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況
位於康縣中部偏北,為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東、東北與王壩鄉、鞏集鄉接壤,南與岸門口鎮毗連,西與碾壩鄉、長壩鎮相接,北與鞏集鄉為鄰。面積70.3平方公里,人口15484。鎮政府駐嘴台。
歷史沿革
因駐地得名。建國初屬雲台區轄地。1953年設立嘴台鄉。1958年歸入康寧公社。1961年分設嘴台公社。1983年改社為鎮至今。現轄嘴台1個居委會以及嘴台、趙壩、羅家溝、斜崖、香子壩、鄭家溝、江家灣、楊河壩、孫家院、土黃溝10個村委會,83個自然村。
自然與經濟
地處西秦嶺山地,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北有東西走向的萬家大梁為天然屏障,南有雷打崖和娃娃崖東西對峙,西北部有大崖山、尖山聳立。有碾壩河自西向東,楊家河自西北向東南,三官河自北向南穿流境內,在縣城附近匯合,由境東南部大峽出境。河流兩岸形成30米到70米寬窄不等的峪谷地帶。最高海拔2038米,最低海拔1184米,屬溫暖帶陰濕區氣候,濕潤多雨,年降水量856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1度。耕地面積約1.36萬畝,多為山坡地。糧食作物主產玉米、小麥,占糧食產量的80%以上,還產黃豆、洋芋、高粱、蕎麥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大麻。林副產品有核桃、柿子、蘋果、藥材等。境內有森林面積2萬多畝,覆蓋率在20%左右。
交通
境內有武略公路橫穿7個行政村,康陽壩-康店子公路的起點,交通方便。
文教衛生
現有中學2所,國小11所。鎮內有縣醫院,中醫院鎮衛生所1所,村醫療站13所。
自然資源
康縣全境處西秦嶺南側隴南山中,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旅遊資源以獨具特色的生態旅遊為主,這是山川秀美,風光旖旎,千峰疊翠,萬峽溢綠,懸泉飛瀑,百鳥爭鳴,是西北天然生物園和野生動物園,也是西北地區最有名的生態旅遊勝地。主要有白雲山森林公園、梅園溝、幽夢谷、海棠谷、龍神溝、紅豆谷、清河、響水泉、白馬關古城遺址、托河溶洞等近百處自然和人文景觀,茶園、竹海、靈山、秀水、幽谷、茂林、飛瀑、流泉,構成了康縣獨特的生態風光,其風物之美,山川之秀、河谷之幽、田園之雅,令境內外遊人流連忘返。
民俗文化
龍騰獅舞,鑼鼓鏗鏘,伴隨著新春溫暖的腳步,康縣春節文化活動拉開大幕,一台台充滿喜慶的社火表演,將春節文化活動渲染得有聲有色。
2月21日,城關鎮、岸門口鎮、王壩鄉社火隊自縣醫院門前統一出發,逐次在人民橋、康興橋、白雲山公園、城西新區、小康橋亮相,只見彩車招搖,彩旗獵獵。那高腳人的臉譜忠實表達了人民民眾對真善美的審美心理和對歷史人物的好惡褒貶,花船、毛驢、龍獅的誇張形象吸引了無數人的眼球。極具地域特色的羊皮鼓把祭奠祖先、除舊迎新、慶禧納福、祈求豐年、祭祀神祉表現得淋漓盡致,康南花鼓的鑼鼓喧天和棒棒鞭的歡快將傳統的民俗文化集中展示,充分體現了康縣悠久的民俗文化在當代的繼承和弘揚。據悉,康縣春節文化活動在正月十五前將每天上演,同時,露天電影、焰火晚會、燈謎、書畫攝影展將利用夜間人們空餘時間陸續開始。
社會治安
康縣城關鎮始終堅持“以人防為基礎,加大物防力度,提升技防水平”的工作思路,加強薄弱環節,創新防控模式,健全長效機制,條塊結合,齊抓共管,為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康縣城關鎮始終堅持“預防為主、單位負責、突出重點、保障安全”的工作方針,積極探索組建專業化、組織化的專職群防群治隊伍,在三個社區按20人,趙壩、楊河壩等大村按6人,其他14村按3人的標準配備信息員和治安員。組建了一支20至30人的應急處突力量,並結合每年民兵整組進行1至2次的演練,加強訓練、培訓、以提高農村公共安全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和水平。採取以鎮綜治辦、派出所、司法所協助的方法,對轄區內農村各個群防群治組織進行1至2次補充、調整、完善、培訓、整組工作,通過第三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三年建設規劃的實施,在全鎮構築起適合本地實際、組織形式靈活、結構體系完備、體制機制健全、管理規範嚴格、保障措施有力、效能作用良好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了鎮、村、社區、鎮直各單位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預防控制違法犯罪的能力、保障人民民眾安居樂業的能力顯著提高,使社會治安環境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多發性案件得到了有效控制,人民民眾安全得到了切實保障,社會治安秩序得到了持續穩定。
災後重建
康縣城關鎮楊河壩村位於海拔1850米的萬家大梁腳下,全村7個合作社370戶1420人,在“5·12”地震中,村莊多處裂縫,山體滑坡20多處,70%以上的房屋倒塌,90%以上房屋成為嚴重危房,大部分民眾無家可歸。災情發後,康縣城關鎮聯鄉領導、幫扶部門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進村入戶幫助組織民眾搶險救災,並及時送去了救災麵粉1000公斤,速食麵150件,礦泉水100件,分5個安置點搭建臨時帳篷800平方米,妥善安置災後民眾的生活,穩定了人心。
同時,城關鎮楊河壩村聯鄉領導及幫扶部門縣發改委、城關鎮黨委、政府積極同當地民眾協商,提出了災後重建的建議,經過村民大會討論確定災後重建方案,確立了“移地安置,統一規劃,統一設計,自己為主,國家補助,分步實施,分戶建設”的重建原則。民眾通過採取互幫互助,兌換土地的方式,統籌宅基地3處48畝,進行集中安置。目前,城關鎮、發改委租用挖掘機、裝載機,幫助143戶重災戶動工開始災後移地搬遷工程的莊基開挖、地基平整。楊河壩村4個重災社143戶民眾團結一致,同甘共苦,擰成一股繩,投工投勞1200多個工日,備沙備石,清理廢墟,拆除危房,全身心投入到重建家園當中,各項災後重建工作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正在搬運磚頭的村民李玉祥激動地告訴記者:“地震發生後,黨和政府給我們送來了吃的、喝的,給我們搭建了帳篷,現在又幫我們修新房,我們老百姓心裡踏實多了,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戰勝困難,重建美好家園。”
“5·12”地震發生後,接到支援康縣災後重建任務的深圳市,及時抽調精兵強將,千里馳援,投入康縣災後重建。
2008年7月,深圳市確定把王壩鄉李家莊村、康縣一中學生公寓樓、康縣中醫院、康縣敬老院、康縣人民醫院等5個項目列入2008年度援建範疇,總投資達1.194億元。
李家莊村災後重建戶共有110戶,加上村級組織活動室,建築面積6800平方米,每戶幫建住房3間,預埋兩層基礎,總投資1468萬元,2008年7月10日開工,11月10日入冬前交付使用。11月10日民眾搬入新居,中央電視台進行了現場直播。如今的李家莊,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戶戶有小花園、自來水,村裡有公共活動場所,創造了康縣農村災後重建時間最短、效率最高、質量最好的新記錄。李家莊的民眾深情地說:“沒有深圳人民的大力援助,我們李家莊就沒有這樣漂亮的房子。”
至2009年,深圳直接援建康縣災後重建項目有王壩鄉李家莊村居民住房,康縣一中學生公寓樓,康縣人民醫院,康縣中醫院,康縣敬老院以及康縣一中、縣醫院、中醫院、敬老院新增供暖設施共6個建設項目,總投資16180.8萬元。截至目前,除康縣一中、縣醫院、中醫院、敬老院新增供暖設施正在進行初步設計,康縣人民醫院完成主體建設外,其餘4個項目全部完工並交付使用。
同時,深圳援建省內統籌項目在康縣還實施了農村居民住房重建、農村居民受災房屋維修、城區防洪河堤工程、城關鎮王壩鄉道路工程、城關第一國小、陽壩鎮區基礎設施、城關鎮咀台初級中學、計畫生育服務機構、戲劇院、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10個項目,總投資29437萬元。
除此之外,深圳市科技局為康縣提供科技幫扶資金360萬元;2008年8月派出20名教師在基層8個學區任教,進行義務支教工作;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深圳市勞動局先後在康縣招聘務工人員1620多人;組織深圳醫療隊到康縣義診;2008年12月,組織深圳在隴南各醫院掛職的醫生到大堡鎮和王壩鄉為民眾義診,並對兩個鄉鎮衛生院的醫務人員進行了義務培訓;協調落實深圳證券交易所員工對康縣城關鎮陳家壩國小的項目援助,投資140萬元,建教學樓和實驗樓各一棟;深圳市農商行投資200萬元,援建康縣信用社五個基層社;深圳市寶安區企業和市民為康縣中國小捐建電腦室4間,捐贈電腦84台,印表機20台,書包2200個,新華字典1280本,筆1萬支,圖書1500冊,以及藥品、棉被、運動鞋等物資;深圳市迅寶環保公司捐助康縣店子鄉國小“愛心媽媽”學生食堂,補助學生一伙食費用,三年內投入資金50萬元。
社區管理
康縣城關鎮社區黨支部圍繞拓寬社區服務,加強社區管理,完善社區功能,深入開展各項創建活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以創建“五好社區”為目標,組織開展黨員主題實踐活動。社區黨支部積極組織和引導廣大黨員參與“五好社區”創建。開展了黨員“有職履職盡職,無職設崗定責”實踐活動,在有職黨員中開展“黨員一幫一”和為社區建設出一個好主意、做一件好事、包一幢樓房、管一段路段、獻一份愛心的“五個一”工程,組建黨員幫扶小組15個,為孤寡老人和貧困戶辦實事50餘件,先後有46名黨員參加了“五個一”工程。為無職黨員設立了扶貧幫困崗、參政議政崗、民主監督崗、政策宣傳崗、文明新風崗、治安維護崗等六大類36個崗位。通過認崗、領崗、競爭上崗、簽訂履崗責任書,目前有42名無職黨員走上了崗位,占社區黨員總數的81%。
二是以創建“和諧社區”為目標,協調駐區單位開展共駐共建活動。按照“社區共駐,優勢互補,文明共建,整體推進”的思路,召開駐區單位負責人和非公經濟組織業主聯席會議,從創建文明小區、文明單位、文明樓院、文明家庭和文明居民入手,組織開展警民共建、企地共建、校地共建、區域共建,實行思想工作聯做,社區治安聯防,計畫生育聯抓,公益事業聯辦,科學知識聯教,環境衛生聯治,文化體育聯動,文明活動聯搞,社區新風聯樹,有效促進了和諧社區建設。
三是以創建“便民社區”為目標,開展便民利民服務。社區黨支部先後統籌資金16萬多元,為趙壩村60戶失地農民和65戶因病因災因殘家庭每戶每年發放救濟金600元,解決了他們的生活困難;協調資金5000元,解決了社區40名兒童的書本費用,使5名輟學兒童重返校園;資助貧困黨員8名;設立便民諮詢報務台3個,居民監督意見箱6個,開通服務熱線3條,提供商務、就業等信息450餘條;舉辦下崗、失業人員技能培訓班30餘期,使220多人實現了二次就業;為800戶需要低保和醫保的居民,辦理了低保、醫保手續。引導趙壩村民眾依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以入股的形式,參與土地開發,建成集商貿、餐飲、娛樂、住宿為一體的10層工貿大廈,年創產值80萬元。
四是以創建“平安社區”為目標,健全小區治安群防群治體系。社區黨支部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民的原則,大力開展“四防”宣傳教育,落實各項防範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一區一警”綜合治理網路,完善了192個居民小區群防群治體系,妥善化解、調處社區內各類矛盾。截止目前,社區黨支部共參與並成功調解各類民事糾紛50多起,把矛盾及時化解在基層社區,避免了越級上訪的現象發生,為維護社區的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五是以創建“文化社區”為目標,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社區黨支部整合文化資源,從建設機關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樓院文化,廣場文化以及家庭文化入手,著力打造富有特點的社區文化。近幾年來共投入資金40多萬元,建起了居民娛樂健身中心,解決了三個社區的10間215平米的辦公場所。同時從行政企事業單位以及離退休幹部職工中挖掘文化藝術人才,積極組織引導他們開展活動,先後成立了太極拳協會、青少年武術隊、老年人秧歌隊,少兒舞蹈隊,舉辦書畫培訓班和老年書法展覽,組織迎“七一”、“十一”大型歌詠比賽,職工運動會等活動。
河堤治理
康縣大南峪鄉街道村位於康縣北部窯坪河流域,近年來,由於窯坪河連發洪水,致使河床逐年提高,該村100多畝川壩耕地面臨被洪水淹沒的危險。康縣城關鎮與碾壩鄉接壤的護地河堤也出現多處斷帶區域。每遇暴雨,河水猛漲,給斷帶區村莊民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耕地造成嚴重威脅。對此,市政協委員田生才、李廣武等提出了這一提案。提案得到市政府、市政協的高度重視,市政協將提案列為副主席督辦重點提案。分管副主席會同市政府、市政協有關部門和市、縣水利等部門多次深入這個村,對護地河堤進行實地查看,召開市縣鄉村四級幹部和提案委員參加的提案督辦現場會議。督辦會議之後,康縣水利局迅速組織技術力量對河堤進行細緻勘測,克服取石遠、排水難等實際困難,先後組織實施兩處河堤工程,共開挖土石方1040立方米,漿砌石654立方米,新修河堤104米,使500多畝土地得到有效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