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邵漢生,有省港一代拳師之稱。他自幼隨霍元甲之子霍東閣習拳,成為技通南北的拳師。1950年,他在香港加入成昌影業公司,集製片、劇務、演員於一身,1957年至1963年,與關德興合作攝製黃飛鴻系列影片70多部,其中有30多部由邵漢生擔任主要角色。他所創立的羅漢操,傳到新加坡,被視為國操。邵漢生也是廣育國小、奕賢中學創辦人之一,並在其中任教。
基本資料
姓名:邵漢生
生卒:1900-1994
描述:武術銀幕均有傑出貢獻
籍貫:南海三山奕東
個人影響
自從1909年河北天津霍元甲在比武中大勝西洋大力士奧皮音之後,被蔑視為“東亞病夫”的中國民眾,吐氣揚眉,習武之風,傳及南粵;1920年,廣州精武會成立,“提倡國術”的口號,更遍及民間。此時,邵漢生正式加入精武會,任珠江派副主任,教授南拳。在廣東省運動會上,邵漢生組織精武會員一千人,表演以精武拳式為基本內容的千人操,獲得冠軍,表現出年輕拳師的紮實武功和組織才能,奠定了他武林生涯的基礎。
此後,他於二十年代中期至三十年代中期,以及四十年代中後期,應嶺南大學農學教授邵堯年之請,兩度回原籍三山創精武童子團、農研社,辦廣育國小、奕賢中學、奕賢民眾教育館,力倡義務教育,主持廣育、奕賢兩校工作。1925年,他在三山創辦精武童子團,參照精武會規定的10個基本套路訓練學生。其成員曾於1935年、1936年、1937年參加第一、二、三屆廣東省運動會武術賽,第一屆獲女子劍術冠軍、男童刀亞軍,第二屆女子劍術冠軍、男童刀和男成棍兩項亞軍,第三屆獲女子槍、男童刀、男童盾刀、男成棍5項冠軍。當年在奕賢中學就讀的,不但有三山當地的國小畢業生,還有鄰近的番禺、順德、花縣、廣州的不少青年,現三山廣育奕賢紀念館有邵漢生紀念室,緬懷拳師當年在家鄉辦學的業績。
與李小龍的淵源
邵漢生(SHAO-HAN-SHENG)師傅是李小龍武壇生涯中的第一位正式的北派功夫
老師,因為邵師傅亦為一名節拳(JIT-KUNE)名家,對多種北派拳術均有極高的造詣,在來香港之前,便已精通羅漢拳、螳螂拳,後加入精武體育會,又學會了潭腿(TAM-TUEI,又叫精武潭腿,屬於精武體育會中的基礎性拳法)等拳法,並因拳藝超卓而留會任教,後移民至香港九龍城,邊教人打功夫邊從事影藝事業。李小龍是在離港赴美前不久才去跟邵師傅學藝的,因為他感覺到自己到美國後別無所長,而只有武術方面可以勉強說得過去,所以為了進一步強化自己的這一技術特長,他才通過父親的介紹去跟邵師傅學藝的,這時他雖尚未打算到美國後以武謀生,但武術確已成為了他的精神支柱。 李小龍雖然跟邵師傅以“舞”換“武”,但也是在投入邵師傅門下後才開始教邵師傅學習跳舞的,而且邵師傅與李海泉同為香港演藝界名人,同時他們的交情也頗為深厚,所以作為世侄輩,李小龍尊稱他為“四叔”。當然他也學到了一些同門師兄弟所無法學到的節拳之關鍵技術,因為邵師傅對他的教授實際上是屬於“家庭私人式”的教學。而且,邵師傅這時教給他的功夫便是我們在美國長堤空手道大賽上看到他的疾如風、快如電的精彩的表演,尤其是他的連環飛踢的動作給人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而被譽為“致命的芭蕾”。
邵師傅是少有的幾位一直與小龍保持良好關係的香港藝壇元老之一,所以即使當小龍到美國發展後,仍經常與邵師傅通信,用以交換習武上的心得,並曾打算讓邵師傅到美國武壇發展。每當
小龍回港省親時,去得最多的地方除了葉問的拳館之外,便是邵師傅的家中,去接受邵師傅的單獨指導。由於邵師傅為人和氣而不擺架子,所以在很多餐館都留下了小龍同他一起喝茶與論武的身影,此外,在小龍回港拍片前夕,邵師傅亦曾竭力為他奔走引線,為他爭取上鏡的機會。重要的是,他在武道上對小龍的傳授,打破了小龍原有的功夫框架,使小龍的功夫與技術更趨實用。說到此,人們也就知道為何紅透半邊天的小龍會對過氣藝員邵師傅畢恭畢敬。
習武經歷
邵漢生幼年體弱多病,像個“病癆鬼”,據說不敢吃青菜,喝的水也要用白朮煎熬過的,而在鄉下沒辦法醫療。其父親邵時佳為了保住其性命便將他帶到廣州讀書,順便尋醫救治。有人對他父親說:“本財體弱(邵漢生原名本財),不是單純藉助藥物可以治療的,最好是兼學武技功夫,藉以強身健體。”邵時佳也認為很有道理,碰巧洪家拳師馮榮標在廣州新城開設樂義堂武館。1910年父親便送他去習武。
邵漢生雖然天資平常,被人笑為“四方木”,但是他異常勤奮,深得師傅厚愛。馮榮標讓自己的長子和邵漢生一起練習,互相切磋。這樣練了四年,邵漢生不但身體強壯了而且盡得洪拳技藝。
之後,經過洪榮標推薦跟隨孔昌學習蔡禮佛拳,又跟霍東閣(霍元甲之子)習迷蹤拳,跟隨孫玉峰習羅漢門拳,跟隨羅光玉習螳螂拳,再進入廣東省體育訓練班,一邊學習武藝,一邊提高文化修養,成為技通南北的拳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