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和帝

漢和帝

漢和帝劉肇(79年―105年),東漢第四位皇帝,建初四年(79年)出生,他是漢章帝劉炟的第四子,生母為梁貴人,過繼給皇后竇氏為繼子。建初七年(82年),漢章帝廢太子劉慶,立劉肇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逝世,劉肇即位,養母竇太后臨朝稱制。永元四年,劉肇聯合宦官掃滅竇氏戚族,親政後使東漢國力達到極盛,時人稱之為“永元之隆”。元興元年病逝章德殿,終年27歲。諡號為孝和皇帝。廟號穆宗,諡法曰“不剛不柔曰和”。葬於慎陵。

基本信息

帝王年表

公元79年,漢章帝第四子劉肇出生。
公元82年,劉肇被立為太子
公元88年,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
公元89年,應南匈奴單于請求,東漢政府派竇憲率軍與南匈奴一起,合擊北匈奴,打敗北匈奴。
公元91年,將軍耿夔又大敗北匈奴,將匈奴勢力徹底趕出漠北地區。
公元92年,漢和帝依靠宦官,一舉剷除外戚竇氏勢力。宦官專權卻就此開始。
公元106年,漢和帝劉肇去世。

帝王資料

漢和帝 漢和帝

稱謂:漢和帝
姓名:劉肇             
諡號:漢和帝
廟號:穆宗
生年:公元79年
卒年:公元105年
年號:永元;元興
陵墓:慎陵(在孟津縣
皇后:陰氏;鄧綏
子女:兩子
政績:誅滅外戚竇氏集團,奪回政權
過失:信用宦官,為東漢後期宦官專權埋下隱患

身世之謎

漢和帝 漢和帝

劉肇並非章帝竇皇后所生。章帝竇皇后不能生育,故章帝先立劉慶為皇太子。劉慶的母親是宋貴人,竇皇后怕她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誣陷其搞歪門邪道詛咒皇上。宋貴人被逼自殺,劉慶亦被廢黜為清河王。

劉肇,生母梁貴人,由於母家被竇皇后誣陷獲罪,也憂憤而死,於是劉肇在幼年即為竇皇后收養。建初七年(82年),劉肇被立為皇太子。章和二年(88年),漢章帝去世,劉肇即皇帝位,是為和帝,時年10歲。竇皇后也改稱為竇太后。第二年改年號為“永元”。

永元八年(96年),竇太后在孤寂中死去,在這之前,和帝一直不知道自己非竇氏所生。竇太后死後,和帝生母梁貴人的族人把這個秘密揭露出來,和帝非常悲慟。三公聯名上疏道:“應該依照光武帝貶黜呂太后的先例,去掉竇太后尊號,不讓她和先帝合葬在一起。”百官亦附和此議。和帝很有尺寸,說:“雖然竇憲兄弟橫行不法,但太后深明大義,生活儉樸,勤勞國事。我跟她生活了十多年,都很清楚,你們不要多說了。”為了表示對生身母親的懷念,和帝追尊梁貴人為皇太后;梁貴人的父親梁竦為竇氏誣陷至死,和帝追封為褒親愍侯;派人迎回梁竦發配到邊遠地區的妻子兒女,封了梁竦的兒子梁棠為樂平侯、梁雍為乘氏侯、梁翟為單父侯,賞賜巨額錢財。東漢歷史上勢力最大、為害最烈的一個外戚集團梁氏的勢力就此登上歷史的舞台。

政治生涯

倉促即位

公元88年,年僅31歲的漢章帝劉炟突然病逝,而太子劉肇這時只有10歲。劉肇生於建初四年(79年),漢和帝劉肇的鄧皇后生母為梁貴人。劉肇是漢章帝的第四子,在他上面有千乘王劉伉(kàng)、平春王劉全、清河王劉慶三個哥哥,下面有濟北王劉壽、河間王劉開、城陽王劉淑、廣宗王劉萬歲四個弟弟。

由於竇皇后從中作祟,漢章帝廢掉太子劉慶,逼死劉慶生母宋貴人,改立劉肇為太子。當時,劉慶5歲,劉肇才4歲。變故與危難可以讓人迅速成熟,劉肇似乎也明白政治地位變化所具有的意義,懂得要扶危濟困,於是對劉慶格外親近和愛護,入則同室,出則同車。這也許是出自劉肇善良的天性。但作為皇帝,年僅10歲的劉肇顯然無法懂得管理國家事務,於是政權只好交由養他成人、最為親近的太后來掌管。

東漢從和帝起,每個皇帝都是兒時即位。在幼兒皇帝當朝的時期,外戚與宦官的專權、鬥爭便不可避免,政治的紛爭和社會的動亂將隨時發生,東漢政權也就進入了永無寧日的歷史階段。

執政政策

蔡倫將他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 蔡倫將他製造出來的一批優質紙張獻給漢和帝劉肇

和帝即位時尚年幼,竇太后臨朝處理政務。雖以鄧彪太傅,錄尚書事,但鄧彪性情懦弱,明哲保身,不問政事。司徒袁安、太尉宋由、司空任隗都沒有實權。而太后兄竇憲以侍中身份主管皇室機密,宣讀詔命。太皇弟竇篤為虎賁中郎將,竇景、竇環為中常侍,控制了皇宮警衛。這樣,東漢開始了外戚當政的黑暗時期。
章帝喪期,齊殤王的兒子都鄉侯劉暢來到京城弔喪,竇太后多次接見他,引起了竇憲的猜忌,怕劉暢得到太后的信任而分奪他的權力。竇憲派刺客在城門屯衛之中殺死了劉暢,卻把責任推給了劉暢的弟弟利侯劉剛。真相大白後,竇太后覺得很丟面子,一氣之下,把竇憲關閉在宮內,對外說要狠狠處分他。
就在這時,東漢王朝收到了南匈奴單于的上書。原來漠北發生了蝗災,人民饑饉,大量北匈奴人南逃,統治集團內部發生分裂,南單于請求東漢出兵,合擊北匈奴。竇憲於是請求北征匈奴以將功贖罪。東漢王朝內部的大部分官員反對竇憲征伐匈奴。三公九卿在朝堂上接連上書諫止,明里說的是對匈奴的策略問題,暗中卻是反對外戚弄權的意思。但是,竇太后就是不予理睬。
永元元年(89年),竇憲和耿秉率軍由朔方出塞,會同南匈奴單于萬餘精銳騎兵,在稽落山(今漠北西北部的額布根山)大敗北匈奴,北匈奴單于逃走。漢軍戰果輝煌,斬首和俘獲的北匈奴士兵很多。先後歸附漢朝的有81個部落,總計20多萬人。漢軍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燕然山(今杭愛山)。兩年後的永元三年(91年),漢將耿夔又大破北匈奴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單于率領殘餘部眾逃往康居,匈奴奴隸制政權全部瓦解。從此,匈奴的勢力退出了漠北地區,開始了民族大遷徙。
對匈奴軍事遠征的勝利,加強了竇氏外戚集團的政治勢力。永元元年(89年)竇憲班師回朝,升為大將軍。按漢朝制度,大將軍位在三公之上。此外,和帝還詔封竇憲為武陽侯,食邑二萬戶。竇憲怕反響太大,辭去了封爵。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竇氏父子、兄弟並為卿、校,竇氏集團氣焰更加囂張。
永元四年(92年),和帝14歲,已經由童年進入少年。他開始不滿於自己無權的地位,由此引起竇氏的疑懼。竇憲等密謀,企圖殺害和帝。和帝聞知風聲,也開始做應變準備。由於竇太后專權,和帝不能直接接觸朝廷的官員,他所熟悉的、所能依靠的只能是自己身邊的宦官。其中中常侍鄭眾,機敏沉著,足智多謀,不附從竇姓豪強,最為和帝信任。於是和帝與鄭眾暗中商議,結論是與其束手待斃,不如先下手為強。和帝出其不意,親臨北宮,命令執金吾、五校尉勒兵屯衛南北宮,關閉城門,逮捕竇憲黨羽射聲校尉郭璜、侍中郭舉、衛尉鄧疊、步兵校尉鄧磊,將其全部處死。又派謁者僕射率兵包圍了大將軍府,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綬。由於顧忌太后的面子,和帝不願意公開殺害竇憲,便封竇憲為冠軍侯,責其與兄弟篤、景、環都回到自己的封國去,然後迫令他們自殺。竇氏宗族賓客中為官的,全部罷免。太尉宋由因附從竇憲,不得不自殺。這場鬥爭,開東漢歷史上宦官與外戚爭權的新局面。同時為了獎賞鄭眾的功績,和帝升任鄭眾為大長秋。在賞賜臣下時,鄭眾往往辭讓少受、謙虛謹慎,愈益得到和帝的信任。有什麼國家大事,和帝往往先同鄭眾商量,然後再交大臣們討論,從此東漢王朝開始進入宦官干政時期。

竇氏臨朝

竇太后 竇太后

漢和帝劉肇於章和二年(88年)壬辰即皇帝位,尊章帝皇后為皇太后,改明年為“永元元年”。和帝年幼,竇太后臨政,她首先做出了三項重要決定,其中一項就是她意欲封官集權,排斥異己。

· 竇太后封官:原則有二,一是親屬,二是聽話。她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布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將,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

· 解除郡國鹽鐵之禁:竇太后開鹽鐵之禁,迎合了豪強的利益,卻浪費了資源,破壞了環境,減少了稅收,壯大了豪強,因而實際上損害了國家。

· 北攻匈奴:北匈奴遭災受亂,南匈奴單于請求漢廷幫助他趁機掃平北匈奴。對此,朝臣意見並不統一。都鄉侯劉暢來京都洛陽弔唁章帝,卻被竇憲刺殺。為使竇憲免遭處罰,竇太后決定派竇憲為東騎將軍,聯合南匈奴伐北匈奴。

哥哥掌權

永元元年(89年),雙方大戰於稽落山,漢軍大破北匈奴軍,追擊餘部一直到私渠海。竇憲率軍出塞三千餘里,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共和國杭愛山),刻石勒功,才班師回朝。竇憲得勝還朝後,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不僅前罪無人提起,而且加官封爵,升任大將軍,封武陽候,本來大將軍職在三公之下,但由於這次是竇憲充任,因此提升到三公以上,僅次於太傅。竇篤升任衛尉,竇景和竇環升任侍中。竇氏兄弟驕縱益盛,於是“朝廷震懾,望風隨旨,無敢違者”。

強權政治

竇太后將政權統於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對於伐北匈奴,尚書、侍御史、騎都尉、議郎等等都極力上諫,甚至指責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也沒有擋住太后為袒護竇憲而出兵。重創北匈奴後,是否繼續設立北單于,朝臣堅決反對,但由於竇憲奏請設立,太后不顧大多數人反對,而“竟從憲策”。

竇家人一犯法,竇太后就再三庇護。竇太后還把大批竇氏家族子弟和親朋故友,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專權放縱,報復打擊,為所欲為。其弟弟竇景放縱奴僕胡作非為,甚至白天公然攔路搶劫,侮辱婦女,而“有司莫敢舉奏”。竇氏的專橫跋扈,引起漢和帝的不滿。

特務政治

竇憲養了許多刺客,實行暗殺政策,謀害那些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見、可能危害竇氏的人。在漢明帝永平年間,竇憲的父親竇勛犯罪,韓紆(xū)審理此案,考實竇勛坐獄被誅。竇太后當政時,韓紆已死,竇憲即派刺客刺殺了韓紆的兒子,並帶回他的首級拿到竇勛墳上祭奠。周榮為尚書袁安府吏,袁安上書言竇憲驕縱、竇景腐敗、不宜立北匈奴單于等奏議,均出自周榮之筆。竇憲門客徐齮(yì)非常嫉恨他,於是當面威脅他。連尚書府中尚且遭到這樣的恐嚇,可見一般的官吏該承受著怎樣的政治壓力。

腐敗政治

竇太后依靠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滿足私慾。永元元年(89年),她就下詔為弟弟竇篤、竇景修建豪華住宅,樓館錯落,府第相連,一眼望去,“彌街絕里”。當時正值竇憲徵兵北伐匈奴,大興土木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更增加了人民負擔。

從章帝駕崩,和帝即位,到永元四年(92年)上半年,在這近五年的時間裡,竇太后一直把持朝政,和帝聽之任之,是一個傀儡。而隨著竇家權勢、欲望的膨脹,竇氏甚至覺得這個傀儡也是多餘的了。因而打起了誅殺和帝的算盤。而和帝則趁機斬除外戚,奪回政權。

奪回政權

漢竇憲攻稽洛山北匈奴之戰 漢竇憲攻稽洛山北匈奴之戰

竇太后的倒行逆施剛愎放縱,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滿。他們不斷上書進諫,有時甚至以死抗爭,希望把黑暗的政治挽回到清明之中。

群臣之諫

太后剛剛臨朝,就以私情授重權於竇氏兄弟。伐北匈奴,並設北匈奴單于。竇氏兄弟驕橫肆虐,侵暴百姓,甚至擅自徵調邊防部隊。當朝群臣的諫諍從“太后臨朝”的時候起,就已經開始了。僅據《資治通鑑》統計,短短的近五年時間,大臣就針對各種問題上書十五六次。

群臣們為竇氏的貪婪與霸權而憤怒不已,為朝廷的紛亂黑暗而痛心疾首,為皇帝的幼弱無奈而呼號流涕。他們呼喚著皇帝的堅強。正如司徒丁鴻上疏所言:“夫天不可以不剛,不剛則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強,不強則宰牧縱橫。宜因大變,改政匡失,以塞天意。”永元四年(92年)丙辰,13個郡國地裂,大旱、蝗災發生。上天似乎也在昭示著一場大變革的發生。

奪取政權

小皇帝劉肇年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懂事。這對日益膨脹的竇家權勢不能不形成威脅。於是竇憲便與女婿郭舉及其父郭璜、部下鄧疊及其弟鄧磊等,共同謀劃企圖殺害劉肇,篡漢而代之。這時14歲的和帝暗中得到訊息,知道了竇憲的陰謀,他感到必須儘快制定對策,否則後果不堪構想。可是,滿朝廷都是竇家的人。雖然也有如司徒丁鴻、司空任隗、尚書韓棱等可以信賴,但竇氏兄弟已經限制了皇帝不能與內外大臣直接單獨接觸,只有宦官在身邊伺候並內外傳遞信息。和帝經過觀察,覺得只有中常侍鉤盾令(負責宮內河池苑囿的宦官)鄭眾可與商量,一則鄭眾服侍多年,對皇室一直忠心耿耿,比較可靠;二則此人謹慎機敏,很有心計,可以出謀劃策。於是,和帝趁別人不在,與鄭眾說了自己的想法。鄭眾早已看不慣外戚勢力的橫行霸道,也勸和帝早下手為強。

此時,竇憲正鎮守涼州,如果京城有變,他必然領兵叛亂。為減少損失,保證成功,和帝下詔令竇憲來京輔政,先行調回竇憲。同時,要參照前朝《外戚傳》,試圖從文帝誅薄昭、武帝誅竇嬰、昭帝誅上官桀、宣帝誅霍禹等事中學習經驗。於是密令清河王劉慶從千乘王劉伉處借取《外戚傳》,令鄭眾從中整理勾稽。一切準備停當,竇憲、鄧疊等也回到京師。

抓捕竇憲的前一天晚上,和帝親自御臨北宮,命令司徒兼衛尉官丁鴻,嚴兵守衛,緊閉城門;命令執金吾、五校尉等,分頭捉拿郭璜、郭舉父子和鄧疊、鄧磊兄弟,清除了外圍。第二天,派謁者僕射直入竇家,宣讀詔書,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綬,改封為冠軍侯,並限令與其弟竇固、竇景等各回封地。郭璜等人下獄處死,和帝感念竇太后的養育之恩,沒有公開處死竇氏兄弟,回到封地後皆迫令自殺。四兄弟中只有竇環沒有參與策劃謀反,被免了死罪。

一場轟轟烈烈的奪權鬥爭就這樣以和帝的勝利而告終。和帝制勝的原因,概括起來,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

· 有民眾基礎。竇氏所為已是天怒人怨,群臣之諫已可見朝廷上下反對竇氏的情緒,同時也為和帝奪回政權做了輿論上的準備。
· 組織嚴密。和帝是經過周密觀察和細緻考慮才選中了鄭眾,而劉慶則是被竇太后陷害其母廢立的皇太子,自然對竇氏深惡痛絕。在“竇氏父子兄弟並為卿、校,充滿朝廷”的情況下,擇人不當,或稍漏口風,後果將不堪構想。
· 措施得當。把竇憲調回京師收捕,避免造成地方混亂和軍事火併。待竇憲回到京師後,一夜間,對幾大要員全面出擊又分別系捕,既避免了互相串連,又免得夜長夢多。

因此,整個過程乾淨利落,並沒有引起朝野的極大恐慌與混亂。而這一切都是由一個14歲的孩子主要策劃的!我們不得不感佩於和帝劉肇的機智、敏銳、幹練與穩重。

誅除異已

竇氏為維護專權,安插了大量黨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與親信。當初,和帝在長安召見竇憲,朝臣甚至議論稱之“萬歲”,尚書韓棱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算止住了這場鬧劇。這一方面說明竇氏權勢的貴盛,另一方面也說明時臣趨炎附勢的風氣。因而,和帝執掌政權後,立即清理竇氏殘黨餘孽,太尉宋由因為竇氏黨而被罷免,後自殺。其他親朋故舊,凡是依仗竇家的關係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當然,這裡也免不了有一些攜私怨報私仇,從而蒙冤至死的。班固就是其中的先例。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令陝西涇陽縣南)人,其父班彪為東漢著名歷史學家。漢章帝即位後,因“雅好文章”而更加器重班固。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竇憲以車騎將軍領兵伐北匈奴,班固隨軍出發,任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漢軍出塞三千餘里,大敗北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班固作《封燕山銘》,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銘”。後竇憲謀殺和帝的案件本與班固毫無關係,但班固既為竇氏幕府人物,自然遭到株連,因而被免官。但洛陽令種兢因私恨卻將班固下獄並致死。值得注意的是,漢和帝了解了這些情況,下詔譴責了種兢公報私仇的惡劣做法,並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抵罪,表現出處理事務公平公正、見錯必究的精神。

信用宦官

東漢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宮廷內設定了中常侍黃門侍郎大黃門小黃門等宦官職務。他們負責掌管傳達皇帝的號令和詔書,閱覽尚書進呈的文書。在和帝奪回政權的過程中,中常侍鉤盾令鄭眾直接參與了策劃和實施,在論功行賞時,鄭眾自然是首功。於是,鄭眾被升遷為大長秋。“長秋”是漢代皇后的宮名,用以名官,稱其官署為“長秋寺”。這是皇后近侍官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負責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務。而在進行策勛班賞的過程中,和帝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和帝的讚賞。因此,和帝以後便經常同他討論國家大事,國家一些大政方針的決策便較多地摻雜著宦官的力量。所以史書上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當然,和帝重用宦官,還有一些客觀因素。這就是,這時期他所信任、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體弱,或壽短命微,陸續退出了歷史舞台。從永元四年(92年)到永元八年(96年),相繼故去的就有10位:

司徒袁安,永元四年三月死;
司空任隗,永元四年八月死;
千乘王劉伉,永元五年正月死;
太傅鄧彪,永元五年正月死;
廣宗王劉萬歲,永元五年正月死;
太尉尹睦,永元五年十月死;
司徒丁鴻,永元六年正月死;
城陽王劉淑,永元六年五月死;
樂成王劉黨,永元八年四月死;
陳敬王劉羨,永元八年十二月死。

這一串黑色的數據,是不是意味著劉氏政權的日薄西山呢?

親理政事

東漢和帝皇后鄧綏 東漢和帝皇后鄧綏

在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集團的勢力之後,漢和帝開始親理政事。他每天早起臨朝,深夜批閱奏章,從不荒怠政事,從他親政的所作所為,尚不失為一個英明有為的君主。

安定邊疆

西北有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西域降附者五十餘國;東北有烏桓校尉任尚大破南單于,將遼東收歸,改為渤海郡。和帝一朝,曾多次平定過少數民族的叛亂。

寬緩為政

和帝當政時期,曾多次下詔賑災救難、減免賦稅、安置流民、勿違農時。

在法制上也主張寬刑。他任用的掌管刑獄的廷尉陳寵,便是一個富於同情心的仁愛之人,每次斷案,都依據經典,而“務從寬恕”。

和帝對有過失之人,也能根據情況,從寬處理。永元九年(97年),竇太后死。由於宮廷緊守秘密,和帝為梁貴人所生的事實始終沒予公開。太后死後,梁家才敢奏明朝廷,為梁貴人討一個說法。這時和帝也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謎。但在如何安置竇太后的問題上,三公上奏:“請依光武黜呂太后故事,貶竇太后尊號,不宜合葬先帝。”而和帝卻念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認為“恩不忍離,義不忍虧”,不應有所降黜。於是不降尊號,謚為章德皇后。而對梁貴人、宋貴人的問題也都妥善安置。梁貴人被追封皇太后。

注重德教風化

章帝時,居巢侯劉般死,按規定應由長子劉愷襲爵,但為滿足父親的遺願,他堅持讓弟弟劉憲襲封,自己則逃往外地。執政官上奏請示收回劉愷封國,章帝嘉其義,特許等待他。而劉愷始終沒有回來,十多年後,執政官又提起此事。對此,侍中賈逵上書說:“孔子曾說‘能以禮讓,治理國家有什麼難的呢?’有司沒有推究劉愷此舉的樂善之心,而是以平常之法加以處理,這樣做恐怕不能助長禮讓的風氣,成就寬弘的教化啊!”和帝深以為然,下詔說:“王法崇善,成人之美。”於是不僅同意劉憲襲爵,而且征劉愷為郎。

愛民為本

和帝十分體恤民眾疾苦,多次詔令理冤獄,恤鰥寡,矜孤弱,薄賦斂,告誡上下官吏認真思考造成天災人禍的自身原因。而他也常常以此自責,如永元八年(96年)京城洛陽地區發生蝗災,他下詔首先說:“蝗蟲之異,殆不虛生,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憂民之心,殷殷可見。嶺南(今廣東地區)出產生龍眼、荔枝,為了滿足朝廷需要,往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晝夜傳送”,經風歷險,勞民傷財。唐羌上書,請求停止,和帝批示:“遠國珍羞,本以薦奉宗廟,苟有傷害,豈愛民之本?其敕太官勿復受獻!”愛民之意,發自肺腑。

選官用賢

和帝深感吏制建設對一個政權的重要性,因而非常重視官吏的選拔任用。據統計,他當政時期,曾四次專門下詔納賢。這既反映出東漢吏制的空虛與墮落,也表現出和帝為改變這種現狀而做出的積極努力。

從奪回政權到親理朝政,可以看出漢和帝是一個寬和仁愛的君主,這與他的諡號“和”是吻合的。但作為一個君主,明辨是非,當機立斷,更是一個重要的素質,在清除竇氏集團的鬥爭中,和帝做到了這一點;在廢立后妃的過程中,這一點也表現得相當充分。

廢立皇后

漢和帝 皇后鄧綏

和帝漸長以後,前執金吾陰識的女兒被選入後宮。光武陰皇后的哥哥、陰氏世為貴戚,再加上年少聰慧,面貌秀麗動人,和帝傾心於她,在永元八年(96年)冊立為皇后。然而和帝用情不專,不久後又把前護羌校尉鄧訓的女兒選入後宮。鄧氏的祖父為高密侯鄧禹,出身於“元功之族”,也為世代權貴之家。鄧氏比陰皇后更加年輕、更加漂亮,特別是性格更加溫順,因此最得和帝的寵愛,冊立鄧氏為貴人。一次,鄧貴人偶感風寒,臥床不起,和帝連忙命令貴人的家屬進宮探視,並允許他們自由出入宮禁。鄧貴人就此勸阻和帝說:“宮禁重地,陛下竟許為妾外家出入,恐遭異議,妾不敢蒙此厚恩。”和帝不禁讚嘆道:“其他人以見親屬為榮,貴人反以為憂,識見真非常人可及!”於是對鄧貴人更加寵愛。這引起了陰皇后的嫉妒,發狠道:“他日我若得志,必使鄧氏再無遺類!”而宮中侍女平常受到鄧貴人許多恩惠,將陰皇后的話傳給了貴人。鄧貴人見不容於皇后,流淚說道:“我平常敬奉皇后,小心有加,尚不見容,日後怎能和好相處。與其將來受禍,還不如今日絕命,也可以上報帝恩,中免族禍,死也無恨了!”說畢,要飲藥自殺。鄧貴人說這番話時,適逢宮人趙玉在旁,慌忙勸阻。事情真相漸為和帝知曉,和帝除對陰後疏遠一層外,又加憎恨,遂有了廢立皇后的打算。

永元十四年(93年),有人告發陰皇后私為巫蠱,咒詛皇上。和帝令中常侍張慎草草審訊,隨即定案,冊廢陰皇后,令遷居桐宮。陰皇后在桐宮中悲憤難忍,不久死去。廢陰皇后以後,和帝想立即立鄧貴人為後。鄧貴人起初不從,稱病不起,然而和帝決心已下,非她莫屬,經過幾個月的推推讓讓,鄧氏終於即皇后位。

和帝逝世

本來就體弱多病的劉肇,到27歲這一年,終於熬不住了。元興元年(105年)冬十二月辛未,和帝於京都洛陽章德前殿去世。次年,葬於慎陵(今河南孟津)。諡號“孝和”,廟號“穆宗”。和帝死時,尚未及立太子。陰皇后、鄧皇后均未有子嗣,後宮嬪妃所生子,前後夭折了十幾個。因此,往往視宮中為凶地,以後所生皇子均由奶娘抱出宮外,寄養民間。等到和帝駕崩,群臣一時也難以盡尋皇子下落。最後,由鄧皇后提供線索,只找到了宮女所生的兩個皇子,長者劉勝8歲,素有痼疾,未便迎立;少子劉隆,出生才百日,乃即令迎入,立為太子,當夜即位,尊鄧後為鄧太后,是為漢殤帝。不到半月,即到明年,於是改元延平。因殤帝尚在襁褓之中,只能由鄧太后臨朝聽政。

陵寢

現在慎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 慎陵前,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和帝慎陵"石碑一通

漢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鄰,俗稱“三漢冢”。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鄧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築規模比敬陵更為高大壯觀。現在慎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頂,可以遠眺滔滔黃河,山上漢氏陵墓盡收眼底。

中國歷代皇帝之漢朝皇帝

王朝 廟號諡號姓名年號 統治時間 
西漢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前202年—前195年
孝惠皇帝劉盈前195年—前188年
劉恭前188年—前184年
劉弘前184年—前180年
漢太宗孝文皇帝劉恆前180年—前157年 
孝景皇帝劉啟前157年—前141年
漢世宗孝武皇帝劉徹建元 元光 元朔 元狩 元鼎 元封
太初 天漢 太始 征和 後元
前141年—前87年
孝昭皇帝劉弗陵始元 元鳳 元平前87年—前74年
劉賀元平前74年
漢中宗孝宣皇帝劉詢本始 地節 元康 神爵 五鳳 甘露 黃龍前74年—前49年
漢高宗孝元皇帝劉奭初元 永光 建昭 竟寧前49年—前33年
漢統宗孝成皇帝劉驁建始 河平 陽朔 鴻嘉 永始 元延 綏和前33年—前7年
孝哀皇帝劉欣建平 太初元將 元壽前7年—前1年
漢元宗孝平皇帝劉衎元始前1年—5年
劉嬰居攝 初始5年—8年
玄漢劉玄更始23年—25年
東漢漢世祖光武皇帝劉秀建武 建武中元25年—57年
漢顯宗孝明皇帝劉莊永平57年—75年
漢肅宗孝章皇帝劉炟建初 元和 章和75年—88年
漢穆宗孝和皇帝劉肇永元 元興88年—105年
漢恭宗孝安皇帝劉祜永初 元初 永寧 建光 延光106年—125年
劉懿延光125年
漢敬宗孝順皇帝劉保永建 陽嘉 永和 漢安 建康125年—144年
孝沖皇帝劉炳永嘉144年—145年
孝質皇帝劉纘本初145年—146年
漢威宗孝桓皇帝劉志建和 和平 元嘉 永興 永壽 延熹 永康146年—167年
孝靈皇帝劉宏建寧 熹平 光和 中平167年—189年
弘農懷王劉辯光熹 昭寧 永漢189年
孝獻皇帝劉協中平 初平 興平 建安 延康189年—220年

東漢時期君主陵墓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