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富安,古稱虎墩、虎埠。全鎮東西長15.2公里,南北寬10.8公里,總面積107平方公里,耕地89336畝,水面積15600畝,69527人。盛產糧食、棉花、油料、蠶桑、畜禽等。改革開放以後富安的市場更加繁榮。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星羅棋布的廠房、204國道、米市路、富許路等三條縱街和北大街、中大街、南大街三條橫街,構成了“田”字形新集鎮。富安鎮是聞名全國的繭絲綢之鄉,該鎮通過最佳化和調整種植結構,形成了以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為龍頭,集栽桑養蠶、蠶繭收烘、繅絲、織綢、絹紡、絲綢服裝加工為一體的繭絲綢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管理的產業化模式,年產蠶繭250萬公斤。99年,繭絲綢股份有限公司銷售額1.5億元,利稅1200萬元,蠶農養蠶戶平收入3456元,栽桑養蠶成為富安農民的致富之路。鎮內有中國最大的繭站日收烘繭2500噸,繭都大廈、繭都商場、繭絲綢集團公司大樓、繅絲廠、織綢廠、絲綢製品公司、蠶藥廠、蠶具廠、蠶網廠建立在范公堤兩側,形成種養加綜合發展,農工商一體化的繭絲綢特色,被中科院命名為“富安模式”。“富安模式”的科教興鎮格局使該鎮榮獲全國鄉鎮蠶繭總產“十三連冠”,贏得“中華桑繭第一鎮”之美譽。
富安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歷來比較發達。全鎮現有完全中學1所、職業中學1所、國小1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在校學生7040人,教職工555人。自古以來,富安物產豐富,風俗典雅,特別是風味獨特的小吃譽滿四方,促進了飲食文化的發展。明末清初奉獻給巡宮的千層酥兒餅是富安的一大特產。歷經百年的魚湯麵、盤香燒餅、蟹黃包、蔥油大餅、粉皮湯等均堪稱名餚。
地名由來
范仲淹調任泰州西溪(今東台)鹽倉監期間,東海有惡龍作祟,侵害鄉民。范公有兩名侍童,一名許富,一名許安,是兩兄弟,兩人決定為民除害,於是手提寶劍,在海里與惡龍激鬥了三天三夜,最終將惡龍斬殺,但是兄弟二人身受重傷,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便將手中的寶劍插入沙中,以斬龍子劍的煞氣,威退海中的異獸,守衛了這一方水土。當地的人民為了紀念這兩位為民除害的英雄兄弟,將地名改為富安。後來那兩把寶劍化作了兩顆巨大的銀杏樹,至今仍在富安的204國道附近,一棵在中央,一棵路邊,每到春天,這兩棵巨樹都會吐露新芽,成為當地的奇觀,甚至有人燒香祭拜,以求平安。
自然條件
地屬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雨量適度,日照充足,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15℃,年最高溫度39℃,最低氣溫-10℃,年均日照2210小時,年均無霜期237天,年均氣壓1016.3百帕,地質堅硬,地耐力每平方米20-24噸,地基自然防震力度為6級以上,無地震歷史記載。
歷史沿革
東台市轄鎮。1945年設富安區,1957年改富安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建鎮。轄居委會(雙富、北街、東街、中街、西街、南街);村委會(建團、竹林、梁一、灣港、九九、石橋、勤豐、壩橋、富寶、乘勝、王桑、小東、丁莊、龍港、圩里、安瀾、孟莊、久勝、富北、西場);水產場、丁莊苗圃。
經濟建設
東台市富安鎮是聞名全國的繭絲綢之鄉,栽桑養蠶成為富安農民的致富之路。富安鎮蟬聯全國鄉鎮蠶繭總產量“十六連冠”,這是該鎮利用自身獨特的技術優勢和市場優勢,充分發揮蠶業規模效益,堅持走“公司+蠶農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不斷提高繭絲綢產業化組織化程度的結果。該鎮針對工業園區建設推進乏力的實際,加大對北街工業園區的先期投入,為入園企業提供更優惠的政策和更優質的服務。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鼓勵二、三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和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工業園區投入近億元,園區內路、水、電、電話及消防等基礎設施全部到位,中遠色織公司、榮盛色織公司、玉峰絲織廠、豐磊服裝有限公司等一批企業先後入園興業。
該鎮加大企業改革力度,整體推進,形成合力。確定改革攻堅企業,並相應成立企業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經與長城公司、金融部門反覆磋商和談判,不少企業已和金融部門達成清償協定,為改制企業一次性解決金融債務,爭取部分資產處理職工養老問題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原富傑公司、自來水公司兩家企業成功地進行了競價拍賣,其他企業的改革也正穩步推進。
社會事業
富安鎮積極開展對社會事業的監督,提高民民眾的生活質量。2002年,集鎮區域內先後擴建北環路西段慢車道,擴建國道集鎮慢車道,鋪築康樂路和絲綢工業園區路等,修築、新鋪灰色黑色路面3000平方米,安裝排水管道3000多米。新增高桿路燈、庭院燈和景觀燈130多盞,極大地改善了富安集鎮人居環境,塑造了良好的對外形象。該鎮人加大調整學校布局,最佳化教育資源的力度,使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改善了學校布局。2002年全鎮再次撤併了小東國小、西場國小,提前將竹林國小劃為建團國小教學點,計撤併分流學生350名,有效地發揮了規模辦學效益和資源配置效益。為解決生活困難的病人看病難的問題,該鎮衛生院繼續加大醫德醫風教育,正確處理好服務與經營的關係,儘量減少病人的經濟負擔。鎮衛生院通過聘請行風監督員、發放病人滿意度測評表等,主動接受社會監督,聽取民眾意見。積極開展義診活動,接待義診民眾200多人次,重視少年兒童身體健康,建立學生健康檔案2000多人次,對貧困戶和家庭經濟困難病人,鎮衛生院據病人所在單位證明適當減免住院費用,全年累計減免近萬元。
旅遊景區
江蘇省東台市富安鎮位於蘇中平原,黃海之濱,位於鹽城,南通市交界處,是上海經濟區的輻射區域。富安栽桑養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蠶繭總產蟬聯全國鄉鎮企業“十七年冠”,被譽為“中國繭都”。中國繭都富安旅遊景區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該景區以“富安模式”以及蠶家樂、繭絲綢歷史文化為主要旅遊吸引物,現已建成的景點有八個,包括繭絲綢文化館、採桑問茶園、染整園、繭都花園、絲腺園、絲綢園、科技園、富安大廈,是省內外遊客生態觀光旅遊的好去處,也是東台這座新興的中國旅遊城市旅遊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富安繭絲綢文化館是一個系統介紹繭絲綢歷史、文化知識和富安繭絲綢產業化發展歷程,展示古、今絲綢實物、製品的大觀園。該館建築設計的理念和目的是:追根求源、弘揚文化;滄桑巨變、歷史見證;艱苦創業、碩果纍纍;精品薈萃、嘆為觀止。辦館宗旨是:傳承絲綢歷史,弘揚絲綢文化。採桑問茶園
園內古今桑樹品種齊全、形態各異、錯落有致,遊人仿佛身處一個桑樹王國。園內建有簡易蠶房,遊客可以看到蠶寶寶四個齡期不同的發育生長以及上簇結繭的全過程,真正領悟“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深刻內涵。
染整園
現代化的生產車間,最先進的機械設備,轟轟烈烈的生產現場,五彩斑斕的絲綢面料,遊人可以親眼一睹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絲綢織造染整生產。
繭都花園
展示繭都新農村、新文化、新生活的新民居文化,園內綠樹成蔭、鮮花爭艷,棋琴書畫、古董盆景等令遊人賞心悅目。
絲腺園
白花花的蠶繭經選剝、煮繭、繅絲、復搖、整理變成潔白的真絲,遊人在盡情領略制絲生產全過程的同時,也可以親身體驗繅絲工人的辛勤勞動和真絲綢的來之不易。
絲綢園
蠶絲經加捻、絡筒等工藝加工成精品捻線絲,一部分出口歐洲市場,一部分再經煉白、織造等工藝變成絲綢面料,實現了從半成品到成品的跨越,富安絲綢在此走向世界。
科技園
科技引領、人才支撐,富民強企、再創輝煌。園內集中展示了先進的育蠶技術和獨特的“富安模式”,成為商務遊客的取經之地。
風味小吃
魚湯麵
富安鎮名點,源於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58年),已有近200年歷史,相傳是一位被趕出皇宮的御膳廚師所制。1942年,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魚湯麵的製作很特殊,先要剖魚清洗,不留殘血。用豬油下鍋沸至八成,陸續放魚入鍋炸爆,起酥撈起,不能燒焦。將炸過的魚加上鱔魚骨頭或豬骨頭,用河水熬出稠湯,蔥酒去腥,再用細篩過濾清湯,放入蝦籽少許,即可作麵湯。麵條用上白刀切面。所以,魚湯麵色香味俱全。東台魚湯麵不僅味道鮮美,還具有較好的養生作用,能夠潤脾健胃,補虛療腸。經常食用,可強身健體。因為魚湯麵在湯料上,選擇了野生鯽魚、鱔魚骨、豬骨等原料,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且富含活性鈣和各種胺基酸的特點。食後不上火、不口乾,營養豐富,符合當代人所追求的膳食養生。民間常有“吃碗魚湯麵,賽過老壽星”之說。千層酥兒餅
是富安鎮的一種傳統茶點。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品嘗後,讚不絕口,一時酥兒餅美名遠揚,甚至還成了富安人的驕傲。酥兒餅是以麵粉為主料,揉成麵團以後再包入赤豆餡,最後經油煎而成。因為酥兒餅從裡到外層層起酥,乍看活像一朵微開的金菊,故又叫“千層酥”。酥兒餅除了包有用赤豆沙、桂花和蔗糖調製的甜餡外,還可包入用鮮肉、蔥花、鹽和味素調製的鹹鮮餡,具有入口酥鬆香脆,越嚼越美味的特點,用當地人的話來說,是“吃著打嘴也捨不得丟”。蹊蹺的是,迄今為止,酥兒餅這一名小吃僅富安鎮一處能製作,附近的安豐、海安、台城等地,雖然也有不少人或明學,或暗訪,可做出來的酥兒餅還是不能與富安人做的相比,這樣就更是讓富安酥兒餅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