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體細長,前端近圓筒狀,後端側扁。頭小。吻圓鈍,兩側各有一可活動的三角形小側葉,吻皮向腹面擴展,蓋住上頜,邊緣成流蘇狀。口下位;上唇消失;下唇與下頜分離,前緣腹面有一橫帶,上被小乳突。兩頜具薄角質緣。須2對;吻須位於吻側溝的始端,較眼半徑長;口角須頗小,隱於口角內。鼻孔周圍有白色小顆粒,疏密不一。側線鱗36-38個。體背和側部青灰色,雜雲紋斑,腹部灰白。背鰭上部和臀鰭中部灰黑;尾鰭下緣黑色,其餘淺灰色。鮮活時,眼為紅色。
生活習性
小型淡水魚類,主要棲息於底質多岩石清水江河的下層。刮食著生藻類。體型較小,體長一般100-150毫米。
種群現狀
角魚為偶見種類,其分布區狹窄,個體數量稀少,且棲息地區往往是沿江主要捕魚區,在無限制的捕撈中易被誤殺,易於致危。
分類學
近年,有資料中將角魚屬( Epaleorhynchos)更訂阿克角魚屬( Akrokolioplax),因此有資料中將角魚改為雙角阿克角魚( Akrokolioplax bicornis),二者為同物異名。
保護等級
《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 魚類》:瀕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