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徵
體長而側扁,腹部圓。頭短,吻鈍,口端位,稍向上傾斜,唇厚,眼較小。鱗較大,略呈長方形,在腹鰭基部兩側各有一向後伸長的腋鱗。側線完全,在腹鰭處向下微彎,過臀鰭後又上升至尾柄正中。生殖季節雄體出現“婚裝”,頭部、吻部、臀鰭條上出現許多珠星,臀鰭第1-4根分枝鰭條特別延長,全身具有鮮艷的婚姻色。生活時體色鮮艷,背部呈黑灰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12-13條垂直的黑色條紋,條紋間有許多不規則的粉紅色斑點。腹鰭為淡紅色,胸鰭上有許多黑色斑點。背鰭和尾鰭灰色,尾鰭的後緣呈黑色。
背鰭iii-7;胸鰭i-l4—15;腹鰭i-7—8;臀鰭iii-9--10。側線鱗44((8-9)/(3-V))*47;背鰭前鱗14—16;圍尾柄鱗17—20。第一鰓弓外側鰓耙8--10,內側8--13。下咽齒3行,2.4.5—5.4.2或2.4.4--5.4.2。脊椎骨4+36—39+l。鰾2室,前室短;後室長,末端稍尖,為前室長的2倍左右。腸管較粗短,為標準長的l.5—2. 0倍。腹腔膜為灰黑色,其上有許多小黑點。
標準長為體高的3.0—5.8倍,為頭長的3.2—1.5倍,為尾柄長的3.0--6.8倍,為尾柄高的7.0--11.8倍。頭長為吻長的2.5--3.8倍,為眼徑的3.8--5.0倍,為眼間距的2.5—5.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2.0倍。
體長,較高,腹部圓,腹部無腹棱。頭高而短,前端鈍。吻短。其長小於眼後頭長。口端位,口裂向上傾斜 。上頜比下頜稍長,上下頜無凹凸,向後延伸可達眼後緣下方。唇較薄,光滑。無觸鬚。眼稍大,位於頭側上方近吻端。鼻孔位於眼前上方,離眼前緣較近。
鰓孔大,鰓耙短,末端尖,排列稀疏。下咽齒較細弱,頂端尖,稍彎曲。背鰭無硬刺,外緣平截,其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為近。胸鰭小,末端尖,後伸達到腹鰭基部。腹鰭小,外緣平截,其起點位於背鰭起點下方。臀鰭基部較長,雌魚第1—2根分枝鰭條稍長,外緣凹形;雄魚第1—4根分枝鰭條甚長,其他鰭條亦較長。末端多分離。尾鰭分叉深,上下葉等長,末端尖。
尾柄鰭短而高。肛門離臀鰭起點較近。鱗片較大,略呈長方形,腹鰭基部有一狹長的腋鱗,腹部鱗片稍小。側線完全,在腹鰭上方略向下彎曲,然後再向上延伸到尾柄中部。
生殖季節雄魚頭部,體側和尾柄上有珠星,臀鰭上有粗顆粒狀珠星。生活時體色十分鮮艷,雄魚比雌魚更為明顯。一般背部灰黑色帶綠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10--15條垂直的黑色寬頻紋,條紋之間有許多淺紅色斑點,體側鱗上有金屬光澤。背鰭灰色;胸鰭灰白色,其上有許多黑色斑點;腹鰭淺紅色或白色。臀鰭粉紅色或紅色帶綠色光澤。尾鰭灰色,後緣呈黑色。
生活習性
此類魚與馬口魚生活習性相似,兩種魚經常群集在一起,喜歡嬉遊於水流較急、底質為砂石的淺灘。江河的支流中較多,而深水湖泊中則少見。以浮游甲殼類為食,兼食一些藻類、小魚及水底的腐植物質。
早期發育
寬鰭鱲成熟卵呈圓球狀,平均卵徑1.04mm,為沉性卵。在平均23.0℃(17.1—28.0℃)水溫條件下,從受精卵到孵化經歷了73h1min,積溫為1682.3度.時;孵化後6.5d進入彎曲期仔魚。仔魚前期發育速度與出膜前相比明顯減慢;彎曲期仔魚出現大量死亡可能與有限的人工培育條件、混合營養期能量供給不足等原因有關。通過比較發現,寬鰭鱲與鯉科中其他21個種相比,早期發育時間比其中7個種均長。寬鰭鱲早期發育時間比同域分布、相同發育水溫的馬口魚略長,明顯長於同屬的縱紋鱲的發育時間。寬鰭鱲南、北方種群仔魚發育速度存在差異,北方種群出膜前發育速度比南方種群快,但出膜後發育速度減慢。
鯉形目百科(二)
鯉形目是魚綱中很多種淡水魚的通稱,一般具有圓鱗,包括三個亞目15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