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秋(1920~)
正文
![張君秋(1920~)](/img/6/176/nBnauM3X3IjM3MDO4Y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3I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張君秋扮相雍容華貴,嗓音寬亮甜潤。早年刻苦自勵,銳意進取,廣擷博採,融會貫通,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致力於劇本、音樂、表演及舞台美術等方面的革新,他演出經過整理的《起解、會審》、《憐香伴》、《彩樓記》、《春秋配》、《祭江》、《祭塔》、《銀屏公主》、《大保國、探皇陵、二進宮》等傳統劇目,思想性、藝術性均有提高。他主演的《望江亭》、《詩文會》、《西廂記》、《秋瑾》、《秦香蓮》和《趙氏孤兒》等新編劇目,也以藝術精湛而受到觀眾的讚賞。他善於在京劇旦腳傳統唱腔的基礎上,吸收其他行當及曲藝、歌曲的唱腔,創製出大量新腔。他的演唱,充分發揮了嗓音“嬌、媚、脆、水”的優異天賦,同時悉心揣摩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等各派旦腳演唱藝術的風采而加以融化。他的發音,強調全身的鬆弛,保持共鳴位置的準確和運氣的暢通,因而音域十分寬廣。行腔講究輕重、快慢、繁簡的對比,並善於在胡琴伴奏的配合下,巧妙地蓄氣、緩氣、偷氣,因而他的演唱音色絢麗,感情豐富,舒展自如,形成了華麗柔美、剛健清新的獨特風格。表演身段端莊含蓄,自然率真。在化妝、服飾等方面,講求色調同人物身份、處境的協調。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成功地塑造了譚記兒、崔鶯鶯、秦香蓮等聰明秀麗、勇於同舊勢力抗爭的古代婦女形象。他還參加過《海棠峪》、《紅色娘子軍》、《平原游擊隊》、《紅燈照》等戲的音樂設計,發揮了創造唱腔的藝術才能。他主演的《打漁殺家》、《玉堂春》、《美龍鎮》、《望江亭》、《秦香蓮》等劇已先後攝製成舞台藝術影片。著有《張君秋戲劇散論》。李炳淑、楊春霞、王婉華、楊淑蕊、蔡英蓮等在演唱上都深受他的影響。
張君秋於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