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畏於匡

子畏於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注釋】 (1)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為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裡,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指未來的子孫後代。 (5)與:同“舉”,這裡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么樣。
【譯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樣呢?”
【小思】
孔子在周遊列國時候,遭遇的艱難困厄,不止一次兩次。不過以“畏於匡”這次最危險。而且更鬱悶的是,這次居然還是個誤會。
誤會主要來自孔子的相貌。不是因為孔子太帥或者太醜。而是因為孔子長得和陽虎很像。(孔子和陽虎是一對冤家)孔子是聖人,但陽虎不是好鳥,雖然他也很有才能。
據說“陽虎嘗暴匡人”,曾經殘暴的對待匡人。而匡並非魯國之地(今河南長垣縣有“匡城”,不知道現在是否有掛牌聲明“孔子畏匡處”?)。所以估計是陽虎曾經率人攻打和劫掠過匡人。想來仇恨頗深。所以這番孔子劫難非小。
《史記•孔子世家》:“將適陳,過匡,顏刻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聞之,以為魯之陽虎,陽虎嘗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孔子,孔子狀類陽虎,拘焉。……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
“孔子使從者為寧武子臣於衛,然後得去”,後來還是靠人幫忙,才算解脫了。(本來就是誤會而已)
關於孔子的這段話。我認為是充分體現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強烈的神聖的使命感。
《白虎通•聖人篇》說:“聖人未沒時,聖人亦自知聖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認為孔子知道自己是聖人,就是根據這句話來判斷的。
這個使命是什麼?就是來自文王的文化傳統——孔子定義為“文”,也就是“鬱郁乎文哉”的“文”,而不是“文質彬彬”的“文”。具體的說,就應該包括“禮、仁”這些孔子提倡的東西。孔子認為自己的任務就是要把這些“文”給傳播下去,發揚光大。否則“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後代子孫就會失去這個“文”了。失去了“文”會怎么樣?不敢想像。
《白虎通》孔子視為聖人,自然是有後人故意抬高之嫌。但是孔子自己也有一種自覺的“神聖感覺”。那也是很明顯的。這種神聖感,不僅僅來自文王,更來自天。因為他心底里是認為,老天是仁慈的。所以,老天肯定不會讓“斯文”給中斷的,也所以,他孔丘也肯定不會完蛋。
不過,他在顏回死的時候,又曾經哭著說“天喪予”。那時候的他,不知道又是怎么想的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