繅絲

繅絲

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概稱繅絲。原始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於絲筐上。盆、筐就是原始的繅絲器具。漢族勞動人民發明了養蠶繅絲、織綢刺繡的技術。這方面的發明,應歸功於漢族的婦女。傳說黃帝之妻、西陵氏之女螺祖,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距今約7000年—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經出土紡輪,用來紡絲和麻。漢代發明紡車,初為繅絲卷線,後來用於紡棉,13世紀傳入歐洲。

基本信息

簡介

制絲過程的一個主要工序。根據產品規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繭的繭絲離解,合併製成生絲柞蠶絲。繅絲方法很多,按繅絲時蠶繭沉浮的

繅絲
繅絲
不同,可分為浮繅、半沉繅、沉繅三種,蠶繭的浮沉主要決定於煮繭後繭腔內吸水量的多少。按繅絲機械類型的不同,可分為立繅自動繅兩種。按自動繅絲機的感知型式不同,可分為定粒感知繅絲和定纖感知繅絲兩種。定粒感知繅絲是在繅絲過程中使每根生絲保持一定的繭粒數,缺粒就添緒和接緒;定纖感知繅絲則採用纖度感知器,當生絲細到一定限度(稱為細限纖度)時即行添緒接緒。緒表示每粒繭的繭絲頭。按生絲卷繞形式的不同,可分為小繅絲和筒子繅絲兩種。小繅絲是將生絲卷繞在小上,然後返到周長為1.5米的大上,再做成絞裝形式。筒子繅絲是卷繞成筒裝形式。

工藝

繅絲工藝過程包括煮熟繭的索緒、理緒、繭絲的集緒、拈鞘、繅解、部分繭子的繭絲繅完或中途斷頭時的添緒和接緒、生絲的卷繞和乾燥。

索緒 將無緒繭放入盛有90℃左右高溫湯的索緒鍋內,使索緒帚與繭層表面相互摩擦,索得絲緒。柞蠶繭用手索緒,但不能在封口部位索緒。索得緒絲的繭子稱為有緒繭。

理緒 除去有緒繭繭層表面雜亂的緒絲,理出正緒。理得正緒的繭稱為正緒繭。

集緒 將若干粒正緒繭的緒絲合併,經接緒裝置軸孔引出,穿過集緒器(又稱磁眼),集緒器有減少絲條水分、減少纇節和固定絲鞘位置等作用。

拈鞘 絲條通過集緒器、上鼓輪、下鼓輪後,利用本身前後兩段相互拈絞成絲鞘(見立繅)。

繅解 把正緒繭放入溫度40℃左右的繅絲湯中,以減少繭絲間的膠著力,使繭絲順序離解。如離解中的繭絲強力小於其間的膠著力,就會產生斷頭,這個現象稱為落緒。繭子繅至蛹襯而落緒的稱為自然落緒;繅至中途而落緒的稱為中途落緒。

添緒和接緒 當繭子繅完或中途落緒時,為保持生絲的纖度規格和連續繅絲,須將備置的正緒繭的緒絲添上,稱為添緒。立繅用人工添緒,自動繅由機械添緒,由接緒器完成接緒。由於一粒繭的繭絲纖度粗細不一,為保證生絲質量,立繅添緒時除保證定粒外,還必須進行配繭,即每緒保持一定的厚皮繭和薄皮繭的數量比例。

卷繞和乾燥 由絲鞘引出的絲,必須有條不紊地卷繞成一定的形式。絲條通過絡交器卷繞在小上的稱為小絲片;卷繞在筒子上的稱為筒裝生絲。但是無論何種卷繞形式,在卷繞時都要進行乾燥。在自動繅絲機上,除了上述各項程式外,新繭的補給、給繭、纖度感知、添緒以及落緒繭的收集、輸送和分離等,都由機械來完成。

柞蠶繭繅絲有乾繅絲和水繅絲兩種。乾繅是使經煮繭、漂繭後的繭脫除部分水分,在繭呈現濕潤狀態時將其置於乾繅機的檯面上進行繅絲;水繅和桑蠶繭立繅工藝基本相同,將經煮繭、漂繭後的繭直接置於盛有熱水的水繅機鍋內進行繅絲。

由來

清鹹豐十一年(1861年),上海首建以蒸汽為動力的近代繅絲廠怡和洋行紡絲局。19世紀80年代,華商黃佐卿在上海創辦公和永機械繅絲廠。此後,機器繅出的絲(俗稱廠絲,質量較土法繅絲為優)逐步取代農村的土法繅出的絲(俗稱土絲)。當時,繅絲廠以繅制為中心工序,對各產地的蠶繭進行試樣和工藝設計,經過混繭(把不同的乾繭照工藝設計按比例混合起來)、剝繭(剝去毛繭表面鬆軟的繭衣層,使成為光繭)、選繭(照工藝要求,在準備上車蠶繭中,按繭型大小、蠶繭色澤、繭層厚薄等進行選別,同時剔除各類下腳繭)、煮繭(將繭用水加熱或添加助劑等,使適度膨化溶解絲膠)、繅絲、復搖(將繅制的小?絲送到復搖車上加工復搖、烘乾,成為大絲)、再經過編絲(將大絲片統一編理)、扎絞、秤絲、配光(在燈光下配色)、打包、成件,並通過生絲檢驗,照標準按質分等。早期上海各繅絲廠所用繅絲設備購自法國(兩緒共捻式)和義大利(4至6緒單捻直繅式),以蒸汽為動力,並為煮繭和繅絲烘燥提供熱源。繅絲車擋車1部/人,每兩部繅絲車另配打盆(索緒,從溶解後的蠶繭引出絲緒)工1人。20世紀30年代初,環球鐵工廠試製成功國內最早的立式繅絲車。民國26年(1937年)後,上海新建的廠及老廠怡和絲廠等均採用新型循環式煮繭機剝繭機、立繅繅絲機和黑板機,這些廠的產質量與經濟效益均優於其他廠。當時,由留日回國人員專行設計製造雙宮繅絲車獲得成功,該車可繅原被絲廠挑剔,不能繅絲的雙宮繭(一繭兩蛹)。1951年,第一紡織機械廠仿造國內第一台D-101自動繅絲機(自動添緒)獲得成功,生產效率比立繅車提高1.5倍,每組(400緒)只要6~8人管理,而其他等量的立繅車卻需20人管理。50年代,大利絲廠與中科院上海生物研究所共同研究,用磷酸二氫鈉溶解絲膠,其溫度可比原來使用高溫湯溶解降低近50%,即由210℃降為120℃,不僅節約能源,且可保護蠶繭外層,均勻溶解中、內層,提高舒解效力。該廠又革新推廣選、剝繭聯合機,以機械化半自動化代替原來的手工選繭、剝繭衣,減輕工人勞動強度,產量提高6倍。
新中國成立後,上海繅絲廠生產的羅濱漢牌白廠絲,每件60公斤,基本供應上海各絲織廠套用。1956年起,按外貿部商品檢驗局1955年國際生絲分級標準檢驗出廠。
70年代中期,為了使繅出的絲能直接絡成筒子供應絲織廠,上海繅絲廠(原大利絲廠)和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試製成18錠筒子繅絲機草機,於1977年3月9日通過鑑定。

歷史

中國在原始社會已存在繅絲,對野蠶繭和家蠶繭進行人工繅絲制。進入文明社會後,繅絲技術有所發展,從蠶繭牽引出絲緒,把絲繞到框架上形成絲絞。出土的商代絲織物毅(絕類),經緯絲均經並捻,捻度為2500-3000捻/米的強捻絲,當時已出現裝有錠輪的手搖紡車雛形,可見緞絲技術已有較高水平.商周時已用H,I、壬字形繅絲絲架作為緞絲工具。江西貴溪崖墓中曾出土一批春秋時期的紡織工具,其中有繅絲器3件和陶製錠輪(今線軸)2件。周代索緒是靠振動繭子,在溫水中引出絲緒而緞制的。所謂“夫人縹,三盆手’,就是三淹時用手振之,以引緒繳絲。“擴為繭,組為袍”,是說西周時已用繭衣製作絲綿袍,實物在遼寧朝陽已有出土。對西周絲織品原料用絲,經過實物鑑定其緞絲時定粗細的繭粒數分別為14粒、18粒和21粒。據分析周代已有選繭、剝繭、緞絲等工序之分,緞絲的繭粒數大都為10-21粒、也有少量50粒繭的粗絲,用於縫紉和刺繡。商周時選繭是剔去霉爛和小繭,剝去繭衣以作絲綿,繭成即及時生繳,三淹而出緒,可能已用浮繳法或煮繭,然後索緒、集緒繳絲。戰國秦漢時期綴絲技術發展,沸水煮繭已很普遍,工具仍用手持絲-,並使用轆-式的絲輕,這就為以後手搖緞車確定了基本形制。到魏晉南北朝時,手搖紡絲車上已安裝紡錠,固定卷繞並捻。絡絲車則由絡架、調絲小渡組成,這些都有東吳和晉代的出土實物為證。當時的綴絲情景是“兆民鹹趨緞事”,對絲的品質標準是“柔順如凝有,白如伊雪”。
唐代以前的史書記載,尚未見有繅車的名稱正式出現。至唐代才有綠(繅)車、掉絲、(繅絲)等,頻頻在詩句中吟誦。這些繅車是指普及了的手搖式繅絲車,不是腳踏9車。絲車結構靠偏心橫動導絲桿進行交叉卷繞,使絲絞分層。宋代繅絲技術發展較快,出現了較為複雜的腳踏緞車,包括機架、集緒和捻鞘、卷繞及其他三部分。機架為四面形立體框架,承受大絲-兩緒;集緒包括錢眼、鎖星(鼓輪);卷繞裝置較複雜,包括添梯連柄、絡絞、絲m及傳動裝置等。這是從手搖式發展而來的革新成果,從此繅絲者可以騰出雙手來進行索緒、添緒等工藝,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宋代緞絲分為生、熟兩種,生指將鮮繭立即繅絲;熟則是鮮繭經過貯繭過程(日曬或鹽泡)後再行緞制。繅絲時對所用水質較為重視,同時將繅出的蠶絲隨即用火烘乾,以利後道工序及保持絲色鮮潔。煮繭時要求“湯如蟹眼”,使細泡微滾,湯溫約為80°c左右。
元代繅絲工藝在宋代南北有所區別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鮮繭乾燥處理分為日曬、鹽絕和籠蒸三種,以籠蒸法最好,為元代所創。元代繅車分為南繅車、北繅車兩種類型,北繅車車架略低,構件較完整,絲的導程較短,常見為2-3緒同續,與南繅車式原理大致相同。繅絲技法經南北交融互補,統一了工藝要求,即“繅絲之訣,惟在細、圓、勻、緊,使無偏、慢、節(接頭)、核(疙疽)、粗惡不勻也”。繅絲水溫分熱釜和冷盆兩種,“熱釜須徐徐下繭綠之,多煮則損,凡繭多者宜用此釜……水溫以蟹眼湯為標誌”。而冷盆也是火溫,與今繅湯水溫相近。熱釜可繅粗絲單繳及雙繳,冷盆則可縹全繳細絲.中等繭可繅下繳。從工藝上看,冷盆速度略慢,質量卻高,比熱釜所繅的絲堅韌。
到明代,北繅車與冷盆相結合,成為後代繅絲技術的主流。腳踏繅車已普遍套用,車上構件如竹針眼、鼓輪、送絲桿鉤、偏心盤等,也有改進和完善,還出現了一人一灶,二人俄釜打絲頭,二人值盆主綽的五人共作大緞車,日緞繭30斤,工效有所提高,燃料亦較節約。工藝上,明代注意制絲用水的選擇,以水清為要旨,總結出“山水不如河水,止水不如流水”的規律,以提高絲質。在結繭火烘“出口乾”的基礎上,繅絲時也採用加溫達到“出水乾”的方法,使絲隨繅隨乾,提高品質。明時浙江南得地區所產輯里絲(湖絲),由於太湖流域自然條件優越和蠶種優良等原因,聞名於世,具有細圓勻緊、白淨柔韌等特點,其關鍵在於水質、繭質和綴制技術。清代沿用前朝腳踏續絲車制式,無重大改革,但十分重視繅絲技術及傳統經驗,以提高生絲產量和質量。在解舒與齡長短的關係,蠶品種及繅絲工藝對品質的影響,制絲用水與絲色的關係,以及操作時如何保證勻度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清代土絲分細絲、肥絲、粗絲三種,細絲包括中條份絲,用上等繭6-7粒和11一17粒繅制。肥絲用上、中等繭繅,粗絲用次等繭和雙宮繭繅,用繭24一35粒為度。清代晚期機械繳絲工業興起後,廠絲產量質量都有很大提高,且用蒸汽煮,優點較為明顯,手工繅制的土絲相形見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