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族簡介
“巴瑤”(Bajau)在印尼語裡是“海上之民”的意思。巴瑤族是一群“以海為家”的馬來原住民,世世代代都生活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的海域(包括班達海、蘇祿海、蘇拉威西海等),靠潛水打魚為生,甚少踏足土地。這個古老的海洋遊牧民族常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民族起源
巴瑤族具體的起源不明確。巴瑤族人這個名字並不是他們自己叫出來的。相反,他們通常用自己或是部落的名稱來作為名稱。
在巴瑤族的歷史中,這是一個遊牧民族、航海民族,他們擁有發達的海上貿易和自給性漁業。巴瑤族人住在高高架起在水中的房屋中,旅行中使用萊帕-萊帕,其中許多漁民居住的手工船雖然源於從歷史上看菲律賓南部海岸。沙巴薩瑪傳說講述,他們的成員起源自柔佛州蘇丹的皇家衛隊,馬來馬六甲帝國有風暴肆虐後,在秋天沿東海岸的婆羅洲定居。另一個版本的敘述,他們護送蘇丹的新娘,但後來汶萊的蘇丹將新娘綁架。事實上,巴瑤語言屬於菲律賓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分支,證實巴瑤族的起源是來自菲律賓,並把起源的傳說,受歷史悠久的馬來為中心的巴瑤文化的影響。
也有痕跡顯示,薩瑪人超過300年前從廖內群島,特別是Lingga島遷徙而來。
經濟狀況
巴瑤族人生活的地方是東南亞廣大的珊瑚三角區,那裡面積廣闊,跨越東南亞6個國家,是地球上海洋物種多樣性最豐富的區域,分布著全球約76%的珊瑚和岩礁魚類,還包括藍鯨、儒艮、侏儒海馬等諸多海洋珍稀動物。巴瑤族靠潛水捕魚業獲取的海洋產品進行貿易。潛水
巴瑤族人是自由潛泳的高手,能潛到30米甚至更深的海域捕深海魚,尋找珍珠以及海參。海參不僅是巴瑤族的美食,也是過去幾個世紀以來巴瑤族向外界兜售的珍品。潛水時,他們都會佩戴鑲著玻璃鏡片手工雕刻的木質護目鏡,手持利用船上廢舊材料改制的漁叉。
由於潛水是每日必須的活動,巴瑤人在幼年時就會故意戳穿自己的耳鼓膜,以減輕潛水時的水壓。正因為如此,有許多巴瑤族到了老年,聽力都不太好。
捕魚
過去用傳統漁具捕魚的巴瑤人,為了提高捕捉魚蝦的數量和成功率,後來開始嘗試自製土火藥,在海里引爆用以捕魚。另外,他們還學來了用氰化物延長魚類存活時間的方法,用以滿足中國大陸和香港的海鮮餐廳對活魚不斷加大的需求量。據世界自然基金會研究分析,該行業的產值每年高達8億美元。
風俗習慣
部落相聚
每天清晨,天還沒有亮,巴瑤人就早早起床,然後開始一天的“航海”和捕魚。孩子們則在小船周圍的海里潛水遊玩。
夜幕降臨,巴瑤人會把船隻停靠在小島附近的紅樹林裡,有時候有五六艘,有時候一整個巴瑤部落都匯集起來,會有四五十艘船。他們在船尾生火,或炙烤海貝,或煮燉海鮮。有時候,還會有部落首領出來講話或唱歌。
史詩民歌
巴瑤部落傳唱著一種被稱為“Iko-Iko”的史詩般的歌曲。如果不間斷地唱,這首歌可以一直持續兩天兩夜。歌詞里記錄著巴瑤的歷史,包括他們到過哪裡,看到過什麼海洋生命,海的靈魂在向他們傳遞什麼信息等。
宗教思想
傳統的巴瑤宇宙論是泛靈論和伊斯蘭教的結合,它揭示了人與海洋的複雜關係。對巴瑤人來說,海洋是一個紛繁複雜的生命活體,水流、潮汐、珊瑚礁乃至紅樹林都是有靈魂的。而這種認知和敬畏應該用來保護而不是糟蹋大自然。
生存狀況
長期的海洋潛水作業讓部分漁民患上了減壓病。
由於巴瑤族的活動範圍位於國家之間的邊境地帶,在20世紀的幾十年里,世世代代在海上漂泊為生的巴瑤族人總是和那些有著確定邊界的國家產生衝突,一些富有爭議的政府政策強制大部分巴瑤族人上岸定居生活。在Torosiaje地區,印尼政府不斷施壓,讓巴瑤族人在靠近岸邊的淺水區蓋吊腳樓,甚至讓他們直接上岸,生活在村莊裡。這導致生活在“lepa-lepa”傳統小船上的巴瑤族人越來越少。
這讓很多巴瑤族人的生活變得更加不易,儘管他們自己也意識到原始的捕撈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但大部分人還沒有找到取而代之的生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