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戒舞

度戒舞

“度戒舞”是瑤族“度戒”儀式中系列舞蹈的總稱。度戒舞主要以鼓點進行伴奏。

“度戒舞”是瑤族“度戒”儀式中系列舞蹈的總稱。 度戒舞
瑤族人民重歷史、重道德、重禮儀、重宗教,對於下一代,能否了解祖先歷史,品行是否端正,能否通曉各種接人待物的禮儀,能否舉行各種宗教儀式活動祭祀祖先神靈等,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事情。每一個男性在成年時都必須經過一個宗教性的儀式活動——度戒,然後才能被認為是本民族的社會成員,才能成家立業,享有參加社會活動的各種權利,將來死後其靈魂也才能“升天”“做官”。故此度戒儀式極為隆重。
度戒,藍靛瑤叫“栽奢”,紅頭瑤稱之為“度鰓”,多於臘月舉行。藍靛瑤男青年必須於婚前度戒;大板瑤、紅頭瑤、角瑤等支系則要婚後才進行,而且要夫妻同度,儀式期間不準同房,度戒以後一個月內不得吃葷。
在瑤族的宗教觀念中,既有本民族的原生信仰,又受道教的影響,故度戒中又有“度道”和“度師”之分。即父親為“道邊”弟子的,其長子必須繼承父親戒業而受道戒;若父親為“師邊”弟子,其長子則必須受師戒;若父親既是道邊弟子又為師邊弟子,其長於就師、道兩戒同度。其他孩子可自由選擇戒業。本文以師、道兩戒同度的儀式為例。
度戒之前,主人要“煮酒擇師”。即;用糯米蒸飯後拌上酒藥,分成若干份(多為五、七、九等單數),然後裝在幾個瓦罐內(稱為“師罐”),每罐配上一位要請的師傅的名字(通常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三天后,酒藥發酵,若米酒不香甜者,便不聘為師傅;若米酒香甜者,主人家去聘請時,一般都樂意接受。
戒師多由七人組成,即:
道公——文師,穿黑底紅鑲邊彩繡法衣,負責向受戒者傳授經典歷史和民族傳統道德的教育。儀式活動中為“文壇科”的主持者。
師公——武師,穿黃色法衣,負責宗教律典的傳授和講解。儀式活動中為“武壇科”的主持者,
引教師——穿藍色法衣。負責向受戒者傳授翻滾度戒台的技巧動作。儀式活動中為受戒者接受道法的引渡人和點教人。
童壇師——一般裝束或穿紅色法衣,負責布置壇堂、抄擬戒律文碟和度戒台的修搭工作;
保見師——戴假面,穿破衣爛衫,駝背,手持弓箭,意為受戒者之父親。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之一。
證見師——男扮女裝,背假嬰,意為受戒者之母親。是舞蹈主要表演者之一。
畫字師——一般裝束,負責整個儀式的經費開支,安排準備儀式過程中需要的實物和舞蹈道具等。翻度師台時,則肩扛雨傘和包袱,手拿經書參與舞蹈,意為受戒者之母舅。
以上七位師傅中,道公、師公、引教和童壇四人為主要的主事師傅。根據需要,還要再請上一些懂得教規教法的徒弟來協助念經、請神和跳神。
選好師傅,就根據受戒者的生辰八字擇定度戒日期。之前,家長要先將孩子送到道公、師公和引教三位大師傅家中進行燒香拜師,然後將孩子拜託給各位師傅,讓其輪流接受族規族禮的教育。一般是在每位師傅家中住三天。意為從燒香之日起,受戒者便已重新“投路”於形父腹內,每位師父“懷孕”三個月(一天為一月)。九天后再送到主人家中進行正式的度戒儀式,讓其脫胎換骨成為新人。
拜師期間,師父要將孩子安頓在家中比較僻靜的地方(多為樓上)。並規定:不許勞作,不準殺牲;要忌食油葷,素食淡飲。用以修心養息,默守規程;睡覺要側臥,不得仰視上蒼,出門要頭戴蔑帽,低頭行路,不可東張西望,更不得瞭望天空。
每當夜深入靜之時,師父便將徒弟帶到火塘邊坐下進行教化,直至雞叫兩遍方能睡覺。傳教內容主要是:做人不得傷天害理,天地皆有神靈,入靠天意而生,靠天意而滅。見事不能指天罵地;要尊敬老人,和老人同行時,天晴要跟在後面,天陰要走前面,幫老人開路打露水;為人要勤勞,不貪懶,不占人便宜;不得調戲婦女,不可欺負弱小等等。整個教化期間,徒弟只準靜思默記,不得插話或提問。
文師傳教一般只需三天,然後轉到武師家接受宗教禮儀的教誦,直到熟記並理解之後,再轉到引教師家,接受度戒儀式中的技巧訓練,領受每個儀程中的要點,注意克服可能會出現的問題。
傳教結束的最後一天,便是“起師”的日子。屆時,師傅們要各自在家舉行儀式,叩拜祖先,拜別父母和妻子。然後酒祭神刀,撒米“借調”天兵神將,敲鑼打鼓奔赴主家。同時將孩子一併送回,正式舉行度戒儀式。這天,家族及親友都要來參預儀式,以示祝賀。
是日子夜,主事師傅(正戒師)將受戒男孩叫到壇堂中央,用被子將其從頭蓋到腳,並手持“告板”和銅鈴,盤腿端坐於席墊上。然後,正戒師持,另外三師持、銅鈴和令簡等,面向神壇一字排開,由正戒師向神位匯報:“這個孩子經過教化已經成人,能通情達禮,來日必成大器。今遇良辰吉時,打動鼓聲,上不犯天,下不犯地,不犯師、主兩家。當生本命,元辰星君,日午燈籠,度戒壇內,洪恩大會,打動鼓聲,奏轉諸位神靈,求祖先保佑!”然後眾齊呼:“吉日良利之時!”正戒師擊鼓三聲,表示動鼓開壇,隨後鼓鑼齊鳴,開壇唱經,跳起請神迎神舞。整個壇堂,左為文壇科(即“道邊”),右為武壇科(即“師邊”),在陣陣喃誦經文的韻律和節拍聲中,各自按著不同的程式,不斷變換著手中的法具,或單人舞蹈,或雙人舞蹈,或三人舞蹈,時而環繞成圈,時而排列成行,時而跑花穿棱。鼓鑼陣陣,法衣飄逸,伴隨著場外姑娘們唱起的程式內容歌,使得整個壇堂形成一個極為熱烈的歌舞場面。當受戒男孩經過兩個小時左右的靜坐後,就送回原處休息,而跳神的師傅們則通宵達旦,始終不停。
拂曉前,師傅們再次將受戒男孩帶到壇堂,唱起《引光歌》,跳起《川光舞》,表示“川光童子降壇中”。在這裡,受戒者已作為“鬼神童”,跳《羅帛舞》,讓其騎上神馬上梅山(即梅山教三元教主居住之洞府,羅帛為神馬)尋求法主學法術。天亮後,就到屋外翻滾戒台,表示再次投生人間。
第二天早晨,主事師傅揮舞法劍於屋前斬妖殺邪後,眾位師傅便敲鑼打鼓,簇擁著受戒者走出屋外。道公與師公於前開路,引教師牽著受戒者,另有兩人為他們打著傘,邊舞邊向度戒高台走去。
“度戒台”,是用四根圓木搭成的一座3米高台,意為“五台山”,又叫做“雲台”。當眾位師傅帶著受戒男孩圍雲台舞蹈三圈後,引教師就從台後的樓梯爬上雲台,邊舞邊噴甘露水,表示將戒台洗乾淨。然後,道公與師公各立於樓梯兩旁,念動咒語並一板一拍地由下而上指引樓梯(過去曾為“刀梯”),讓受戒者在引教師的引導下,每步都上左腳,慢慢爬上雲台。接著,除道公和師公外的眾位師傅就在雲台下表演起《狩獵舞》來。據說通過此舞的表演,既可驅逐一切妖孽,保證度戒成功,又可在將來的狩獵活動中得到“獵神”的保佑。在表演過程中,表演者視雲台的四根圓柱為樹木,穿行於森林之中,雲台上的受戒者要密切配合表演者(不準笑),使表演既嚴肅而又風趣。最後,四位主事師傅紛紛向表演者敬酒,以示感謝。
接下來,就是雲台的翻滾儀式(即“度師”)。雲台下,九位成年男子拉緊一張藤網,網上鋪有三位主事師傅帶來的棉被,男扮女裝的證見師抱著假嬰站於藤網之旁。雲台上,受戒男孩兩臂緊抱雙腿,全身捲曲,箍成一團。這時,師公道公站於雲台兩旁,手舉法刀,口中念念有詞,一聲令下,男孩便在引教師的指導下急速往後仰翻,從雲台上滾落到藤網之中,意為從天降生,落入天神之母腹(棉被象徵母腹)。
此儀式極為重要,若男孩落入網內仍身不散、手不松,則表明師戒度成功,師傅們便將男孩扶起,輪流給他餵上一口糯米粑(意為母乳)。若男孩落入網內便兩手鬆脫,四肢朝天,就說明師戒度不成功而成為一件終身憾事。
度完師戒,師傅們又帶領受戒男孩圍雲台舞蹈三圈後回到堂屋外,讓其跪聽童壇師朗誦貼在門旁的榜文,以闡述家中的經濟情況及父母養育之思等。此時,保見師手拿弓箭,證見師身背假嬰到圍觀者中逗笑取樂。若保見師將弓套於誰之頭上,並聲稱孩子沒有奶吃,那么誰就要給予一定的禮錢表示心意。
榜文讀完,受戒男孩就步入堂屋中央,三拜祖先後坐下,進行“度道”儀式。首先,師傅們敲鑼打鼓圍著受戒者邊唱邊跳。跳完後,童壇師拿來一把木梳和三枚銅錢,由道公將三枚銅錢用線拴在受戒男孩的頭頂上成三角形。然後用木梳給他梳頭,若梳東方就面向東,若梳西方就面向西,共梳四個方向。梳完頭,道公含上一口酒(或水)噴在男孩頭上,口中念念有詞,另外三位師傅便分別用剪刀剪下拴著銅錢的三束頭髮。銅錢落地,要馬上檢驗“銅錢封”的結果(即看哪面朝上),以確定道戒的吉利程度(分大吉、吉和小吉)。若剪下銅錢受戒者就口鼻流血,則視為大凶。
受了道戒、師傅們便給受戒者戴上紅頂(即頭御),轉三轉以示升戒。然後,將兩卷戒文(瑤語稱為“陰陽碟”)重合在一起,放在一張小方桌上,邊打開邊向受戒者朗讀,共為十大戒:
第一、不得冒犯盤王祖先。第二、不得罵天地日月星辰。第三、不得殺人放火,枉殺無辜。第四、不得隱經瞞教。第五、不得貪財戀色,調戲婦女。第六、不得嫌貧愛富。第七、不得辱罵師友。第八、不得怠慢父母。第九、不得攔路搶劫。第十、不得成師就忘了師思。
以上十大戒,根據支系的不同,可能順序稍有出入,但內容基本一致。
受戒者對十大戒必須無條件接受,並一式四份,分別蓋上“三清道公印”和“三元師公印”以及引教和受戒者本人的手印。然後,當堂燒毀一份,兩位師父(道公和師公)各留一份,受戒者終身留存一份,直到將來歸世之時置於胸部隨棺而葬,表示到了陰府還要進行對照檢驗。至此,度戒男孩方可抬頭看天。這時,屋內歌聲四起,師傅們領著受戒男孩載歌載舞,當歌舞達到高潮時,主事師傅便發出“喔一嗬”的吼聲,於是,安排在一旁伴唱的歌男歌女便歌聲頓住,紛紛抓起五穀灑向舞場中央,以示祝賀。
最後要進行送神儀式,以稟告臨壇到位的天庭地府諸位神靈撤班退位。然後,師公與受戒者跳起雙人舞,並邊舞邊用“倒罷棍”(法杖)和法劍搗毀聖殿,撤除壇堂,“安龍接祖”以重設祖先神位。到此,度戒儀式全部結束。
晚上,受戒男孩要與師父同桌就餐,並請來師母一同入席。席間,徒弟要先向師母行禮(叩頭)敬酒說:“請師母喝下這雙杯酒!”師母便對徒弟說上幾句封贈的話。然後,徒弟向師母發誓,保證“願忠於師父,遵守戒規”等。可見,瑤族的“度戒”,既有為受戒者消災祛難之意,又有發展徒弟以繼承師父戒業之目的。
受戒後,師父要為弟子取戒名。瑤族度戒取戒名有一定的規律,即祖輩排行五代一輪轉,輩字不可亂用。如受師戒者,按“院、應、顯、法、勝”五字排行;受道戒者,按“妙、經、玄、通、雲”五字排行。而大板瑤,受戒後所取法名則必須要帶一個“郎”字。
由於度戒儀式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宗教祭祀活動,而儀式活動的主持者——道公和師公,就是舞蹈的表演者。雖然兩者的舞蹈步法有相同之處,並在舞蹈中相互借用,但道公舞屬於文舞(即道邊),師公舞屬於武舞(即師邊),所以,在服飾的穿著上、道具的運用上以及動作的韻律特點和舞蹈的結構形式等方面,都有著如下明顯的區別:
第一、服飾穿著上的區別。
道公信奉道教,故其法衣為一件黑底紅邊開襟方形無袖貫頭衣。其衣前襟左、右各繡一條頭朝下的五彩祥龍,後背繡有最高天界“無極至尊”居住的大羅寶殿,上端是乘鶴飛升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及二十八宿星座名稱;下端是寶華山、龍虎山、武當山、崑崙山、坭蓋山及四個伏羲八封圖;中部為五山九廟七十二位得道真神面朝“三清”虔誠站立。
師公信奉師教,尊梅山法主唐、葛、周三將軍為其師主,屬巫教的梅山教。師公經文中唱到:“上元唐相著黃色,中元葛相著衫紅,下元周相著青色,三師穿著不相同。”故師公的法衣皆為黃、紅、青(藍)三色,其中武師(即大師公)穿黃衫為上元法師,是武壇科的主持者;童壇師穿紅衫為中元法師,是受戒者的監督人;引教師穿藍衫為下元法師,是受戒者從陽人托化為“鬼神童”後在陰宮中一切行動的引渡人。
第二、道具運用上的區別。
度戒儀式分文壇和武壇,文壇屬道邊,武壇屬師邊。儀式中,壇堂一分為二,左壇堂為文壇,右壇堂為武壇,兩壇同堂起舞,但在道具的名稱和運用上都有不同。
道公以鼓、大鑼、三清令簡、老君杖、三清劍等法具為主,舞蹈皆為道具舞,有跳鼓、跳令簡和跳法劍等。
師公以鼓、小馬鑼、銅鈴、二元令簡、法棍、法刀及羅帛、花帶等,也為道具舞,但為跳鼓、跳銅鋼鈴、跳令簡、跳法棍和跳法刀等。
由於鼓是瑤族主神盤瓤的化身,打動鼓聲便能驚動諸神,所以師、道都跳鼓。但是,道公請聖用令簡,師公請聖搖銅鈴;道公接祖還斗用法杖,師公賀樓跳棍酬花娘;道公舞劍鎮法壇,師公揮刀斬孽障。因此,道公和師公的法具不但在名稱和使用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製作上也有明顯的區別。如“道公的鼓比師公的鼓大;道公的令簡彎,師公的令簡直;道公的法校長(1.5米),師公的法棍短(40厘米);道公的法劍長,師公的法刀短。
第三、舞蹈風格上的區別。
度戒舞的風格特點主要體現在道公和師公的步法和姿態上,即道公的步法姿態帶著明顯的“揉踩”之感,如踏罡星斗宿一般,具有遣神靈召之態,十分虔誠,故叫“踏罡”。而師公的步法在於顫跑,其舞姿在於顫抖,特別是膝部的屈伸帶動全身的顫抖,同時雙手舞動道具來形成腰部的扭動和上身在顫抖中的搖擺和晃動,頗具巫舞之風。
瑤族的度戒儀式分為“燒香拜師”和“壇堂授戒”兩個階段。拜師的最後一天是師父們“起師”奔赴徒弟家“授戒”的日子。因此,度戒舞蹈便從“起師入宅”開始,經“動鼓開經”、“召龍運水”、“請聖迎神”、“安壇川光”、“度師樂兒”、“度道樂花”、“倒罷川光”、“安龍接祖”等,總計十個程式。
度戒舞主要以鼓點進行伴奏。其中,道邊以喃誦經文為主,師邊以唱經跳神為主。因此凡有錢和大鑼參與伴奏的皆為道邊鼓點,凡以馬鑼參與伴奏的就為師邊鼓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