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為少數民族遊牧地,史稱“戎狄居地”。
戰國時秦在今鹽池縣置昫衍縣,與烏氏縣同為寧夏地區有行政設定之始。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郡縣制,昫衍屬北地郡。漢初設縣,名昫衍。
三國時,鹽池曾先後屬前趙、後趙、前秦、後秦。
公元407年匈奴鐵費部赫連勃勃建立夏國,鹽池為其腹地。
北魏統一北方後,置西安州,鹽池屬其管轄。
西魏改西安州為鹽州。
北周時,鹽池大部屬鹽州五原郡。隋廢五原郡,改置鹽川郡,鹽池屬其管轄。唐代,改鹽川郡為鹽州,此期間於神龍年間(公元705年或706年)在今鹽池縣西南部惠安堡置溫池縣,先後屬靈州、威州。
公元553年隋稱鹽川郡,唐復改為鹽州,北宋時期為西夏國22州之一,1443年置花馬池營,1913年置鹽池縣。
元代,鹽州併入環州。明朝正統八年(1443年)在今鹽池置花馬池營,成化年間再築花馬池城(今鹽池縣城),弘治六年(1493年)改置為花馬池守御千戶所,正德二年(1507年)又改為寧夏後衛。
清雍正時,廢衛所改稱州縣,寧夏後衛改為靈州花馬池分州,屬甘肅省朔方道(亦稱寧夏道)。
中華民國建立後於民國二年(1913年)將花馬池分州改置為鹽池縣。此時亦將原屬靈州管轄的惠安、鹽積、隰寧、萌城四堡劃歸鹽池縣管轄。
1929年寧夏省建立,鹽池縣屬其管轄。
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解放了鹽池,建立了工農政權(亦稱蘇維埃)後改為抗日民主政權,屬陝甘寧邊區三邊分區。此時國民黨寧夏省在惠安堡建立鹽池縣政府,管轄當時已被紅軍解放不久後撤退放棄的惠安堡、萌城堡等地,形成兩個鹽池縣並存的局面。
1947年,國民黨蔣介石部進攻陝甘寧邊區,寧夏馬鴻逵部出兵配合,侵占了鹽池縣的大部分地區。因此,陝甘寧邊區鹽池縣政府遷至縣境南部山區李塬畔時,國民黨寧夏省鹽池縣政府遷至鹽池縣城。
1949年8月,陝甘寧邊區收復鹽池(此前在1947年7月曾恢復過一次,時僅月余又撤退)。鹽池縣政府由山區返回縣城。
1949年9月,寧夏全省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陝甘寧邊區撤銷,並存13年之久的兩個鹽池縣的局面結束。 1951年,寧夏省撤銷併入甘肅省,鹽池縣屬甘肅省河東回族自治區。
1955年河東回族自治區改為吳忠回族自治州,鹽池縣屬該州。
195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鹽池縣直屬自治區。
1972年銀南地區成立,鹽池縣屬銀南地區。
1998年銀南地區改為地級吳忠市。
2018年9月29日,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批准鹽池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鹽池縣成為寧夏西海固地區9個貧困縣區中首個脫貧“摘帽”的縣區 。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鹽池置縣後,共轄10堡。後將10堡改設為4個區,第一區轄西水堡、鐵柱泉堡;第二區轄邊三堡、外屬堡;第三區轄南水堡、里三堡(以上為舊六堡);第四區轄惠安、鹽積、隰寧、萌城。第四區的四個堡俗稱新四堡。
1936年後,兩個鹽池縣的行政區劃不同。陝甘寧邊區鹽池縣,下設區、鄉、村。開始為4個區22鄉,即城區、北區、南區各轄5鄉,西區轄7個鄉。
1937年夏,定邊縣將紅軍解放時原屬鹽池轄地劃歸定邊縣第二區管轄的井溝、二道溝、紅井子、大水坑、蘇堡子、李塬畔等地劃歸鹽池,鹽池縣組建了第五區,轄5鄉;同時將原4個區改稱第一、二、三、四區,各區的駐地也有所變動。
1942年秋,將第二區的第一、二鄉劃歸第一區,合併為第一區第六鄉;將第三區的第四、七鄉劃歸第二區為第二區第一、二鄉;第三區第六鄉改為第三區第四鄉。原5個區27鄉調整為5個區26鄉。
1947年,馬鴻逵部侵占鹽池縣城後,鹽池縣政府轉移到縣境南部山區(第五區境內)。1948年第五區增置第六、七鄉2鄉。
國民黨鹽池縣1936年到1940年間,轄2鄉7保。一鄉駐惠安堡,轄4個保,一保惠安堡,二保鹽積堡,三保、四保均在隰寧堡;二鄉駐萌城,轄3個保,一保萌城,二保牛皮溝,三保高窯子。
1940年,將同心縣的下馬關、韋州、紅城水劃歸鹽池縣,這時增設3鄉8保:三鄉駐韋州(轄3保),四鄉駐紅城水(轄2保),五鄉駐下馬關(轄3保)。
1943年將金積縣的紅奇堡劃歸鹽池,置為六鄉(駐關口灣,轄2保)。至此,共轄7鄉17保。1949年,寧夏解放,兩個鹽池縣的局面結束,韋州、下馬關、紅城水復歸同心縣。
1949年8月,邊區鹽池縣恢復了被占地區,將寧夏省鹽池縣的惠安堡、萌城等地解放,當即恢復原轄5個區及所屬各鄉人民政權,並將惠安堡、萌城等地建為第六區,駐安寧堡,轄4鄉;至此,統一後的鹽池縣共轄6個區32鄉。
1952年,在黃麻山設定第七區,其所轄地區大部分為第五區劃出的;原轄32個鄉調整為40鄉。1955年,將7個區的鄉作調整,減少為29個鄉;城關鄉撤銷,改置為城關鎮。
1958年人民公社化,在原7個區的基礎是組建為五星、國慶、紅星、奮勇、星火、先鋒、躍進7個人民公社,區、鄉建制撤銷。不久,各公社以駐地更名為城郊、余莊子、王樂井、侯家河、大水坑、惠安堡、麻黃山公社。城郊公社駐縣城,轄城關、長城、李家溝沿、柳湯堡、陳家圈、八岔梁、王莊子7個大隊;余莊子公社駐高沙窩,轄高沙窩、英雄堡、二步坑、蘇步井、芨芨溝5個大隊;王樂井公社駐何家墩,轄何家墩、石山子、牛毛井、孫記樓、官灘5個大隊;侯家河公社駐侯家河,轄吳記油房、太平廟、侯家河、古峰莊、暴記春、四六莊6個大隊;大水坑公社駐大水坑,轄大水坑、柳條井、圈灣子、吳家樂場、紅井子、馬坊、蘇堡子7個大隊;惠安堡公社駐惠安堡,轄惠安堡、葉兒莊、隰寧堡、狼步掌、萌城、鹽積堡6個大隊;麻黃山公社駐麻黃山,轄孫記水、史家灣、陳家窪子、沙崾嶺、趙家灣、下高窯、麻黃山7個大隊。
1960年冬,余莊子公社更名為高沙窩公社。1961年,從侯家河、惠安堡、大水坑3個公社各劃出一部分地區,增設了馬兒莊公社,駐馬兒莊,轄馬兒莊、老鹽池、馮記溝、四六莊4個大隊。1968年,侯家河公社更名為青山公社。
1976年,除青山公社未變動,其他7個公社均一分為二。由城郊公社分設柳楊堡公社,高沙窩公社分設蘇步井公社,王樂井公社分設鴉兒溝公社,大水坑公社分設紅井子公社,馬兒莊公社分設馮記溝公社,惠安堡公社分設萌城公社,麻黃山公社分設後窪公社。鹽池縣轄15個公社。
2000年,鹽池縣轄3個鎮、13個鄉。
2003年,鹽池縣行政區劃調整由原來的13個鄉、3個鎮調整為4個鄉、4個鎮,即:撤併城關鎮、城郊鄉、柳楊堡鄉和城西灘吊莊,成立花馬池鎮;撤併高沙窩鄉和蘇步井鄉,成立高沙窩鎮;撤併大水坑鎮和紅井子鄉,成立新的大水坑鎮;撤併惠安堡鎮和萌城鄉,成立新的惠安堡鎮;撤併王樂井鄉和鴉兒溝鄉,成立新的王樂井鄉;撤併馮記溝鄉和馬兒莊鄉,成立新的馮記溝鄉;撤併麻黃山鄉和後窪鄉,成立新的麻黃山鄉;青山鄉不變。把原馬兒莊鄉老鹽池村劃歸新成立的惠安堡鎮、原鴉兒溝鄉的李莊子村劃歸新成立的高沙窩鎮、原蘇步井鄉的高利烏素村劃歸新成立的花馬池鎮、原後窪鄉王興莊村劃歸新成立的大水坑鎮。
區劃詳情
鹽池縣轄4鄉,4鎮:花馬池鎮,大水坑鎮,惠安堡鎮,高沙窩鎮,王樂井鄉,馮記溝鄉,青山鄉,麻黃山鄉。共轄101個行政村。
人口
2013年末全縣戶籍人口總戶數63335戶,比上年增加1660戶,總人口171002人。總人口中,按性別分,男性87515人,占總人口的51.18%,女性83478人,占總人口的48.82%,人口性別比為104.8(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按戶口分,農業人口137131人,非農業人口33871人。以回族為主的少數民族人口4094人,占總人口的2.39%,其中回族人口3604人,占總人口的2.1%。分鄉鎮看,花馬池鎮23690戶59349人,大水坑鎮9413戶25031人,惠安堡鎮6189戶19217人,高沙窩鎮4207戶11317人,王樂井鄉7472戶21697人,馮記溝鄉3966戶10851人,青山鄉4409戶12307人,麻黃山鄉3989戶11233人。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鹽池縣地處陝、甘、寧、蒙四省(區)交界地帶,西與靈武市、同心縣連線,北於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相臨,東與陝西省定邊縣接壤,南與甘肅省環線毗鄰,自古就有“西北門戶 靈夏肘腋”之稱,是寧夏交通的東大門,鹽池縣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66公里,縣城距離自治區首府銀川市131公里。
地貌
鹽池地勢南高北低,北接毛烏素沙漠。屬鄂爾多斯台地,南靠黃土高原屬典型的過度地帶。
氣候
鹽池屬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冬冷夏熱,平均氣溫22.4攝氏度,晴天多,降雨少,光能豐富,日照充足溫差大,冬夏兩季氣候迥異,平均溫差28℃左右,秋冬交節之際,晝夜溫差可達20℃。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鹽池縣有可利用草原714萬畝,耕地134萬畝,是優質小雜糧集中產地。
礦藏資源
地下蘊藏的礦產資源截至2012已發現有16種之多,其中已探明石油儲量為4500萬噸,煤炭儲量81億噸,石膏4.5億立方米,白雲岩3.2億立方米,石灰石11億立方米。
政治體制
縣委書記:滑志敏
縣委副書記、縣長:戴培吉
經濟發展
2013年鹽池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08837萬元(現價),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2%,高於全區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高於全市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7264萬元,增長2.7%;第二產業增加值268712萬元,增長17.8%;第三產業增加值182861萬元,增長7.5%。從三次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來看,一、二、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分別由2012年的5.4%、68.6%和26%變化為2013年的2.8%、75.5%和21.7%,第二產業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從三次產業的構成看,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由2012年的11.8:50.6:37.6調整為2013年的11.3:52.8:35.9,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所占比重分別下降0.5個和1.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提高了2.2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鹽池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33873元。
2016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2.2億元,增長12.7%,位居全區第一;固定資產投資180.2億元,增長19.6%,位居全區第三、全市第一;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7億元,增長1.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673元,增長8.4%,位居全區第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533元,增長11.2%,位居全區第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程度達到88.8%,位居山區九縣之首、全區第四。2017年第一季度,全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7億元,同比增長16.8%;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9.1億元,同比增長39.6%;公共財政預算收入2.06億元,增長9.4%;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5815元和2656元,分別增長8.3%和11.8%。經濟運行延續2016年第四季度走勢,總體呈現出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實現了首季“開門紅”。
農業
2013年末鹽池縣實現農林牧漁及其服務業總產值120260.3 萬元,同比增長2.7%,其中農、林、牧、漁產值分別為46303.5萬元、9680萬元、57964.5萬元、76.1萬元,同比分別增長2.6%、7.1%、0.9%、9%,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6236.2萬元,同比增長10.4 %。
2013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79636公頃,同比下降2.2%。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7167公頃,同比增長5.3%。其中玉米面積9970公頃,薯類面積11497公頃;油料作物面積6385公頃;蔬菜、瓜果面積4955公頃。實現糧食總產量96595噸,同比增長8.6%。
年末羊只存欄 871412隻,同比增長6.8%;生豬存欄 58204頭,同比增長18.8%;家禽存欄 1663百羽,同比下降16.5%。2013年實現肉類總產量14828噸,同比下降10.1%,其中羊肉產量11614噸,同比下降4.7%。2013年畜牧業總產值達 57964.5萬元,同比增長0.9%,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48.2%。
2013年完成造林面積7941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0444公頃。2013年新育苗木面積271公頃。園林水果面積為 4589公頃,水果總產量1109噸。
工業
2013年鹽池縣實現工業總產值540214萬元,同比增長33.6 %,實現增加值178965萬元,同比增長19.1%,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485445萬元,同比增長38.6%,實現增加值161964萬元,同比增長22.1%,占全部工業增加值的90.5%。鹽池縣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35.2%,比上年提高了2.2個百分點。在鹽池縣主要監測的工業產品中,風力發電量45920萬千瓦時,增長77%,原煤460.7萬噸,增長39.5%,鮮冷藏肉1452.3噸,增長42.2%,水泥120.16萬噸,增長3.5%,天然毛皮服裝13萬件,增長13%。
社會事業
基礎設施
鹽池縣2013現有國道282公里、省道128公里、縣道131公里、鄉道581公里、村道601公里。 截止2014年底,全縣通車總里程達2518公里(其中國道5條302公里,省道3條268公里,縣道1條84.7公里,鄉道24條567.2公里,村道133條1380.8公里;高速公路170.3公里,一級公路38公里,二級公路248.2公里,三級公路567公里,四級公路1494.5公里,分別占總里程的6.6%、1.5%、9.8%、22.5%、59.4%;瀝青(水泥、機磚)路面公路1752公里,砂礫路面公路766公里,分別占總里程的70%、30%。),公路密度達29.55公里/百平方公里。建立了以縣城為中心,兩條高速公路為骨架,五條國省幹線公路為依託,縣鄉村公路為支脈,南通北暢、東進西出、外通內連的“三縱八橫”覆蓋城鄉的交通網路,實現了具備條件的建制村村村通瀝青水泥公路,通村客車率達97%以上,為全縣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
鹽池縣2013年有各級各類學校(園)58所,在校學生27648人。其中高級中學2所,招生數1102人,在校學生3158人,畢業生數850人。職業高中1所,招生數283人,在校學生1028人,畢業生228人。普通中學5所,招生數2154人,在校學生6530人,畢業生2535人。國小32所,招生數1932人,在校學生12619人,畢業生2320人。幼稚園18所,入園人數2139人(含學前班),在園幼兒4313人(含學前班)。學齡兒童入學率國小為100%,國中毛入學率114.8%,淨入學率97.9%,國中升學率為83.2%,高中升學率為79.1%。鹽池縣專任教師 1886人(不含繼續教育中心、教育局的專職人員),其中高級中學237人,職業中學37人,初級中學 551 人,國小 861人,幼稚園200人(含民辦81人)。
衛生
2013年末鹽池縣共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14個,其中縣級醫院1個,中醫院1個、鄉鎮衛生院8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1所、婦幼保健所1所、衛生監督所1所、社區衛生服務站1所。共有衛生專業技術人員362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224人,衛生機構現有病床數589張,每千人擁有床位數和醫生分別為3.4張、1.15人。
歷史名人
聶秉和
1913年生於鹽池縣城西十七公里處的聶家梁村。1947年8月擔任鹽池縣副縣長, 1949年8月,擔任鹽池縣縣長。
鄧國忠
男,漢族,1917年2月出生於陝西省清澗縣, 1928年8月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清澗中二區赤衛軍支隊政委,清澗縣共青團區委書記,清澗縣革命委員會政治保衛局副局長,陝北團省委宣傳幹事。
孫璞
男,漢族,1915年8月出生於鹽池縣鴉兒溝鄉,國中文化,中共黨員,原青海畜牧獸醫學院工作。
楊學智
男,漢族,生於1950年4月,高級工程師,現任寧夏飛馬建築安裝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張建軍
鹽池縣文化館副館長,共產黨員,群文館員,大專學歷。現任吳忠市音協副主席、縣文聯音協副主席。
旅遊資源
古長城
古代的鹽池地處北方邊陲,戰略地位重要,歷代王朝為鞏固邊防,在這裡修築了多條長城。在我縣的長城這邊明顯的共有四條。其中明代長城三條,分別建造於明成化十年(1474年),明泓治十五年(1502年),明嘉靖十年(1531年),總長度為186公里,另一條為隋長城,築於隋開皇五年(585年)長30公里。隋長城遺蹟在全國已十分罕覓,鹽池這段顯得尤為珍貴。四條長城呈夾角之勢將鹽池包圍,因此,鹽池有“長城博物館”之譽。
靈應寺
鹽池縣城37公里,是佛道合一的寺廟。靈應寺依山而鑿,13孔石窟呈半圓形排列,各有廟號。
無量殿
位於鹽池縣城南7公里紅石樑之巔,今屬城郊佟記圈村。東 距胡家梁4公里,南至下潘圈3公里,西到黃家圈2公里,北至李家溝沿1.5公里。鹽池—大水坑公路經此。無量殿原來建築早年已毀,現僅存當年的建築台基,為黃土夯築。基底南北長16米,東西寬14.8米,殘高6.8米,頂部平坦,南北長12.5米,東西寬11米。北側原有建房基址,南北16.2米,東西寬15.2米。北側有踏步台階拾級而上可以登臨,計有13級。
哈巴湖
距鹽池縣城37公里的中部沙區。哈巴湖總面積16萬公頃,旅遊區的植被在區繫上屬歐亞草原區,亞州中部地區,中國黃土高原至內蒙古草原省過渡地帶,保護區內已知各類植物507種,各種陸生動物149種。植被覆蓋率達到80%以上。
獲得榮譽
2018年4月12日,鹽池縣入圍“2018暢遊中國100城”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