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稱】:雙孔鯉,四鰓孔魚。
【拉丁文名】:Gyrinocheilus aymonieri
【瀕危等級】: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物種特徵】:體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頭寬大,略平扁。吻鈍圓,背面具一弧形凹陷。口小,下位,吻皮向腹面伸展,與上唇不分離,在口角處與下唇相連,形成一完整的漏斗狀口吸盤;吻皮內側具多行乳突,下唇內外亦均具多行乳突。下頜前緣具角質,腹面具一小孔,一縱向瓣膜將其分隔為二。唇後溝不連續。眼較小,位於頭後部。具鰓孔二對。無咽齒及須。側線鱗40-41。背鰭起點在胸、腹鰭起點的正中點;偶鰭與臀鰭均小;尾鰭叉形。體背部灰黑色,腹部白色,背部和體側各具8-9個黑斑,有時成2行。尾鰭具點狀條紋,其餘各鰭灰色。
【物種習性】:喜歡棲伏於山區河溪底質多石的河流中,多在山溪急流處,能在靜水中生活。用口吸附在石塊或其他物體的表面,水流從入水孔進入,進行氣體交流,而後由鰓孔排出,以代替口的開闔。每分鐘呼吸230-240次,遠較其他魚類為多。以著生藻類、植物碎屑等為食。6-7月河水猛漲時在溪流中產卵。
【分布範圍】:國內僅分佈於雲南西雙版納的勐海、勐臘(屬瀾滄江水系);國外分佈於湄公河水系。
【生存狀況】:雙孔魚個體不大,一般個體體長為100-150毫米。數量歷來稀少,現在產地偶爾可見。雙孔魚的生境單一,適應力差,故種群數量少。雙孔魚屬僅在中印半島有2-3種,在我國只有1種。在魚類分類學和比較解剖學上具有一定的科研價值,在教學和科研都是珍貴標本,加之沿河漁民多在產卵季節捕捉,故數量銳減,已瀕臨滅絕。
相關詞條
-
金邊雙孔魚
金邊雙孔魚,也稱 四鰓孔魚,金邊雙孔魚,Gyrinocheilus aymonieri (Tirant, 1883),雙孔魚科雙孔魚屬的一種魚類。分布區...
分類信息 形態特徵 分布區域 習性 -
湄公雙孔魚
海洋魚類。體延長,側扁,背緣及腹緣平直。頭部扁而小。吻突出而稍尖。瀕危狀態。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
四鰓孔魚
四鰓孔魚又稱雙孔鯉,四鰓孔魚。體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頭寬大,略平扁。喜歡棲伏于山區河溪底質多石的河流中,多在山溪急流處,能在靜水中生活。
-
魚
魚類是體被骨鱗、以鰓呼吸、用鰭作為運動器官和憑上下頜攝食的變溫水生脊椎動物,屬於脊索動物門中的脊椎動物亞門,一般人把脊椎動物分為魚類(53%)、鳥類(1...
基本內容 動物特徵 動物外形 運動能力 動物皮膚 -
眼斑雙鋸魚
眼斑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ocellaris),背鰭硬棘被橘黃色斑塊分割為5-6枚,第4枚最長,約為頭長的2.1-2.9倍。胸鰭、臀鰭、背...
地理分布 生存習性 外形特徵 生長繁殖 養殖信息 -
孔林
孔林又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墓地,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林坐落於曲阜城北,占地3000餘畝。它是我國規模最大、持續年代最長、保存最完整的氏族墓葬...
簡介 建設沿革 文物遺存 世界遺產 自然地理 -
頸環雙鋸魚
頸環雙鋸魚(學名:Amphiprion perideraion)為輻鰭魚綱鱸形目隆頭魚亞目雀鯛科雙鋸魚屬的魚類,俗名粉紅海葵魚、背帶雙鋸齒蓋魚。本魚分布...
信息 簡介 地理分布 特點 生活習性 -
彩虹魚
在上海臨港國家科技興海產業示範基地,上海海洋大學深淵科學技術研究中心與彩虹魚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共同研製我國萬米級載人深淵器“彩虹魚”項目。
基本介紹 分類品系 生長習性 繁殖方法 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