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是世界銀行貸款重點學科發展項目的一個子項目。

基本簡介

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依託於大連理工大學,1991年啟動建設,1995年5月通過國家教委驗收並正式對外開放。 實驗室包括計算工程研究室、計算機輔助設計工程研究室、工程環境研究室、土木工程研究室、振動與強度實驗室和材料性能實驗室。實驗室由學術委員會和管理委員會共同管理。中科院院士聞邦椿教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長江學者獎勵計畫首批特聘教授顧元憲教授任實驗室主任及管理委員會主任。 實驗室以計算力學和工程科學計算為核心,充分利用近代計算技術,通過大規模數值計算和計算機仿真,結合一定的實驗方法,研究解決工程結構設計中共性的關鍵力學問題以及多學科耦合問題、特殊工程環境下的結構與材料性能問題。

實驗室的主要研究工作:結構最佳化理論研究與工程套用;工程力學中的體系;結構力學與最優控制模擬理論及在控制系統設計中的套用;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JIFEX的研究開發與工程套用;計算多孔多相介質力學研究;工程冰力學和凍土力學研究與工程套用;隨機振動高效系列算法;精化有限元及非線性分析;含損複合材料結構的損傷擴展、破壞及承載能力研究;大型水工建築物及水輪機正、反分析理論和工程套用研究;爆炸基礎理論及套用研究;計算材料學的研究;並行計算中算法的粗粒度性和異步性研究;基於實體造型的有限元建模方法研究;三維數據場體繪製和曲面可視化方法研究;重大工業裝備和工程結構的靜動態實驗分析。

實驗室現有固定人員30人,兼職人員19人,博士後研究人員9人,其中有3位中科院院士。高級職稱占57%,博士生導師占45%,三分之二是45歲以下的中青年教師。 實驗室主要設備有曙光3000超級並行計算機、SGI與SUN工作站、60多台奔騰計算機組成的網路系統。還有美國MTS新810(10噸)萬能材料試驗機、工程結構靜、動強度和振動測量與分析系統等20世紀90年代的先進設備。 實驗室自1995年對外開放,獲得 “高校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訪問學者基金”資助項目10項,完成開放研究基金項目38項,發表108篇論文。1996年至2001年,在國際期刊和國核心心雜誌共發表論文497篇,獲省部級科技獎19次。共培養博士研究生58名、碩士研究生106名。 實驗室與美國、英國、比利時、丹麥、日本等一些國家的知名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廣泛長期穩定的學術合作關係,平均每年出國及赴港澳台地區訪問研究19人次、接待國外及港台地區訪問學者14人次、接待國內訪問學者10人次,平均每年組辦1次國際學術會議和1次全國性學術會議。

研究方向

“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陳震博士學術報告會“長江學者”講座教授陳震博士學術報告會

1)計算力學與工程科學計算的理論和方法:
針對現代工業裝備結構分析的特點,深入開展具有原始創新的計算力學理論新體系與方法的研究。研究分析結構力學與套用力學辛對偶體系的理論與套用,具有隨機性、不確定性、高度物理與幾何非線性以及多相多場耦合特徵的各類物理力學問題的高效與高精度計算方法,發展多尺度以及跨尺度計算理論與方法。
2)結構最佳化設計的現代理論和計算方法:
深入開展多學科最佳化理論和計算方法的研究,研究特殊環境下材料與結構的力學行為,以及先進材料與結構性能表征與設計,發展結構與材料並發設計的最佳化理論和方法、大型複雜工程結構與機構可靠性評估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先進材料與結構最佳化設計方法,並在現代裝備與結構的設計中發揮作用。
3)大規模計算工程軟體系統研究開發和套用:
開展面向新一代工程科學計算軟體平台的高效計算方法研究,研究面向現代軟硬體環境的大規模計算工程軟體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實施技術,重點研究面向對象的新型工程科學計算資料庫技術、算法庫技術、專用CAE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開發技術以及工程科學計算軟體的集成化技術、基於分散式/並行及格線計算的數值計算先進技術。進行新一代計算力學軟體平台研發,在解決裝備結構的關鍵力學問題中發揮套用。
4)複雜環境下重大工程和工業裝備結構的試驗、分析與評價:
與航空航天、船舶與海洋工程、岩土與結構工程以及汽車與車輛工程等領域相結合,開展面向重大工程和工業裝備結構的分析與評價的創新性理論與實驗技術研究,研究複雜環境和載荷下的裝備結構工程分析與設計、材料的損傷、破壞行為和本構關係、建造工藝過程、損傷檢測和性能控制的先進分析理論和實驗方法與技術,通過試驗手段進行工業裝備結構的性能驗證和結構失效分析。在面向未來的先進材料和工業裝備結構分析、設計與製造問題的研究方面取得開拓性進展。

學術隊伍

固定人員
序號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實驗室職務專業工作性質
1.鍾萬勰1934-02教授學術委員會顧問固體力學研究
2.程耿東1941-09教授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工程力學研究
3.張洪武1964-06教授實驗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計算力學研究
4.胡 平1956-01教授學術委員會委員汽車工程研究
5.李 剛1966-09教授實驗室副主任工程力學研究
6.姚偉岸1963-09教授實驗室副主任固體力學研究
7.高效偉1960.3.22教授實驗室副主任航空航天力學與工程研究
8.黎 勝1973-05副教授實驗室副主任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研究
9.岳前進1958-09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10.楊海天1956-10教授固體力學研究
11.吳承偉1957-03教授工程力學,實驗力學研究
12.劉迎曦1944-10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13.李錫夔1940-09教授固體力學研究
14.宗 智1964-04教授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
15.林家浩1941-06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16.陳浩然1940-09教授固體力學研究
17.王希誠1946-06教授計算力學研究
18.徐新生1957-02教授固體力學、流體力學研究
19.吳錘結1955-05教授流體力學研究
20.劉書田1962-07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21.李曉傑1963-09教授爆炸力學研究
22.郭杏林1955-11教授實驗力學研究
23.邵龍潭1963-07教授實驗力學研究
24.齊朝暉1964-08教授振動與控制研究
25.郭 旭1971-02教授固體力學科學研究
26.關振群1965-01教授計算力學研究
27.吳志剛1971-11教授動力學與控制研究
28.亢 戰1970-07教授副系主任計算力學研究
29.黃 一1964-08教授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
30.林 焰1963-02教授船舶與海洋工程設計研究
31.劉玉君1962-11教授船舶工程研究
32.馬 坤1961-03教授船舶設計研究
33.王躍方1967-08教授振動與控制研究
34.李守巨1961-10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35.陳飆松1973-09教授計算力學研究
36.武湛君1972-09教授複合材料研究
37.季順迎1972-12副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38.周 霞1964-02副教授生物/微納米力學實驗室主任工程力學,套用與實驗力學研究
39.卞永寧1963-09副教授流體力學研究
40.畢祥軍1970-01副教授工程力學技術
41.張小鵬1955-08副教授實驗力學技術
42.趙國忠1972-11副教授計算力學研究
43.武文華1973-08副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44.張亞輝1972-06副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45.白瑞祥1972-03副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46.雷振坤1973-04副教授實驗力學研究
47.蔡志勤1961-02副教授振動與控制研究
48.楊迪雄1970-09副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49.任明法1974-01副研究員實驗力學技術
50.張 昭1979-04副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51.馬國軍1978-09副教授實驗力學技術
52.王 博1978-06副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53.武金瑛1970-05助研主任助理計算力學管理
54.阮詩倫1976-07講師工程力學研究
55.高 強1978-04講師固體力學研究
56.劉亞麗1984-12助工計算力學技術

客座人員

序號姓名性別出生年月職稱實驗室職務專業工作性質
1.鄧子辰1964-04教授計算力學研究
2.陳萬吉1941-11教授計算力學研究
3.陳震1958-6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4.李興斯1942-12教授計算力學研究
5.呂和祥1938-12教授固體力學研究
6.由衷1963-10高級講師工程力學研究
7.歐陽華江1962-07高級講師計算力學研究
8.崔 凱1973-01副研究員流體力學研究
9.周文龍1965-01教授材料工程研究
10.劉 彬1972-09副研究員工程力學研究
11.石連栓1964-03教授工程力學研究
12.李肯立1971-10教授計算機工程研究
13.李曉東1963-01副教授固體力學研究
14.陳全芳1959-03副教授固體力學研究
15.劉會傑1962-11教授材料工程研究
16.范華林1974-06講師固體力學研究
17.林志華1965=01副教授固體力學研究
18.魏俊紅1978-01講師計算力學研究
19.薛齊文1976-02講師工程力學研究
20.裴永茂1979-03講師固體力學研究
21.向家偉1974-04副教授計算力學研究
22.李宏坤1974-09副教授機械工程研究
23.張強1980-08講師機械工程研究

科研課題

“863”計畫
序號課題名稱編號負責人起止時間進展情況
1.專題“先進制造技術領域”中課題“汽車概念車身數位化設計新方法與新技術”2009AA04Z101胡平2009-2012進行
2.颱風浪耦合作用下跨海峽橋樑動力模擬及防災減災技術2007AA11Z101 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科研合作協定 張亞輝2008完成
3.“重大產品和重大設施壽命預測激素和專題”中課題“大型離心壓縮機葉輪疲勞壽命可靠性設計與分析2007AA04Z405吳承偉2007.12-2010.12進行
4.“達到國4標準的重型商用車CNG發動機產品開發”中課題“CNG發動機關鍵摩擦副系統磨損失效及可靠性分析控制”2006AA11A1A6竇慧麗, 周霞(參加)2007.6-2008.12進行
5.“海洋油氣勘探開發技術”中課題“海洋工程防腐系統數值模擬最佳化設計技術”2007AA09Z320黃一2007.12-2010.12進行
6.“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關鍵技術及裝備”中課題“深水半潛式鑽井船設計與建造關鍵技術”2006AA09A104歐進萍,黃一 2007.4-2010.12進行

“973”計畫

序號課題名稱編號負責人起止時間進展情況
1.“重大工程地質災害的預測理論及數值分析方法研究”課題二“地質體漸進破壞過程的演化機理及計算模型” 2010CB731502李錫夔2010-2014進行
2.“複雜裝備研發數位化工具中的計算力學和多場耦合若干前沿問題”課題“新一代集成化計算力學軟體平台設計理論和方法”2010CB832704張洪武, 陳飈2010-2014進行
3.“複雜裝備研發數位化工具中的計算力學和多場耦合若干前沿問題”課題“考慮不確定性和多功能的結構與多學科最佳化方法”2010CB832703亢戰2010-2014進行
4.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畫“複雜裝備研發數位化工具中的計算力學和多場耦合若干前沿問題”2010CB832700項目首席負責人:張洪武2010-2014進行
5.“全斷面大型掘進設備製造中的基礎科學問題”課題“多場耦合作用下掘進設備的動態協調控制”2007CB714006孫偉2009-2011進行
6.核主泵製造的關鍵科學問題” 課題“轉子組件超長使役特性及安全評估方法”2009CB724302王德忠, 關振群2009.1-2013.12進行

國家攻關

序號課題名稱編號負責人起止時間進展情況
1.採用隨機振動的虛擬激勵法提升車體結構設計能力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趙岩2009-2012進行
2.高速列車車體結構強度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子課題趙國忠2009-2012進行
3.渤海海冰資源開發利用關鍵技術及試驗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課題(協作研究)2006BAB03A03宗智2007.6-2010.8進行
4.“鎂合金防護與連線工程技術研究開發”子課題“鎂合金連線部位噴塗微/納米塗層及其應力分析”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子課題周霞2008-2011進行
5.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成套技術研究和示範——10萬噸級海水循環冷卻技術與裝備研發——大型自然通風(海水)冷卻塔結構最佳化研究國家科技支撐計畫項目子課題李剛2006.11-2009.11進行

科技重大專項

序號課題名稱編號負責人起止時間進展情況
1.深水浮式平台現場監測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岳前進2008-2010進行
2.深水管道的超聲導波監測技術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岳前進2008-2010進行
3.FLNG/FLPG儲液晃蕩問題及FDPSO運動抑制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子課題岳前進2008-2010進行
4.“高檔數控工具機與基礎製造裝備”課題“面向動靜熱特性的工具機數位化設計及其軟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2009ZX04014馬雅麗2009-2010進行
5.“大型油氣田及煤層氣開發”—“南海深水油氣勘探開發示範工程項目”中“荔灣3-1氣田工程設計、建造、安裝技術課題”子課題“浮體結構有限元分析技術研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李剛2008.8-2010.12進行
6.國防科技創新團隊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檔案 科工人[2009]156號張洪武2009.1-2010.12進行

國際合作項目

序號課題名稱編號負責人起止時間進展情況
1.面向城市結構工程地震災害評估與防災減災的大規模計算軟體系統設計與研發NSFC—JST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日本東京大學陳利(清華大學),張洪武,陳飈松2010-2012進行
2.城市重大超高層建築工程地震災害效應評價與減災研究NSFC—JST重大國際合作項目,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呂西林(同濟大學),李剛等2010-2012進行
3.Investigation and Correction of Class “A” Surface Defects through Experiments(衝壓件A級表面缺陷形成機理及消除的試驗研究)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研發中心胡平2007-2008進行
4.結構與多學科最佳化設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際合作基金張洪武,劉書田,仝立勇2006-2007進行
5.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及其在納米尺度界面破壞分析中的套用國家基金委國際合作局張洪武2006-2008進行
6.離散元方法的基本理論及其在海冰動力-熱力學模擬中的套用國家基金委國際合作局順迎2005完成

國家重大工程項目

序號課題名稱編號負責人起止時間進展情況
1.海洋平台冰激振動研究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岳前進2009.3-2010.9進行
2.箭體結構強度剛度分析與最佳化(二期)北京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王博2009.7-2010.6進行
3.輕質複合材料氣瓶的虛擬技術研究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 任明法2009.6-2009.12進行
4.船體結構專用軟體快速建模及模型共享設計技術研究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林焰2009.2-2010.12進行
5.箭體結構強度剛度分析與最佳化北京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亢戰2009.6-2010.5進行
6.深水半潛式平台結構分析和防腐技術研究大連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黃一2009.1-2009.12進行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序號課題名稱編號負責人起止時間進展情況
1.分層各向異性晶體中波傳播的辛分析理論與數值方法研究10902020高強2010.1-2012.12進行
2.近斷層地震動的持時效應和強度參數研究50978047楊迪雄2010.1-2012.12進行
3.炸藥爆轟合成碳包覆納米金屬粒子與其機理研究10972051李曉傑2010.1-2012.12進行
4.生物微納米鋸齒針的超級刺切機理研究10972050承偉2010.1-2012.12進行
5.多點地震作用下車橋耦合系統隨機動力性態研究10972048張亞輝2010.1-2012.12進行
6.聚合物基纖維複合材料界面應力傳遞及脫粘失效行為的微尺度實驗力學研究10972047雷振坤2010.1-2012.12進行

省部委以上項目

序號課題名稱編號負責人起止時間進展情況
1.動力學仿真分析系統級求解器的研究及開發遼寧省高校科研項目計畫重點實驗室項目2009S018姚偉岸2009.1-2011.12進行
2.裝備結構的多源不確定性量化及可靠性最佳化設計方法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支持計畫項目2009T014亢戰2009.1-2011.12進行
3.大型離心壓縮機結構最佳化設計與製造中的關鍵力學問題遼寧省高校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吳承偉2008.1-2010.12進行
4.基於生物提示的材料與結構多尺度一體化設計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支持計畫項目郭旭2008-2009進行
5.生物材料微/納米表面結構的減阻和粘附機理 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支持計畫項目吳承偉2008-2009進行
6.輕質材料與結構多功能化最佳化設計技術研究遼寧省高校創新團隊支持計畫項目劉書田2008-2009進行

獲獎成果

序號成果名稱獲獎類別等級授獎時間完成者
1.基於模擬關係的計算力學新理論和方法遼寧省自然科學獎一等2009鍾萬勰,張洪武,姚偉岸,高強
2.內窺鏡鼻竇手術智慧型微型引流器的研製與套用遼寧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2009劉迎曦(排名第2),王吉喆(排名第4), 於申(排名第8)
3.飽和與非飽和多孔介質應變局部化分析的基本理論與計算方法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類)一等2009張洪武,李錫夔,鍾萬勰
4.非線性水波及其對特殊海洋結構物的作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類)二等2009董國海,宗智,李玉成,趙運鵬等
5.400英尺水深自升式鑽井平台設計建造技術遼寧省科技成果轉化獎一等2008黃一、馬駿、錢昆王言英
6.年產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用壓縮機有限元分析瀋陽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2008王躍方、孟繼綱、劉萬青、印明洋、郭杏林、薛宇飛、劉宇斌
7.多孔多相介質力學及耦合問題的理論、模型化與數值方法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2007-067)二等2008李錫夔,張洪武,武文華
8.“基於功能的結構體系目標可靠度最佳化決策”第四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2007李剛、程耿東
9.基於粗糙集合神經網路的模式分類及套用研究遼寧省科技進步獎(2004J-2-38-07)二等2004吳承偉(第7完成人)
10.大型鏇轉機械和振動機械重大振動故障治理與非線性動力學設計技術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2005-J-216-2-10-R09)二等2005呂和祥(第9完成人)
11.混凝土裂縫擴展的斷裂理論與分析方法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自然科學獎一等2006徐世烺,吳志敏趙艷華,趙國藩,王利民,趙志方鄭長良王承強
12.結構拓撲最佳化中奇異最優解的研究國家自然科學獎(證書號2006-Z-101-2-01)二等2006程耿東,郭旭,顧元憲
13.光纖光柵感測健康監測技術及其工程套用遼寧省科技進步獎 (證書號2006J-1-12-06) 一等2006岳前進(排名第6)
14.機器人順應運動智慧型控制器研究瀋陽市科技進步獎 (證書號2005-1-12-2) 一等2005吳承偉(排名第2)
15.基於視覺的模式智慧型分類技術與套用研究遼寧省科技進步獎 (證書號2005J-2-42-03) 二等2005吳承偉(排名第3)
16.內窺鏡術後促進鼻腔、鼻竇黏膜纖毛功能恢復的研究大連市科技進步獎二等2005劉迎曦(第6獲獎者)
17.結構拓撲最佳化中奇異最優解的研究遼寧省自然年科學獎(證書號2005Z-1-01)一等2005程耿東,郭旭,顧元憲
18.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系統JIFEX5.0遼寧省科技進步獎 (證書號2005J-2-30)二等2005顧元憲,張洪武,關振群,李雲鵬,亢戰,趙國忠,陳飆松趙紅兵,劉書田,郭旭,連志強,宋超,戴磊,王劍,單菊林
19.複雜衛星動力學研究及其套用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 (證書號2003-J-242-2-21-R09)二等2003吳志剛(第9獲獎人/獲獎人共15人)
20.《凍土斷裂力學及其套用》大連市科學著作獎一等2004李洪升

鑑定成果

序號成果名稱鑑定時間組織鑑定單位成果水平是否轉讓
1.橋樑振動測試技術及其在檢測中的套用研究2009年9月25日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國際領先
2.年產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用壓縮機有限元分析2008年4月29日瀋陽市科技局國內領先
3.遼寧省陸島旅客(滾裝)運輸安全船型研究2008年4月19日遼寧省科學技術廳國內領先
4.海洋結構物重量控制技術研究2008年8月8日遼寧省科學技術廳國際領先
5.機械設計CAE軟體Adopt-Smart1.0 2004年3月 國家教育部 機械產品及組合鋼結構CAE軟體的國內領先水平
6.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系統JIFEX5.0 2004年3月 國家教育部 國際同類軟體的先進水平
7.岩土與環境力學耦合問題研究及工程套用 2003年12月 國家教育部 取得了重大成果和進展
8.複雜結構隨機動力回響分析 2002年3月 國家教育部 國際領先
9.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系統JIFEX3.0版 2000年9月 國家教育部 國際先進
10.局地海冰數值模擬及其工程套用 1999年9月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國際先進
11.基於原型測量的冰激錐體結構震動研究 1999年7月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國際先進
12.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系統JIFEX2.0版1999年4月大連市科委國際先進
13.爆炸合成金剛石技術 1998年6月 遼寧省科委 國際先進
14.爆炸合成超硬氮化硼技術 1998年6月 遼寧省科委 國際先進

獲得專利

序號成果名稱鑑定時間組織鑑定單位成果水平是否轉讓
1.橋樑振動測試技術及其在檢測中的套用研究2009年9月25日 交通運輸部科技司國際領先
2.年產百萬噸級乙烯裝置用壓縮機有限元分析2008年4月29日瀋陽市科技局國內領先
3.遼寧省陸島旅客(滾裝)運輸安全船型研究2008年4月19日遼寧省科學技術廳國內領先
4.海洋結構物重量控制技術研究2008年8月8日遼寧省科學技術廳國際領先
5.機械設計CAE軟體Adopt-Smart1.0 2004年3月 國家教育部 機械產品及組合鋼結構CAE軟體的國內領先水平
6.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系統JIFEX5.0 2004年3月 國家教育部 國際同類軟體的先進水平
7.岩土與環境力學耦合問題研究及工程套用 2003年12月 國家教育部 取得了重大成果和進展
8.複雜結構隨機動力回響分析 2002年3月 國家教育部 國際領先
9.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系統JIFEX3.0版 2000年9月 國家教育部 國際先進
10.局地海冰數值模擬及其工程套用 1999年9月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國際先進
11.基於原型測量的冰激錐體結構震動研究 1999年7月 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國際先進
12.有限元分析與最佳化設計軟體系統JIFEX2.0版1999年4月大連市科委國際先進
13.爆炸合成金剛石技術 1998年6月 遼寧省科委 國際先進
14.爆炸合成超硬氮化硼技術 1998年6月 遼寧省科委 國際先進

人才培養

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工業裝備結構分析國家重點實驗室
重點學科
大連理工大學力學學科是在錢令希院士和唐立民教授領導下於1957年創建,1981年首批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先後建立了計算力學和結構力學博士點,以及計算力學、結構力學、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實驗力學、一般力學、爆炸力學共七個碩士點。1985年設立力學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987年“計算力學”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1996年獲得首批力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修訂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後,力學一級學科下只設四個二級學科:一般力學和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大連理工大學力學學科可授予這四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可授予工學或理學學位。2001年“工程力學”被確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固體力學”被確定為遼寧省重點學科。2003年全國首次開展了在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範圍內自主設定學科、專業的工作,大連理工大學“計算力學”和“岩土與環境力學”兩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點和碩士學位點通過了國務院學位辦的備案,2004年“動力學與控制”通過備案,2005年“套用實驗力學”通過備案,2009年“生物與納米力學工程”、“航空航天力學與工程”通過備案。至此,本學科可授予一般力學和力學基礎、固體力學、流體力學、工程力學、計算力學、岩土與環境力學、動力學與控制、套用實驗力學、生物與納米力學工程、航空航天力學與工程這十個二級學科的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2007年“工程力學”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重點學科考核,“固體力學”被增補為國家重點學科,在此基礎上大連理工大學力學學科被教育部認定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008年力學一級學科被認定為遼寧省重點學科。
本學科是我國力學領域科學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包括博士生導師23人、教授29人、副教授26人,其中有錢令希、鍾萬勰、程耿東三位中科院院士,唐立民教授等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以及一批優秀青年學者。
本學科研究領域包括力學各主要分支學科、工程科學計算、大規模計算工程軟體、工程學科交叉領域的力學與多學科耦合問題等研究領域,進行基礎學科創新研究和重大工程套用服務。曾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四項、國家科技進步獎四項、省部級科技獎四十餘項,出版學術專著和教材五十多種。承擔了大量的重要科研項目,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課題、攀登計畫課題、863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和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以及重大工程科研項目。目前年科研經費超過2000萬元。
本學科為國家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目前每年招收本科生90人、碩士生100人、博士生45人。目前在讀博士研究生205人,碩士研究生354人。研究生培養教育工作於1997年獲得國家高校教學成果二等獎。2000年以來獲得1篇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和5篇遼寧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在畢業的研究生中,有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6人、長江學者獎勵計畫特聘教授2人。
本學科有良好的科研和教學條件:深騰1800機群系統和SGI圖形工作站,300多台奔騰計算機組成的網路系統;MTS新810萬能材料實驗機、丹麥B&K 8330雷射測振儀及PULSE結構模態分析系統、電液伺服疲勞實驗機、電動式振動試驗台等材料與結構實驗設備;GDS非飽和土試驗系統、三軸試驗土樣變形數字圖像測量系統等土工實驗設備;海洋平台冰激振動與控制模擬實驗系統、冰與海洋平台相互作用模型低溫實驗裝置;1KgTNT當量爆炸反應釜爆炸試驗設備。CAE/CAD軟體中心購置了國內外最先進的CAE和CAD軟體,面向全校提供軟體服務和技術諮詢。
本學科與國內外有廣泛的學術交流,與十幾所海外大學和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合作關係。1984年創辦了《計算結構力學及其套用》(1997年改名為《計算力學學報》)向國內外發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