍門吊重20噸;已經通車的八通輕軌大大拉進了我們與城區的距離。
航運:北距首都國際機場25公里,半小時可到達。
水運:東距天津新港115公里,沿京津塘高速公路行1.5小時可到達。
輕軌:八通輕軌終點站設在張家灣鎮土橋,2003年底輕軌的開通將大大拉近張家灣與北京城區的距離。土橋及周邊地區將建成集商業、住宅、飲食為一體的京東重要交通樞紐。
特色農業
發展特色農業是繁榮首都富裕農民的重要措施。張家鎮素有葡萄之鄉的美譽,以葡萄、蓮藕茭白、藥材和苗木花卉等為主要產品和主導產業。中國葡萄發展協會北京分會京設在張家灣鎮,建有兩個研究基地,開發研製優質早、中、晚熟葡萄品種50個,四季可供應鮮食葡萄。全鎮葡萄種植面積10000畝,年總產量1800噸,在發展葡萄深加工項目上有較大潛力。重點打造了葡萄生產基地、農產品深加工基地、苗木花卉交易基地、中藥材示範基地、農業觀光旅遊休閒基地,逐步形成以設施農業為重點、以精品、觀光農業為特色的“都市型”農業新格局。
張家灣葡萄以品種多(優質早、中、晚熟品種100多個)、口感好並達到綠色食品要求的優勢打出了品牌,為張家灣鎮贏得了“京郊葡萄之鄉”的美譽。20公里綠色葡萄長廊已形成全市獨特的一道綠色風景,吸引成千上萬的都市人來此觀光旅遊,並享受新手採摘的樂趣。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大片大片蓮藕池,坐落在張家灣鎮,面積達5000畝。使茭白蓮藕成為張家灣鎮重要的特色農業資源。中藥材基地種植面積已發展到3500畝,它集中示範、土肥配方試驗及籽種繁育、新農機局的套用於一體,突出體現並展示出龍頭基地的示範帶動效能。
工業重鎮
張家灣鎮作為工業重鎮,企業數量眾多,勞動力需求量大,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張家灣鎮經濟建設的迅猛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吸引了大批外來務工青年進入張家灣鎮選擇就業。外來務工流動青年為張家灣鎮的經濟發展、城市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成為張家灣鎮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加強對外來務工青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僅涉及到企業的生存、活力和張家灣鎮社會生活的正常運轉,更關係到全鎮社會的秩序穩定和經濟發展。為此,張家灣鎮團委組織開展了對全鎮外來務工流動青年基本狀況和教育管理情況的調研,旨在進一步全面了解張家灣鎮流動青年的現狀,更好地推進對流動青年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為廣大流動青年創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環境,幫助他們學習成材,鼓勵他們崗位建功,不斷推進張家灣鎮城市化進程,構建和諧張家灣。
社會經濟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社會經濟格局的深刻變化,張家灣鎮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大量企業進駐張家灣鎮,形成了包括通州開發區在內的多個工業區,民辦企業、合資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成為張家灣鎮經濟產業的主要形式,新經濟組織迅猛發展,大量外來流動青年向新經濟組織集聚。據統計,張家灣鎮目前共有新經濟組織800餘家,其中涵蓋流動青年10000餘人。
黨建帶團建,是加強共青團組織建設的核心,也是團組織發揮服務青年、服務大局職能的根本保證。張家灣鎮團委認真貫徹區委、團區委精神,始終把黨建帶團建、黨團共同發展作為新經濟組織團建工作的有效途徑,積極爭取把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列入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總體規劃中,為新經濟組織團建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的保障,有效推進了張家灣鎮新經濟組織團建工作。
在具體工作中,張家灣鎮團委結合實際重點建團,即在已成立黨組織的企業中建團,在規模以上企業建團,在業主是青聯委員、青企協會員的企業中建團,在企業或業主受過區級以上表彰的企業中建團,在新經濟組織中選樹團建典型,不僅方便團建工作的開展,更有效增強了團組織的影響力,為促進團建工作的整體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通過近年來的努力,張家灣鎮新經濟組織團建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截至目前,張家灣鎮共建立新經濟組織4個,覆蓋全鎮工業企業、零售、餐飲、服務等各行業,覆蓋團員200人,較好地服務了廣大外來團員青年,服務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了張家灣鎮的經濟建設。
文化底蘊
作為通州區運河文化產業帶建設的重要景區,千年漕運史為張家灣積澱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眾多的文物古蹟和傳奇典故形成了張家灣獨特的文化氛圍。
1992年出土的曹雪芹墓葬刻石, 《紅樓夢》中描述的十里街、花之巷引發了一代文豪著述並長眠於此的激烈辯論。
600年的古槐樹、遼代、明代修建的古城牆和通運橋是古鎮繁榮與滄桑的歷史見證。
明代千斤石權,運河古道遺址及漕運巨石等,更印證了“北京城市漂來的城市”的說法。
遠景規劃
利用得天獨厚的交通優勢和雄厚的經濟基礎。狠抓工業園區建設,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達到“九通一平”的標準。調整產業導向,構建“都市型”工業格局。
以運河文化產業帶開發為大背景,利用現存歷史文化遺產,促進小城鎮建設,加快房地產開發進程,實現生態與人文交相輝映,集聚人氣、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