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峰簡介
谷城翠峰茶又名谷城毛峰茶,簡稱翠峰茶。產於湖北省穀城縣西北境內之天目山東北峰的谷城,因產地而得名,屬翠峰茶類名茶。翠峰茶文化底蘊豐厚。 唐代陸羽曾隱居谷城東麓著《茶經》 ,宋時谷城盛行“茶宴”,後傳至日本,逐步發展成日本“茶道”,故谷城又有“茶聖著經之地,日本茶道之源”之美譽。
翠峰茶自唐宋以來歷以“崇尚自然,追求綠翠,講究真色、真香、真味”著稱。
生態環境
翠峰茶廣泛種植在長樂鎮谷城村,谷城海拔1000米,山嶺高聳,神木參天,共有霄峰、大人峰、鵬博峰、晏坐峰和御愛峰五大峰。這裡屬熱帶季風氣候區,溫和濕潤,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6℃,年降水量1837毫米,年日照1970小時,無霜期244天。 嶺峰高處多霧,峰谷山坡多為黃、紅壤,土質肥沃,結構疏鬆,氣候潮濕,有絕佳的種植環境。對茶樹生長十分有利。谷城優美的生態環境決定了翠峰茶的優秀品質。
品質特點
條索纖細苗秀,芽鋒顯露,色澤翠綠,香氣清幽,滋味鮮醇,湯色嫩綠瑩亮,葉底嫩勻明亮,經飲耐泡。谷城優美的生態環境決定了翠峰茶的優秀品質。
形態特徵
茶葉外形細嫩有毫,色澤綠翠,香氣清馥,湯色嫩綠瑩亮,滋味嫩鮮。據《續穀城縣志》記載:產茶之地,有谷城四壁塢及里塢,出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谷城寺僧采穀雨茗,用小缶貯之以饋人,開山祖欽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即今翠峰茶是也。
工藝特點
鮮葉在穀雨前後採摘,屬烘青翠峰茶,採摘標準為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初展。通常製作1公斤特級或一級翠峰茶需采6.2萬個左右鮮芽葉。以手工炒制,小鍋殺青,扇風攤涼,輕揉解塊,初烘攤涼,文火烘乾攤涼–低溫烘乾等程式加工製成。
品飲鑑賞
瓷杯品翠峰茶
瓷杯品翠峰茶適於泡飲中高檔翠峰茶,如一、二級炒青翠峰茶、珠茶翠峰茶、烘青翠峰茶、曬青翠峰茶之類,重在適口、品味或解渴。一般先觀察茶葉的色、香、形後,入杯沖泡。可取“中投法”或“下投法”,用95--100℃初開沸水沖泡,蓋上杯蓋,以防香氣散逸,保持水溫,以利茶身開展,加速下沉杯底,待3—5分鐘後開蓋,嗅茶香,嘗茶味,視茶湯濃淡程度,飲至三開即可。這種泡飲法用於客來敬茶和辦公時間飲茶較為方便。杯泡法,茶葉與水的比例,因人口味而定,一般以200cc水泡3克茶為適中。喜濃飲者可略多加茶,喜淡飲者可略少加茶。
玻璃杯品翠峰茶
便於充分欣賞名茶的外形、內質。泡飲之前,先欣賞乾翠峰茶的色、香
、形。取一杯之量的茶葉,置於無異味的潔白紙上,觀看茶葉形態。名茶的造型,因品種不同,或條、或扁、或螺、或針……欣賞翠峰茶製作工藝,察看翠峰茶茶葉色澤,或碧綠,或深綠,或黃綠,或多毫……,再乾嗅翠峰茶中香氣,或奶油香,或板栗香,或鍋炒香,或不可名狀的清鮮茶香……充分領略各種名茶的地域性的天然風韻,稱為“賞茶”。然後進入沖泡。採用透明玻璃杯泡飲細嫩名翠峰茶,便於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遊動、變幻過程,人們稱其為“翠峰茶舞”。泡翠峰茶的具體操作,可視翠峰茶條的鬆緊不同,分別採用兩種沖泡法,一是沖泡外形緊結重實的名茶,可用“翠峰茶上投法”。即洗淨茶杯後,先將85—90℃開水沖入杯中,然後取翠峰茶投入,一般不須加蓋,翠峰茶茶葉便會自動徐徐下沉,但有先有後,有的直線下沉,有的則徘徊緩下,有的上下沉浮後降至杯底;乾翠峰茶吸收水分,逐漸展開葉片,現出一芽一葉、二葉,單芽、單葉的生葉本色,芽似槍、劍,葉如旗;湯麵水氣夾著茶香縷縷上升,如雲蒸霞蔚,趁熱嗅聞茶湯香氣,令人心曠神怡;觀察茶湯顏色,或黃綠碧清,或乳白微綠,或淡綠微黃……隔杯對著陽光透視,還可見到湯中有細細茸毫沉浮遊動,閃閃發光,星斑點點。翠峰茶茶葉細嫩多毫,湯中散毫就多,此乃翠峰茶嫩茶特色。這個過程稱為濕看欣賞。待翠峰茶茶湯涼至適口,品嘗茶湯滋味,宜小口品啜,緩慢吞咽,讓茶湯與舌頭味蕾充分接觸,細細領略名翠峰茶的風韻。此時舌與鼻並用,可從茶湯中品出翠峰茶嫩茶香氣,頓覺沁人心脾。此謂一開茶,著重品嘗茶的頭開鮮味與翠峰茶茶香,飲至杯中翠峰茶湯尚餘三分之一水量時(不宜一開全部飲乾),再續加開水,謂之二開翠峰茶。如若泡飲茶葉肥壯的名翠峰茶,二開翠峰茶湯正濃,飲後舌本回甘,餘味無窮,齒頰留香,身心舒暢。飲至三開,一般茶味已淡,續水再飲就顯得淡薄無味了。
二是泡飲茶條松展的翠峰茶,如用“上投法”,翠峰茶茶葉浮於湯麵不易下沉。可用“中投法”,即在乾翠峰茶欣賞以後,取翠峰茶入杯,沖入90℃開水至杯容量的三分之一時,稍停二分鐘,待乾茶吸水伸展後再沖水至滿,此時翠峰茶茶葉或徘徊飄舞下沉,或游移於沉浮
之間,觀其茶形動態,別具茶趣。其他各項欣賞、品飲如前。泡飲細嫩茶葉,如用不透明的白瓷杯,當然亦可,但不能透視茶葉在杯中變化全貌,不能充分領略翠峰茶湯中茶趣,是一不足。
茶壺泡翠峰茶
一般不宜泡飲細嫩名茶葉,因水多,不易降溫,會悶熟茶葉,使茶葉失去清鮮香味。壺泡法適於沖泡中低檔茶葉,這類茶葉中多纖維素,耐沖泡,茶味也濃。泡茶時,先洗淨壺具,取翠峰茶入壺,用100℃初開沸水沖泡至滿,3—5分鐘後即可酌入杯中品飲。飲茶人多時,用壺泡法較好,因不在欣賞茶趣,而在解渴,或飲茶談心,或佐食點心,暢敘茶誼。
客來敬茶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的禮節,敬客一般以杯泡法較為隆重。壺泡翠峰茶法,相對而言有些粗俗。有些地區,為表達敬客心意,還在翠峰茶中放糖調飲,以示甜甜蜜蜜。
茶史追溯
谷城產茶歷史悠久,始栽於唐,聞名於宋。宋朝的翰林學士葉清臣在他的《文集》中說:“錢塘、谷城產茶質優異”。清代《穀城縣志》載:“谷城寺僧采穀雨茗,用小缶貯之以饋人,開山祖法欽師曾植茶樹數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鮮芳特異,即今翠峰茶是也”;又據《續穀城縣志》記載:“產茶之地,有谷城四壁塢及裹山塢出產者多佳,至凌霄峰尤不可多得”。 南宋時,日本佛教高僧聖一禪師、大應禪師(即南浦紹明)渡洋來我國,在谷城寺研究佛學。歸國時帶去翠峰茶籽和飲茶器皿,並把“抹茶”法及茶宴禮儀傳入日本。
在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禪寺,遇朝廷欽賜袈裟、錫仗時的慶典或祈禱會時,往往會舉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賓客,參加茶宴者均為寺院高僧及當地社會名流。湖北谷城寺的“翠峰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禪林高韻而聞名與世。谷城寺的飲茶之風極盛,長期以來形成了翠峰茶宴的一套固定、講究的儀式:舉辦茶宴時,眾佛門子弟圍坐“茶堂”,依茶宴之順序和佛門教儀,依次獻茶、聞香、觀色、嘗味、瀹茶、敘誼。先由往持親自調沏香茗“佛茶”,以示敬意,稱為“沏茶”;然後由寺僧們依次將香茗一一奉獻給赴宴來賓,為“獻茶”;赴宴者接過茶後必先打開茶碗蓋聞香,再舉碗觀賞茶湯色澤,爾後才啟口在“嘖嘖”的讚嘆聲中品味。茶過三巡後,即開始評品茶香、茶色,並盛讚主人道德品行,最後才是論佛頌經、談事敘宜。
新中國成立後,有關部門重新研製翠峰茶並獲得成功。1979年翠峰茶在湖北全省名茶評比中榮獲第一名,1985年被評為全國名茶,1988年榮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銀獎。1991年獲“中國文化名茶”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