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凱法師

常凱法師

常凱法師(1916~1990年)福建晉江人,俗姓洪。法名禪即,以號行世。年十一,禮泉州崇福寺元鎮法師出家。民國二十年(1931)受具足戒於泉州開元寺。先後就學於廈門萬石佛學研究社、寧波七塔寺報恩佛學院、泉州松社。師不僅深究佛理,尤長醫學,以醫濟世。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簡介

常凱法師 常凱法師

後弘法於新加坡,並於當地創辦佛教施診所、南洋佛教月刊、文殊中學等。歷任中國佛教會福建省分會常務理事、泉州崇福寺監院、新加坡僧伽聯合會秘書、新加坡中醫師公會主辦藥物研究院院長等職,現任新加坡佛教總會總務主任、南洋佛教月刊發行人、文殊中學董事、佛教施診所秘書長等。著有戒月心珠、中醫正骨科學、伽陀吟草行世。一九八五年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發公共服務星章(BBM)。

佛學思想與醫學思想

1、佛學思想:常凱老和尚一生在弘揚佛法之間,雖無系統講過大部的佛經之記載,但他老卻能遵照佛陀的教導,隨機向信眾作了不少有益於社會人類的開示。常老在其語錄中說:尚未證得無漏慧的佛弟子,唯有嚴格遵守戒律,於現實生活層面,內而檢察身心,控制行為,外則調協人際關係,讓所有內外困擾和壓力,逐漸消失於日常行住坐臥間,是唯一能夠淨化生命,將自己融入解脫生活的可靠途徑。他老又說:“強調戒律的價值,在這講究科技的時代,對人類重建一個和諧的有秩序的社會,是有其深遠的意義(38)。因目前社會雖處於科技發達時代,但在拜金主義的影。向下,社會人類道德觀念淡薄,顯得人心不古、世風日下。試閱世界各地報紙新聞報導,每日發生的殺、盜、淫、詐欺、酗酒、打流氓群架的案件,何止萬千!佛教提倡的“五戒”可以協助社會建立良好社會秩序。

常凱法師 常凱法師

常老又說:“佛教面臨的是一個新的世紀、新的社會結構,我們必須一面身系三藏正法,一面邁步深入社會,多辦福國利民的事業,讓佛教承擔比重更大的社會責任,佛陀的精神,才能透過社會的認同,讓無數的眾生受惠”。他又說:“佛教不離社會,體現佛陀慈悲本懷,應多作社會慈善事業”。他老還說:“常念眾生苦、發大菩提心,時刻惕勵自己,多為佛教、為社會奉獻心力,就是菩薩行”(39)。常老有鑒於佛事經懺之弊端,所心說了以上的話,旨在為佛教在社會上重新塑造良好的形像,藉以改變人們對佛教的偏見。

常老又曾說:“人生的價值,以服務觀念的深淺及服務的表現而衡量”。他又說:“真正為公共辦事的人,必須具有犧牲的精神,犧牲自己的時間、金錢和業務,任勞任怨,不畏一切強權壓力,勇往直前,才能使事業抵於成功”。他老又說:“我只是盡佛教徒之責任,服務社會,悉賴教內四眾師友的支持有以致之,如有榮耀,應歸於佛教及大眾”(40)。常老發大菩提心,為佛教事業服務取得了成功的經驗談。因人生在世無非數十寒暑,瞬息即過,人命無常,如不珍惜有生之年,為人類社會多做些有益之事,與草木何異?佛陀有鑒及此,故教導弟子發要大悲心、修菩薩行,使眾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常老深受佛陀思想的影響,強調人生的價值在服務,而以服務觀念與表現作為衡量之價值。

(二)醫學思想:常老在談到對中醫藥的展望與看法時,認為中醫學是數千年來人民對於醫術、病理、藥物等追求與研究所積累下來的經驗結晶,也是極為完整和豐富的體系,亦以此之故,使一般醫師可以十足信賴,便產生了保守與惰性,不務探求,不再研究。所以,到近代,西方科學興起,醫學上獲得新的理論指導,大事改進,比較之下,中醫學相形見絀。因此,中醫學要發展,除了要繼承先代遺留給我們的醫學遺產外,還必須加以整理,運用科學的方法,改良革新,中醫才能生存與發展(41)。

常老有見地指出中醫界存在的弊端,並據積弊之因,提出了只有繼承和革新,中醫才能生存與發展的見解,確實是高瞻遠矚的講法。因在西洋未傳入中國之前,中醫界多因循守舊,少有改進,及至西方醫學東漸之後,患者轉向西醫求治日增,這才引起了中醫界極大的關注。於是有識之士,如唐容川(1851—1918)所著的《中西匯通醫經精義》一書,除力圖證明中醫並非不科學外,還主張參酌乎乎中西”(42)。又有張錫純(1860—1933)著有《醫學衷中參西錄》三冊,主張參取西醫之長、中西匯通。還有陸淵雷(1894—1956)編著《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兩書。引用西醫的生理、病理、解剖和細菌等學說,以闡釋中醫經典的論述。故名其書曰今釋。上述三位中醫學家,皆為近現代中醫改革派代表人物中之姣姣者,他們確為中醫學的改革開創了新局面。

而常老強調中醫舍改革則難以生存與發展的看法,可以說是有識之士所見略同。

人生經歷

出家為僧 外出參學

常凱(1916—1990)俗姓洪,法名即禪,字常凱。福建省晉江縣英林鄉窯內村人。民國五年(1916)農曆十一月初九日出生。世代經營陶業,有虔誠信佛的家風。3歲喪母,與父相依為命。自幼穎悟,7歲入書塾學古文,後轉讀國小堂。10歲時,隨其父至晉江南嶽寺依元鎮和尚學習佛教儀軌及早晚課誦。12歲時隨元鎮和尚到泉州崇福寺,請妙月大師為他落髮,崇福寺是泉州城內三大叢林之一,元鎮的師父妙月老和尚,拳術精湛,有“鐵羅漢”的稱號,同時禪淨雙修,弘化一方。元鎮和尚是仰慕妙老的拳術而往親近,因緣成熟,依妙老剃度出家,得妙老拳技真傳及跌打損傷接骨技術。常凱法師出家後,隨師父住在石獅泰亨寺,每日於撞鐘擊犍、禮佛誦經之餘,跟著元鎮和尚學拳術擊技及療傷接骨技術。元鎮和尚喜常凱法師穎悟,把醫術及拳術全傳授給他。所以,後來常凱法師以醫術弘化,是自幼依師學習、再加上多年鑽研而獲得的技術。

禮元鎮上人為剃度師。又隨其師住於石獅泰亨寺,精勤學習佛法、醫學與國術,深得其師之真傳。在醫術上擅長接骨療傷、針灸處理,治癒無數病人,名聞遐邇,被譽為“骨科聖手”。

1931年,常凱赴泉州開元寺在轉道和尚座下受具足戒。隨後又前往廈門萬石蓮寺佛學研究社,親近福建高僧會泉大師,深受大師的器重。萬石岩的“佛學研究社”,是南普陀寺改為十方叢林選賢制後首任住持,及創辦“閩南佛學院”的會泉老和尚,於六十歲之年創辦的。首屆開學有來自廣東、雲南、浙江、台灣各地的學生六十餘人,老和尚親自駐社講《楞嚴經》,以此常凱法師也能親近這位閩南的一代名德。他在研究社受了三年陶冶,一九三五年畢業。

1931年至1937年,他單身赴江浙參學,途經上海法藏寺、常州天寧寺、鎮江竹林寺、杭州彌陀寺、祖山寺、寧波觀宗寺等名剎,並在大願、靜權、寶靜諸名德座下深究法義。南京金陵佛學苑、寧波七塔報恩佛學院、上海圓通寺佛學研究社都留下他的足跡。抗戰爆發後,為回響中國佛教會號召,他積極參加了“上海僧侶救護隊”,在槍林彈雨中搶救負傷抗日將士。 常凱法師也脫下袈裟,換下戎裝,參加了戰地救護的行列。在槍林彈雨中搶救傷兵。幾個月後,國軍失利,京滬相繼淪陷,救護隊解散,常凱法師也脫下軍服,回到閩南祖庭崇福寺。在此期間,他曾到泉州承天寺擔任過兩年執事,之後回到崇福寺任監院。一九四四年,他的師祖妙月老和尚圓寂後,即一人力承擔起崇福寺寺務重任,他二十九歲。

學成回鄉 弘化閩南

常凱法師返回家鄉後,為推動佛教在閩南的發展,努力不懈,並有一定的成就。尤其是我國開放後,他關心鄉梓佛教事業的建設,積極捐資修復寺廟,現將其事跡分述於下:

常凱法師 常凱法師

(一)應聘為承天寺僧值:承天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中心。原為五代節度使留從效的南園。寺始建於周顯德年間(公元954年)、初名南禪寺,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賜名承天寺,嘉佑間改名能仁寺,政和七年,復名能仁寺。該寺面積75畝(5萬平方米)。極盛時期,住僧1700多人⑧。與開元寺、崇福寺並稱為泉州三大叢林。1938年常老應該寺住持轉塵老和尚之聘,任該寺僧值,負責管理寺務工作,為寺中重要執事之一,任其職的人,要大公無私,敢說話,不怕得失。於此可見常老年青時即受到轉老的器重。

(二)擔任崇福寺監院:崇福寺位於泉州鯉城區東北隅。該寺為宋初清源郡守陳洪進所建,一千多年來幾經興廢。1912年,妙月大師應聘為該寺住持。1940年,妙月大師委任常老為崇福寺監院,常老以師公之命難違,只得應命就任。但妙月和尚經常應病出診,好幾個月才回寺一趟。因此,教授小沙彌拳術與治療來寺就患者的任務,都落在常老一人身上。1944年妙公圓寂後,翌年,元鎮老和尚繼承妙師衣缽為住持,仍委任常老為監院,但元鎮亦時常到石獅泰亨寺應診治病,或往鄉村行醫。而寺中事務仍然需要常老處理④。於此可見常老雖名為監院,而實際上無異是一位代理住持。

(三)參與佛教會服務:1939年,常老開始服務晉江佛教支會,組織後方掩埋隊,親率民眾殮葬深滬沿海一帶慘遭日本戰艦轟擊的死難者。迨其師公妙月老和尚圓寂後,他毅然負起領導崇福寺兩序大眾的重任。以其年青敢負責及肯犧牲的精神,深獲閩南佛教界長老的讚賞,於1946年當選為中國佛教會福建分會常務理事、晉江佛教支會總務主任,並發起組織閩南佛教聯誼會,推動桑梓佛教利生事業⑤。

(四)襄助性願大師在南普陀寺開壇傳戒:1948年,常老從馬來西亞妙香林寺,趕回廈門,襄助性願大師在南普陀寺啟建律儀法會,傳授三壇大戒⑧。參加受戒的共754名,其中受比丘戒的144名,受比丘尼戒的23名,受優婆塞戒的42名,受優婆夷戒的545名,極一時之盛⑦。該次傳戒對閩南佛教是極大的貢獻,目前現存老一輩的弘法人才,多為該次受戒的戒子,該次傳戒對閩南佛教產生了深遠影響。

(五)出國後關心桑梓佛教:1948年,常老南渡赴新加坡,初至時駐錫普陀寺,弘法行醫,雖身居海外,但無日不以桑梓佛教為念。節衣縮食,匯款返閩維持崇福寺祖庭僧眾生活。我國實行對外開放後,常老即籌資重修崇福寺,並重塑佛像。此外,他老還捐資參與重建石獅泰亨寺⑧。1989年9月3日至8日,常老偕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元果法師、台灣常覺法師等一行15人,抵泉州訪問,受到泉州佛教界和政府有關人員的熱情接待。常老一行訪泉期間,參加了石獅泰亨廟重建落成剪采儀式,參觀了閩南許多名剎以及泉州女子佛學苑、原兒童教養院等,受到佛教界人士的熱烈歡迎,參與崇福寺策劃第二期重建天王殿等工程⑨。

弘化星州 為法忘軀

1949年,常凱法師南渡新加坡掛單普陀寺行醫,並加入新加坡中醫師公會,歷任多屆理事。1951年,與中醫師公會同人,發起創辦中華施診所(今中華醫院前身),治癒病人無數,名噪異邦。1954年,他置辦了“伽陀精舍”,在禪修之餘,為患者治病療傷。其精湛醫術與高尚醫德,名聞遐邇。

伽佗精舍 伽佗精舍

1958年,在其精舍內開辦國術班及中醫正骨研究班,每周定期授課、並指導臨床見習,培訓了一批人才。隨後出任新加坡中醫師公會主辦的中醫專門學校(今中醫學院前身)、藥物研究院院長、中醫師公會名譽顧問。還出任歷屆東南亞國術擂台邀請賽醫師⑩。

1960年與1964年,常老先後分別被選為新加坡佛教總會弘法副主任和總務主任。隨即發起籌款於蒙巴登路購置房屋,作為佛教總會會所。1965年,常老與法樂法師發起組織“新加坡佛教僧伽聯合會”,常老兼任秘書長。該會促進了南傳與北傳佛教僧侶之間的溝通與團結。並向新加坡政府申請衛塞節為公共節日。翌年,他倡議南北傳佛教徒聯合慶祝衛塞節。又應宏船法師之請,為其策劃在光明山普覺寺啟建水陸律儀法會,編纂《會泉大師全集》、與出版《戒月心珠》(11)。

1969年,常老自費重建伽佗精舍。每周末在精舍內舉辦禪淨雙修會,領眾薰修。

經常應佛教團體的邀請,隨緣說法。還先後兼任新加坡圓明寺、福海禪院及菲律濱羅漢寺住持,還兼任多所佛教團體導師。創辦《南洋佛教》雜誌月刊,還與宏船、廣洽等法師發起創辦“新加坡佛教施診所”,被推為該施診所秘書長,主持日常事務。後又發展第一及第二分診所(12)。

1980年,常老代表佛教總會向政府教育部申請佛學為會考科。並與教育部合編華英文佛學教科書,開設“佛學在職師資訓練班”,並講授佛學課程。同時倡議與贊助成立“新加坡佛學教師會”,應聘為該會顧問。1982年,創立文殊中學,常老被推為該校董事會監理員(13)。

1984年,常老赴菲律濱信願寺弘傳三壇大戒,為開堂和尚。1985年8月9日,新加坡慶祝建國20周年國慶日,常老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授予公共服務星章。1986年與1988年,常老先後當選為新加坡佛教總會副主席、主席。又於1988年提倡以音樂、舞蹈與短劇弘揚佛法。同年12月間,常老為發揚“人間佛教”,傳授在家戒法,敦請李光耀總理主持開戒典禮,而他老自任開堂不口尚,參加受戒者600多人。1989年,常老率領新加坡佛教僧仂0代表團赴台灣出席第五屆世界佛教僧伽大會,被推選為新加坡區副會長。1990年,常老聯蟬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同年,新加坡國慶節,常老榮獲新加坡政府教育部服務獎四。

常凱法師雖身居海外,卻心懷故國,他南渡星洲後,必按期匯款供養其祖庭崇福寺的經費。我國開放後,常老即籌資重修崇福寺(15)。1987年7月16日,上海舉行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和展覽會時,常老參與新加坡中醫師公會代表團成員抵上海出席會議(16)。

常老因長期為法忘軀,心力交瘁,積勞而成腦病,於1'990年9月?日(歲次庚午年七月十九日)凌晨在新加坡伽陀精舍圓寂。享年七十五歲。著有《正骨心要》(17)。

常凱長老圓寂後,由新加坡佛教總會、新加坡佛教施診所、世界佛教僧加聯合會、馬來西亞佛教會、各佛教單位成立讚頌奉安籌備委員會,舉行了莊嚴隆重的奉安告別儀式。遺體荼毗後,檢獲晶瑩璀璨各色舍利甚多(18)。

讚頌功德 四大貢獻

常老赴新加坡後,為佛教事業建樹甚多,特別是為佛教的慈善、醫療、教育和文化等四項事業,作出卓有成就的貢獻。在社會上為佛教塑造了良好的形象。現將其事跡分述於下:

(一)熱心為慈善事業服務

常凱法師 常凱法師

1、行醫濟世:常老於1949年初抵星洲時,是在丹絨巴葛寅傑路普陀寺掛單。他老在寺務法事之餘,即以所學岐黃術行醫濟世,廣結了社會上不少善友,並藉機向他們傳播佛法、使不少世俗患者歸依“三寶”,為佛教在社會上塑造了良好形像。迨1954,常老購置了伽陀精舍,才有自己修持與弘法道場。並於其精舍內設醫務所,為患者治病療傷。他老不但精醫骨傷科,也兼治內科病,如病情需要時,並配合針灸治療。當時尚未有提煉的中成藥可供治病,醫生診病後大部分是開處方(藥單)給患者,由病人持處方到藥店去配藥煎服治病的。而常老於其精舍四周種滿一盆盆的常用中草藥,遇適應草藥治療的患者,便就地取材送些自植草藥給病人,以符其施醫贈藥濟世的宗旨(19)。

1958年,常老開始受聘出任新加坡國術總會主辦東南亞國術擂台邀請賽會場急救醫師,因在擂台比武時,難免會有外傷流血、斷骨,甚至重打內傷、氣塞昏迷,凡此種種傷情,經常老治療後,無不妙手回春,藥到病除。例如某次有一位選手被對手對一拳。打得鼻子也歪塌了,血如湧泉,場務人員欲急召救傷車。常老身穿僧衣不慌不忙地帶領助手下場,為傷者治療,半小時後,該受傷選手竟能重上擂台,繼續比賽,簡直令人看得目瞪口呆!在武林同道中,留下了不少有關常老療傷的傳奇佳話,令人讚嘆不己(21)。

常老還擅治如:肌腱、筋膜、腱鞘、韌帶、關節等組織的勞損,以及筋膜粘連等症,都能在其雙手整治下得到滿的效果(22)。故遠及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地,亦有不少慕名的患者,千里迢迢,專程趕到新加坡找常老治療,而常老以“醫者,父母心”、“醫乃仁術”的本懷,精心為之治療,治癒無數,搏得東南亞不少人士的讚許與稱頌(23)。

2、1977年9月10日,常老參加佛教總會戒吸毒輔導組為委員,並呼籲各寺院庵堂及佛教團體,踴躍派員參加此一義舉,鼓勵佛教青年加入為義務輔導員。親至肅毒所施行軟化,令吸毒者改過自新(24)。

3、建議成立“慈善中心”:1984年,常老向佛教總會建議成立“慈善中心”(後定名為佛教基金會),以便救濟天災人禍之苦難者(25)。1990年秋,常老困病住院治療當日,適在丁加奴街房屋發生火災,兩個老人被燒死,多戶人無家可歸。他老於次日閱報得知上述情況後,馬上從醫院打電話指示佛總的職員,從佛教總會的基金中撥出善款進行救災(26)。

(二)創辦醫療機構

常老於1967年在新加坡佛教總會宏船、廣洽和演培諸長老的鼓勵和支持下,利用1966年普覺寺舉行水陸道場律儀法會結束時的存款?萬6乾多元,作為創辦佛教診所的基金。並於翌年(1967)組織“新加坡佛教施診所籌備委員會”,討論章程,定名為“新力口坡佛教施診所”(以下簡稱施診所),並向政府申請註冊。經過費時兩年多籌備,於1969年5月20日獲政府批准,即組織施診所董事會,並選舉常老為秘書長,主持施診所日常事務,借用丹絨百葛寅傑路普陀寺,為新加坡佛教施診所地點,於1969年12月1日正式掛牌開始施醫贈藥工作(27)。

施診所在常凱秘書長的領導服務下,業務迅速發展,1971年,又增設針灸科,後由於患者日益增多,常老為應付需要,於1972年在印度士路增設第一分診所。但求診人數仍不斷增加,於是常老接受賢達法師提供寶勝寺舊址(在龍芽二十三巷),作為籌建第二分診所的地皮於1979年建成後投入開診。並將初辦的施診所改稱為總所。該施診所是以施診贈藥、福利大眾為宗旨。故對就診者,不分宗教、種族,除收掛號登記費伍角(1987年調整為1元)外,診金及藥費全免。家庭特殊困難者,也可免交登記費。該施診所為了提高療效,使病人早日恢復健康,遇到需用活絡丹、片仔癀、珍珠等昂貴藥物也不吝惜配給患者。對疑難病患者,則由主診醫師與各所醫務主任會診、集體討論病情與研究處方,俾便能速將病人治癒(28)。常老非常關心施診所的業務情況,他老每日早餐後、八時半,即至第一分診所巡視,七時趕回他的精舍為久候的患者診療,午飯後,又趕赴總所了解診務,然後又趕回精舍應診。晚飯後,再到第二分所看看。他老巡視的過程是到各個診室與駐診醫師打個招呼,偶而也要登記員呈上病卡記錄,以了解醫師的處方用藥。每月更是按時查閱藥庫的購藥量與存貨量,以及財政的收支賬冊記錄等。在施診所全體董事中,盡心盡力,任勞任怨。但常老對施診所的嚴密視察,不是為向員工施壓,而是希望大家都夠各守本分,不敢馬虎,確保施診所健康成長(29)(30)。

新加坡佛教施診所成立二十多年來,在常凱長老的領導下,全體醫師及工作人員齊心協力、相互合作,取得可喜的成績,博得了貧病者異口同聲一致稱讚。據1988年統計,19年來三個施診所共義診526萬多人次,共施出藥費497萬餘元(31)。為新加坡的醫療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三)常老對發展教育事業不遺餘力

如菩提學校,1950由佛教總會接辦後,校務迅速發展,到了1990年,該校不僅校舍堂皇,且學生也增加至2乾多名,成為名聞遐邇的學校。常老經常到學校講演,如1986年該校在慶祝教師節時,他老在宴會上發表了“培養品學兼優的下一代”的講演說……希望教師獻身佛教教育事業,儘量用佛教道德感化學生,用佛教精神引導學生,以培養出德學兼優的下一代(32)

1975年,佛教總會成立文殊中學籌建委員會,常老擔任秘書,凡與教育部磋商,申請購地,籌款鳩工,均賴其奔波,直至1982年,文殊中學建成開課時、常老被選為董事監理員,負責該校的領導工作,在常老辛勤耕耘下,校務蒸蒸日上。1986年,該校慶祝教師節,常老在宴會上作了題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的講演,常老希望“……身為教師的,不但要言教,還要身教,處處為學生學習的榜樣”。他老又認為有人稱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說明了教師是一份神聖無比的工作,是值得人們尊重和崇敬的職稱。1987年,該校慶祝慶校8周年,常老在大會上致詞說:“……文殊中學以佛教的道德思想、倫理觀念薰陶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道德價值觀,為國家培養良好的公民,以便將來為社會作出貢獻”。周年,常老在該校第3屆畢業典禮大會上發表了勉勵同學的講話,並希望離校後,都能牢記“智、行、慈、願”的校訓,勿忘師長們的循循善誘,慎行、慎言,道德與智慧並重,才不會辜負家長的栽培,母校的期望。文殊中學於1988年統計有教職員92人,學生46班、共1600多人。到1990年,該校已培養出6屆畢業生,他們或升學,或就業,為社會作出貢獻(33)。

還有值得一提的,佛教總會還先後舉辦過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佛學班。常老也曾於佛學班中級第一期、初級第二期的結業典禮上致詞,闡述了開辦佛學班的目的和宗旨。他說:“本會開設佛學班,目的在於弘揚佛法,倡導正信,使學佛人不受邪說所誤導,在信仰上分清是非邪正,知善惡、明因果,對佛法未生信者令生正信,已生信者信念堅固增長,進而由解而行,修養自己,淨化自己,利益他人,發揮佛教度人濟世的精神(34)。”

(四)弘揚佛教文化

常凱長老又十分重視以文字般若弘揚佛教文化。他老於1969年創辦了《南洋佛教》雜誌月刊,並自任發行人。《南洋佛教》是一本版面新穎,圖文並茂,內容豐富多彩的佛教刊物。故自出版以來,深受讀者的歡迎,廣泛發行流通,迄今20多年未曾間斷,不但已成為新加坡佛教界弘揚佛法之一件有效的宣傳工具,而且也可為研究福建與台灣高僧對東南亞地區的佛教所產生之影響,提供可靠的參考資料(35)。

特別是常老於1966年間,向政府提出要求禁映有辱佛教電影及禁用有辱佛教的商標。如影片《文素臣》、《少林寺》、《金尼姑》之類的侮辱佛教影片,以及一些商家以佛菩薩像、佛教標誌為產品的商標。這些都在常老的領導下向當時新加坡政府文化部提出抗議而生效。這些都是常老作金剛怒目衛敦的成果(36)。

常老在組織撰寫和宣傳有關文獻中的醫療知識、中醫的預防保健之道方面,也不遺餘力。在《南洋佛教》刊登宣傳的文章,有林政華的《童心即佛心》,曹仕邦的《大正藏本緣部下諸經中的醫療與生理資料》,胡秀卿的《中醫的預防保健之道》,蔡振東的儼血室”究竟是指什麼》等

弘法濟世

新加坡文殊中學 新加坡文殊中學

新加坡本來沒有佛教刊物發行,佛教資訊不能播傳,常凱法師有鑒於此,於一九六九年創辦《南洋佛教》月刊,除刊載佛學文章外,並報導新加坡佛教動態,發行遍及世界各地華人佛教界,近三十年而不輟。這是常凱法師對新加被佛教最大的貢獻。

於創刊《南洋佛教》的同年,常凱法師重建伽陀精舍,成為一處頗具規模的共修道場。常凱法師聯絡佛教同仁,創辦“新加坡佛教施醫所”,對求診病患,不分種族宗教,義診施藥,不收任何費用。三年後,求診病患日增,又開辦第一分診所。在此期間,常凱法師籌畫興建“佛教施診所大廈”。一九七九年大廈落成,又開辦第二分所。常凱法師於施診所開創日起,擔任施診所董事長秘書長,於所務策劃推動,事必親躬。於一九九〇年示寂之日止,施診所共有四處,即芽籠二十三巷的總所、寅傑路的第一分所、印度士路的第二分所、宏茂橋山十一街的第三分所,求診者每月一萬餘人次。所有經費支出,都是來自佛教及社會人士的捐助。

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一年間,佛教總會籌建文殊中學,聘請常凱法師擔任建校委員會秘書,舉凡洽購土地,籌款鳩工,以及向教育部接洽申請,全賴常凱法師辛勞奔走,始底於成。一九八二年,文殊中學落成,常凱法師被推為董事監理員,以後連任迄於逝世。一九八四年,他在佛總會倡議成立“慈善中心”,籌集善款,以應付天災人禍突發事件之救濟。這個慈善中心,後來改組為“新加坡佛教總會基金會”,而救濟之宗旨不變。

舍報示寂

新加坡佛教總會 新加坡佛教總會

一九八五年,常凱法師七十華誕,出家已五十八年,堪稱佛教長老,四眾弟子熱烈慶祝。八月九日,為新加坡慶祝建國二十周年國慶日,新加坡總統頒髮長老“公共服務勳章”(BBM)表揚其為社會服務功績,他是佛教僧侶獲得此項殊榮的第一人。一九八七年,長老膺選佛教總會副主席,八八年膺選為佛總主席。十二月,長老發起舉辦新加坡佛教總會傳授在家戒會,於文殊中學大禮堂傳授在家五戒暨菩薩戒,自任開堂,請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先生主持開戒典禮,盛況空前。

一九八九年秋,長老返回閩南,到泉州崇福寺祖庭禮祖。崇福寺這時已殘舊不堪,長老擬定修復計畫,要常住照計畫進行。返回新加坡後,翌年復蟬聯新加坡佛教總會主席。慈善中心改組為佛教基金會,常凱法師出任首屆主席。

一九九〇年八月九日,新加坡共和國慶祝建國二十五周年國慶紀念,常凱法師又榮獲教育部頒發教育服務獎。常凱法師平時健康良好,於八月九日受獎時亦無異狀,不意九月初偶感不適,未幾遽爾舍報示寂。時為一九九〇年九月七日,歲次庚午年七月十九日。世壽七十五歲,僧臘六十三夏,戒臘五十九夏。

常凱法師一生,生活簡樸,自奉甚儉,不應酬佛事,不舉行法會,不受信徒供養,以行醫自給。他效法百丈遺風,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他不事宣傳,不求聞達,任事負責認真,默默耕耘。他的舍報示寂,是新加坡佛教的一大損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