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靈帝劉宏(156年—189年),東漢第十一位皇帝,168年—189年在位。死後諡號孝靈皇帝,葬於文陵。文陵在洛陽西北冢頭村附近。
位置
漢靈帝文陵: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送莊鎮三十里舖行政村劉家井自然村北。
文物認定
漢靈帝文陵在清代被洛陽知縣龔松林考證為漢桓帝宣陵,陳長安認為是光武帝劉秀原陵,最終文物部門認定是漢靈帝文陵。
據《中國文物地圖集·河南分冊》:墓冢高10米,周長320米。俗稱“鏊子冢”。墓頂有盜洞兩個,採得玉衣殘片,可能是該陵被盜時的遺留物。墓冢遭局部破壞,考證疑為漢桓帝宣陵。
發掘
文陵在一些文物考古類書籍中被稱為“劉家井大冢”。陳長安在考察時記述說:“該陵破壞嚴重,陵頂已下挖成坑,東部被取土挖去很多,夯層清晰,厚約15厘米左右。在陵周圍的耕地里,有很多磚石碎塊”。但是陳長安先生認為這是劉秀原陵,而認為靈帝文陵在護駕莊西南。護駕莊西南確實有一大墓,我也曾考察過,起規模與安帝恭陵比起來甚小,而據《帝王世紀》記載,文陵高度周長要大於恭陵,因此幾乎不可能是文陵。但是有人認為是後唐明宗徽陵,也有認為不是的,這另外探討。
李南可先生在《從東漢“建寧”、“熹平”兩塊黃腸石看靈帝文陵》一文中認為“劉家井大冢”是靈帝文陵。李南可曾於1984年5月在該冢頂部的一個小土坑裡發現一塊玉衣殘片,上面殘留這金縷和銀縷兩個圓孔。又在劉家井劉文斌家發現黃腸石兩塊,這兩塊黃腸石的一側,均刻有隸書文字兩行。其中一塊寫“……建寧五年二月”,另一塊寫有“熹平六年二月……”。為此,作者斷定這是靈帝文陵。另外李南可認為在“劉家井大冢”東北約500米處,洛孟一路西100米,殘存一周長127米,高約4米的墓冢,及該冢東南,洛孟一路東約150米的墓冢分別是何皇后和王皇后的陵冢。這兩處墓葬我沒有去考察,在衛星地圖上,也只能辨認出何皇后陵,王皇后陵由於描述不是非常準確,沒能辨認出來。李南可先生不僅從文獻上考證,而且最有力的證據就是那兩塊黃腸石。這兩塊石頭出土於1980年,但是到1984年才被李南可發現。而陳長安先生的考察是在1981年12月,其文成於1982年3月,證據缺乏,明顯吃虧。雖然我們認為陳長安的結論是錯誤,但是他還是糾正了大部分的錯誤認識,成果斐然。
據《兩漢帝陵》一書作者考察:這個大冢坐落於劉家井村西偏北,最西邊的老鄉的房子已經侵占了部分墓冢,東邊和北邊也有侵占的現象。墓冢南邊、老鄉房子西有一塊明顯的台基。整個大冢高約不到20米,已被老鄉開墾成四級梯田。原來的大冢應是覆斗形,不過這個覆斗的底平面太大了一些。冢頂較平且開闊。據老鄉們講,由於1942年國民黨第十五軍在冢上挖防空工事,造成墓冢頂部下落為一個很大的凹坑,所以造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外表和冢頂情況。陵表現在還可以看到夯土層,厚度不等,全陵周長約300米。此陵和邙山上其他墓冢相比,規模較大,應該是屬於皇帝一級的陵墓。
國內記錄歷代帝陵的書有六七部之多,但是大多都是因襲舊說,稱“劉家井大冢”為桓帝宣陵,惟有《中華帝陵》一書中,則將其認為是靈帝文陵。書中記載:“在洛孟公路西側的劉家井村,有一個橢圓形大墓。……這個墓很可能便是靈帝的墓。”
繞著靈帝文陵轉一圈,覺得此墓不大象是覆斗形,從衛星地圖上看俯視圖,從照片上看側視圖,都覺得應該是圓丘形。由於陵墓東、南兩個方向都有民房,且與陵墓緊緊挨在一起,所以只能繞著外圍轉,周長無法測量,繞了一圈也沒有找到可以上去的路。最終發現僅有一條路可以上到墓頂,但路卻在村民院中,也只能放棄。陳長安說在“劉家井大冢”上向北眺望,可以清楚地看到黃河,因此認定是劉秀原陵。我帶了高倍望遠鏡,就是為了考證是否能看見黃河,但是因為沒有登上墓頂,加上霧氣沉沉,能見度很低,估計即便登頂也看不了多遠。沒有登頂,所以高度亦無法測量。據衛星地圖上測量,直徑在100米左右,周長320米是基本準確的。至於高度,可以和照片上的村民的房子做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